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8日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 10 群眾(Meet John Doe,1941)

記得第一次看完查資料時,在某處看到有觀眾吐槽,說維基百科竟然把這部歸類成喜劇,哪裡喜劇了?我那時挺認同這吐槽的,但後來這裡看看那裡看看,開始瞭解為何會如此歸類,以及類型這種存在究竟是多麼有意思的事。


作為法蘭克.卡普拉政治三部曲最後一作,故事從報社易手大幅裁員開始,優秀的記者安眼看解雇的事沒有轉圜,豁出去掰出一個叫約翰.杜伊的假名投書,大談如何在這艱困世道透過互助創造美好社會的可能。本只是興之所至隨便寫寫,沒想到刊出後竟引發熱議,但約翰.杜伊根本不存在怎麼辦?嗯,千載難逢的賣報機會怎能錯過,不存在又怎樣,找人來演不就好了嘛!


於是報社公開徵選找來了在街頭賣藝的流浪漢約翰,憑藉安的包裝、報社宣傳,以及背後金主諾頓大力運作,約翰.杜伊成為全民偶像。但當約翰從剛開始純粹享受,接著無所適從、逃避,再到願意為那些相信自己的人們貢獻社會時,這才驚覺金主之所以搞這齣造神劇碼,其實是別有用心……


政治三部曲原則上都符合神經喜劇這個類型的要素,都讓原本立場與價值觀不同的男女主角,在冒險中經過衝突與磨合,最終達成共識並修成正果,所以廣義而言群眾確實可以說是喜劇。


問題是法蘭克.卡普拉這三部曲,無論主題選擇還是劇情安排都越來越嚴肅,對於現實的處理也漸趨拒絕妥協,結果就是故事走向變得越發殘酷無情。如果說迪玆先生進城是題材正經的愛情喜劇,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是愛情喜劇與熱血政治劇的混合,到了群眾時則根本是帶有愛情元素的政治驚悚片。


我想這和導演企圖透過電影呈現的理念,與現實碰撞的越來越激烈有關,Meet John Doe講白了,就是一個人們拒絕加入並對抗既得利益者的故事。它有個乍看之下像窈窕淑男的開場,賈利.古柏飾演的約翰原本是個沒啥抱負的流浪漢,為了吃飽飯才來應徵。


沒想到人帥真好竟然成功達陣,但除了吃飯掙錢外他什麼也沒想,更不打算去想,只為了爽領薪水住高級飯店而高興。他不是個見利忘友的人,自然樂於將一切分享給街頭賣藝的搭檔「上校」。


但上校完全不吃這套,他要約翰想清楚,就算當兩袖清風什麼都沒有的流浪漢,也好過成為「希拉特(the heelots)」,那指的是一種為了過上好日子出賣靈魂,成為受欲望與金錢驅使的行屍走肉的人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很明顯是在批判消費主義與受薪階級空虛的人生意義。


在上校眼中這個社會只有兩種人是自由的,一種是有錢到完全沒有缺錢可能性的人,另一種則是即使什麼都沒有照樣自在的人。只有這兩種人不會受到金錢與制度的拘束,除此之外夾在中間的無論貧富無論階級,全都是所謂的希拉特,一種自以為擁有自由、地位與財富,但其實只是奴隸的人。


看到這裡時我想起了桃樂絲.賽兒絲的謀殺也得做廣告,該作中出身富有大貴族的偵探溫西爵爺,為了查案潛入一家廣告公司當起上班族。整個過程出現各種有趣的橋段,但該怎麼說呢,當讀者為了「他一雙鞋子比我一個月薪水還貴」的點而笑時,結尾那個受薪階級在無數廣告中以為自己有選擇權,卻只是資本剝削目標的意象,一瞬間令人感到深沈的悲哀與諷刺。


而群眾也企圖談論同一件事,不過剛開始還沒開窮的約翰,自然不把上校的警告放在心上。John Doe這種天上掉下來的爽缺他不打算放棄,光只要擺個樣子做角色扮演,便能享有穩定周薪、高級飯店、豐盛飲食與美好的生活條件,何樂而不為?能拿就拿,能混就混,反正就過到過不下去為止,他還能有什麼損失,希拉特?想太多了啦!


