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故重看大眠和電影版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46),老實說上次看夜長夢多時原作劇情幾乎忘個精光,結果被這部用火箭速度推進外帶還會彈跳的的電影搞得黑人問號,雖然有魅力但總覺得那邊怪怪的。這回讀完小說再回頭看電影竟覺樂趣倍增,雖然是基於某種微妙的理由啦。
大眠是雷蒙.錢德勒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亦是其成名作,更是冷硬私探派的經典代表之一。小說和電影都從偵探馬羅應召前往富豪史坦悟家開始,在溫室裡史坦悟老人對他說了些故事與人生感觸,然後要偵探去解決涉及他小女兒卡門的勒索事件。
如果事情只到這裡那可能還相對單純,但馬羅才剛離開溫室,史坦悟老人的大女兒薇薇安馬上把他找進自己房間,盤問父親是否委任馬羅找她失蹤的丈夫雷根(為免貴圈真亂之電檢不過關自主規制等大人的理由,電影中薇薇安與雷根沒有夫妻關係)。馬羅把這事放在心上,然後開始解決勒索案,結果他意外碰上一連串死者,同時小說和電影自之後也走上似途異歸的路線。
也因此本文涉及原作及電影的關鍵劇情,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原作小說儘管主角有趣的對話與內心評語不少,本質上仍是一則陰暗的灰色故事。電影保留了原著的機敏對話風格,可很多時候都像剛好死很多人的愛情喜劇或
先不提存在感爆表各種突破原作的薇薇安,電影裡頭一位又一位女角排隊等著和馬羅講調情。妹妹卡門一登場穿著從小說的褲裝變成迷你褲裙(彌補兩個重要場景不能全裸上場的遺憾 <- 認真的),小說戲分不多的書店店員也在本片大升級,作為知性美女和主角只用短短幾分鐘搞曖昧卻令人印象深刻。
原本應該是男人的計程車司機也被改成女角,還留了電話給馬羅說可以找我,被問是白天找好還晚上找好時,表示當然是晚上找我更好,因為白天我要工作呢。這還不提去到艾迪.馬斯的賭場怎能沒有露背超短裙招待員?就連去個圖書館馬羅都不忘對館員性騷擾……呃,換個比較現代的形容,這不就是所謂的惡意賣萌嘛!(爆)
不過賣萌某方面而言正是黑色電影的重點沒錯(等一下)所以我也看得挺開心的。雖然電影因為長度有限,自然無法百分百重現小說滿滿的賤嘴對答,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已經很不錯,更別提亨佛萊.鮑嘉的形象實在太適合扮演馬羅了,名副其實的光站在那裡就有味道。
當然會拍成這樣其實是作為神經喜劇鼻祖級導演霍華.霍克斯意為之的成果。為了搭配正夯的亨佛萊.鮑嘉 X 洛琳白考兒結婚緋聞宣傳,索性把這部原始其實挺蒼涼無奈的冷硬私探派經典神經喜劇化。對已拍攝過多部成功愛情喜劇的霍克斯來說,要搞笑當然沒問題,而兩位主角的化學作用更是驚人。
結果造就出奇異又獨樹一格的黑色電影:對比過往黑色女子想辦法誘惑偵探主角的典型路線,本片男女主角勢鈞力敵從頭到尾用力互把,同時又維持住案件與角色的神秘感,成為一部巧妙結合神經喜劇與偵探硬派片優點的作品。由於太成功,往後就算其他電影企圖複製類似風格,那怕是亨佛萊.鮑嘉和洛琳白考兒自己一起再上,也沒再出現同等級的成果了。。
只是不得不說,這仍是難懂的電影,小說本來就不是什麼單純的故事,然後拍攝過程又因為太多大人的理由搞出不少奇異點,最後就變成一部除非讀過小說,不然幾乎都會看到滿頭霧水的電影。
這片節奏本來就很快,STAFF寧可花時間賣萌也不管觀眾跟不跟得上細節。從頭到尾馬羅就是一直動一直動,但從來不解釋他自己在幹嘛,觀眾可能還沒理清剛剛發生了什麼,就又碰上新的兇殺案了。
