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

明日之歌(Make Way for Tomorrow.1937)

最初會找這部來看,是因為查到錯誤資訊把這片歸成劉別謙的電影,當然開看下就立刻發現不是,但反正看都看了那繼續看完吧。結果再看下去感傷到不行覺得好厲害,再查發現原來也是很厲害的片,導演Leo McCarey自認最好的作品,奧森.威爾斯認證哭爆,小津安二郎名作東京物語的靈感來源。


故事從一對老夫婦把四名子女叫到自己溫暖但小小的家開始(還有一個女兒住在離故事背景東岸很遙遠的加州),如果沒什麼事的話,這大概只會是普通的家庭聚會,視情況還可以很溫馨。但老先生老太太的神情有些窘迫,她們有重要的事得說:因為貸款還不出來,房子馬上要被銀行收走了,他們需要有人收留。




這下子女們崩潰了,怎麼不早講,早點講錢的事我們說不定能想辦法啊!


爸媽說,因為我不想麻煩你們,而且總想著還有時間,也許之後會有錢……


但當然實際上沒有,這下老夫婦成為子女踢來踢去的皮球,更糟的是還是分開踢的皮球,結縭五十年的她們第一次不得不分開上百公里──這是成為下流老人後仍深愛彼此的故事。


其實這部片弄個不好會變成很芭樂的家庭倫理劇,也因此我剛開始看的時候期待沒很高。但看著看著發現改編自小說的劇本寫得很謹慎,五個小孩踢皮球這事實乍看之下挺讓人皺眉的,但當我們旁觀兩位老人不得進入子女家庭時,雙方因價值觀與生活習慣差異產生的衝突,卻又如此理所當然且無可迴避。


老太太很清楚自己寄人籬下惹人嫌,幹什麼事都礙到人,打算要做點什麼彰顯自己的用處甚至培養感情時,又因為資訊落差惹了麻煩還踩著媳婦雷點。那怕只是想照老習慣在搖椅上放空,但人家開橋牌補習班賺錢那有那個空間讓妳放空。她拼命的想搏取好感以換得安穩的生存空間,結果卻不斷引發更多麻煩,最終觀眾不免苦澀發現,這或許正是看不順眼的人本來就做什麼都不對。


那如果說老太太這邊很有自知之明,也很謹慎的應對只是仍舊一直出錯的話,那老先生那邊完全是個惹人厭老害模式。自大任性又愛鬧脾氣,一天到晚惹麻煩又拉不下臉認錯,明明人生已經快走到窮途潦倒了還想擺架子,說真的我是他女兒我可能都會冒出放生的念頭。


再說銀行原本是有給兩老六個月的時間準備搬家的,但總想著或許有辦法應付的老夫妻拖著拖著,變成只剩短短幾天就得尋找新住處。臨時出事造成的負荷當然很大,而且說真的,那個核心家庭喜歡突然多個人,而且那人還不討喜呢?


連我都可以理解那些女兒媳婦一瞬間抓狂起來的心情,至於為什麼都是女兒媳婦比較操心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劇中唯一家裡空間同時足夠容納兩老的,只有嫁了有錢人的二女兒。


老實說考慮到她家有錢,就算多兩個人來住,恐怕也會是所有兄弟姊妹之間受影響最小,唯一的問題只有她早料到老公不會同意,而她也不願衝撞這個決定。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其實很難確定。


她的丈夫顯然排斥把自己的資源分享給岳父岳母,而二女兒在家中的地位顯然既低於丈夫也低於婆婆。倘若試著去為父母爭取,一來自己少奶奶生活的爽度會受影響,二來家中地位肯定會降低。某方面而言二女兒是自己母親的一個對比,假如她的媽媽當年選擇嫁給銀行家,過的就會是她現在的生活,衣食肯定無缺也不用擔心老了以後會被趕出自己的家,但那那樣的婚姻快樂嗎?問題不是二女兒薄情,而是造就她薄情的婚姻與父權制度。


「我今晚要跟老公去參加重要聚會,不能接媽過來!喔對了,老公今晚我們到底要跟誰見面?」

「我媽。」


聽到丈夫這種回答,臉上沒什麼情緒的她究竟會想些什麼呢?