而正當約翰啥事都不幹時,芭芭拉.史坦威克飾演的記者安.米契爾正全力全開更進一步塑造約翰.杜伊這個存在。當她卡稿時,全力追求丈夫那種我為人人精神、使得生活總有些窘迫的安的母親,拿出父親的日記給女兒,建議她可以從裡面汲取靈感。


就這樣一個稟持大愛,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助可以克服一切苦難的約翰.杜伊,就在安一篇篇文字加持下血肉逐漸豐富,也變得越來越有名。報社背後真正的金主諾頓更在此時出馬,告訴安自己很看好她,要她好好表現,我們來創造一番偉大的事業吧!


為此大受感動的安自然更加努力,全力的把父親的夢想販賣給諾頓做為造神運動的薪柴。很快約翰.杜伊的名聲響徹全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在媒體與偶像魅力催化下應合著時代力量,迅速在全美上下掀起一場草根民主運動,終於,第一場廣播見面會即將展開!


約翰對此有些緊張,但美麗的安告訴他只要照著講稿念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可問題是約翰連對著講稿念都覺得好像哪邊怪怪的,此時商業對手也派人見縫插針,只要約翰願意在廣播見面上宣揚又一個別人寫好的真相爆料稿,便可以現拿五千美金,那可是1941年的五千美金!


財富自由的可能性就在眼前,約翰和上校一秒見錢眼開,反正約翰.杜伊的名聲本來就是虛假的,戳破又怎樣?約翰本來真的下定決心要念爆料稿了,但他沒料到熱情洋溢、真心相信約翰.杜伊理念並對自己懷抱強烈期待的安,看起來竟然如此光彩奪目。


同時廣播現場那些殷切期盼的觀眾眼神也讓約翰意識到,約翰.杜伊的存在比他原本以為的更加偉大崇高。於是被現場氣氛與安的熱情折服的約翰,選擇放棄五千塊,轉而念出安準備好的講稿,並在念完的那一瞬間,被外界評價與實際身分的極大落差擊垮,頂不住壓力的約翰和上校兩人逃離現場再次展開流浪。


不用說背後的金主諾頓先生非常生氣,下令要趕快把人找回來,眼看才正要開始回收的投資卻自己跑掉,絕對不行,非但不行,而且就算人跑掉也要繼續宣傳!


正因為繼續宣傳,約翰.杜伊俱樂部在全國各地一家又一家開起來,約翰的臉變得家喻戶曉,即使跑到超鄉下照樣給人光速認出來,還在金主安排下不得面見當地民眾,看著人家被人家扶老攜幼一起來致敬。


剛開始約翰被強迫要成為約翰.杜伊非常不爽,但當被鄉民誠懇告知因為受到自己啟發,大家都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而且還會繼續努力下去時很難沒有感觸。約翰是貨真價實的冒牌貨,關於約翰.杜伊的一切都是包裝出來的,所以面對鄉民誠摯的眼神他根本難以招架,但同時間,好像又有一些什麼從他心中湧出來。


如果他也能像John Doe提倡的那樣努力做好事,是不是真能成就偉大,如同安所期盼追求的那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抱著這樣的想法,約翰開始和安密切合作,他們彼此越來越熟悉,約翰也更加擅長扮演約翰.杜伊,俱樂部遍佈全國,原本把這當笑話的政治人物現在全都笑不出來了。


約翰.杜伊已然成為不容小覷的存在。


但也正是此時,背後金主諾頓開始發威。


早在John Doe第一次舉辦廣播見面會時,諾頓便親眼見證約翰.杜伊對家中僕役的魅力,看出這個政治偶像號召全國中下階層的潛力。於是他出資鼓動全國成立約翰.杜伊俱樂部(其實就是後援會),趁著「正統」政治人物都還搞不清楚狀況又過於輕敵的時候,讓John Doe的聲勢迅速襲捲全國。


可諾頓想追求的自然不是什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世界,而是企圖透過造神運動塑造出全民偶像,再讓這個全民偶像成為資本家與利益團體圖利自己的傳聲筒。為此他一切都計畫好了,用金錢收買安,用權勢與威嚇控制約翰,並將越來越看不下去的報社老闆康納爾踢出決策圈。


約翰.杜伊的全國粉絲團結大會即將展開,收割的時刻到了,諾頓打算趁著當前聲勢讓約翰登上更高的地方,同時呼嚨、咳,我是說呼籲民眾接受「更符合利益團體偏好」的理念。至於這些創見和之前的John Doe理念根本背道而馳怎麼辦?嗯,不怎麼辦,因為John Doe是大家的偶像,不管講什麼做什麼大家都會聽的!