包括文豪威廉.福克納在內電影總共有三名編劇(其實一個人從頭到尾寫完整個劇本的情形在好萊塢反而比較少見。附帶一提,離開好萊塢後福克納寫了本叫金杯的小說幹譙這個產業)。此外導演霍華.霍克斯又自己跟作者雷蒙.錢德勒掛保證,說如有需要他會當場自己編改劇本。可以想見以上狀況都對維持劇情統一性沒多大幫助,更別提福克納這段時間酒未免喝得太兇了一點。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總還是期待四人之中至少會有一個清楚狀況,如果那人是導演就更好了(從另一些事來看,電影沒找錢德勒自己編劇或許也是好事)。可惜那怕如此,電檢制度強加給劇本的限制,仍讓電影還原小說諸多敏感情節的企圖變得困難重重。
(再者那還是片廠制的時代,拍攝進度遠大於藝術性,重點是要一直有東西拍出來,好讓片廠老闆的戲院有新片可放。看不懂?沒關係,你可以多刷幾次啊
咳,總之夜長夢多的拍攝過程遇上的問題,大抵包括以下幾個:
那年頭的潛規則是女主角不可以是犯罪的幫兇,結果為此必須更動不少原作情節,如此魔改的結果也破壞了小說部分情節設計。已經這樣了,竟然還因為演姐姐薇薇安的洛琳白考兒不爽演妹妹的瑪莎維克斯太搶戲,為了安撫她官方又剪掉不少妹妹卡門的戲分,這下故事準備起飛。
(好吧,其實不只這樣,可能也是大人的理由,小說有洛琳白考兒戲分的段落,電影裡她都出好出滿。沒有她的場景洛琳白考兒還是照樣出現,甚至把其他女角戲分取而代之。最大的苦主莫過於艾迪.馬斯的太太,在小說中她的魅力強到同時對馬羅、艾迪和雷根三個重要角色有吸引力。
但在電影裡她根本不知道是出來幹嘛的
當然要在大剪妹妹戲分的情況下把姐姐凹成不是幫兇,有難度但沒難到不可能的任務。但電檢標準的威力這才剛要開始發揮呢,一九四零年代色情產業還不是能在大螢幕上光明正大現身的東西,更別提小說裡還明寫了這事業之所以興榮,全倚賴了洛杉磯警察與黑道的勾結,這更是禁止事項!
於是乎,電影處理黑幫勾結警察護航色情書籍租賃的部分隱諱到快像沒說一樣,以至於觀眾可能會搞不懂部分角色的行動所謂何來。更糟的是小說裡頭作為其中一起命案動機的同性戀情節,因為官方自主規制的關係被砍個精光。
結果就變成兇手抓到了,但為什麼他要殺人不知道,為什麼抓了他可以順便解決很多事也不知道,為什麼解決了這些事等於艾迪.馬斯欠馬羅一次更不知道,再說到底是什麼事,除了一句沒頭沒腦的台詞,電影裡有這回事嗎?
反正因為逮補這名犯人的後續影響被砍掉,沒接觸過原作的觀眾開始陷入有點懂又不太懂的狀態(據說電影原始有拍的警局一段也被剪掉,改成男女主角對手戲 <- 啊就跟你說這片看點真的是愛情戲)。
但就跟小說篇幅一樣,即使中間這段因涉及同性戀,結果被自主規制不能演的重點事件整個被抽掉,但電影可還有一半的進度條要跑呢!於是整個STAFF就這麼跟著小說情節繼續拍下去,完全忽視明明跳過那麼重要的東西,好像應該多少要掰個理由解釋一下的問題。
來到這邊沒看過原作的觀眾已經開始黑人問號,唯一確定的只有男女主角感覺有機會修成正果啦!(爆)
小說裡史坦悟家因卡門被勒索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某位死者對雷根失踪案的試探,有人不太清楚真相,但想看看有沒有機會跟風撈油水。而史坦悟爸爸擔心這勒索出自不知去向的雷根手筆,所以找偵探想把這事弄清楚,順便看能不能解決掉。
薇薇安和管家一方面想排除那些落井下石的傢伙,另一方面又擔心馬羅的介入會揭發雷根失踪的真相。而艾迪.馬斯做為史坦悟家姐妹的初始幫兇,早就盤算好未來的勒索計畫,自然也希望儘快排除馬羅以免他攪事。以上這一切,又因為有碰巧踩進來的人也盤算著要從中弄錢,而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
如果保持對原作記憶猶新的狀態看電影的話,絕不會有跟不上情節的問題,前因後果都可以靠小說外補,而且那些不一樣的處理有時還顯得非常有趣。可假如沒有的話,呃,欸,整體環節只能靠猜測來推敲,而且還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準度才能完全理解劇情。
因為裡頭有太多事都處理得太隱諱(除去色情書籍租賃事業以外,1940年代的人們或許可以從社會經驗推敲出,那位顯然不賣珍本書的珍本書商葫蘆裡賣什麼藥。但時代距離越遠恐怕就越難以簡單意會到那意在不言中的緣由,直到後續情節有人急著把書搬走又拿槍被討照片時才一秒接通),甚至有些重點從來就沒在片子裡出現。