本片以一種並不過度戲劇化,甚至還帶一點淡淡喜感的方式,描述這些家庭內部的衝突,眾人踢起皮球的人情冷暖也諷刺得恰到好處。觀眾可以理解孩子們的不耐與相對剝奪感,卻也不得不為老人的待遇心痛。


就如同人們年輕時視快步行為理所當然,年老時走起路來卻又是另一回事。人的心會因應自己當下的狀況、資源與需求而變動,那甚至是種理所當然的殘酷。人們每天都過著這樣的日常,但也有些時候會有些作品試著引導人們,想像另一種生活,那些我們也許想要裝作沒有看見,但身為一個人終究得去看去想的處境。


活在現代社會一般人多半會忍不住擔心,自己有天將成為下流老人。養兒防老固然是個手段,但本片中的老夫妻即使生養了五個子女並讓他們全部成功自食其力,卻不代表自己的晚年可以安然無虞,有些事情只有在七十歲時才會顯出其殘酷的一面。


電影中段孫女對著還在做夢、希望爺爺有天找到工作能接走自己的奶奶感到不耐,希望她好好面對現實。但奶奶回答,她何嘗不知道現實?可是十七歲要面對現實很容易,但七十歲時在現實之前已截然無力。所以即使知道自己是在逃避現實,但她此刻 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夢了。


聽聞此話的孫女自然感到愧疚哀傷,但話說回來這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即使在某些片刻中人們彷彿稍稍互通了心聲,但整體而言距離感還是存在。那怕子女自認不孝的心情很確實,但想擺脫入侵生活的「異物」,回歸「日常」的心情也很強烈,還更能帶來長久的快樂與平靜。


於是不久後孩子們打算以養病為由,把老先生送往嫁到加洲的女兒那邊,至於老太太?嗯,在孩子很溫柔的逼她去安養院之前,她為了保住尊嚴已經強顏歡笑的說自己終究住不慣兒子家想去安養院,唯一的要求只有絕不能讓老先生知道這件事。


電影裡這幕兒子臉上混雜愧疚卻又掩不去歡快之意的表情嘲諷感十足,這之後他跑進臥室興高采烈的向妻子報告戰績時更是,那個,你們還是趁年輕時多存點錢吧。


就這樣原本不得不分隔上百公里就已經悲屈到不行的老夫婦,這下要身處美國東西岸兩端了。對身體狀況馬馬虎虎又沒什麼錢的老人來說,1937年美國東西兩岸的心理距離大概跟南北極差不多吧。儘管還做著終有一天還能團聚的夢想,但現實是兩人最後的時間只剩下五小時。這大概也是做了五十年夫妻的兩人,這輩子最後一次可以手牽手一起走。


原本的預定是兩人在外面散個步,然後回女兒家大伙兒一起吃頓晚餐,然後去火車站溫馨話離別。但因為偶然遇上錯估客戶的汽車業務員,以提供試搭為名,車子一開載上兩人,前往他們五十年前渡蜜月時住過的大飯店。


那是她們唯一一次出遠門的經驗,很明顯他們這輩子總是過得挺捉襟見肘的。要靠一份稱不上高的薪水養大五個小孩不容易,他們總想要存錢卻又存不了錢,那存不了錢自然也不可能做其他更好或至少更有趣的規劃。


人生已經來到盡頭,再多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倒不如把握當下吧?(我認真的想著最應該後悔的或許是,當初生兩個就好了啊淦,但那時代連宣傳避孕違法更別提墮胎喔,如果老太太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選擇的話,那究竟會?)


於是老夫妻決定展開小小的冒險,他們拋下子女走進大飯店享受美好一夜,飯店裡上至經理下至接待員人人都超好,大家都看得出他們沒錢卻也想讓他們開心。陌生人和子女行為間的落差中多少帶著反諷,但僅只一夜的善意和背負長遠責任終究是兩回事。


當行有餘力關係可以輕易切斷時,人往往比較願意做好事。但該怎麼說呢,儘管並不偉大,和施捨幾乎只有一線之隔,但我向來也覺得,只要不是拿出惹人厭的高姿態,人與人之間這種小小的善意非常美麗。而面對飯店方釋出的善意,兩夫妻驚喜萬分的獲得用餐機會,還伴著為自己而奏的華爾滋跳了最後一支舞,直到九點鐘聲響起終究得去趕火車為止。


當然此時此刻,四個兄弟姊妹還在家裡不知爸媽上哪去了。


長女:我們沒去火車站送他們,豈不是顯得我們很不孝?

