2024年5月25日

尋覓鬼的邀請

最初之所以注意到這本,是因為作者標注莫泊桑等,以皇冠當代名著精選來說滿特別的選書。感到好奇找來讀,想說應該是莫泊桑時代的鬼故事合集吧?翻開第一個故事,兩個好友從小在蘇俄小鄉村一起上學……等一下,莫泊桑死的時候,蘇聯出現了嗎?


好吧,這顯然不是莫泊桑寫的,畢竟作者也標了「等」,問題再來變成所以作者是誰呢?考慮到這套是無版權時代的史前孓遺物,只能從書中找線索。皇冠當代名著精選雖然不附原文書名,但會附作者名,要找出處原則不難。


但鬼的邀請集合各種不利條件,首先作者只標莫泊桑,搜尋上沒鑑別度可言。除非很幸運找到當初譯自哪本合集,不然就只能按小說內容一篇篇各自去找。因為真的很好奇,而且好像很好玩,所以我就一篇篇去找了。


過程中繞了很多路,也曾迷過路,不停夢想會突然找到一本書,內容正好收錄跟本書一模一樣的27篇故事,這樣就不用再辛苦了。可實際上不存在這本短篇小說集,所以我自始至終也沒能找到心心念念的黑聖杯。最焦慮時甚至有點絕望,想說整本書大概一半以上的故事都不可能找到原作。


不過該怎麼說呢,還好在各種善心人士撰寫的心得、介紹與偉大資料庫和線上資源幫助下,最終找到絕大部分的小說出處。整個過程也因此看見各式各樣有趣的風景, 總個來說非常開心。於是這篇心得既關於短篇集收錄的故事本身,也關於尋覓的整個過程,連帶也會以找到的順序來談這本書。


其實我真正動念想要一篇一篇找出處,是在讀第三篇鬼船的時候。這故事描述在英國某小鄉村在1879年發生的怪事。閱讀時我第一個想起的是從前從前在河畔,那講的是一個十九世紀有點陰森味道的溫馨鬼故事,雖說運作上是很正常的農村,卻又號稱有龍這樣。


鬼船也是,當看見主角用理所當然的口吻談起每周六晚上,村裡那些戰死的年輕鬼魂就會出來,和教堂裡那些女孩約會時,就會意識到看來這故事發生在平行世界的英國。而且如果只是這種稀鬆平常的小事,主角才不會想特別描述,實際上整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某天出現了疑似龍卷風的自然現象,然後客棧老闆的田裡就出現一艘船。


對,正正經經的船,雖然有點讓人不舒服,但當船長很有禮貌的出來道歉說只待一陣子,而且出手就是大寶石,感覺又舒服起來了。再來的問題是這艘船成了酒吧,那些青年鬼魂現在夜夜跑去買醉然後到處鬧事,鄉民對這些熟悉卻又變了個樣的好幽靈都氣惱不已。


不過如同船長說的,船只會待一陣子,所以有天風又吹了,這次船帶走了全村所有的年輕男鬼,留下對熟悉的幽靈消失後竟也感傷起來的村民,以及在草原上寂寞高呼摯愛之名的女鬼。那艘船後來沒再出現過,但日子一天天過去,被留下的人與鬼,都還在等待船的歸來。


這篇是好找型的,雖然用鬼船當關鍵字只會看見一堆幽靈船的故事,但加上田地一起搜尋馬上就會跳出來。The Ghost Ship是撰寫於1912年的奇幻短篇,也是作家Richard Middleton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儘管未曾言明,但看得出來這是反戰的故事。只不過現實中的通常順序在奇幻小說裡顛倒過來,有趣的同時也留下感傷與遺憾。英勇的年輕人因為戰爭失去性命,化作幽靈回歸鄉里,接著又因為酒精失去理智,最後在某種狂熱的號召下追隨「組織」離去。


整個過程又不免令人聯想起英國海軍早年需要人手時,會在靠港後直接衝進酒吧逮人上船。也讓人想起那些復員之後卻因為PTSD,從此變了一個人,甚至走向極端的老兵。到頭來無論究竟「回來」了沒,有些事終究都一樣。


Richard Middleton是有才氣的作家,但29歲就因為憂鬱症自殺。傳說中雷蒙.錢德勒曾在與他短暫交談過後暫時放棄寫作,理由是如果這麼強的人都做不到,那我大概也不行。該怎麼說呢,總之看到這件事當下我有些感嘆,但整本書查到最後,這個感嘆變得相當深層。


因為鬼船的輕易成功(?)讓我陷入短暫的自我膨脹,相信就算沒有原文書名,接下來一篇篇也都可以迎刃而解吧,然後就回頭開始找蘇聯好兄弟的故事。當然這故事讀完就知道絕對是帝俄時代或更早以前的故事啦,劇情描述兩個很要好的朋友,約好就算其中一個人先死了,也要到對方婚禮祝賀。


在故事裡立了這樣的旗自然其中一個就死了,而另一個要結婚時也確實信守承諾,經過墓地時停下迎親隊伍去邀請死去的好友。該怎麼說呢,不應也就算了,但這種故事當然都會應。事實上不但應了,鬼還邀活人朋友到自己墓裡喝點小酒。


這故事不關於喝了死人的酒就回不去活人世界,更是更根本的問題,人鬼殊途,這種邀約一開始就不該進行。在本作中人與鬼的時間尺度不同,新郎只覺得了不起用上一、兩小時,但等他告別朋友再回到人間時,卻發現眼前景物大變,熟悉的一切不復存在。


他找著一間教堂,發現自己在紀錄上是走進墓園後就此失蹤,震驚痛苦的新娘後來也不得不嫁給別人。我非常喜歡故事的最後一句話,牧師看著主角說:「剛剛你看的那段說明是三百年前記載的,現在,你自己也是一個鬼了……」


經過查詢我發現這篇不是小說而是俄國民間傳說,而且情節和挪威的民間傳說Friends in Life and Death十分相似,都是兩個好朋友約好死了也要去參加對方婚禮,活人一樣經歷了死者時間。回歸後發現人事全非,然後時間現在一口氣追上來了。


愛因斯坦相信時間旅行只能往後,實際上在各地傳說也充滿這種「向後時間旅行」式的民間傳說。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是當中十分有名的文人創作,有論者認為這些故事都可以看作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文化中的以弗所七聖童(Seven Sleepers of Ephesus)的民間故事對應版。


這個傳說描述西元250年時逃避宗教迫害的虔誠基督徒,在山洞裡睡了一覺,醒來後發現時間已來到兩百年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世界線。不過比起這個溫馨(?)故事,不管是俄國版還是挪威版的鬼之邀請,都比較偏向殘忍與警戒。一來是死者已矣,二來是不夠認真面對生活,這世界將展現出殘酷的一面。


事到如今人們總希望已經建立起無需那麼嚴峻的社會,但該怎麼說呢,有些古老警語仍不宜輕易拋棄,某些時候仍然需要極度審慎的看待鬼故事中的每個面向。不過雖說是俄國民間傳說,但照理講也是有人寫下來的,所以究竟是誰寫下這個版本呢?關於此事,留待最後再談。


尋覓出處這件事我的第一道關卡就是第二篇的「鬼」,事後來看這甚至稱不上關卡,但在那當下還是滿煩躁的。劇情描述一個剛被殺的女人變成幽靈後,試圖糾纏兇手報復,卻發現一路上所有人都聽得見她的聲音,就那個男的不但聽不見,還笑得很開心。


