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 9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

本片是法蘭克.卡普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政治三部曲中唯一並非由羅伯特.瑞斯金(Robert Riskin)撰寫劇本的電影。故事開場一位資深參議員突然過世,州長有權在補選完成前指派一位臨時參議員。


為了趕在會期結束前通過包裹法案炒地皮,以商人泰勒和參議員潘恩為首的利益團體,推薦州長一個形象極差的人選。但那形象實在差過頭,州長非但擺不平州議會還反過來被強塞保證壞事的提議。陷入掙扎的他在餐桌上被自家小孩推薦傑克.史密斯,一位備受該州兒童愛戴的童子軍領隊。


雖然不是完美人選,但至少看起來傻頭傻腦又搞不清楚狀況,於是史密斯先生在妥協中成為新科參議員。怎知道這個純樸的鄉下人一到華盛頓就開始失控,他先是自己跑去觀光,看著林肯紀念堂中的巨大雕像感動不已。


意識到自己成為記者笑柄並被當面嘲諷後,痛定思痛的他要求精明幹練的助理克萊莉莎幫助自己,提出一個能容納全國男孩的遊樂營區計畫。克萊莉莎則抱持看好戲的態度,讓史密斯完成這個和泰勒集團炒地皮計畫對衝的提案,而後果然引發一場激烈的政治衝突……


在八十多年後的現在觀賞這部電影,最為驚豔的一點在於它仍具備吸引力並能深入人心,至今仍未完全時代脫節。當然劇中有許多細節都變動極大(像現在美國國會可沒有什麼小孩當助理這回事了),不過即使如此仍能給觀眾這樣的感覺,我想肯定也跟本作抓住了某種本質性的議題有關。


電影劇本改編自未發表的小說,原訂是迪茲先生進城的續集,但因為賈利.古柏當時沒空,於是卡普拉選了曾在浮生若夢中擔任大少爺一角的詹姆華.史都華來演出男主角,連帶本片也成為這位美國國寶級演員的成名作。


老實說即使對美國歷史不熟,本劇中明顯且完成度高的套路結構仍足以帶來感動。不過當然如果知道一些背景細節的話,觀賞起來會更有意思。話說美國早期的選舉也非常腐敗,而且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程度誇張到不可思議。


地方選舉時賄選和做票是家常便飯,很多現在赫赫有名的政治家都曾經參與過,理由是那時代不做不行,一場選舉中兩黨在有優勢的區各自做票更是家常便飯。但當然來到本片上映的1939年時,儘管仍稱不上乾淨,但透過改善制度,美國的選舉已經比最糟的時期乾淨許多。


但即使如此問題依舊存在,勾結與妥協不只在民主制度中,實際上在所有政治制度中皆是難以擺脫的問題,民主制度相較之下還是其中人民最有制衡手段的一種。眾所皆知美國國會分為參眾議院,和任期相對較短、往往位置還沒坐熱就要起身的眾議員相比,任期較長的參議員對體制比較瞭解,權力更大也更穩固。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參議院由一個非正式聯盟掌握權力,這個聯盟由南方民主黨員與保守派共和黨員組成。這些男人彼此協議,由保守派共和黨人和南方一起投票反對民權立法,作為交換南方民主黨員會將反對自由主義的社會和經濟措施。


這樣的共識在長達八十二年的歲月中,擋下眾議院通過的每個民權法案,成功創造一個油水分離的生態平衡。史密斯先生來到華盛頓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點,也屬於該聯盟運作良好的時期(這個結構要到二十多年後,才在政治大野狼詹森手上慢慢拆掉)。


劇中開頭曾在年輕時代懷抱理想,但如經已同流合污的參議員潘恩(以杜魯門為原型,看照片還真的頗有神似之處),在參加史密斯的任命大會時,才赫然發現對方是自己已故摯友的兒子。


從劇中的對白可以知道,潘恩年輕時曾和老史密斯先生一起為礦業工運追求公平正義,結果卻徹底失敗,身為記者的老史密斯甚至死於暗殺。電影沒就背景多做描寫,但很明顯看得出來這是在影射二十世紀初,美國煤礦工人爭取權益時期的一連串社會運動。


