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法蘭克.卡普拉作品心得集 12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感覺過了很久才終於又回到這部,當初看N站紀錄片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時,對裡頭描述法蘭克.卡普拉這位導演與本片的角度印象深刻。畢竟一個導演發揮畢生絕學拍出傑作,結果票房奇慘無比讓他灰心喪志往後沒怎麼再拍片的故事,怎麼說都非常吸引人。


當初看完也確實蠻喜歡的,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的覺得找得到的盡量都看,然後就來到這裡了。風雲人物從聖誕夜裡的一片祈禱聲開始,有無數的人在為喬治.貝利禱告,但根據天上星星也就是神明的對話,觀眾可以得知這個喬治.貝利正準備自殺。


為了挽救一個好人的靈魂,腦袋洞不小的二等天使克拉倫斯被緊急派出。先不提自稱AS2的他表示這縮寫是指Angel second class,從此讓世人不斷疑惑所以那個S和2到底各指什麼,總之為了取得翅膀升為有翼階級,克拉倫斯決心使命必達,而他首先要和觀眾一起看喬治.貝利的人生大事紀。


這次重看我首先強烈意識到的是,這真的不是什麼光明快樂的電影,雖說有著笑點與浪漫時刻,但整體仍非常陰鬱壓抑。劇情改編自Philip Van Doren Stern自費出版的短篇小說最好的禮物(The Greatest Gift),靈感明顯來自狄更斯耶誕頌歌的原作情節簡單,但在法蘭克.卡普拉手上變得,呃,非常法蘭克.卡普拉。


某方面而言風雲人物就像在回應政治三部曲最後一作群眾(Meet John Doe)的結尾,到底是要跳還是不跳,有什麼不跳的好理由嗎?電影開場喬治.貝利已經打算跳了,接著劇本才以倒敘手法描述這位仁兄從小到大究竟經歷了什麼事。


等講完他的童年時代、青年時代、戀愛結婚的過程後,電影已經來到中段,一切都是為了鋪陳這個問題,那是人生被逼進窘境的喬治.貝利拋出的質疑:這世界其實沒有我也無所謂!


但當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派什麼天使來拯救他的靈魂。於是接下來一場令人驚豔的平行世界旅行開始了,無翼天使克拉倫斯為了回答喬治的提問,把他丟進另一條自己從未出生過的世界線。


換軌的結果,讓喬治赫然發現自己這一生儘管從未能得到實踐自我的機會,仍然存在非他莫屬的重要性。在某個冬日如果沒有喬治,他的弟弟哈利會就這麼在玩雪橇時,因為冰面碎裂淹死在湖裡。這世上會失去一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因此沒能救下二戰中某艘受到攻擊的大船,一整船的平民將全部死去。


如果藥劑師高爾沒有雇用童年時代的喬治在自己的藥房吧台打工,會無人阻止因為1918大流感失去兒子過度傷心的他,誤在要給客戶的白喉藥膠囊裡裝進毒藥。那個孩子註定死去,高爾會因此坐牢,出獄後窮途潦倒。這段飾演小喬治的少年相當可愛,我原本以為捱巴掌之後的耳朵流血是戲劇效果,查資料才知道是真的流血……到底是怎麼打的啊!(驚)


喬治理念崇高卻沒什麼商業頭腦的父親,經營一家建築兼貸款公司。雖然不得不容許刻薄又唯利是圖的全鎮首富波特先生入股,卻仍然可以在他活著時勉力經營下去。但他突然過世後,如果沒有喬治扛起這家公司,董事會肯定會遂波特先生的意思終止營業。


那樣的話整座小鎮將全部落入波特先生掌握中,所有窮人都只能任他宰割,在糟糕的居住環境裡苦苦掙扎。那是讓現代觀眾一秒想起回到未來第二集的展開,沒有喬治的小鎮雖然糟糕程度不至於等同畢福大勝利的未來,但也已經足夠暗淡。


