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7日

蓋世梟雄(Key Largo.1948)

約翰.休斯頓的電影,很小品,有些邪典,不過相當有意思。中文片名翻得很威但主線相對簡單,劇情描述亨佛萊.鮑嘉飾演的法蘭克.麥克勞德前中校,拜訪他二戰陣亡部屬的故鄉,一座位於佛羅里達邊境的小島。


法蘭克知道對方老家經營旅館,照理說不難找到人才對。但走進旅館卻發現不需皺眉也能察覺不對勁,大廳站了幾個怪男人,不管問什麼都說休業,旅館是,酒吧也是。男人沒好氣,吧台上的女人叨叨絮絮著無聊的賽馬訊息。部屬的父親譚普先生到底在哪裡?喔,原來在外面棧台,部屬髮妻諾拉也在附近。


他們一起回到旅館,但客人的怪奇現狀仍未消失,諾拉與老譚普只知道這群人花了大筆鈔票包下旅館一星期,但到底要幹什麼?如果可以繼續不知道反而是件好事,但法蘭克、諾拉與老譚普終究知道了,眼前這群人是黑道。他們的老大其實是被驅逐到古巴,曾經不可一世的黑幫頭頭強尼.洛可。


洛可偷渡回美國,打算在這家旅館交易偽鈔,重新打造犯罪王國。他不準備在旅館待太久,不過這段期間所有人最好乖乖的。嫉惡如仇的老譚普吞不下這口氣,諾拉不齒卻只能忍受性騷擾和猥褻,法蘭克努力阻止情勢往最糟的方向走去,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賭上性命對抗眼前的邪惡……


本片由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執導,亨佛萊.鮑嘉與愛德華.羅賓遜主演(洛可這名字實在很致敬羅賓遜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幫電影經典的小凱薩主角「瑞可」)。除此之外還有洛琳.白考兒、萊昂內爾.巴里摩爾與克萊爾.特雷弗,雖然電影成本不高,但在我心中是眾星雲集。


觀看時能感受到這片不管走位還是對手戲設計,舞台劇的味道都很重,查資料發現原始確實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劇作家是知名的 Maxwell Anderson。不過照維基講電影非常不原汁原味,導演約與編劇整個大改特改。有點好奇原始究竟長怎樣,不過,電影也滿精彩的。


整條主線相對簡單,就是暴風雨山莊黑道脅持事件。從頭到尾張力十足,充滿令人玩味的衝突,讓我忍不住聚精會神的看下去。雖說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管是台詞還是演技風格都很誇張,比較敏感的觀眾可能會常常出戲。但微妙的是正因為這麼誇張刻意的風格化,反而產生了某種迷人的故作姿態,讓我莫名覺得CULT。


但不管CULT不CULT,劇情本身真的緊張又懸念滿點,誇張歸誇張但看到後來也就習慣了,甚至受到那些激情四射的衝突場面吸引(附帶一提這次重看發現劇中小弟看的漫畫應該是阿達一族,我也好喜歡。有時間的話其實應該對得出是哪幾幅,不過好吧,我還沒宅到那個程度,而且漫畫我放在太難拿的地方了)。


這部的攝影手法也很有趣,帶點玩笑性質形容就是大頭貼。從頭到尾充滿對演員臉孔的超近特寫,偶爾還用上特殊鏡頭(我是說我覺得有用啦),那臉實在有夠大而情緒又極度飽滿,因此時不時產生超現實的味道。這令人強烈感受到角色的焦慮與恐慌,每個人都不安又充滿憤恨,渴望內心的期待能夠實現,然而那期待其實彼此劇烈衝突。


亨佛萊.鮑嘉和洛琳.白考兒間的化學作用,沒有神奇的拍成了戀愛喜劇的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強,取而代之的是猶豫、試探與渴望。在浮生若夢風雲人物中都有吃重演出的老戲精萊昂內爾.巴里摩爾,演出充滿喪子之痛又不良於行的老父親。氣到忘我的面對惡徒破口大罵,讓人深切感受到恨意。演員本人拍戲時也確實因為肉眼可見的嚴重關節炎行動不便,所以他在片中的掙扎與蹣跚行進都是真實表現。