當時大型煤礦業者的手段非常兇惡殘忍,滲透、謀殺、破壞,以及惡用司法制度等等,照設定顯然當初是律師潘恩和老史密斯先生也曾身受其害。


越演越烈的煤礦罷工後來在老羅斯福的手上得到化解,當時間來到本片當下的時點時,那已經是可以苦笑著說「只有不成功的議案才值得爭取」的緩和氣氛。而更令人感受到歷史趣味的點,則在於電影中的當下,劇中泰勒集團強行想要通過的包裹議案,其實也隱而不顯的在影射小羅斯福一連串大手大腳的新政。


興建水壩的工程更令人聯想到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為首的一連串大型國家工程,主角史密斯提出的美國兒童夏令營區計畫,也像在致敬小羅斯福新政中的平民保育團(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的概念。這個計畫讓當時19歲到24歲的失業年輕男子,支薪到荒野保育自然環境的短期就業計畫,確實為許多年輕男子建立自信、技能與行動力。


我想這些歷史背景可以協助理解本片上映當下的政治現實,以及對當時觀眾而言本片有何社會意義。而作為神經喜劇這種類型電影,本片呈現出的價值衝突,也是至今仍存在於人類社會紋理中的長久衝突。


用現在的眼光看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仍是一部節奏緊湊、對白充滿機鋒,不精緻但真摯且具娛樂性的電影。傻裡傻氣的史密斯先生在一幫各有盤算的政客利益折衝下成為參議員,他有些受寵若驚也打算努力做好事,興高采烈到華盛頓的第一件事,是跳上觀光巴士去看那些歷史景點並展現愛國心。


但當史密斯先生在林肯紀念堂裡為民有、民治、民享的精神感動萬分時,急著用大都市花花世界腐化他的政治機器已開始運作。負責接待他的是精明幹練的議員助理克萊莉莎,原本打算辭職的她被加薪留下來,而且心知肚明這薪水是為什麼加的:藏在緊急預算法案裡的水壩工程,相關利益團體為此已經將鄰近土地全部收購完畢,只等著轉手賣給國家大賺一筆。


就和參議員潘恩一樣,克萊莉莎也曾懷抱政治理想,但長年待在國會的經歷讓她變得冷漠世故,犬儒地把理想當作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傻頭傻腦的史密斯先生,除了在地兒童愛戴、滿腔民主熱血與赤誠愛國心外,其他什麼議事規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通通都不懂,對此感到煩躁、很不爽自己必須替個笨蛋當保姆的克萊莉莎,索性把史密斯當成玩弄對象。


她以大聯盟黃牛票為報酬把採訪機會賣給記者群,讓他們斷章取義史密斯每一句話,並使他成為華府最新笑話。發現自己被惡搞的史密斯憤怒的四處揮拳攻擊記者,但微妙的是記者們並沒有見笑登生氣,反而在史密斯闖入國會的記者俱樂部準備大幹一場時把他制服,然後談起所謂「國會的真相」。


史密斯雖然單純,但不是笨蛋,他很快意識到記者群講的話酸歸酸卻也有其道理。政治比想像中更骯髒複雜且永無變化,像他這樣的人哪怕成為參議員,也照樣什麼都無法改變。灰心喪志的史密斯回到辦公室去向潘恩議員訴苦,並在他的建議下再度振奮起來,沒錯,他要推動屬於自己的法案,一個讓全國男孩都可參與的童子軍營區計畫!


電影來到這裡已可清晰看見神經喜劇向來會隱藏在主線中的價值衝突,鄉村與城市、純真與市儈、理想與利益,這一切既顯現在史密斯與潘恩之間,也在他與女主角克萊莉莎間形成化學作用,而神經喜劇裡的電影總之是要談戀愛的嘛。


身為一個十六歲學校畢業就出社會討生活的聰慧女子,原本滿腔熱血的克萊莉莎早已被腐敗的政治現實,弄得不得不以勢利武裝自己。陷入搖擺的她試圖以提案的難度有多高來阻止史密斯:


「天亮前完成議案,現在天亮,你的提案好了,你來介紹。站好,吸一口氣,開始侃侃而談。別太大聲,也許有一、二個議員想要睡覺。見習生會把議案帶到桌上,司儀會讀給委員會聽,要調查篩選議案,委員會要好好的研究跟議會報告,畢竟不能拿個沒人聽過的議案,然後跟九十六個人討論,就是你要經歷的,明白嗎?


