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一切取決於晚餐

記得在達文西廚房後熱切期待本作出版,望穿秋水等待許久終於盼到台版上市,火速入手後也馬上開讀了……65頁。之後便因為這個那個之流反正現在已經忘記的理由,暫且放置PLAY直至最近才終於重新挖回來看。而且一翻開不得了我完全忘記看過的65頁講了什麼,於是只好歸零重讀。


一切取決於晚餐是瑪格麗特.維薩(Margaret Visser)撰寫的社普書,副標「非凡的歷史與神話、吸引與執迷、危險與禁忌,一切都圍繞著普遍的一餐」。以一張平凡的晚餐菜單為引,帶出包括玉米、鹽、奶油、雞肉、大米、蒿苣、橄欖油、檸檬汁與冰淇淋在內,九種日常食材在歷史與人類學上的地位、意義與演變。



藉由這些食物的過去,以及文明加諸於其上的種種,也等於看見了人類這幾千年來文化與科技的進程。全書共分為九章,各以獨立主題描述不同食材的古往今來,因為篇幅的關係(相較於單一食物成書的作品)雖然盡可能的完整,但主要還是以廣泛性取勝。


涉及的領域包括考古學、人類學、文學、歷史、神話、宗教與社會學,加上作者又盡可能把探討範圍拉大到全世界而不僅僅只限於歐美,所以讀來的感覺非常豐富。


只是有一好沒兩好啦,範圍拉大的意思也等於作者不可能對每個文化都那麼熟,於是自然會出現看起來非常詭異的敘述,沒錯我說的便是中華文化(不然其他文化我 也沒那麼熟)其實本書中歐美以外的敘述並不算很多,純資料屬性的部分也沒啥問題,但很遺憾當來到稻米這章就整個……異世界化。


考慮到稻米對亞洲的意義,作者當然不可能跳過這方面的描述,可是作者全書一貫的文化層面分析解讀脫離歐美文明轉換到亞洲時,就開始出現些奇奇怪怪的句子。比如「斗這個字起初是一個簡單的四方形,就像一個四個邊的量米器,代表一個四四方方的中華帝國」……啊咧?(囧)


最可怕的是還把「斗母」跟「媽祖」混為一談,而且搞混就算了(好像這還不夠大包似的)重點是這兩位女神似乎都跟稻米沒什麼密切關聯啊啊啊!(由於這包大得嚇死人,我是堅信譯者一定也有發現,但因為原著就那樣寫只好硬著頭皮譯)


所幸雖然上面這兩段讓問題看起來很嚴重,但一切取決於晚餐中關於歐美和非洲的部分寫得很好。亞洲部分純粹資料與現代狀況的敘述也都不錯,所以整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特別是像蒿苣和冰淇淋這樣平時少見這般探討的食品章節讀來更是迷人。


另外很難得在這類型的書裡可以看見台灣而且還不是一句兩句而已,只不過這回是因為丟臉的事。雖然早就知道了,但看見阿斗仔這麼義正詞嚴的指出台灣因為全面 改種改良稻米,所以(很明顯該有官員去上吊的)讓原生野米全部絕種光光,遺失了大量寶貴的基因庫這點還是令人不爽到極點。


說真的我覺得關於這件事不該要農民負起責任,畢竟他們在整段社會變遷中大都是偏向弱勢無力的一群。問題主要出在官員身上,而且這絕不是基層人員該負的責 任。附帶一提,對這議題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絕種原生香米 冰存38年復生」的關鍵字,會讓人覺得生命處處有希望啊 ~(拭)


雖然本作成書時間是1986年,所以裡頭的最新趨勢早已成為過去,但相對的本作也正好成為保留當年社會觀點的載體。比如書中受限於科學研究,作者對反式脂肪的存在也只能語帶保留與質疑,不過大家都知道現在是怎樣了。


另外書中也可以看見許多現在已經成為流行或理所當然的概念,在當時仍只是個新潮流等等,對我而言這十分有趣。而且科技與社會趨勢本來便只是一切取決於晚餐的部分重點而已,對會有興趣找這本書來看的人而言,顯然這部分也不會是重點(可以選擇新一點又更詳盡的著作這樣)。


那麼在最後之前還是要來唸一下翻譯,除了把印度人翻成印地安人,創造出衣索比亞人在西元前三世紀和他們做生意的驚悚段落外;整本書幾乎可以看見譯者在正常與崩潰間的掙扎實況,譯文水準落差有點……而且越到後半這個頻率就越來越短,合理懷疑可能修到最後編輯都一起崩潰了吧。


不過唸歸唸,其實整本書我還是看得很開心,所以……(掩面)嗯,對上述九種食材的歷史與文化,還有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所產生的異動有興趣的話,一切取決於晚餐就是非常值得閱讀的作品。即便並非沒有缺點,但還是有很多看點在的。




舊站人氣:8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