故事最後翻轉,其實是她殺了那個男的,她才是被作崇的那個。她以為自己趕了那個男人上警局,可實際上是一路大吵大鬧,不自覺的被情人鬼魂帶進警局自首。照警察的說法,她已經完全瘋掉了。


鬼(The Ghost)是詩人、小說與劇作家Richard Hughes 撰寫於1926年的作品。這位作家17歲時學校校長沒告知就直接幫他向雜誌投稿,結果變成作家出道。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改編自兒童被海盜綁架真實事件的小說A High Wind in Jamaica。


鬼這篇現在來看是標準的心理驚悚,但當然那時代這個分類尚未明確成形。劇情放到現在其實已經沒那麼亮眼,執行上也偏向中規中矩。最有意思的點首先自然是那個翻轉,再來則是整個故事其實從頭到尾都很難確定,主角看見的到底是真的鬼還是純粹幻覺,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很有現代精神的鬼故事。


當時因為鬼船和鬼的邀請都不算費力就找到,所以這篇下了各種關鍵字還是找不著感覺格外焦慮,朋友還因此發噗在FB與噗浪上代為詢問。後來另一位朋友提醒用名字查查看,立刻成功搜有人寫的劇透。該怎麼說呢,我感恩這世上所有寫劇透心得的讀者。


其實前面的俄國傳說也是用角色名字當關鍵字找到的,但這篇卻完全沒想到要用名字。當下覺得這招真是太重要了,以後絕不能再忘記。可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搜名字有用的,這是本書最後一篇了。


鬼島(The Haunted Island)描述正在準備法律考試的學生,在一同渡假的友人都回家以後,獨自留在位於安大略某小島的渡假木屋,打算認真準備考試。原本狀態良好,直到某天他突然覺得自己睡的那間二樓臥房非常恐怖。


怎樣都待不下去的他改睡客廳,卻在半夜醒來,發現有兩個印第安人正划船圍著島嶼繞圈圈,而且越來越靠近。他莫名意識到對方準備入侵小屋,而在鬼故事裡這種預感向來成真。兩名印第安人果然拖著不明物體入侵,還爬上樓梯前往他原本睡著的那個房間。


由於一樓很黑所以印第安人沒注意到主角的存在,但當他在雷擊中發現對方拖行的東西,正是明顯被凌虐過的自己身體時,驚叫出口的他在被印第安人發現的同時昏倒了。隔天他還活著,迅速離開那座小屋,在鄰近地區調養一陣子後才恢復正常。


準備離開前他又以典型鬼故事主角特有白目行動力,再度划船回那座島。但明明是白天,他卻在小島附近再度看見那兩個划船的印第安人,而且這回他們也看見他了,立刻調轉船頭朝他划來。我相信主角接下來肯定拿出了生平最快的速度逃離,而在一次巨石遮掩視線之後,他再也沒看見那兩個印第安人。


這篇跟鬼船一樣名字沒什麼鑑別度,但還好寫的人大名鼎鼎,所以印第安人、島的關鍵字一下,馬上確認本篇是Algernon Blackwood在1899 年 4 月首次發表於雜誌『The Pall Mall』的短篇。這是位相當知名且多產的短篇鬼故事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柳樹(The Willows)與溫迪戈(The Wendigo)。


鬼島是他相當早期不那麼知名的作品,一般公認相較於往後的作品,這篇明顯比較生澀,情節還有點沒頭沒尾的(以劇情元素而言,滿有未來The Willows原型的味道)。不過我喜歡這篇,首先整個故事氛圍寫得相當有壓迫感,閱讀時一邊好奇再來會怎樣,一邊又對發展感到恐懼。


小說確實從頭到尾都沒說明整件事到底怎麼回事,印第安人明顯是來獵捕住在那個房間裡的人。從劇情也無法分辨,目標究竟是主角還是任何住在那房間裡的人。但顯然有某個存在守護了主角,讓他自動自發去睡客廳,甚至還準備了替身。而且那是個非常有用的替身,所以就算他最後被印第安人發現,仍然平安渡劫。


從故事結尾來看,那應該不是這種類型的故事常出現的歷史重演設定,而是存在著某種機制。也許規則是抓在那個房間裡的東西,也只能抓那個。所以就算知道抓到的是替身,也會因為條件滿足所以必須放過主角。


有意思的是,按設定主角獨自留下的理由是為了研究法律,然而那座島在那天卻依循了異於加拿大文明社會的規則。主角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陷入那個規則,但或許是宗教,或許是法律,甚至可以有點過度的解讀為白人特權,最終讓他成功倖存。


如同溫迪戈早期的相關創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白人用自己的語言,把美洲原住民傳說給蓋台了,鬼島這部小說不免也讓人聯想到類似的弔詭與衝突。以創作時代而言,我會傾向這是關於文明與蠻荒衝突的故事。


之所以沒有解釋前因後果(不計雜誌收稿時有字數限制的話),是因為人們有時就是無法真正理解不屬於自己的文化和規則。更重要的是,鬼故事有時正因如此才格外恐怖。小說最後主角成功倖存。但在那數百年前不由自主陷入白人規則與律法的無數美洲原住民,最終全成為那一具具被拖行的屍體,連同她們的文化一起。


「假戲真做」是一則老式的簡單故事,描述一群男人在客棧裡邊喝酒邊聊鬼故事,談起曾有個叫傑瑞.邦德勒的小偷,八十年前逃亡到目前大家待著的這間客棧,當警察上門追捕時在二樓房間上吊,從此鬼魂四處出沒的事。噓,別讓老闆發現我們在談這個,不然他會抓狂。


大家聊著聊著起鬨,說要穿手邊正好有的古裝行頭來嚇人,對賭一英鎊看有沒有人會被嚇到。正常來說接下來就是大家等著看,扮鬼的人要怎麼再次登場。不過這位準備扮鬼的先生是個高明演員,因為他沒有直接登場嚇人,而是設了個局。


他先演了一段假裝搞這齣的自己,疑似被真的現身的傑瑞.邦德勒鬼魂嚇個半死,真是受了好大教訓的戲。等大家都因為他看起來嚇這麼慘跟著發毛時,他才真正要上場扮鬼嚇人,看起來一鎊勢在必得。


但該怎麼說呢,他這手實在做得太傑出,把所有人全嚇個半死,結果其中一個人直接把槍拿出來準備打鬼自衛。於是這位挺有潛力成為鬼片導演的倒楣鬼,甫剛登場就被一槍斃命,是個玩笑開過頭的下場。整篇小說有些諷刺卻也非常陰森,關於人性的鬼故事。


這篇我記得以前就已經不知道在哪邊讀過,但當時也不知道原名。這篇也是關鍵字怎樣下都找不到,後來能撈到是在找另一則短篇時撈到一本合集,發現書中收錄了Jerry Bundler。很好,根本就是故事裡的強盜名字,一讀果然就是。


總之從這篇開始,我認知到本書各篇章的中文標題大概沒路用了。咳,我是說本篇作者是W. W. Jacobs,大名鼎鼎的猴爪正是他的代表作。Jerry Bundler是撰寫於1897或1898年的短篇,也是他第二知名的作品,故事情節簡單卻令人印象深刻。