因為在原本的世界線,扛起銀行的喬治因為新娘妻子瑪麗主動放棄蜜月旅行基金,順利讓公司熬過經濟大恐慌的擠兌,成為小鎮裡唯一沒有落入波特掌控的組織。那之後喬治提供低利貸款給那些不得不承租波特先生糟糕物件的中下階層,讓他們能比較快得到自己的家,不用續租波特提供的糟糕公寓。


這個造鎮計劃獲得成功,那成為一個穩定且欣欣向榮的社區,當地的房價也不斷提高。但在天使讓喬治體驗的平行世界裡,因為沒有喬治,自然也沒有那些美好機會。「波特鎮」充滿廉價旅館與聲色場所,窮人都只能住在極度糟糕卻索價極高的公寓裡,治安不佳也看不到希望。


弔詭的是,喬治其實從來都不想接手父親的公司。擁有才能的他渴望上大學,到紐約那樣的大城市成為建築師,完成自己構思的偉大建築,在歷史與大都會地景上發光發熱。他根本不可能喜歡這家鄉下小公司,那根本是拘束器。


但喬治高中畢業沒能馬上去念大學,父親要求他待在家裡幫忙公司三年,等弟弟哈利高中畢業再換他回家幫忙。但因為父親突然過世,股東一致決議除非喬治願意接任才同意公司繼續營業。剛高中畢業的哈利不可能扛起這一切,喬治只好選擇自我犧牲。因為這是自己父親的心血,因為小鎮需要這家公司,所以他留下來繼續扛,然後把上大學的機會讓給哈利。


那之後他就離不開了,四年後哈利學成返鄉時,帶來他的新婚妻子,一位富家大小姐,已經替哈利在自己父親的大企業裡找了個好位置。喬治沒辦法開口說我不管你現在就給我滾回來,他也無法辜負那些需要這家公司的人們,所以他苦悶的、煎熬的選擇吞下來,笑著祝福弟弟新婚快樂。


該怎麼說,至少他還有愛情與幸福的家庭?在天使闡釋的平行宇宙,沒有喬治的世界自然不會有他家裡那四個孩子。而原本會與他結縭的瑪麗,則在治安要說糟糕或許也不是最糟,但無疑每件事情都變得比較糟的波特鎮裡,成為終生未婚的圖書館員。


觀眾很難確定沒有看起來像瘋子的男人跳出來說我是妳老公時,她是不是過著愉快的單身生活,但那樣的瑪麗看起來遠沒有婚後的她幸福是很確定的。然而這段婚姻對喬治也是束縛。瑪麗從小就喜歡他,但直到高中畢業舞會才終於讓喬治煞到自己。


當晚喬治對她暢談自己的夢想,卻沒發瑪麗越聽臉色越難看。喬治不知道她當時究竟許了什麼願,但從後續劇情來看那是個用恐怖方法實現的願望。瑪麗或許認定喬治只要離開小鎮前往大都市,那自己和他就沒有未來了。


於是她忍不住想像,自己和喬治在眼前那間和鬼屋沒兩樣的破房子裡生兒育女的未來,從零開始的全能住宅改造王就是妳。為了實現這份期待,她將在念完大學以後回到這座小鎮,而喬治在那之前都得留在小鎮,而這願望以殘忍的方式實現。


喬治的父親在那晚過世,而喬治就像上面提及的,為了讓父親的公司存續下去他留了下來,並在四年後瑪麗畢業歸來時,大膽求愛贏得美人芳心。那之後喬治與瑪麗關關難過關關過,準備好去蜜月旅行,結果碰上經濟大恐慌,面對擠兌的瘋狂群眾,瑪麗果斷的把旅費拿出來支應。


而後公司讓鎮民貸款並為其建造新房,這方案沒什麼油水可言反而會把資金卡死,讓喬治連換台新車都做不到,但為了鎮民他仍然選擇這種利潤不豐的經營方式。一個又一個出生的孩子當然也加重了經濟負擔,雖然總是過得去但那個開銷還是很驚人。