但這時候的約翰已經不是一開始的沒有目標,隨波逐流的自己,而是真心相信自己可以也應該幫助他人、讓整個國家都變得更好。同時意識到自己已經愛上安的他,儘管相對於知識份子安有點自卑,更擔心也許她會更喜歡諾頓先生那樣的好人。但當然如果安終究不愛自己,那約翰也不會因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還是會繼續當好約翰.杜伊,繼續為社會奉獻。


看不下去的報社老闆康納爾找機會,趕在全國大會之前把約翰拉到酒吧,醉醺醺對他意有所指的說了一大串話,然後塞給他今晚的講稿。看了這個就算約翰再怎麼不想質疑諾頓與安也知道不對了,他直接衝向金主諾頓的大宅,而整個約翰.杜伊運動背後的利益團體正在那裡舉辦誓師大會般的晚宴。


衝進來的約翰和諾頓起了衝突,即使面對威脅利誘也絕不改變想法的約翰,振奮了本來搖擺不定的安,讓她也跟著堅定心志。但諾頓決定來硬的,約翰只好逃出宅第,衝向全國大會現場準備向群眾說出真相,但諾頓自然不會允許他這麼做。


接下來在觀眾面前演出的是社會謀殺,本來備受尊敬、崇拜與期待的約翰,還沒來得及說出自己所知道的真相,便被金主快速發送現場的快報、埋伏在人流中的暗樁,以及針對場地設備搞鬼而打敗,最後當著大會群眾的面前被斥為冒名頂替約翰.杜伊的騙子,全然失去原本的聲譽。


電影尾段其實敘事上有點微妙,但總之大概是灰心喪志失去一切的約翰,在雪夜跑到市議會頂樓打算以死明志。也許他有留言也許沒有,但總之金主諾頓先生一行人,上校和安全都知道他在那晚可能會去市議會頂樓,所以全都跟著跑到頂樓去。


約翰還是無法接受諾頓的勸說,眼看即將跳樓自殺,但抱病的安爬了長長樓梯來到天台,成功阻止了約翰。而約翰.杜伊最死忠的支持者也來到現場,雖說那激情一夜在氣氛催化下他們都拒絕相信約翰,但冷靜下來後他們開始接受另一種可能性,願意再繼續和約翰一起努力。


就這樣約翰抱著昏過去的安,回到自己少少幾名支持者身邊,並堅定的拒絕諾頓的合作邀約。這場約翰.杜伊運動往後會有怎樣的發展觀眾只能想像,但無論如何他們脫離了財團的控制,未來將專注的追求理念,而在那條路上他們有朋友,也得到了愛情。


有意思的是本片中這個由女性專家來培養男人的設定,雖說明顯是為了創作愛情喜劇設定,但也因此激發出許多有意思的思考方向。如果說窈窕淑女講的是讓一個女人成為完美淑女順帶當老婆的故事,群眾描述的便是一個女人把男人打造成理想模樣,好讓他成為受眾人崇拜的政治偶像的故事。


嗯,所以為什麼女人完美包裝的終點是成為妻子,男人完美包裝的終點是成就個人名望?為什麼一個女性儘管擁有實力,卻依舊必須使用男性本名才能喚起大眾的注意與尊重?


儘管明明所有內容都出自一位女性,為什麼社會大眾還是理所當然的認定,這個約翰.杜伊絕應該是男人,而一個優秀的女人必須透過男人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之間的差異還有這種差異背後的說服力問題,無疑突顯了整個人類社會體制與價值觀裡那些,往往被人們視而不見但確實存在的落差,以及切實存在的歧視本質。


我不會說相關問題在現代沒有改善,實際上我們確實還是走了好長的路才來到現在這裡。但那些古老的問題並未消失,只要願意去看便能夠看見那些依然存在的問題,而這是觀賞那些老電影時特別容易意識到的事情。


或許因為本片是法蘭克.卡普拉離開哥倫比亞影業後,轉到華納兄弟的第一部作品,幾個群眾聚集的大型場景動用的臨演數量足以嚇死會計。特別是尾段召開大會時的人潮真的聲勢驚人,即使是現在、又或者說正因為是現在,樣真真實實沒有任何CG加工的萬頭攢動的場景著實氣勢驚人。