法官的房子(The Judge's House)是全作最好找的一篇,因為這是德古拉的作者Bram Stoker最有名的兩則短篇之一(另一篇則是德古拉的客人Dracula's Guest)。劇情描述又是一個要念書的年輕人麥爾,跑到某個朋友絕不會去,所以不用擔心會被打擾的小鎮租房子。


但附近客棧的老闆娘一聽見他要住進那間「法官的房子」馬上臉色大變,這態度擺明那房子有鬼。麥爾立刻詢問詳情,最後得知那曾是一位法官的房子,那法官生前的興趣是吊死犯人。但光是這樣好像就只讓人不太舒服而已,再說來幫傭的老太太也不怕這間房。反正房租都繳了,麥爾決定繼續先住住看再說。


好吧,情況是不太舒服沒錯,房子入夜後老鼠吵到不行。不過一到半夜又會突然陷入安靜,在此同時就會冒出一隻巨大老鼠,蹲坐在椅子上瞪人。物理學對老鼠沒用,在鬧鬼的房子可以倚賴的是神學,所以只有聖經扔得中它。同時扔中之後,它也總是一溜就爬上繩子衝向二樓。有點怪怪的,但反正就住幾個月,似乎也能忍受。


不過理所當然的,接下來事情一波接一波,麥爾發現每晚睡不著的自己精神越來越差。更不吉利的是那條大老鼠爬行的繩子,正是法官生前用來對犯人行刑的絞刑繩。牆上積灰的相框,玻璃擦一擦裡面放的赫然是個兇狠的男人照片,看就知道是那法官,而且還跟只被聖經打的大老鼠北七像。


客棧老闆和當地醫生都非常擔心麥爾,雙方約好如果晚上有什麼不對,就趕快拉繩子搖響房子頂上的大鐘呼叫救援。就在當晚麥爾準備和大老鼠來場決戰,遺憾的是經過瘋狂的一夜,麥爾輸了。等人們聽見鐘響前往房子查看時,只見到麥爾已經被那條綁在鐘上的絞刑繩吊死。


老實說這就是那種會讓讀者邊看邊吐槽的鬼故事,主角有無數可以遠離死亡的機會。跡兆、建議和危險又多又明確,明明應該早點閃人的,卻因為那一切披著日常的皮,所以麥爾總不信邪的說服自己別想太多,繼續撐在鬼屋。偏偏遇上的又是出手很快的厲鬼,結果沒幾天便送了性命。


到頭來只能說,在鬼故事裡死只是一個字,但死以外的所有日常元素都不會只有表面那樣,特別是不退的房租。連帶租屋系鬼故事真的是源遠流長的派別,而且因為很生活所以格外深入人心。大家最捨不得的總是房租,拮据的手頭和找不到的棲身之地總不斷逼死人,這點不管是維多利亞時代還是現在都沒有變化。


畫貓的男孩(猫を描いた少年The Boy Who Drew Cats)描述男孩被父母送到寺院當和尚,他天資聰穎性格也好,偏偏有個怪癖就是到處畫貓。住持履勸不聽便請他離開,同時告訴男孩晚上別待在空曠的地方,要睡找個小房間睡。


男孩不敢回家只好去尋找其他能收留自己的寺院,找啊找的,來到一間被廢棄的大寺院。進去後因為沒人所以也無法一言不合,但總之來畫貓吧。畫了一大堆貓後天也黑了,他記起住持的話找了小房間睡。之後整夜外頭乒乒乓乓。


隔天早上拉開房門一看外面都是血,地上躺著一隻比牛還大的巨型死老鼠(法官輸了),儼然威過法官老鼠王。而男孩畫在牆上的貓嘴上都沾了血跡,顯然昨晚有過一場大戰,贏家是誰毫無疑問。不用說,這神乎其技的男孩長大後成為有名的畫家。


這篇一看就日本民間傳說,我也有印象讀過,果然很好找。目前常見的是出版家長谷川武次郎在明治31年收集成冊的版本,而這個版本之所以在歐美深入人心,是因為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出版於1898年的日本童話譯本。


「畫與墓碑」譯自W. F. Harvey出版於1910的August Heat,原文篇名和譯名差很多。不過由於譯文保留了主角被刻在墓碑上的名字,同時這篇也很有名,所以名子一下去馬上找到。


劇情描述畫家James Clarence Withencroft某天突然出現靈感,畫出一名男子在法庭受審的素描。之後出門散步的他,偶然來到某墓碑雕刻匠的家門前,而且發現對方長得和自己素描上的犯人一模一樣。同時對方今天也完成了他的生涯代表作,一個刻了James Clarence Withencroft名字,然後死期就是今天的墓碑。


現在好了,兩人把話講開,都對自己的靈感十分愕然。他們此前不認識彼此,沒有任何謀殺動機,但不管是畫還是墓碑,似乎都預示他們會是殺人與被殺的關係。到頭來畫家接受墓碑雕刻匠的邀請在他家用餐,並同意對方的建議。


今天太晚了,不如就留下來喝酒,我們喝過晚上十二點再說吧。故事最後停在當晚十一點,畫家盤算再撐一小時他就可以走人了,但接下來的一小時保證如坐針氈。畢竟在如此悶熱的八月天裡,人發瘋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雖說難免會吐槽為什麼不趕快離開,找到個安全的地方窩起來呀。卻又無法否認,也是有這種非要硬碰硬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的人。因為每個人能安心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會選擇逃得越遠越好,也有的人必須坐在問題點旁邊才能平靜。小說很短但張力滿點,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也留下無限想像,非常有意思。


「名單上沒有的乘客」譯自Barry Pain 出版於1915 的Not on the Passenger List。這不是有名的短篇,所以搜尋時直接被其他類似名字的作品蓋台,用角色姓名搜尋也沒什麼用,不過還好仍然算是用力找就找得到線索的故事。


小說描述在紐約前往倫敦的船上,一名寡婦被自己亡夫莫里遜先生的鬼魂糾纏。太太結婚前就有喜歡的人,最後卻沒能結緣,但在丈夫死後她決心與舊情人攜手走完再來的人生。但莫里遜先生活著時就是病嬌,死後依然佔有欲滿點,企圖在這艘他生前固定搭乘的船上害死妻子。


主角算是路過見義勇為的英雄救美,而且他與其他乘客,也都多少看到了莫里遜先生的鬼魂。即使如此為了不讓莫里遜太太更加恐懼反而崩潰,他硬著頭皮當作一切全是錯覺來讓她安心,全程護航讓她平安抵達倫敦,最後也愉快的確認太太與新婚對象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唯一的問題是,未來往返倫敦和紐約時,他絕不會再搭同一條船了。


這故事有些細節寫得不錯,雖然整體相當中規中矩但也不難看。


塞爾科克的鞋匠(The Sutor of Selkirk)也是多下幾個關鍵字就會找到的故事,出處是奇聞怪事合集The Odd Volume,是在書中被標記為真實故事的蘇格蘭民間傳說。故事講述一個很愛八卦的鞋匠,某天接了一個只在太陽昇起前出現,付錢時錢包還會冒出蟲子的怪異客人訂單。


基於好奇他跟蹤客人離開,卻發現對方走向墓園然後消失在一座墳前。驚訝的他帶著鄉民回去然後大家就挖墳了,結果發現屍體上確實穿著剛做好的鞋。大家討論一陣後都覺得毛,決定棺材板再蓋回去然後釘牢一點。但好死不死鞋匠竟然起了歪念頭,把自己賣掉的鞋拔了下來帶回家。