於是喬治和瑪麗總不會有閒錢,這讓我突然想起了明日之歌裡的老夫妻。和選擇嫁個普通上班族的老奶奶不同,瑪麗勉強也算嫁了個銀行家吧,但總是存在更有錢的銀行家,對方還處心積慮想輾死妳們。


雖然效果遠沒有對女人那麼強烈而且深刻入骨,並充滿結構性問題與滿滿的雙標,但婚姻對男人一樣可能是束縛。終歸而言,與另一個人長久的連結在一起共同建立家庭,必定等於捨棄一部分的自由。如果目標是為了換取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的價值,便沒有什麼划算不划算的問題。


但有時問題發生在整個社會,硬把人推進那個結構裡沒有其他活路。風雲人物看似沒這問題,至少喬治崩潰以前那都不是問題,可問題是在電影裡他崩潰了。結果觀眾發現他骨子裡根本不是安定的居家男人,他仍然有夢,多少覺得妻子和小孩阻礙了他的發展。


於是當他發現因為叔叔把錢搞丟(其實是忘在銀行被壞蛋波特偷走),自己碰上突然冒出來的資金缺口,無法解決,公司會破產,而他可能得去坐牢時,喬治忍不住把怒氣發洩在家人身上。


在那短暫的幾分鐘裡,他變成跟鬼店男主角傑克半斤八兩的恐怖父親。主要的差別是他選擇離開家去「清醒清醒」,然後在準備自殺時遇上被派來救他的天使,前往的是只有自己不存在的宇宙,而不是一棟讓他變得更瘋的大飯店。


在那個宇宙裡喬治體認到沒能發光發熱的他對世界依然重要,也意識到原本光看就感覺痛苦抓狂的家人,在一度失去以後的現在貴重如山。真愛不見得通得過考驗,更常發生的是愛被種種負面因素緩慢的磨耗然後逐漸消失。更好的作法其實是不要考驗愛,而該小心的呵護使其朝好的方向生長。


回到屬於自己的世界線,喬治選擇飛奔回家面對現實,並在發現瑪麗與孩子再次存在時無比雀躍。現在開始即使面對命運打擊,他也不會再搞錯最重要的事物了。亞里斯多德認為最高等級的愛乃是無償的,有時事實正是如此。


也是在這個時刻,喬治過往埋進土裡的種子已然長成大樹並結出果實,他客戶的財務狀況已經變得更好也更穩定。曾經在1929年的焦慮與拮据中不留情面,說什麼都要把存款領出來的鄉民,在有了自己的房子、能過起更有餘裕的生活後,當喬治面臨困境時這回他們願意泉湧以報。


飾演這麼一個彷彿自傳式角色的詹姆斯.史都華,在片中的演出無疑是超大亮點。不管是落魄時的崩潰秀、一次次夢想失落依然堅強面對,還是正氣凜然的演說都令我動容。特別是那些對抗「邪惡」的強勢發言,光只看台詞很尷尬,講得不好會更尷尬,更別提電影還不是線性結構沒辦法花費漫長時間來鋪陳情緒。但詹姆斯.史都華就是拿出辦法來,在這些段落裡把台詞說得很有說服力。


先不提唱歌募款這招在狂亂的美國以及浮生若夢裡已經用過了,那仍是令人感動的場面,但如果是第一次看那就更感動了。既是客戶也是朋友更是彼此幫助的人,現在踴躍的捐款給喬治,希望能讓他渡過這一關。富豪好友最後捎來的電報表示缺口多少他都填,是令人欣喜的錦上添花。但真正的重點還是弟弟哈利那句,你是全鎮最富有的人。


人的一生很難事事順遂,自由自在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其實是奢侈的願望。當代社會熱情宣揚著這份可能性,卻從不說明如何解決甚至嘗試解決理想與現實落差所帶來的痛苦。更別提當每個人都想放飛自我時,又是誰要來腳踏實地的讓社會穩定,正經的下苦功去改善結構性問題。