法蘭克.卡普拉的電影這樣一路看下來,能看出他真的很喜歡拍攝群眾場面。雖然劇中好幾個段落都超拖,劇情節奏也散,但整體而言就算只衝著大場面也非常值得一看,更別提還是賈利.古柏和芭芭拉.史坦威克搭檔演出,故事非常有梗又有意思。


縱觀整部片,John Doe的掘起過程很難不與當時的政治風潮聯想在一起,或許涉及群眾的政治活動本即如此,無論是法西斯運動還是共產革命都一樣。從劇情看得出來,故事偏向肯定這個帶有民粹性質的社會運動,這自然跟導演法蘭克.卡普拉對於草根精神的認同有關。


這個本質善良也確實能帶來美好願景的社會運動,遇上的敵人是巨大的黑心財團。而某方面而言本片中的價值衝突,正是鄉民的理想精神與富有的既得利益者間,為了爭執體制控制權的戰鬥。


無論是約翰還是安都在這兩種價值觀中受到拉扯,搖擺過後方才堅定了自己的理念與行動目標。電影中多次藉演員之口強調人不應過著役於金錢的生活,而該勇於追求更偉大的價值。


可說是這麼說,要能做到並不容易,女主角安作為才華洋溢的創作與行銷天才,曾經相信自己是在賺大錢的同時還能做好事,所以總是顯得非常幸福快樂。當她意識到自己過去的努力也許只是為虎做倀,儘管難以認同,但養家活口的責任又讓她無法輕易把豐厚酬勞往外推。而更恐怖的是她不知道拒絕繼續下去會有什麼代價,也沒有勇氣面對破壞過往成就的結果。


和安不同,約翰剛開始時甚至連想役於金錢都做不到,他就是個一窮二白的流浪漢,連馬斯洛金字塔的底層欲望都還滿足不了的他,壓根沒辦法想像其他的可能性。於是當他有機會透過扮演約翰.杜伊賺取穩定薪水時,二話不說便跳下海。


但這段演戲的過程還是打開了約翰的眼界,他先是享受到原本無法想像的物質水準,並隨著生活圈的擴展,在思想上也變得更加開闊。安給了他一個她自己都沒辦法做到的理想,然後約翰稟著足夠的傻氣與對正義的堅持貫徹了這個理想。


無論如何,最終不計一切代價堅持原初理想的約翰,反過來影響了安,讓她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決定和約翰站在一起反抗諾頓代表的勢力,並打算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這份志業。


儘管現代多半是從負面角度來看待民粹,但人民集體展現的意志與能量在民主制度中仍有其必要,因為這才是民主社會的根基,也是民主制度能保持堅韌的重點所在:整個社會的政治能量必須是活的。


觀眾其實不知道諾頓最後準備給John Doe的演講稿到底寫了什麼,只知道一定和原本的理念截然不同,但似乎也沒有糟到安無法忍受,所以大概也沒有太超過。某方面而言諾頓在本劇中並是個卡通式的壞蛋,正好相反他精明有謀略,做事也很有手腕。他的論點並非不具說服力,甚至還挺務實的,更願意為此支付報酬。最終當約翰準備自殺時,諾頓也急赴現場打算阻止他。


但說真的當下那狀況就算約翰真的跳下去,手握媒體的人只要把他打成畏罪自殺,率先處理「一個流浪漢的喪事」並隱匿遺書的存在,我相信肯定可以完美一手遮天。但諾頓沒有那麼做,正好相反,他反倒願意主動替約翰提供其他機會。總個來說就是,諾頓真的不是壞人。


問題只在於,諾頓所追求和維護的利益,極可能會成為、或已經成為輾磨他人的體制。一個既得利益者並不邪惡,跟他所賴以生存的體制是否正義並非正相關。有時妥協有用,但也有時妥協的結果顯然不會是雙贏,在涓滴經濟已經不知該說是神話還是黑色笑話的現代,觀眾不難想像雖然諾頓提出的方案暫時像個不錯的主意,但長久下來原始問題依舊無法解除,甚至會隨著時間逐漸變本加厲。