愛德華.羅賓遜的存在感十足,他真的很擅長演出焦慮、低自尊、陰晴不定的狂氣角色,洛可在他詮釋下顯得脆弱又殘忍。這角色影射的是現實世界的黑手黨老大艾爾.卡朋,然而洛可在本片中早已不是呼風喚雨的強人。他就是個落魄江湖的老混混,夢想東山再起,卻只能緊抓著往日榮光控制他人,實際上不安又缺乏自信。


洛可在自己一干軟爛的手下面前總是很罩的樣子,對不良於行的老人與柔弱女子也輕易踐踏。然而遇上前二戰軍人法蘭克時,他既因為受到挑戰不爽,卻又反過來渴望自己能得到另一個對等的男人肯定。


所以當法蘭克為了緩和氣氛刻意恭維洛可時他樂不可支,甚至順著法蘭克的話陷入自己愉悅的瘋狂妄想。甚至洛可東山再起的夢,可以說是在法蘭克認出他(至少曾經)是個人物時正式展開的。


感受到尊嚴與權力受到威脅時,他會下三濫的搞假決鬥威嚇法蘭克,只為了能從正面壓制對方以滿足自尊。然而從劇情來看有必要的話洛可從來都不吝惜痛下殺手,所以當法蘭克不再恭維洛可甚至開始辱罵他時,為什麼沸點極低的洛可會這樣繼續忍下去,就變得十分令人玩味。


我得半開玩笑又有點認真的說,真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目前為止看過愛德華.羅賓遜演出的角色,經常會微妙的對其他男人產生化學作用。小凱薩是,白熱(White Heat)也是,蓋世梟雄當然沒那麼苦戀味滿點,不過雖然很淡,還是有曖昧。


洛可是如此寂寞的人,他一方面想把所有人踩在腳下遂行統治,同時又期待能獲得他心中真男人的認同。低自尊讓他走上瘋狂自戀並以傷害他人的方式獲得認同的道路,然而這樣能得到的是屈服而非認同。


這讓洛可陷入矛盾處境,一旦有人能和他對等就會開始不安抓狂,卻又無法抑止心底的卑微渴求。結果他永遠無法建立健康的關係,內心的洞無法填上,不斷暴力傷人的結果也讓他(至少在好萊塢電影裡)注定迎來破滅。


不過整部片我最喜歡的其實是酒鬼凱.朵恩,已經年華老去的她是當年洛可親手捧紅的歌手,以豔麗外貌和優雅嗓音風靡一時。然而如今的她酗酒、倒嗓,窮途潦倒,只能應罪犯指示前來這座荒涼小島相會。不來看不到出路,來了卻又開始擔心等著自己的會是死路。


片中沒明說她為什麼會酗酒然後失去事業,只巧妙的讓她在洛可威逼下,為了喝上一口酒硬著頭皮當眾演唱名曲Moanin' Low。本片在描述角色心境時都是用大頭貼,咳,我是說臉部特寫,唯獨只有朵恩演唱前的開場白這段拍了全景,這也是我全片最喜歡的一幕。


曾在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演出蛇蠍美人海倫.葛雷耶一角的克萊爾.特雷弗(Claire Trevor)在這幕,只用幾句獨白就讓鄉下旅館在觀眾眼中變成豪華夜總會。台詞寫得極美,儘管邊顫抖邊說話,朵恩仍在當下喚醒了昔日的美麗幽靈,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自身殘影。氣場籠罩全場,在那片刻整個大廳都成了她的一部分。




大概是好萊塢史上最難聽的歌聲之一,畢竟設定就是一個倒嗓歌手的痛苦掙扎。其實克萊爾.特雷弗也確實不擅長唱歌,知道劇本有這麼一段還請導演安排讓她可以預演。不過實際上約翰.休斯頓幹的事,是一直跟她說不用擔心我會處理妥當,然後有天早上跟她說,OK,我們現在就來拍!