好幾天過去了,議員,好幾天,好幾星期!最後,他們認為是個好議案,到眾議院投票,但要等待,這是程序,你的提案要排隊,除非指導委員會、也就是多數黨領袖的委員會,決定議案夠重要到可以優先提案表決。


好,這夠重要,但之後是更多的修正、更多更改,議案會再回到參議院,參議院不喜歡眾議院改的,他們改更多,眾議院不喜歡這些更改就卡住了。他們指定兩院代表碰頭商議,這叫做協商,奮戰到底吧。最後,如果你的議案經過這些解剖重組還活著,才有投票。


是,先生!這偉大的一天終於來臨,但國會休會,跟得上嗎,議員?」


當然即使如此,雙眼閃亮亮的史密斯還是覺得提案是個好主意,我們開始吧。克萊莉莎也只能捨下班叫外賣陪君子,當她發現史密斯想用來作為營區的威利溪谷土地和泰勒 - 潘恩利益團體的水壩計畫用地重疊後,抱著看好戲的態度協助史密斯提案。


結果潘恩也一時不察就同意讓史密斯提交法案,等到在議會上宣讀時才在樂不可支的克萊莉莎注視下,整個利益團體大變臉。考慮到史密斯當初一下火車就對自己的女兒一見鍾情,挺愛惜這位摯友之子的潘恩硬著頭皮讓自己女兒使出美人計,要她在審查預算法案時想辦法支開史密斯。


但也正是此時克萊莉莎開始吃醋了,隨著相處克萊莉莎已漸漸喜歡上史密斯的純真,也感受到他對自己這位專業女性的尊重。史密斯偶爾顯露出的美國鄉村美好的傳統價值,也讓一個人辛苦的在城市討生活的克萊莉莎,回憶起童年時代的甜美歲月,那是她在父親過世後便已失去的一切。


眼看史密斯被富家千金蘇珊迷得神魂顛倒她心裡很不是滋味,發現水壩工程被這樣趁機通過審查更是心有不甘。憤而向史密斯說出全部真相的克萊莉莎,自此與深懷理想的他站上同一陣線。但那畢竟是個正氣凜然卻傻裡傻氣的男人,面對奸商泰勒軟硬兼施的威嚇,史密斯正大光明的強勢拒絕,並誓言捍衛威利溪不成為水壩。


結果兇殘的政治迫害就此展開,泰勒派出參議員潘恩親自指控史密斯是為了自肥才提出法案。天真的史密斯聽不下擺明在說謊的證言與偽造的物證,竟拒絕為自己辯護直接離開調查委員會。結果在泰勒發起的輿論攻擊下,史密斯瀕臨身敗名裂,即將被國會除權。


也是此時痛澈心扉的克萊莉莎決定放棄掙扎,面對自己的真實心意,她其實也憧憬著理想的政治,更喜歡著史密斯這個人。她在林肯紀念堂找到灰心喪志的史密斯,告訴他還來得及,深諳議事規則的克萊莉莎很快操盤一個反攻計畫,她要史密斯以阻礙議事的方式干擾預算法案。


冗長辯論(filibuster)在美國是參議員的權利,少數甚至個人議員可以在取得發言權後,展開不間斷的發言來拖延議事,迫使特定議案胎死腹中或多數派議員不得不妥協。現實中美國參議院曾有不少參議員動用這個手段,而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則是關於這種手段最知名的電影。


史密斯這回很清楚,曾經有機會說話卻拒絕發言,結果失去名譽與權利的自己,這回必須在議會上拼命說下去(比如趁亂告白之類的,但話說我真的很羨慕男性服飾的機能性,詹姆斯.史都華可以從兩個口袋裡拿出水果,又從胸口內袋拿出保溫瓶,而且外套還沒怎麼變形,超好裝欸這個)。