不用說,當天晚上他的妻子只聽見外頭大吵大鬧,衝出去一看丈夫已經不見了。大伙當然馬上再殺回去又挖墳,這回發現新鞋已經回到屍體腳上,手裡則抓著鞋匠的紅睡帽。至於鞋匠呢?再也沒人看到過了。


很民間傳說路線,警告做人千萬別太八卦太貪心,陰森又有趣的故事。


「惡魔附體」描述一個叫查理的男孩,驚恐的發現他的手現在不再是自己的手。事實上他全身每一個細胞都正在被不明物體取代,先是手,再來是腳,身體、臉,還有全部的全部。外人看起來他還是那個他,只有查理知道他快要被變不見了。


他拼命想跟父母和醫生解釋這件事,但他們都只當這是孩子的童言童語。而當查理努力講出關鍵字時,手現在還會自己竄起來掐他脖子阻止發言。無可奈何的查理接下來失去了喉嚨、眼睛和耳朵也,最終連大腦也整個替換掉。


查理現在痊癒了,他準備開開心心去上學,面對這個美好的世界。順手宰個金絲雀不算什麼,因為爸媽正要回來了呢。這是那種能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如果是小時候看肯定會嚇個半死。


這一方面自然關於兒童對於青春期的焦慮,另一方面也關於經典的哲學扣問,我是誰?然而儘管這也是小有名氣的短篇,卻不怎麼好搜尋。特別是中文譯名讓我整個找錯方向(儘管也有改用科幻小說的分類去找啦)。


後來能找著也是撈到的,在找別篇時正好在紐約客一篇講兒時印象深刻鬼故事的文章裡看見劇透,才發現原來是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 )發表於1948年的短篇Fever Dream。發現當下很驚喜,因為我真的沒期待會在本書中看見布萊伯利名字的啊。另外就是,這篇名現在整個被喬治.馬丁的吸血鬼故事熾熱之夢蓋台了。


老實說因為書名標了莫泊桑,所以我搜尋時只要不確定名字又覺得有可能的,就一直掛莫泊桑的名字去搜尋。然後怪手(The Hand)終於是莫泊桑的作品了,本篇發表於1883年,不是他最有名的鬼故事,但也滿有名氣的。


小說描述一名檢察官在聚會中,對一群好奇的女士談起自己生平見過最怪的案件。故事發生在他早年服務過的小鎮,某天搬來一個英國人,對方不太與人交際,不過談起打獵就會興致高昂。


檢察官因為問對問題,得以受邀到他家,然後發現這英國人把一隻來源不明的手鎖在牆上。據說那是在他一次狩獵時砍下的美國人之手(那年代的法國人到底是怎麼看待美國人的啊),而且到現在還一直想逃。手看起來很毛,不過以時代來說,還算在勉強可以接受的怪癖範圍。


一年後檢察官某天晚上被僕人搖醒,得知那個英國人死了,他被勒死在自己臥室,脖子上戳了五個洞,嘴裡咬著一截食指。不用說,被鎖在牆上的手也不見了。三個月後,那隻怪手出現在這英國人的墳上,而且少了一截食指。故事最後檢察官說了,如果一定要合理解釋的話,那就是手的主人沒死,而且前來復仇。不過想也知道,在座各位一定不喜歡這個結論。


我覺得這是饒富趣味又非常聰明的短篇,完美展現出文學如何讓奧卡姆剃刀左右為難的技藝。同時不管要選擇奇幻濃度高還是低的解答,都不會改變小說裡那些曖昧難解,卻也因此魅力十足的可能性。沒有解答的解答有時便是最好的結論,並由絕對的真理佐證:人總是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


「費許的鬼魂」(Fisher's Ghost)這故事很有意思,既是澳洲十九世紀的真實刑案,也是當地的都市傳說。1826年6月17日,一名澳洲富農Frederick Fisher失蹤了。費雪的鄰居宣稱費雪有急事趕回英國,並把名下財產全部轉移給他。這有點奇怪,但法律文件都辦完了也不好說什麼。


但不久後一個叫John Farley的人晚上經過附近一座橋時,看見費雪坐在欄杆上。正奇怪費雪不是回英國了嗎?可當他想進一步攀談時,對方卻消失了。所以那是費雪的鬼魂嗎?費雪已經死了嗎?Farley的毛骨悚然撞鬼經驗促使公權力展開調查,最後藉由澳洲原住民驚人的奧秘技巧找出遺體。


在鬼的邀請裡是原住民用神奇追跡法在鄰近池塘找到屍體,原始的版本更驚人,是原住民一路找到附近小溪,喝了一口溪水後,表示那有白人脂肪的味道,果然也發現屍體就在溪底。所以為什麼會知道白人脂肪的味道,大概是不要問很恐怖。


那個鄰居後來被判有罪並絞死,可理所當然的整個審判記錄都不會提到幽靈目擊事件。可無論當初究竟有沒有看見幽靈這回事,總之這故事實在太過深入人心,所以成為從維多利亞時代至今都相當知名的傳說。


H. Russell Wakefield這位晚期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鬼故事作家,發表於1928年的紅色的小屋(The Red Lodge)是我全書最毛的一篇。很有名所以也很好找,故事描述一家三口租了間看起來相當漂亮的渡假小屋,準備在住三個月。


但剛搬進去他們就發現事情不對,首先路過的鄰居語帶含糊的說有事可以找他討論。然後屋子裡時不時就會掉奇怪的泥巴塊,丈夫一天到晚做噩夢,不斷被驅使到臥室窗前看外頭的鬼東西,彷彿屋裡來來去去的那些還不夠看似的。


丈夫原以為只有自己注意到,但後來一聊才發現太太搬進來當天就看見了。更糟的是他們兒子被附近一條小溪嚇個半死,而且好像正在被某個綠色怪物針對。他們有一點捨不得租金,但跟鄰居一聊才發現,這間房子百年間死了超多租客。


一切的源頭是屋主曾經為了在屋裡打造情婦後宮,把自己的太太逼到跳進附近小溪裡。那之後住進房子的人,也都不斷被逼去跳小溪。前女主人臥房是最兇的,在那間房被找理由封起來後,狀況有好一點,但還是非常糟。更糟的是小孩只要開始看見綠色怪物就一定會淹死在小溪,而他兒子已經看見了。


作為經典的租屋系鬼故事,主角一家剛開始非常捨不得租金,但後來發現實在太鬼了,只好趕快規畫搬家。然而在得知真相到緊急逃離之間,必須要整理再另外找個地方住,總還有個一、兩天需要準備。於是這一兩天最讓人緊張,小說到最後簡直是場大戰。


從逐漸意識到不妙、鬧鬼程度迅速升級,鄰居分享兇宅過往,到最後想辦法在不明存在全面夾殺中逃離。整個情節可以說非常標準,卻也寫得張力十足,因為經濟限制與思慮不周而失去家人的恐懼總如此切身。更重要的是明明鬼鬧得這麼大這麼明顯,卻還是感到毛骨悚然,一切關於未知、無力感與失去控制的拿捏,鋪陳技巧相當厲害。


看到最後一家成功逃離危機,再串回小說開頭,丈夫看見那間房子又在登報出租時的憤怒,讓人深刻感受到階級正義的重要。到頭來這故事裡作祟的也許不只幽靈,還包括怪物,而且搞不好怪物才是整件事的源頭。因為實在死得太多人,所以最後整間房子根本進入鬼店模式像在開派對,而且瘋狂招募新人,最喜歡小孩。