對現代觀眾而言,風雲人物某方面而言是恐怖電影,因為它描述了一個只顧自己高興就能成功的人,選擇放棄夢想轉而追求公益的故事。主角在這整個過程中經歷了強烈的痛苦、焦慮與相對剝奪感。電影最終以極其草根而且熱情的方式,透過奇幻元素彌合了社會責任與個人實現之間的裂痕。然而喬治最終接受的「真正重要的事物」,視觀點不同也許只是弱者對強者殘忍剝削後送上的迷藥而已。


我可以理解這種論點的邏輯,卻不喜歡這種價值觀,最近還越來越討厭。能以理想的方式發光發熱很好,但沒有的話比起怨天怨地認為人類、社會甚至全宇宙都虧欠與妨礙自己,也許即使如此也努力過好人生,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自助助人,總比打算扭曲社會、破壞制度、傷害他人來滿足欲望要好得多。


好啦,對,憑什麼要這樣「壓迫」,當然可以不這麼選,不管那壓迫到底是指什麼。願意相信什麼,願意選擇什麼,願意堅持什麼?成為真正的自己很重要,問題是可以重要到眼裡沒有別人,只顧自己高興嗎?


喬治.貝利與波特是電影裡的英雄與反派,他們的價值觀也分屬兩個極端,而且只要觀看社會便能發現,波特一直以來都非常、非常多,那甚至沒有特別卡通化。我第一次看這部片時覺得波特這個角度似乎塑造得太過平面,但這次重看該怎麼說呢,反而覺得就是有這樣的人。


他們相信自己是對的,貪婪是好的,自詡為菁英,嘲諷所有堅持正確價值的人,必要時還會用力踹個幾腳。波特唯一的優點是至少還沒像二十一世紀的某些人,學會用「進步話術」來包裝自己的任性與欲望。


波特肯定不會把自己偷走的那筆鉅款還回來,但故事的重點正在於即使錢就這樣被偷走,實際上在現實世界很多東西也真的是一直被偷走(可能還邊偷邊說那是自己應得的),然而努力的好人仍會有韌性渡過一道道關卡,繼續做對的事讓世界變好。


波特是這部電影裡的龍,在真實世界裡龍或許無法打倒,但可以抗衡也應該要與之抗衡。總是需要有人腳踏實地,去做能真正對社會帶來助益的務實之事。甚至風雲人物根本傻氣又痛苦,主角大半人生都不得不與焦慮和遺憾為伍,根本不是衷心快樂,還可能稱不上幸福圓滿,但有時得要有點傻才能成為全鎮最富有的人。


當然如果只是拼命發正念,那這片大概也不會直到現在都仍受到歡迎。風雲人物在編劇上是一部花俏得可愛的電影,非線性結構、搞笑天使、蝴蝶效應、平行世界,這些安排放到現在依然令人驚豔,而那使用新技術放到現在還是如此美麗自然的雪景,令我印象深刻。


甚至我覺得本片已經具備後來阿甘正傳發揚光大的雛型(電影,不是小說),因為喬治.貝利的人生是如此與美國二十世紀前半葉緊密結合。1918大流感、經濟大恐慌、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鄉下小城的生活風景、熱熱鬧鬧的高中舞會,戰後的郊區造鎮。


電影拍攝的同時,本身也處於美國社會關鍵的時刻,是要追求一個更好的社會,還是更加自私的社會?遺憾的是某方面而言風雲人物就和回到未來第二集一樣,達成了令人有些無奈的預言。畢福終究當選了美國總統(當然對台灣人而言那不見得很糟,世事的弔詭之處莫過如此),如同創造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華爾街始終得到制度性放任一樣。


我不確定這種帶點懷舊與理想論的感慨,對本片歷史地位的回血影響有多大,但無論如何它回血了。本片上映時聖誕電影尚未自成一個類型,所以法蘭克.卡普拉壓根沒想過,本片會變成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聖誕節電影,我是說上過排行榜第一名啦。


