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

看主題就決定要看這本,只是讀起來比想像中累,理由下收。百年早餐史是歷史學者克里斯穹‧葛塔魯(Christian Grataloup)以早餐作為主題寫成的作品,閱讀前我期待是像饞:貪吃的歷史那樣,從文化與歷史角度深入探討獨立主題,如果還能兼具地理與經濟面探討就更好了。


本書當然有諸如此類的探討,只是篇幅沒想像多。和許多法國類似書籍相同,開頭也自早餐相關的文字字義出發,提及世界各國餐對「早餐」的實際分義主要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描述一早起來的饑餓狀態,第二種平鋪直敘說明是早上第一餐,第三類則以早餐的主食來形容,這點我覺得蠻有趣的。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結合了地理大發現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對早餐內容及形象的影響,以及這種轉變又是如何透過全球化效應形成更大的影響力。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是一段複雜又血腥,沒有想像中漫長卻影響深遠的過程。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開始發現新農作物的好,茶、糖、香料、咖啡、可可、棉花等相關需求自然也應運而生。雖說剛開始是有錢人專利,但模仿有錢人自古以來都是人類社會的全民運動,而商人莫不希望能賣出越多貨越好,於是擴大生產成為理所當然的選項。氣候適宜又缺乏能展開有力對抗的政治勢力的國家,便成為以各大東印度公司為主體的歐洲勢力殖民地。


在地的傳統文化與經濟習慣往往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因應歐洲人需求展開的大規模經濟作物生產。熱帶植物的種植與處理都需要大量廉價人力,即使在非洲當地照樣需要奴隸或者過著奴隸般生活的勞工。更別提在原住民因疾病嚴重死傷的拉丁美洲,自非洲引進大量奴隸自然成為多數商人眼中的理性選擇。


血淚斑斑的三角貿易於焉展開,熱帶作物的價格隨著大量生產開始下降,成為中下階級也消費得起的生活必需品。而這一切與早餐的連結,則又與工業革命後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鐘錶、蒸氣機等機械發明讓人們不再依循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古老傳統,轉而成為二十四小時制規規矩矩按表操課的工業社會人。


為了應付漫長工時,對中下階級的人來說,清早起床匆匆忙忙趕赴工作地點之前,先行補充足夠的熱量與水份有其必要。如果這兩種需求能合而為一甚至附帶提神果就更完美了,於是加了糖與牛奶的茶、咖啡以及可可便成為早餐理所當然的選項。


甜甜的熱飲搭配甜麵包或抹醬麵包,便是快速又能把卡路里補好補滿的一餐。便利的進食方式很快取代傳統的殼物粥,人們只在周日有餘裕時才有條件享用悠閒豐盛的傳統早餐或現代意義上的早午餐。如此這般一個層層壓榨的全球體制自此完成,工業革命改變歐洲人的生活方式,為了應付這樣的生活形態,早餐形式也因此改變。


為了兼具滿足卡路里需求的速度與數量,在歐洲統治下的熱帶殖民地不得不拼命種植經濟作物。至於如何齊備密集種植所須的人力資源,嗯,壓榨和奴役乃成為農園主人與大企業獲利的不二法門。


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的美好生活需要熱帶經濟作物點綴,底層勞工與窮人則靠著廉價提神「營養品」渡過努力掙下頓飯的每一日。同時間在遙遠的異國,有大量(可能被歐洲社會賢達在自我認同的生物學上否定為人類的)人類為了供應歐洲新生活所需能量被迫淪為奴隸。


儘管二十一世已進入後殖民時代,但早已成形的世界卻並未有太多改變。南方窮國依舊以遠低於實際生產成本的價格供應北方富國的日常生活,奴隸制看似已經廢除,卻仍以各種面目反覆歸來,奴役從未自人類歷史中遠去。為了敘述這一切作者除了描述相關社會變遷與地理歷史外,還介紹了幾個主要熱帶農作物與周邊產品比如瓷器的生活史。


這當中不少細節確實有意思,比如讓我們一起歡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果醬大師諾斯特拉達姆斯,他沒忙著寫預言詩時顯然花了點時間在廚房,所以1552年在里昂出了本叫「果醬製法」的書,詳細介紹這些美味小點該如何製作。


記得以前看過農夫自述,她很喜歡下田,因為儘管工作重覆性很高,但做這些事時她的心靈全然屬於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思考。顯然熬製果醬的過程心靈也非常自由,自由到都飛到很遙遠的未來了,世界末日也要做果醬 ~(欸)


只是老實說比起本書中簡略的介紹,這方面介紹得更深入的專書已經不少,像是巧克力禍心香蕉密碼之類的作品都相當值得閱讀。生態多樣性的早餐更將相關現象造成的生態與社會危機交待得深入淺出又精彩,和本書類似方向的一切取決於晚餐也是相當富魅力。


相較之下本作主題廣泛但不夠深入,考慮篇幅或許無可奈何,但整本書焦點太過發散,讓我邊看邊在內心吶喊講重點,不要繞來繞去拜託講重點,結果講了半天也沒看見什麼創見或歸納整理。


儘管零碎有意思的資料不少,論述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整體而言恐怕還是興趣很多可是想得太少(甚至連對歷史的省思我都覺得不夠多啦,但這可能是個人標準不同就不當是缺點了),讀完不是完全沒有收獲,但效率也未免太低了一點,更重要的是,我想讀更多關於早餐演變的細節啊 ~(嘆)


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Le monde dans nos tasses : trois siècles de petit déjeuner)的書名看起來比內容有趣很多,最終我沒能從中看到太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反而讀到很多舊東西,寫得也沒有比較好。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對相關作物的歷史,對地理大發現以降的全球社經演變沒太多瞭解那本書肯定還是充滿閱讀價值:如果住在南極,手邊只有這本書能挑,完全找不到更深入豐富的資訊來源。不過當然,假如願意為了很小很小的新知閱讀的話就是個人選擇了,總還是有知道也不錯的事在裡頭。我自己喜歡這麼做,所以同樣支持為此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