當然在現實中我們都知道沒有妥協往往成不了事,在體制內逐步追求改變終有所成是常有的事。但有時在虛構的故事裡去刨根究底的追求,也能呈現出不錯的觀察與盲點。


在電影中約翰完全拒絕與諾頓妥協,也因此失去自己的名望。如果他繼續合作的話,說不定往後還是可能有所發揮。不過談到追求理念,法蘭克.卡普拉往往不願妥協(他只是可能會在沒想太多的情況下踢到鐵板,比如袁將軍的苦茶),而我們有時更不得不感嘆的意識到,資本主義什麼都有辦法搞到爆炸。


而之所以爆炸的理由,往往是從那些大大小小的務實妥協開始的。於是為對抗資本主義體制下既得利益者而努力的約翰,無法也不可能與諾頓妥協,有些事情可以妥協,而有些事情終究是無法妥協的。


故事最後即便以公眾角度而言John Doe已經毀了,但安與約翰衷心追求的理念,還是阻止了強大政治能量遭濫用的可能性,並確實改變了一些事,很小很小,但有改變。


即使群眾的力量有時會變成恐怖的惡夢,但要想推動正確的理念需要的也是群眾的動員,關於民粹,關於草根,沒有永遠正確答案,人們只得靠著歷史與想像不斷學習,試著做出新的價值判斷:保持思考的彈性,不斷記取所有美好的理想是在哪個地方出錯的,為什麼,還有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Meet John Doe雖然披著神經喜劇的皮,但已經一腳踏進政治驚悚的領域,這故事講白了就是有個財團為了自身的利益推動造神,培養出在自己掌握中的政治偶像。


行銷的核心是個懷抱理想的聰明人,也成功把一個本來什麼都不懂的偶像,慢慢的轉變成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但當這個偶像學會獨立思考,便不可能願意成為財團的扯線人偶。最終雙方決裂的結果,徹底毀滅了這個政治偶像的形象與社會運動的熱度。


即使在電影結束之後,觀眾也可以想像,價值觀不同的雙方會繼續衝突下去,至於衝突的盡頭誰贏誰輸,又或者能在某個層面上達成一定的平衡,這大概就要看個人的樂觀程度而定了。


其實一路看下來觀眾很難不發現,導演法蘭克.卡普拉並不是思想深刻的人,他的電影拍攝手法總有點好大喜功,思考層面也十分單純。可即使如此他還是很努力用自己的方法思考摸索,想要尋找並提供給觀眾一個更好的解答。


儘管他努力的結果是在越來越現實的電影裡呈現越來越灰色的故事,但從頭到尾把他大部分的代表作都串起來的話,又會呈現另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我並不討厭這種感覺,這種帶著傻氣的誠懇、過於高昂的謳歌、堅不退讓的信念,真要講起來是有那麼點粗魯俗氣,可這或許正是法蘭克.卡普拉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就是因為它夠傻,所以看起來反而有味道。


對比前兩作,群眾的結局更加灰暗,據說當初拍了五個版本的結局,但悲劇路線試映後不受觀眾歡迎,最終選了這個保留一絲希望的終局。大概是選對了,因為上映後票房超好,這場盛大、荒謬卻也有些悲哀的煙火秀意外的吸引了觀眾的心。


也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後來變調了的理想,也都曾旁觀過那些自己有過好感,但後來變調了的運動與政治人物。於是面對這樣一個故事難免懷抱更大的同理心,欣賞這個最後堅定自己心意,甚至稍稍動搖了既得利益者內心、粉碎掉他們自信的結局。


雖然我們都知道有些人的良心痛不是良心痛,但光是能搖晃那盤根錯節的勢力本身便能令人看到希望。那個希望是好的理念確實就是好的理念,只要我們能以正確的方式守護,就能集眾人之力帶來美好的結果。


這是真的,而不僅是個虛妄的笑話,儘管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會讓一切的一切看起來都像個虛妄的笑話,而某些時候看著那些仍執迷不悟,忽略黑暗的人總格外令人氣憤。可即使如此,我想人還是得去做夢、去做正確的事。


即使那會是很辛苦的夢,會不斷的犯錯、重來再重來,但不做夢的話這個世界只會變得更恐怖。只要一想到世界可能變成那樣,那用盡一切努力試著讓事情一點一點的變好,便是人們永遠不該放棄的夢。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系列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