另外閱讀當下沒想到的另一個毛點,則是本篇發表當下,對英國讀者來說肯定又有一層「如果不小心租到這間」的恐怖。但對近百年後的外國讀者來說,作者這層巧思就比較慢才會意識到,而且也不切身,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篇熱鬧異常的鬼故事。


古堡驚魂這篇譯自德國作家Heinrich von Kleist,發表於1810的短篇鬼故事Das Bettelweib von Locarno。故事描述瑞士一座曾是當地要塞的美麗城堡如何成為廢墟。起因是城堡女管家因為同情路過的可憐老太婆,帶她到貯藏室暫時休息。


誰知道城堡的主人,一個小氣殘忍的侯爵碰巧進入那裡,在不知不覺間就把老太婆逼死了。女管家事後只能請那些原本該要驅趕老太太的男僕,協助找個地方偷偷葬了老太太。不久後女管家也過世,這件事的始末也從此無人知曉。


也是從那時開始,侯爵的運氣和經濟狀態都越來越差,最後淪落到必須變賣城堡。但就在他終於盼來買家,並讓對方住進由貯藏室改裝的豪華客房時,這買家卻被夜裡的鬧鬼現象嚇個半死。隔天侯爵夫婦決定自己住進那間房裡看看,嗯,該鬧鬼,就鬧鬼,害死人還想跑。


到頭來侯爵卻也慌亂間,陷入和老太太當年相似的處境,最後死在燃燒的城堡裡。這故事不特別但也是個風雅的傳統鬼故事,不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本篇作者Heinrich von Kleist在1811年,與他親密的女性友人Henriette Vogel一同自殺。他先對她開槍,接著再自戕。他死前三天的故事還有導演在1969年改編成電影Wie zwei fröhliche Luftschiffer,可惜網上沒多少資料,不過有找到一篇遊記


黑緞帶(The Black Ribbon)這篇老實說查下去,大多時候都會被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 的德國學生冒險記(The Adventure of the German Student)蓋台。德生這篇原始是法國傳說,關於和脖子永遠繫條絲帶的女人結婚,結果有天手賤抽掉絲帶以後,女方頭就掉下來來的鬼故事。


不過更努力下關鍵字的話,還是找得到出處,而且有意思的是這故事由家族檔案與當代家主Marquess of Waterford保證真實。故事發生在1693年10月,Sir Tristram 和Lady Beresford這對夫妻前往外地作客(我懶得考證這些貴族的頭銜翻譯,所以全部原文上)。


但早上起床後夫人卻面色凝重,而且手上繫了條黑絲帶。先生問了太太怎麼回事,太太預言她摯友Sir Tristram已死,以及自己將會生下兒子。這些事都應驗了,如同她也早就知道的,自己會在丈夫過世後再結一段沒有愛的婚姻,生下兩個兒子,並在48歲時死去。往後這些事果然也一一應驗。


原來她和Sir Tristram從小就玩在一起,兩人約好其中一方死時要去見對方一面。那天晚上Sir Tristram就去見了Lady Beresford,不願相信的她要求他證明,於是在聲明這會造成傷害後,他摸了她的手腕。那瞬間她的神經麻痺肌腱萎縮,並留下一個紅色的疤。在她過世後,她兒女拆下絲帶,發現手腕果然跟母親形容得一模一樣。


是個讓人感傷又寂寞的故事。


鬼來的晚上(The Night the Ghost Got)是尋覓陷入絕望時療癒我的作品,因為這篇根本美國國民鬼故事。有多國民呢?只要用小說第一句話的日期,也就是1915年11月17日加上鬼故事,這篇就會立刻跳出來,真是非常深入人心。


這部譯自James Thurber的回憶錄 My Life and Hard Times的一個短篇,這本台灣有出,叫「想我苦哈哈的一生」。James Thurber以幽默漫畫和故事出名,而這篇果然也讓我從頭笑到尾。然後老實說這篇譯者加料有點大,雖然方向大致相同,但細節和原著卻出現不少差異,以下描述以原著為主。


反正主角洗完澡發現樓下好像有鬼,圍一條毛巾先去叫哥哥,哥哥看見弟弟只穿毛巾就傻眼了,接下來兩個聽到鬼好像要爬樓梯整個嚇死,立刻把門鎖起來。媽媽生氣跑出來罵,你們兩個在那裡玩什麼,聽到鬼的聲音:什麼,有小偷,我們要報警!


可是電話在一樓,要冒險下樓嗎?

不准!媽媽馬上拔鞋子去砸鄰居家窗戶。

媽媽 WWWWWWWWWWW


總之鄰居幫忙報警,警察則出動大批人馬再帶著記者一起來,破門而入尋找不存在的小偷。過程中各種荒謬搞笑,最後的高潮是他們衝向閣樓,然後被腦內認知還在打南北戰爭的爺爺持槍自衛。隔天大家對前一晚發生的事仍感荒謬,最後在發現爺爺昨夜根本沒痴呆時戛然而止。


老實說看完紅色小屋接這篇有夠療癒,更療癒的是我發現這篇果然超級有名,所以很多英文教學課程會拿這篇當課文來解析。讀完可以理解,這篇因為故事情節是整個房子上上下下又靈騷又搞事,所以拿來給學生練習理解語境和抽象描述很方便。


不過即使如此,看見教學單對著鬼故事認真分析,所以媽媽在幹嘛,爸爸在哪裡,鬼的動線是什麼,哥哥又在哪裡聽到了什麼,全力全開探討小說各種細節時,我看到快笑死,這是一篇被用黃金時期古典推理筆法闡述的鬼故事。


「吝嗇的鬼」講的是淋雨的老太太來到一座大宅避雨,她不在意屋裡只剩鬧鬼的房間,而且樂於協助調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她發現原來前屋主還在這座房子裡,還會兇老太太不准偷看他在幹嘛。


但想也知道還是要看,原來是每晚都在數自己藏在窗台裡面的錢。隔天早上老太太將此事告知屋主,一群人果然也在窗台裡找到大筆財富。屋主很高興邀老太太以後跟他們一起住(WHY?),但老太太果斷拒絕,不管外面仍然下著大雨,就這麼衝入雨中了。


這故事是個遺憾,因為是全書唯一沒找到出處的故事。小說寫得不能算很好,滿有那種墊版面味道的感覺,看得出是伊索寓言中The Miser and His Gold的變形。也許有一天我會在哪邊意外發現出處吧,但總之現在也只能暫時如此。


比較在意的是關鍵字一下,讓我找到一篇西班牙Cordoba市的都市傳說,而且這篇有打中我茸點所以非常不舒服。傳說在市中心有座古老破舊的大宅,每間房裡都鋪了黑地鋪,很多年前由該市的重要家族擁有。


有天半夜該家族的8歲獨生女和女僕,目擊到有個幽靈男孩把金幣放進地磚底下。兩人過去掀開那塊地磚,發現底下滿是金幣,於是就開始由小女孩鑽進去拿金幣,再由女僕接應的財富自由秘密行動。


