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大名作,本來是想照之前的模式把電影和小說一起寫的,但最後發現……嗯,這兩部沒辦法寫在一起,我甚至會覺得最好不要連在一起看,而是隔一段時間後獨立接觸比較好。
事情是從馬羅偶然在夜總會前撿了個酒鬼回家開始,對方叫泰瑞.藍諾士,正處於人生谷底。或許是反差萌吧,白髮、傷疤、莫名斯文有禮的態度,在這個無可救藥的酒鬼身上匯聚成一股奇異魅力,令人難以丟棄他。就這樣馬羅和藍諾士成為酒友,儘管看著對方放棄自尊不免生氣,但仍是酒友。
如果兩人關係僅止於此那大概會成就一段漫長的友誼,可某天夜裡藍諾士突然上門請馬羅幫忙,送他到機場搭乘前往墨西哥的班機。儘管對方明示有鬼但馬羅還是願意淌這渾水,而且事後證明還真的是大渾水。因為隔天馬羅就被警察逮進看守所裡,並得知藍諾士富有的放蕩妻子被兇殘謀殺,更糟的是之後還傳來藍諾士在國外畏罪自殺的消息。
馬羅對這結果難以接受卻也不能怎樣,但這個為了替朋友守密不惜坐牢的形象替他招來新生意。暢銷作家維德的超級美人妻子琳達,僱用馬羅找回因酗酒失蹤的丈夫。這下馬羅又碰上一位酒鬼,而且還是跟泰瑞.藍諾士之前住在同一個高級社區的酒鬼……
想在推理小說裡描寫巧合是件非常費心的事,弄個不好就會讓讀者翻白眼,當然要談到這一切勢必得劇透,是否繼續閱讀請自行斟酌。漫長的告別裡有著看似巧合但當然不是巧合的發展,但也有無言以對到讓人扼腕的巧合,而這一切都伴隨錢德勒作品中揮之不去的沈重苦澀感。
相較於此,作案手法反而相對單純,麻煩的是動機所謂而來,又牽涉到什麼人際關係。如果要問整體謎團設計得怎樣,那我得說剛開始看到雲裡霧裡完全不知道葫蘆裡賣什麼藥,只感覺有股莫名的感傷與煩悶。
等到事情全部都兜起來時,驚訝之餘又不免覺得恐怖起來,然後腦中充滿一些病嬌是如何生成的,又或者不是他的錯但也全都是他的錯之類的微妙感想。整件事最尷尬的或許是馬羅完全是被捲進來的倒楣鬼,然後他本來還真有機會阻止這幾件謀殺案的,至少從中段開始他很有機會可以阻止。
可是對馬羅來說藍諾士的死實在太不舒服了,如果說藍諾士就這樣逃得再也不見人影的話,那馬羅就算得替他坐一陣子的牢大概也會置之一笑。對馬羅來說這個淡如水的友誼,已經值得他固執的摃上腐敗的司法系統。
可偏偏藍諾士死了、號稱自殺死的,還是在想找出真相太過困難的異國偏遠地帶,講白了根本超嘔。重點是如果自己當初不幫忙,藍諾士就算得去坐很久的牢,也好過不明不白的自殺或者被自殺。他是否做錯了決定?但即便真做錯了,事情也來不及了,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認識藍諾士會快樂些。
這樣的心情讓馬羅在作家維德的案子找上門時,怎樣都不甘願再下海去撿一個人上岸。剛開始會願意去把行蹤不明的維德找出來,當然是因為琳達這個全系列最正金髮美女親自委託之故,而且這事大概也有點意思,足以吸引馬羅投入調查。
但等到人找回來以後想花大錢請他來顧時,馬羅就悍然拒絕了。一方面是除非拿出很大的強制力,不然要防止一個自由的成年男子亂來,而對方的太太又有點詭異的時候,怎麼想都吃力不討好,還會惹上一身腥。另一個問題則在於心理層面,才剛經歷藍諾士之死的馬羅,沒辦法立刻投入一定程度的交心。
可微妙的是從本作中的互動與系列其他作品的情節來看,維德其實也是馬羅會有好感的那種人,而馬羅對自己喜歡的人向來願意兩肋插刀。維德喝得無可救藥但本質上是好人,要不是藍諾士的事情發生在前面,馬羅大概會願意多費點心把維德困擾的事搞清楚,不讓他跌進自毀旋渦裡。
但可惜藍諾士的事就是發生了,更讓馬羅皺起眉頭的還有,他發現維德或許跟藍諾士之妻的謀殺案有關。於是接下來他與維德的互動變得微妙,這兩人或許有機會成為朋友的,但最終卻因為猜忌、不爽、自我厭惡與放棄治療等情緒,變成了不時嗆聲的冷淡關係。
等到馬羅翻出琳達與藍諾士二戰時在英國結過婚的往事,把整件事情想通時已經來不及了,維德已經死在琳達手裡。說真的她對於殺害兩個人一點罪惡感都沒有,我想對有著完美黑色女子屬性,而且根本超級病嬌的琳達來說,這完全是那兩個人罪有應得。嘴上說對他們外遇不介意但根本超介意,全是他們欠她的,活該,可以順便毀掉的人她也都要毀掉。
不過即使沒有罪惡感,琳達還是會害怕,失去現有社會地位並受到法律追訴的可能性,在她心中形成強大壓力。某方面而言就是她自尊心有多強,這份恐懼就有多深,她丟不起這個臉,最終心裡燃著熊熊怒火的馬羅也是靠這點逼死她。