演員只好硬著頭皮在當時好萊塢一線大咖前秀自己的破嗓子。那種尷尬中和著血淚演唱的表現十分精彩,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實至名歸。也正是唱著這首關於女人如何受制於暴力男子的曲子,讓觀眾默默領悟為什麼朵恩會長年胃痛又酗酒,徹底毀掉自己的事業。


對,洛可捧紅她,但也從此奪走她內心的平靜。恐怕即使成為紅牌歌手,朵恩照樣因為與洛可的關係惶惶不可終日,到頭來只能以傷害自己的方式逃避現實並失去一切。正因如此,這首歌又要她怎麼唱下去呢?越唱越悲屈的朵恩差點唱不完,仍然為了對酒的渴望撐下去,這整段無論演出還是寓意都精彩又深刻。


Key Largo的張力大抵上也都關於焦慮與壓力,是諸多稟持不同理念與渴望的角色面臨壓力時,各種激情、盲目或者勇敢的表現。除了個人內在的衝突外,社會衝突與自然衝突也是本片重點。


在暴風雨侵襲的同時,黑道集團的陰謀也開始浮上檯面。在他們脅迫旅館內所有善良老百姓屈服時,正義與邪惡、秩序與失序、理性與失控、性道德間的衝突,凝聚在整間旅館壓得人喘不過氣。哪怕最終風雨過去一切看似回歸秩序,但已然鑄成的悲劇與隔閡,卻又如此明確的控訴著社會的結構問題。不過,好吧,起碼亨佛萊.鮑嘉和洛琳.白考兒又一次修成正果了。


因為蓋世梟雄的預算被壓得很低,所以整體能省則省。絕大多數畫面都在片廠內完成,暴風雨侵襲的畫面還是從華納兄弟資料庫其他片子剪來用的。但該怎麼說呢,有錢可以做的嘗試多一點,但沒錢也有沒錢的拍法。實際上這部不但從頭到尾張力十足,又拍出了深度與CULT味(我就是覺得那種風格強烈的刻意與做作有股邪典的味道呀)。


附帶一提本片結局,其實是電影To Have and Have Not原作小說的結局,當約翰.休斯頓和Richard Brooks一起寫劇本,為了尾巴要怎麼收苦惱時。路過(?)的霍華.霍克斯表示,我這裡有個結局好便宜、咳,我是說之前那片的小說結局最後沒用上,不然你拿來用?嗯,好啊,反正那時代犯罪電影的行規壞人一定得領便當,實際也接得不差,法蘭克在小船上把黑幫掃台,然後完成了本片的命題。


附帶一提,之前讀的介紹把這部定位為犯罪電影,當然沒問題。不過就和故事背景放在邊境小島上一樣,這部片的劇本也踩上了類型的邊界。他有一點點點像警匪片,也用了很多西部片的經典元素。從類型電影的角度出發,這部的劇本很有意思。


無論要怎麼歸類(或者不歸類),本片大方向都關於秩序與無序間的衝突,而這也正是上述三種類型電影的共通點。看時候我不禁覺得,本片編劇真是很懂電影的人。警匪片描述的是秩序已經建立起的都市,如何驅逐亂源的故事。西部片則描繪在秩序尚未建立起來的邊境,象徵蠻荒無序的自然與逐漸成形的文明社會之間的衝突解決。


Key Largo中的黑道老大洛克被從文明世界裡驅逐到荒野,同時面對秩序與大自然的圍剿。黑幫老大渴望能在這座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還有很多印第安人)的邊境小島汲取能量再度站起,重新壓制文明。這部分是挺西部片的套路,而法蘭克就是那個同樣受不了文明,但也仍舊尊重秩序的捍衛者。


然而整本片最威的存在,其實是那個超級強颱這事實又很令我玩味。人類的蠻荒和大自然的蠻荒等級終究完全不一樣,擺在一起諷刺意味十足。當然法蘭克終究還是把秩序建了起來,才剛體驗到最為殘酷的大自然威力的反派,最終只能在短暫的成功之後,經歷個人生命與野心的消亡。


但本片最微妙也諷刺的一點正在於,好,秩序排除了黑道老大的陰謀,理論上一切都回復正常了吧?不,回不去了,因為作為正統秩序代言人、最應該主張正義的警長,已經先因為自己的誤會輕縱真正的殺警兇手也就是黑幫成員,並把兩名無辜的印第安逃犯當作真兇就地處決。結果到頭來人們所翼望的秩序,以恐怖執法機器的形象出現。