就在她們決定錢已經夠了到此為止的那個夜晚,小女孩正要爬出洞口時,發現金幣掉落的她又再跳回去撿。著急想抓住她的女僕不慎讓地磚闔上,同時間蠟燭突然熄滅。女僕在一片黑暗中四處尋找,總算又找到一根蠟燭。但等她再回到原位時,卻發現自己再也搞不清楚,原來打開的究竟是哪一個地磚了。


之後這女僕怕事就跑了,而發現女兒失蹤,父母對此自然悲痛。更恐怖的是,他們女兒的聲音會在屋子裡每個地方冒出來呼救。儘管這對夫妻不斷打洞拆房子仍然一無所獲,母親最後發瘋失蹤,父親搬走,幾年後因為心臟病過世。現在那棟房子因為經常有鄰居報警,說傳出哭聲與尖叫而封閉入口,但仍會有人們前去試膽、尋寶,以及搜尋小女孩的骨骸。


該怎麼說呢,很都市傳說的風格,而且充滿不合理的細節,認真要吐槽根本就亂七八糟,可是很中我的點,還是喜歡。


死亡的約定是十八世紀真實歷史人物利特爾頓勳爵托馬斯(Thomas, Lord Lyttelton,1744-1779)的鬼故事,這件事在當時獲得廣大報導,並在利特爾頓檔案館(Lyttelton Archive)留下許多歷史文件


據說他在自己死前三天,對身邊的人提及半夜有隻鳥飛進他房間,鳥接著化身為白衣女子,預言他三天後會死。儘管在那三天這件事看起來只是普通的惡夢,但三天後利特爾頓勳爵果然死去。這故事我記得在瀛海搜奇中看過比較簡略的版本,鬼的邀請這篇把故事加入細節改寫成小說,變得更加生動。


「闖入時光隧道」這篇在整個搜尋過程中最為戲劇化,故事描述一位叫Guy Faulkner的人在霧中走著走著,穿越回1605年的英國,被誤會是Guy Fawkes,參與了國會山莊火藥事件(gunpowder plot)的陰謀策畫。他在回到現代前偷偷寫了歷史上出處成謎的告密信,算是製造正史系的時光旅行科幻小說。


剛開始我試著英譯中文篇名來找,但事實證明沒有用處,因為這是魔改過的標題。更無奈的是,儘管譯者在本篇留下幾個作為關鍵的原文,包括主角姓名、歷史事件,以及主角同事兼歷史和系譜學家的名字Inigo Gunter。


可即便如此依然絕望,因為一,這不是個有名的小說,所以網絡上幾乎沒人提,而科幻史相關頁面則直接略過。二,這篇故事背景用的國會山莊火藥事件太有名,結果不管下什麼關鍵字,只要一搭配gunpowder plot,搜尋結果通通會被蓋台。


但好吧,如果放棄歷史事件的關鍵字,只用角色名字搜尋呢?嗯,好喔,因為主角姓氏的關係,現在被威廉.福克納蓋台,哪來的地獄模式啊!(抱頭)


不過也是在這時, 神級科奇幻小說資料庫isfdb不但派上用場,更是大大有用。我是之前查C. L. Moore資料時發現這個網站的,作為資料庫它不收錄小說內容也沒有劇情簡介,純粹只蒐羅小說標題、書目、作品版本和作家出版清單。


如果想知道某篇故事講了什麼的話完全沒用處,不過非常方便系統交叉查詢作品和作家的出版歷史。維基百科雖然在查詢作家生平時很方便(如果是還算有名氣的作家啦),但對這種針對標題和書目的調查就沒什麼用,遑論要找的是短篇合輯收錄作品時的效果。


實際上最後就是利用科奇幻小說資料庫isfdb,從已經找到出處的作品下手,比對這些短篇在鬼的邀請出版的1986年前後,曾經收錄在哪些合輯裡,再去追那些只靠拜咕狗幾乎找不到的作品來源。


福克納先生漫遊國會山莊火藥事件陰謀場這篇,正是靠交叉比對,成功在The Ghost's Companion這本合輯中,找到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這個篇名。這是以作為洛夫克萊夫特超級迷弟出名,在科奇幻出版史上擁有一席之地的出版商暨作家August Derleth,發表於1962的短篇小說(改編自1959年的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


看起來很有機會,因為中譯本主角正叫這名字沒錯,同時劇情也有提到萬聖節。再來的問題是網路找不太到這篇小說的劇透,這次的經驗真的告訴我,只有明確知道自己要找什麼,搜尋引擎才會大方吐資料出來。因為在我確認相關資訊後,搜尋結果的排位也跟著產生變動。


原本完全沒秀出來的東西,現在重搜會在第一頁跳出來,但我找到之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咳,總之當初因為無法確認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到底寫了什麼,請教朋友,朋友則叫Chatgpt回答。結果一問不得了,太驚人,以下原文機翻摘錄:「《致福克納先生的萬聖節》是一則融合恐怖、奇幻和文學致敬元素的虛構故事。


以下是更詳細的摘要:故事以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萊夫特這位著名的恐怖小說家,意外收到備受讚譽的美國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納一封邀請信開始。邀請內容是參加在密西西比州牛津市,福克納府上舉辦的萬聖節派對。被親身體驗南方萬聖節的期待吸引,洛夫克萊夫特接受邀請,踏上他的旅程。


在萬聖節之夜抵達福克納府時,洛夫克萊夫特立即被詭異氛圍震撼。府上佈置著搖曳的南瓜燈,奇怪聲音在走廊迴響。當他進入派對時,洛夫克萊夫特遇到一群古怪客人,其中包括來自福克納作品的角色。


一整夜,洛夫克萊夫特發現自己捲入模糊現實與幻想的對話。他參與關於民間傳說、迷信和超自然的討論,與福克納及其客人交換想法。隨著夜更深,奇異事件開始發生,府內出現難以解釋的現象。


隨著洛夫克萊夫特穿越派對的超現實事件,他對現實的感知變得越來越扭曲。他目睹了奇怪的儀式,遇見幽靈般的幻影,並經歷了深刻的恐懼時刻。自然與超自然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讓洛夫克萊夫特質疑自己的理智。


當萬聖節之夜達到高潮時,洛夫克萊夫特發現自己正在面對福克納府內潛藏的未知力量。在一場凡人與超自然間的高潮對決中,洛夫克萊夫特必須面對他最深沈的恐懼,揭開隱藏在陰影中的謎團。


最終,《致福克納先生的萬聖節》是一部致敬文學、引人入勝的超自然故事,融合恐怖、奇幻和南方哥德氛圍等元素。它向洛夫克萊夫特和福克納豐富的文學遺產致敬,同時探討了恐懼的存在、未知以及通過講述故事,來超越現實界限力量的主題。」


看完之後我不由自主的深吸一口氣,天啊,雖然和我要找的小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這篇感覺未免太好看了吧!現在唯一的問題是,Chatgpt,這小說真的曾經有人類寫出來過嗎?