現在回頭檢視其實當年的評價和票房都不真的那麼慘(當年是強片大夾殺的狀態),但結果論來說沒拿到奧斯卡獎,票房也不夠高到讓法蘭克.卡普拉等導演自行成立的製片公司繼續運作。同時麥卡錫主義的興起也對法蘭克.卡普拉喜歡的創作路線產生負面影響,觀眾在二戰後口味亦逐漸轉型,於是被市場淘汰成為自然而然的現象。


有趣的是It's a Wonderful Life在1974年因為行政作業失誤變成公版權後,聲勢反而開始上漲,變成版權不利推廣的代表之一(法蘭克.卡普拉後來對此樂觀其成,當時公司和相關權利他早就不得不賣掉,本來也拿不到錢,反而變成公版權後形成的熱潮才真正使他受益。至於官方為了錢硬搞出超醜上色版又是另一個故事)。何況這真的是一部即使是現在來看依然花俏的電影,特別是沒看過導演其他部片的話。


本片1976年成為電視的聖誕節特別節目,1980年代開始被全美各地電視台瘋狂重播。1981年出的電影書在談法蘭克.卡普拉的章節,政治三部曲之前的作品被大書特書,風雲人物只簡單提提而已篇幅很少,誠實的展現當時的影評觀點並不重視本片,也沒有預見其未來走勢。


但到1998年時美國電影協會的百大美國電影歷史排名,風雲人物巳經超越第39名的史密斯先生來到華盛頓成為第11名。來到口味再次巨變的2007年,排名依然穩坐第20名。我想現在排的話肯定還是進前百,前50也有希望。這個逆勢上漲的曲線本身很傳奇,說不定還在這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悄悄揭露了人們心底的焦慮與期望。


對第一次看法蘭克.卡普拉電影的人來說,風雲人物帶來的新鮮感非常強烈,同時故事本身也有吸引力。不過如果要問為什麼這部片可以歷久彌新,某方面而言就跟問狄更斯的耶誕頌歌為何持續受到歡迎一樣,理由很純粹可能就是人們喜歡這樣的故事。


不是因為觀眾想像自己是喬治.貝利,不,差得遠了,絕大多數的人都很清楚,自己不是喬治.貝利,只是更加平凡的普通人。但即使如此人們依舊喜歡看到喬治.貝利在受到肯定的同時,也終於能肯定自己。我想這是因為許多人期待,像他這樣的人應該要能受到肯定。奧森.威爾斯說了,無法討厭那部電影。


人們感謝那些或許多少出自無奈、不得不犧牲自己人生,但仍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強者。一個堅持做對的事的人,他本身的價值早因諸多善行帶來的蝴蝶效應,進而達成某種超越俗世標準的高度。而且這樣的路值得選,這樣的人也絕不比許多正在社會上發光發熱的名人差,還更好。


這就是法蘭克.卡普拉,痴迷於呈現個人政治理念的導演。在他的世界觀裡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只要人們夠堅持終究會有撥亂反正的機會。這也讓他的電影自成一股強大但有些傻氣的奇特氛圍,不是沒有痛苦、陷害與自我質疑,但那些美好價值依舊閃閃發光。


很單純,但也很可愛,或許更是他許多技巧不算卓越的電影,為何存活得如此之好的理由。於是我驀然可以理解約翰.卡薩維帝(John Cassavetes)那句「那不是美國夢,那只是法蘭克.卡普拉」的意思。現實世界很殘酷,美國夢到底存不存在可能得問薛丁格的貓,而貓說它自身難保。但這仍是一個夢著理想世界的草根型導演,最終多少有把一點點理想植入美國文化的壯舉。


再來的問題是,不是喬治.貝利這樣的人活在世上也都有其獨特意義嗎?所謂成就到底是什麼,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選擇不跳的理由又是什麼?面對那份落差該如何即使如此繼續前進?然而這些都是無解的問題,甚至最好別指望別人能回答。也許答案要回到那座橋上找,也許活著本即如此,問題終究關於想成為怎樣的人。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系列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