畢竟錯估案情放任本來就在谷底的維德墜入更低的地方,最後完全喪失求生意志隨琳達擺佈這事,肯定讓他非常不舒爽。事情如果只到這裡那就只是個好像有扳回一城,但還是不怎麼愉快的結尾,可沒想到沒有最不爽只有更不爽。
在漫長的告別裡馬羅似乎總慢了一步,老在無可挽回後才翻出更深一層的真相。剛開始以為陰錯陽差陷害藍諾士的真兇是維德,想照自己的步調慢慢接觸,結果還在摸索的時候被真兇琳達趁虛而入先把維德幹掉。此此氣不過的馬羅,用心理戰術達成某種私法正義的結果,然後,啾咪,藍諾士沒有死喔。
你們這對夫妻是怎樣啦!!!(皿)
我想如果接受度比較低的話,恐怕會覺得這些前情往事未免巧合過頭,但就算把藍諾士與琳達的過去從故事裡完全抽掉,光只憑維德偷情的事實,琳達犯下兩樁謀殺案的動機便能完整解釋。
可即使如此作者還是讓驚人的命運安排介入這本小說,然後這個巧合也因此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惆悵與感傷。所以對此我是很能接受的,畢竟世上有時真的就是會發生如此令人無言以對的事。
曾經有一對彷彿天造地設的情侶陷入瘋狂熱戀秘密結婚,但戰爭拆散兩人,並把他們摧殘到不再是從前的自己。那之後男方仰賴酗酒逃避過去,女方則沈溺於過去變得極度扭曲。當他們再度聚首,嗯,實在不可能無事發生,而且這些事還都染著血。
結果男方給自己朋友添了大麻煩,接著拋下一切遠走高飛,真自殺了是會讓人哀嘆何必如此並非常感傷。可結果其實他根本沒自殺而是假死,逃避現實的結果是讓後續又多出兩條人命,而事主對此也不管不顧。當然真要說那兩條人命也不是藍諾士的錯,他只在道義或倫理上帶有些許責任而已。
但遺憾的是對馬羅來說,藍諾士之所以吸引他的理由,正在於馬羅在這個極度墮落版本的藍諾士身上,看出此人仍有某種高貴留在心底,並在藍諾士的死訊傳來時不禁為其深深哀悼。
但結果馬羅喜歡的是這個人很久以前的殘渣,只是虛幻的影子,藍諾士完全或已經不是馬羅以為的那種人,那個藍諾士已經不存在了。整個故事裡馬羅喜歡的人要不因為失策被殺,要不就死在自己心裡。最後應該要有愧疚感的人毫無悔意,出於善意被無端捲入的人反倒滿心憤懣與無奈,還不得不懷抱後悔與遺憾。
時報版本後面收錄的村上春樹文章有點出小說明確的問題,重覆再講一次感覺多餘,但既然自己也有察覺、也並非沒有怨言,那就厚著臉皮講一下好了。本書拖沓的節奏與瑣碎的細節描寫、還有時不時每個角色都會出格的發表一些擺明出自作者的議論,無疑都是作品本身無法臻至完美的理由。
可這種有時會讓人想搖作者的沈滯描寫,卻為劇情帶來了說服力,不知怎麼的看著看著就可以接受馬羅因為偶然交了個朋友,結果被捲入懶人谷連續殺人事件, 不得不挖出沈積多年的愛恨情仇。當真相全部揭露出來時,不禁會為兇手的恨意之深沈扭曲感嘆,而事主那種讓人生氣但又難以責難的行為,也確實令人有種說不出的鬱悶。
於是讀到最後我完全是以一種難以言喻的心情喜歡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這個書名,剛開始是不甘願只有這樣,到後來是看透了也只能到此為止,一段非常複雜、永不再相見的友誼至此終結。
小說尾段馬羅用「道別就是死去一點點的自己」來形容那股情緒,留給讀者的則是一個蒼涼的世界。儘管謀殺案很多,但發生在高級社區裡的謀殺案總是特別受到矚目。無情殺害兩人的兇手很恐怖,但能在物理與心理上徹底殺死許多人並引發更多悲劇的戰爭,又能如何追索其罪責?
到頭來,真正恐怖的是造就出謀殺案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但我們就此和馬羅對藍諾士一樣無可奈何,甚至還難以放下其中某些讓人感覺美好或至少熱血的成分。即使期望不只是那樣而是有著更多什麼,但那終究只是奢望,體制問題會永遠在那裡,一直都在。
相關連結:
錢德勒的大眠與電影夜長夢多
錢德勒的再見,吾愛與電影愛人謀殺
錢德勒的湖中女子與電影湖上豔屍
電影版心得: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73)
佛系AP連結:漫長的告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