口袋有東西還看得出來,但你知道嗎?等一下他就要從胸口內袋拿出保溫瓶了。



但他是說了,卻沒被報導出來,因為泰勒壓下了這條新聞,並繼續操作對史密不利的輿論。克萊莉莎立刻傳訊給史密斯的母親,串連認識的記者,指示如何用史密斯所有的童子軍報紙宣揚真相。


接下來整個州裡的孩子都全力全開的協助印製、發送報紙給所有人,營造出一個充滿希望又草根力量十足的景象。但掌握著大報和廣播的奸商泰勒,一發現兒童總動員的童子軍報紙這個破口時,立刻動用黑道以激烈手段對付兒童。


現在要好萊塢商業大片裡,看見一群打手以非卡通的認真模式,為了政治理由到處去虐小孩,甚至不惜拍出反派開車去撞爛一台搭滿小孩的車實在不容易。而在那個時代就在電影裡演出警察聽命財團拿強力水柱去,呃,沖洗非暴力的抗議民眾我想也是個創舉。


電影中的議會腐敗顢頇,不是沒有腦袋清楚的好人比如主席,但卻也做不了什麼。同時多數記者也無三小路用,他們只顧著追逐可以吸睛卻無關痛癢的娛樂消息,而當真的遇上大事時,他們選擇站在惡勢力那邊一起打壓善良的一方。


很快的孩子們受到的傷害便嚴重到史密斯的母親,不得不含淚通知克萊莉莎說她們必須停止,不然犧牲太大了。對此感到悲憤的克萊莉莎,無法有效的將消息傳給還在議會中死死撐著的史密斯,只能含著眼淚看著他繼續無望的戰鬥。


說真的我不意外本片上映後會受到華府的政治與記者圈用力批評,但先不論當時國會議員與記者俱樂部成員的清廉正直程度,總之這樣的劇情安排顯然有對到觀眾胃口。


老實說法蘭克.卡普拉的電影常常會有用力過度的問題,本片這一段雖說是高潮迭起張力十足,可時不時也給人太過刻意的感覺。只是本片中的這些描寫,某方面而算是濃縮美國過去幾十年,政府與企業打壓社會運動與進步訴求的集體記憶,那些記憶都成為這部經典揭弊電影喚起大眾情感的養份。


對比迪茲先生進城只需要為一人抗辯、非常歡樂可愛的故事,將格局拉到國會議案之上的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顯得灰暗許多(當然之後的群眾簡直是絕望,不過這是另一部電影了),因為那利益結構之堅固,基本上無法合理的靠一個並不精明能幹、又缺乏黨派支持的政治新手擊破。


所以只能用追的了啊。


某方面而言我想史密斯在這部電影裡,其實是同時在追求兩個人,一位是克萊莉莎,另一位則是曾經充滿理想,但現在已與奸商沆瀣一氣的收賄議員潘恩。在克萊莉莎愛上史密斯的同時,在理想與利益間掙扎的潘恩則深陷良心譴責。


他一方面想要相信自己很重要、重要到泰勒不能沒有他,但同時心裡卻又知道泰勒終究只把自己當作一枚棋子。夢想進入白宮的潘恩不能沒有泰勒支持,知曉這點的泰勒也將這當餌直接威脅利誘。


或許潘恩想過等自己成為總統後,他就可以不看人臉色的大施拳腳也說不定?但無論如何史密斯的出現以及堅持理想的態度,都打碎了潘恩原本把自己騙得很好的謊言。現在他面臨了二選一的關卡,他要不捨棄史密斯,讓摯友的孩子、一個真正的好人毀滅,要不就是選擇正義讓自己毀滅。


終歸來說主角無法靠正面對幹贏過財團黑手,讓事情所有轉圜的,是一個為正義拼命的青年,如何用他的熱血喚醒一個曾經很好的人其內在的良心,無意識的用情緒勒索逼到他崩潰,讓黑幕裂開了一道口子,光終於可以照進去。