我懷疑你在騙我。


老實說AI搜尋或寫作現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正在於,AI會瞎掰,而要是使用者缺乏判別能力,就可能會跟著AI前往另一條世界線(視臉皮厚薄與智識程度,還可能哭鬧誰規定並非如此,正確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事後想想,Chatgpt會瞎掰成這樣,肯定跟造成咕狗嚴重蓋台現象的理由相似。雖然August Derleth個人也相當多產,不過在類型文學上他做出版這塊遠比寫作重要。洛夫克萊夫特會跑出來,正是因為August Derleth乃是洛夫克萊夫特的重症迷弟。


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這詞就是他發明的(洛夫克萊夫特本人用的Yog-Sothothery,而且當時小圈圈裡滿多人討厭克蘇魯神話這個詞,覺得充滿原作刻意排除的可惡宗教味)。儘管在洛夫克萊夫特小圈圈中August Derleth備受批評,同時也存在爭議行為,比如打著洛夫克萊夫特的名聲賣他自己的小說。


但無論如何,August Derleth仍然是洛夫克萊夫特過世後,眼看怎麼推薦出版社都不收稿,索性自己和朋友Donald Wandrei合夥創立出版社Arkham House,頭一個為洛夫克萊夫特出版文集,並努力讓這位作家不被世人遺忘的人(附帶一提,雷.布萊伯利的第一本書闇夜嘉年華也是他家出版的)。


考慮到茲此因此Chatgpt的瞎掰不能信,所以隨後我在Goodreads上找了The Ghost's Companion這本書,幸運的在底下心得撈到一句「while August Derleth's 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 is an obvious riff on November 5th hijinks.」。很好,英國焰火節的關鍵字出來,看來八九不離十。


最後確認則是找到了The Ghost's Companion這本書的線上閱讀資源,閱讀後確認無誤,「闖入時空隧道」就是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也是在尋找這篇的過程讓我感觸頗深,因為看見了一些只在古早廉價紙漿雜誌上刊載過一次小說的單篇作家。


那些作家一本書都沒出成,故事往後也沒被合集收錄過。現在除非網路上找得到該本雜誌內容,又或者心一橫去買那本雜誌(如果買得到的話),不然那篇故事就世人而言只有標題。那感覺如同我在看古典文學論文時,裡頭那些「某某作已經失傳,現存內容來自某某作轉述或節錄」的亡佚之作。


相較之下Hallowe'en for Mr. Faulkner這篇待遇好很多,至少作家有名,也偶爾有合集收錄。可即使如此,作為半紅偏黑的故事,網路上也幾乎找不到劇透。也就是除非直接找書來讀,不然除了標題外沒什麼資訊存在。


但搜尋就是這樣,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就可能找不到(另外比較尷尬的是,不紅又還沒變公版權的作品最難找,我不是要藉此宣揚大海盜思想,吃飯很重要的,只是想描述這個困境而已,更別提成為公版權後得以衝一波的造化……並不會發生在每個創作者身上)。甚至未來如果Google真的要如宣稱的那樣,用類似Chatgpt的模式來取代現行的序列式搜尋結果,那將來也許會出現更多洛夫克萊夫特去福克納家尋找自我的鬼故事。


這些鬼故事最恐怖的地方在於,那都只發生在一般人不曉得怎麼前往的世界線。雖說也許那個世界的August Derleth,是遠比我們世界的這位優秀的小說家。但無論如何,Chatgpt的瞎扯有趣但仍是瞎扯,同時作家與讀者面對遺忘與歷史洪流的困境依舊。


兩百年後,一千年後,不被劇透也就是不被討論的作品,有時就像從來不存在,最後可能也是。


尋找「最後的威士忌」出處的過程沒有福克納先生與他的萬聖節那麼難搞,但也算比較曲折的。小說講述的是兩百多年前的舊金山,貧窮且極度飢餓的年輕人亞瑟在避雨時認識了一個老人。對方邀他進酒館,請他向吧台買瓶酒一同進包廂喝,並拿出鈔票給年輕人當賭金,邀他和自己對賭來打發時間。


兩人開始賭骰子,年輕人又餓又累,卻驚奇的發現自己手氣不錯。在驚險刺激的一連串勝負後,桌上的賭金總合高達十四萬美金,而接下來將是最後一局。年輕人贏了,還發現老人死了,雖然有點不安,但他還是開開心心的帶走全部的錢,在快樂中越升越高。


故事最後揭露老人其實是一名擲骰子從來不輸的慣竊,那些錢全是他從銀行偷來的。追蹤他而來的偵探確認了老人的最後行蹤,卻在破門進入酒吧後,驚愕的發現等在眼前的是兩具屍體……


這篇實際上並不冷門,算是小有名氣的作品,但還是老問題,要先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因為中文篇名是最後的威士忌,所以我關鍵字自然狂下威士忌和骰子,並不斷加上故事中的其他元素。遺憾的是除了無數芳名美妙一如香水的威士忌外,搜尋過程一無所獲,期間最哭笑不得的莫過看見一系列名叫Dice games的威士忌。


途中在某本文集找到Alain Danielou 的The Game of Dice這個標題,一度懷疑最後的威士忌是否譯自該篇。但後來一是「最後的威士忌」這篇,帶有些許早期冷硬私探派的氣息 ,但Alain Danielou的生平一查文青到爆還是個法國人,一看就畫風不對。實際找了收錄The Game of Dice的書來看,果然也不是。


無奈之餘我想著小說開頭那句,這故事發生在一百年前的舊金山,好吧,搜尋時發現了一本叫Haunted San Francisco: Ghost Stories From the City's Past的書。主要內容收錄與舊金山有關的鬼故事,比如曾在報紙上刊過的新聞(對,那年頭報紙會寫這個),還有包括傑克.倫敦在內的名家鬼故事。


幸好網上讀得到這本書,我就從頭到尾一篇篇翻,然後終於找到了。只是看見篇名當下我的表情就是個囧卡丘。附帶一提,給不知道囧卡丘是什麼的人,是這個:
 





這篇標題叫Over an Absinthe Bottle,是William C. Morrow發表於1897的鬼故事。要是有關鍵字三秒就能找到,我卻漂泊在威士忌與骰子的網路之海上好幾天。這篇劇情不是特別精彩,但在強烈饑餓中一邊啜飲烈酒,一邊在賭局中面對激烈命運仍然張力十足,是以氣息給人留下記憶的作品。


「破鏡重圓」講述生前是一對怨偶的薩克森-科堡公爵約翰.克西米爾(Duke John Casimir of Saxe-Coburg)與薩克森選帝候奧古斯都的女兒安娜公主,在他們死後一百年跑來要自己子孫薩克森-艾森伯格公爵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Duke of Saxe-Eisenberg)替他們評評理,然後放下怨恨重修舊好的故事。


史實上克西米爾宣稱安娜公主外遇,本來要把她處死,但最後變成軟禁在塔裡,甚至再婚時還鑄了嘲諷她的錢幣(顯然你要是統治者,就可以幹這種事)。無論如何依據本書收錄的故事設定,安娜實際上並未外遇,一切都是克西米爾自己小雞肚腸的猜忌。


克里斯蒂安雖然不太想跟阿飄扯來扯去,但人家畢竟是自己祖先,所以也是善盡勸合不勸離的工作,讓兩人放下仇恨再次走到一起。不過有意思的是克里斯蒂安顯然希望自己死後能一了百了,所以下令自己死後要埋在據說能避免鬼魂跨越的生石灰裡,看來他沒什麼想牽拖子孫解決的遺憾,總個來說也是啾咪的一篇。


本書把兩個公爵都譯成國王,老實說因為這幾個頭銜代表的都是公國統治者,所以這樣譯嚴格說起來也不算錯。問題出在英文是Duke,所以用King搜尋時,會不斷跳進不對的兔子洞。不過也還好到這篇之前我已經找到出處,確認可以視作鬼的邀請這部選集根基的是什麼書了。


起因是我確認古堡驚魂譯自The Beggar Woman of Locarno後,就開始尋找資料庫裡與中譯本出版時間相近,同時又有收錄這篇故事的選集。然後我找到Noel Lloyd 和 Geoffrey Palmer合著的Haunting Stories of Ghosts and Ghouls,噹噹,中大獎了!