長子:不就是這樣嗎?


這最後的五小時有種說不出的溫柔伴隨著濃濃愁悵,即使在和平的時代裡依舊有著無盡的人生悲劇。對比慘劇或者真正的跌出社會安全網之外,確實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無論如何那份酸楚和苦澀卻又如此深刻。


這段劇情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細節,不明著點破但正因為沒有點破所以才格外觸動人心。比如看見路邊徵人的招牌還是忍不住走進去的老先生,知道無望但還是忍不住懷抱希望,當老先生失望的走出來時又佯裝無知的老太太。又比如細數人生點點滴滴,向老太太道歉自己這輩子平庸無能,沒能給她幸福與安穩生活的老先生,即使如此也不後悔自己當初接受求婚的老太太。


當離別來臨時兩人很平靜,即使嘴上不說破但對未來早已心知肚明的她們,也明白此時此刻即是最後。於是這對老夫妻說著,假如這是我們此生最後一次見面,假如喔,假如是這樣的話,那我愛妳,從不後悔和你結婚,要知道即使我們以後再也無法團聚,但這份心意確實存在而且永遠不會變。


我想這部電影最動人之處正在於那股在平實與含蓄中蘊釀出的深情,這不是那種好人壞人定位分明的家庭倫理劇,而是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每個角色都做出符合人性的反應。


最終在一連串的互動催化下,弱勢的那方必得承受痛苦的待遇。於是同時有著優點與缺點的普通人在命運捉弄下不得不隨風搖晃,只能勉強自己懷抱希望,好在苦澀的人生道路上繼續朝盡頭走去。


看這部電影時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老人拿出全身上下的財產搭火車去應徵工作,沒應徵成功也回不了家的新聞。然後又想起單身,不必告別裡那句,每個活在世上的人無論有沒有結婚,早晚都會變成單身。


而明日之歌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很類似的故事,不是最慘的,卻也情深意重又無可奈何的愛情故事。用哭爆來形容是有點誇張啦(不過奧森.威爾斯表示本片連石頭都能讓它哭),但真的是催淚強作,而且是那種一開始就預料到會催淚,結果沒想到催得如此溫厚有力道。


整個劇本寫得非常細膩,不過度控訴卻又闡明了人性,觀眾幾乎可以想像自己是劇中那個角色,八成也會幹同樣的事,但卻也因此更能感受到無奈與悲涼。老夫妻生命最後的冒險,有著夢幻華麗的場景與濃濃溫情,卻又因為現實侷促帶來的窘迫,使得一切給人的感覺如此迫切且充滿令人緊張的憂愁。


最後的車站道別儘管殘酷卻也浪漫,一種我們超級清楚絕對不會有以後,但當下卻還是如此深情款款的浪漫。或許正因為貧賤夫妻百事哀的事實,在那當下以如此乾脆冷漠的方式顯現出來;而且那怕如此那份愛依舊閃耀且絕不磨滅,才顯現出兩人之間緊密牽絆又不得不分離的悲情。


我不意外看見派拉蒙老闆當初施壓導演將結局改成喜劇的事情,畢竟我自己在看的時候,腦中也是充滿各式各樣的突發奇想,希望這對老夫妻能有個快樂結局。但幸好導演挺住了(隔年因為其他片拿奧斯卡獎時,還表示謝謝但你們給錯片了),最終為觀眾留下非常優雅深刻的悲傷結局。


深愛彼此之人終究得分離,而且他們早已老去,已無多少奮鬥的空間,這已經是最後。觀眾一方面為其不捨,一方面也會忍不住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們很難確定自己將來會怎樣氣候變遷難民在貧民窟勉強有個小窩之類的,最大的快樂是把玩手上剩下的好東西,然後有天就被偷走了,但大概可以預估八成不會變得非常好,但會不會變得非常差倒無法把握。


所以那怕已經是八十多年前的片子了,裡頭的劇情依舊讓人心有戚戚焉,愛情的部分固然是,但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尷尬與無奈更能激發強烈的共鳴。沒人希望碰上一樣的事,但很難確定不會發生類似的事。


於是那份恐懼以及看見有人即使如此,依舊踏著蹣跚腳步面對的雋永電影,在令觀眾感傷之餘卻也微妙的增加了勇氣,然後還有,呃,哭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