或許潘恩累了,也說不定他只是意識到有些東西自己真的沒辦法揹一輩子。於是當史密斯在苦撐多時後終於倒下去後,此前無所不用其極執意成為泰勒幫兇的潘恩,突然崩潰吶喊史密斯是好人,自己是壞人,並大聲說出犯下的惡行。


電影在此嗄然而止,據說原始劇本還有史密斯與克萊莉莎搭乘車隊凱旋歸鄉、一個比較光明、歡樂且皆大歡喜的結局。嗯,我得說現在這個在平衡性與說服力上好得多,儘管比較不舒爽,卻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是一部描述政治小綿羊闖入華府議會叢林冒險的故事,他在裡面撞上一堵牆並見識到不少恐怖的東西,能力更不足以將那些壞事一掃而空。他拼盡自己的一切只能將一小塊地板稍稍拭淨,可即使如此就已經給觀眾帶來光明。


本片另一個讓我稍稍看見光明的地方,在於裡頭對女性的描述蠻有意思的。當然說是這麼說,那畢竟是1930年代,所以很多部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在劇中史密斯多次強調他相信讓美國男孩在童年時代,用一年到那個營區與彼此和大自然相處、重溫建國精神,能為建立良好人格與社會進步提供極大的幫助。


礙於時代背景,電影無論如何最多只能強調不分「民族」,但從劇中刻意帶到史密斯自己在家鄉的童軍隊裡有黑人兒童來看,這願景顯然不分種族,也是法蘭克.卡普拉明顯的表態。不過按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得向史密斯先生提問,那麼,女孩呢?


劇中主要的女性角色都很有個性,克萊莉莎不在話下,史密斯先生的媽媽積極厚道,即使是潘恩之女蘇珊也不只是個純粹漂亮的花瓶,實際上她有心機有手腕且善於社交,問題只是富家千金大小姐在那時代不太追求在工作上展現自我,只從事慈善活動是很正常的事。


克萊莉莎對家世良好的蘇珊表現出的自卑很明顯,但當然實際上蘇珊一點都沒有競爭的意思,劇中很明顯看得出史密斯先生完不是大小姐的菜,所以這個所謂千金小姐 VS 專業女性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沒有產生。有的是克萊莉莎最終決定捨棄追求利益的那個結構,轉而投向史密斯所代表的理念。


我很喜歡史密斯看見克萊莉莎的告白紙條心情一震的那幕。


在本片中克萊莉莎是史密斯在政治之路上的超級助手,她誤打誤撞的誘導史密斯衝撞腐敗結構,當事態失控時再想辦法協助他走上唯一的致勝之道。當然這裡頭運氣的成分很大,但最終克萊莉莎還是與史密斯一同瓦解、或至少裂解了潘恩 - 泰勒這個利益結構。


但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問,假如她可以自己成為參議員的話呢?一九二零、三零年代女性大量投入職場,但多半是擔任輔助性的工作,像上流法則所描述的那樣,由於社會價值觀,很少有女性會意識到她該衝刺的不是男人旁邊的座位,而是要想辦法坐進原屬於男人的座位裡。


1933年法蘭西斯.鉑金斯(Frances Coralie Perkins)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閣員,但這個指標性的範例卻跟美國女權有沒有廣泛性太高了提升是兩回事,因為實際上我們現在回顧那個時代都知道答案是什麼:沒有高個鬼啦。實際上結構性問題依舊存在,而且無比堅韌,比泰勒 - 潘恩結構還要堅韌。


於是在劇中當一位表現得很好的女性專家,能獲得的是一句「對一個女人來說這真不容易」的評語,彷彿她任職於國會並擁有專業這事並不正常而且很可憐。史密斯的發言出自善意,就好像回歸田園與家庭這樣的傳統價值,在本片中象徵著女性的理想幸福一樣。


克萊莉莎收到史密斯母親寄來的草莓果醬非常開心,但說真的本片結局之後,觀眾還真的很難想像她喜不喜歡下半輩子主要的工作是家務,比如做果醬這件事。當然也或許不會,電影沒演出來的事總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但無論如何劇情本身顯露出的價值判斷,卻也是十分直白且令人尷尬的,縱使有著可以稱之為開明的詮釋,但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卻也因此顯得更加存在感十足。