經過清點,鬼的邀請有11篇小說出自這本有點青少年作品味道的選集,之前那些根本不知道從哪來的故事,現在都有了出處。鬼的邀請是Invitation to a Ghost(1965),死亡的約定是Appointment with Death(1960),黑緞帶是The Black Ribbon(1965),上面這篇破鏡重圓則是The Duke's Decision(1960)。


其實我在讀鬼的邀請時,最困擾的一點在於收錄作品的畫風很神奇,民間傳說、有名的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作品、知名作家的二線、三線作品,最後一些則是迪士尼畫風的溫馨YA小品。蛤,到底是怎樣的集子會這樣收啦!


當然實際上沒有一本集子這樣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鬼的邀請內容會拼貼成這樣,是出版社的指示呢,還是譯者自行決定的,又或者經過討論而成?不知道,只知道最後成為奇怪的短篇小說集。


那些原創鬼故事如果不知道出自本書,比福克納先生文字介入國會山莊火藥事件還難找。萬聖節的鬼(Ghost at Halloween.1968)描述從印度回到英國的一家五口,在農莊裡開了萬聖節派對。當大女兒蘿拉講起鬼故事時,她彷彿被附身搬的講起了曾有個叫Meg的小女孩在這裡過世。


儘管當下氣氛很恐怖,但蘿拉感覺得到對方沒有惡意,實際上當她們隔著鏡子相望時,她才從Meg口中得知,她一直很想交朋友。但很遺憾只有小孩能在萬聖節看見她,偏偏那些看見她的孩子都被嚇飛了,沒人願意和她成為朋友。不用說,現在Meg有朋友了。


不難看但也不好看的平庸子供向感,附帶一提,不知道出處下關鍵字找這篇時,一直被歐亨利的The Gift of the Magi蓋台。


頑固的鬼(The Obstinate Ghost.1968)則是女兒在媽媽過世後,本想要成為全能住宅改造王,結果媽媽死不放手,人鬼大戰後女兒放棄的故事。寫作初衷可能是想搞笑,但讀完反而讓人滿五味雜陳的。鬧事的畢竟是自己很清楚對方脾氣的媽媽,雖然崩潰但也無可奈何。


鬼的願望(The Message.1968)描述知名肖像畫家前往某牧師家做客,卻看見他們多年前死去的女兒瑪麗的鬼魂(說到這個,本書好多瑪麗)。原來她當年被爸媽懷疑偷了五先令,結果情緒太激動就在父母不知不覺間猝死了。


這麼多年來她都持續暗示訪客五先令的下落,儘管事到如今已經不知道當初把硬幣藏起來的人是誰。不過總之畫家心有靈犀又或者是鬼附身的找到了,就藏在正好同時間裝修工人正在處理的牆壁裡,現在開始瑪麗可以真正的安息了。


小胡這男孩(Huw.1968)描述一名旅客在前往巴拉鎮的路上,遇到一個叫小胡的年輕男孩搭便車。他載了男孩一程,結果卻發現對方半路上竟然不見了。來到鄰近的酒吧詢問,旅客才發現這男孩是當地人都知道的鬼魂。


小胡在一次騎車前往鄰近小鎮好看馬戲團時因意外過世。不過當地認證小胡不壞,所以既然小胡要旅客別去巴拉鎮,那他最好就別去。接下來的劇情自然關於旅客說什麼都要去,卻在半路上發現小胡竟然不惜搞走他的油也要阻止他繼續前進,嗯,手段很務實的鬼魂。


這招這讓旅人不得不臨時住進半路上的農莊民宿,等隔天早上再出發時,才發現前往小鎮的路上發生山崩。他要昨晚繼續前進,大概就被捲進去了。之後原本不相信幽靈存在的旅客,從此轉變想法。


老實說這幾篇都是中規中矩的鬼故事,不很好看顯然也不出名,若不是因為找到出處大概很難搜尋到(其實吝嗇的鬼也蠻有這兩位作家的味道,但他們的作品書目找一輪都沒看到)。但也因為不是很精彩的故事,所以我原本盤算沒找到就算了,能找到是驚喜。若要說這些作品裡哪篇找不到最讓我遺憾,那就是「鬼火」這篇。


故事描述在英國威爾斯鄉村有一對感情很好的表兄弟,他們在回家路上看見鬼火。當地傳說鬼火會映出將死之人的臉,表哥性格比較白目硬是跑去看,結果看見一張有點認得卻又不太認得的怪臉,嚇掉一身毛的回家。事發沒幾天表哥就急病,當表弟前來探病時,方才從表哥口中得知,原來那張怪臉就是他自己重病憔悴的臉,講完這事沒多久表哥就死掉了。


其實我總有個印象覺得以前看過這故事,本以為會非常好找,結果要查才發現完全找不到。更糟的是,我甚至不確定自己關鍵字該怎麼下,下Will-o'-the-wisp就會完全被傑克南瓜蓋台,這讓我意識到得先從英文到底是怎麼講鬼火開始。


然後關於這個謎,當時朋友也幫忙問了Chatgpt,然後驚喜得知原來這個故事的標題是『湯姆的怪臉』,作者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太棒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馬克.吐溫要寫英國傳說,但請給我原文標題謝謝。


Chatgpt 表示:英文標題是The Man Who Corrupted Hadleyburg (The title in English is "The Man Who Corrupted Hadleyburg. ")。

Chatgpt,這是另一本書。


總之在洛夫克萊夫特去福克納家過萬聖節,與馬克吐溫沒有寫的短篇小說後,我確認在尋找譯本出處上,Chatgpt的主要功能就是來亂的。事情終究得回歸尋覓的本質,也就是熱血與根性。關於這點,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鬼火在洋文裡有幾種形容,因為我沒有數


在這之前,我不真的知道原來一個鬼火的現象(如果可以稱之為現象的話),在洋文裡有如此大量的說法。而且這些名詞指的往往是類似但不同的傳說,像是傑克南瓜、小精靈騙人迷路的提燈,仙女的夭壽陰謀,還有預告死亡的燐火。


一個一個詞下去查,總算得以確認關鍵字是屍燭和屍光(corpse candles / corpse lights),這是威爾斯周邊地區的民間傳說。查詢時我沒直接找到關於臉的故事,但讀到不少見到鬼火後短期內有人過世的民間傳說。情節基本上都很類似,全關於死亡預告(其實日本也有類似的鬼火故事)。


確認了這件事後,當我在Haunting Stories of Ghosts and Ghouls發現Corpse-Candle(1960)這個標題時,看都不用看就決定是你了。當然我還是有讀啦,沒錯,就是這篇。到這裡為止全書27篇,我找到26篇出處,滿足。


附帶一提,後來發現The Ghost's Companion這本收錄了鬼的邀請中的六篇小說,Tales to Tremble By則收錄了三篇。儘管不確定當初到底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分裂型的譯法,為什麼選擇那幾篇,又為什麼抽掉那幾篇,剩下那幾篇怎麼來的都是謎。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這為我尋覓的過程增添了很多樂趣,每個歪路都帶出更多有意思的資訊可以學習,阿宅樂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