那該怎麼辦?嗯,真是過意不去,下回會努力會小心,不然還能怎樣?結果最終只能倚靠有良心與行動力的外來者去追求非法正義,又一個西部片元素。更痛苦的是旅館主人不得不苦澀發現,因為自己作為善良的體制內優勢者的身分,讓他對弱勢印第安人有了號召力。


但也正是這份原本出於善意的呼籲,讓無辜的印第安人兄弟慘遭公權力殺害。最終無論個人是否釋出善意,只要結構性問題不改善,往往會連那份善意都一起變成將弱勢者推落深淵的助力。整段現實又殘酷,十分引人深思。


同時這次重看也讓我意識到,蓋世梟雄(Key Largo)這部電影的核心其實是為了探討一個命題,也就是在二戰中為了守護自由世界犧牲是否值得。本片設定法蘭克是打過死傷慘重的卡西諾戰役的老兵,老譚普的兒子、諾拉先夫正是死於這場戰役。


導演約翰.休斯頓本人在二戰期間從軍時期,拍攝過同樣在義大利發生的聖彼得大教堂戰役。N站紀錄片五人歸來曾介紹過,參戰經驗深深影響了包括約翰.休斯頓在內的五位導演。而休斯頓本人針對二戰士兵PTSD問題拍攝的紀錄片Let There Be Light ,則因為大人的理由被官方查禁35年,直到1981年才得以上映。


主角法蘭克雖然不到重度,但看起來也有淡淡的PTSD,每份工作都做不久也找不到人生目標,迷茫、困惑且滿是掙扎,憂鬱卻不知如何紓解。陷入黑幫挾持事件讓他不得不直面內心痛苦,那就是自己與同袍當初的付出該如何論斷。是否起身賭命對抗洛可這問題,等於在問二戰時期為了大義而戰究竟有無意義?賭上性命值得嗎?因此犧牲的同袍究竟死得有無價值?


劇中眾人對此立場都不斷搖擺,理所當然的。諾拉氣憤之餘會痛罵求生意志堅強的法蘭克是懦夫,但冷靜下來也向他道歉,要人賭上性命確實苛求。譚普爸爸平時會以自己兒子英勇犧牲是偉大的來安慰自己與別人,然而當法蘭克陷入危機時,他卻直白的說活下去當然才是最重要的。朵恩藉機扒走洛可的槍交給法蘭克時,更是完全沒要他對抗的意思,你假意配合他們然後趁機逃走就對了!


陷入掙扎的法蘭克也覺得,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不想為了其實事不關己的一切賭命。然而如果他不為了守護諾拉與老譚普甚至整個社會賭命對抗洛可,似乎就對不起當初犧牲自己救了他的那個小譚普。難道要辯解我又沒叫他救我,二戰的大義都是號稱的?是,戰爭荒謬殘忍,愛惜生命沒有不對,然後我想起第五號屠宰場,想起哈利波特那句這世上有比死亡更恐怖的事。


既然沒有正解,那就憑本心而動吧。法蘭克說了,大腦認為那不值得叫我別管,但我一生的累積都在強調應該去做,最後大腦輸了。所以他咬牙對抗邪惡的洛可,如同當年他和小譚普儘管都是可以隔海孤立的美國人,仍然投身戰場幫助歐洲人對抗侵略者。


決戰之後挨了槍傷的法蘭克在大海上用無線電進行聯絡,對應了小譚普當年在戰場上,為了保持清醒跟法蘭克講了快三天三夜的無線電。他們都不是為了去死才對抗敵人的,是為了活下去,為了守護內心重要的價值與未來才挺身而戰,只是代價有可能是死。


我想這也是導演約翰.休斯頓過了三年後對二戰下的結論。於是諾拉在家中接到法蘭克存活通知後的一連串運鏡,是本片鏡頭第一次隨著人物自然的流動。整個壓力都不見了,打開窗戶的她沐浴在陽光裡,看起來非常幸福。而亨佛萊.鮑嘉在茫茫大海上有了目標,直直駛回Key Largo,露出釋然的笑容。


問題都還在那裡,但至少找回了平靜,意義和避風港確實一同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