不過即使如此,這部電影還是有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除了軍師角色由女性擔任外(這也是政治三部曲的慣例,裡頭的女主角一個比一個強),克萊莉莎與記者迪斯.摩爾間的友誼也很棒。


雖說摩爾懷抱的不是純友誼,因為他實際上挺欣賞克萊莉莎,欣賞到只要她願意那馬上結婚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同時間摩爾也很清楚,克萊莉莎對自己沒有那種意思,所以他也只是停留在禮貌性追求的程度,而克萊莉莎也總是爽快的拒絕。


她們會彼此在工作上互相協助,享受彼此的支援與鬥嘴,一同嘲笑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兩人會一起上酒吧用餐向對方訴苦,但即使克萊莉莎醉了同意結婚,甚至藉酒澆愁到不醒人事,摩爾也絕不趁機占便宜,雖然不是沒有稍稍感到掙扎,但還是好好的把人送回家。


當意識到克萊莉莎愛上史密斯時,摩爾成為第一件點明此事的人。說真的這段關係我看得比男女主角閃光還開心,這樣的人無疑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可即使如此仍然夢幻到令人不敢相信,只因為危險是如此切實以至於我們不敢賭。


於是像摩爾這樣可以在大銀幕上成為模範的角色我覺得很重要,或許對追求有毒男子氣慨的人而言這樣的角色很虛偽吧,但有時光是存在本身就有意義,因為這個可能性將有創造出更多同樣可能性的機會,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而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這部八十多年前的電影,在創造政治理想上的作用其實與此頗為類似。某方面而言本片的主軸是「我知道政治很髒,但我還是有很多話要說而且應該要說」。


如同法蘭克.卡普拉那些拍得大手大腳的電影一樣,本片在技術上也有許多突破,比如採用多角度攝影好呈現議會現場,並斥資打造完全擬真的參議院場景。不過整部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詹姆斯.史都華這位演員如何以一種誠懇有說服力的方式,成為一個政治童話的主人公。


說真的這位演員並不以俊美著稱,但每回看他的電影,我都會感受到這是一位有說服力的演員。他不是天才型的演員,但還是磨出了相信我之術(格外推薦史都華在劉別謙電影街角的商店中的演出,那真的很精彩),觀眾在電影中會看見一個單純的大男孩如何滿懷希望卻受到打擊,但還是不屈不撓的面對壓迫戰到最後。


雖說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強烈的愛國元素容易令人尷尬,但史密斯先生走進林肯紀念堂仰望雕像那個經典名場面的力量,訴說著在愛國之外,本片所欲展現出的價值觀與極其強烈的理想主義,其實有著超越國界引發共鳴的力量。


這是一個傾盡全力告訴觀眾利益結構是可以拆解的政治童話。


電影笑點很多,但都是酸酸的諷刺以及犬儒世故的觀察(小學實習生表示:整個議會裡只有外國訪客和我們腦袋是清醒的),但也因此到最後儘管利益結構依然堅實強韌,但許多人還是都醒過來時才顯得那麼振奮人心。


就各方面而言這是場永恆之戰,但很遺憾的是為了長久以後不要失去目前珍惜的一切,這仗有時非打不可,否則以後可能連想打都會沒得打。甚至換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夢想成真的電影,正如同我們需要冷冽無情的電影一樣。


一個人需要瞭解社會真相,卻也需要有足夠堅韌的錯覺與勇氣去對抗那一切。就跟碟形世界聖誕豬父的故事一樣,有時候我們就是必須培養自己的錯覺,學著相信光明確實存在,正義有可能實現。很天真沒錯,但只要有夠多的人一起天真,那現實就可能被改變。


我想這正是史密斯先生來到華盛頓這部電影給世人的最大意義,又或者講白了這是這部電影至今仍是經典,也持續受到引用、有人在看的理由。


因為我們終究想要相信。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系列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