小說中馬羅自始至終都不願對雷根失踪一事放手、有時甚至執拗得莫名其妙的理由,是因為他喜歡史坦悟老人。他直覺的意會到對方真正渴望得知的事,其實是雷根的下落與安危,所以費盡手段付出各種代價也要查個水落石出,當然小說的結尾也因此顯得苦澀且充滿遺憾。
雖說小說和電影的結尾馬羅最終都對史坦悟姐妹輕輕放下,但印在紙上的版本比較偏向不想讓史坦悟老人痛苦,死去的人就是死去了,是揭露真相讓所有人都痛苦,還是靜靜的讓一切流逝以換得某種勉強的圓滿,那一種比較好?那一種才是正義?這很難找到正確解答,最終馬羅寧可在老人所剩不多的時間裡替他保留一絲希望。
不過電影砍掉馬羅這份情懷徹底用對薇薇安的愛取代後,史坦悟老人往後的戲分全滅,之後都不用再到片廠了。咳,我是說故事的內在邏輯變成馬羅喜歡薇薇安,也知道因為雷根的關係她正受到艾迪勒索。所以他要查個水落石出然後順便把艾迪解決掉,這樣才能讓薇薇安能夠獲得真正的安全。
呃,只能說在有限的片長裡,這樣處理也比較簡便,可原作最深刻動人的情感也因此不見了,只剩下……好吧,從放閃的角度來看還是挺迷人的。而且最好還要記得小說寫了什麼,如果跟我第一次看時一樣忘了個七七八八的話,那真的就是看氛圍看演員表現了,不會難看,有魅力有味道,只是會頗為疑惑。
說到問號有夠多的這點,其實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自己也蠻寶的。電影拍攝期間有個花絮,就是小說中司機歐文的死因只有暗示沒有講白,但電影STAFF對此非常糾結,到底司機是自殺還是他殺我很好奇!!!
這問題甚至讓劇組困擾到停下拍攝進度(那時可還是片廠制末期、一個大家都是片廠打工仔、進度表超級重要的好萊塢黃金時代),不過即使如此不惜代價,還是沒人能解答司機死亡之謎。
導演霍華.霍克斯是謀殺派,男主角演員亨佛萊鮑嘉是自殺派,我們不知道根本無所謂派佔了STAFF多少比例,但總之停拍就是錢的問題確實存在。最終導演放大決,他發了電報去問作者,一個被認定絕對知道答案的人。
但霍華.霍克斯不知道,雷蒙.錢德勒不太熟記自家小說的情節,也不喜歡回顧已經寫過的東西。結果就是收到電報後錢德勒一頭霧水,搞不太清楚到底在問什麼。他回頭去把書翻出來重讀幾個關鍵場景,感覺好像也沒有回來。
我們不知道錢德勒有沒有打算認真解答,又或者只想虛應故事隨便回應。更不知道他這時候有沒有發現,馬羅在電影裡已經從愛史坦悟老人變成愛史坦悟長女,以及是否因此困擾。但反正這個更動其實不影響作家本人對司機死亡之謎的解答,他發了封價格很省的電報:
「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收到電報時劇組有沒有很震撼,總之無可奈何的劇組對司機之死的最終處理就是原汁原味照搬原作:應該是他殺,但沒有可以套死兇手的證據,接下來又馬上又死無對證。真相就這麼石沈大海,只能「不管你信不信,總之我是信了」這樣。
不過整件事最搞笑的結果,莫過於後來非常節儉的華納老板偶然看到這封電報,還發現這事花了片廠七十美分後,直接打電話去譙霍華.霍克斯:真有必要打電報去問這麼件愚蠢小事嘛!?(嘛,只能說這就是片廠制時代的精髓)
嗯,對夜長夢多這部電影來說,這真的是小事沒錯。儘管電影拍到沒讀過小說,就會充滿黑人問號與現在究竟在衝三小的感覺,但這仍是迷人的作品。我想起之前看過別站引用的著名評論,也就是A
Girl and a Gun: The Complete Guide to Film Noir on Video的作者,影評人 David
N. Meyer說過的:
上海小姐(這是另一部很迷人且極具傳奇色彩的作品)是形塑黑色電影的最大重點,並非敘事而是風格的最佳證據。(Lady
is the clearest proof of the argument that noir makes its most
important points not by storytelling, but by style.),而這句評語也很明確體現在本片上。
俐落到可能讓觀眾不曉得在幹嘛的敘事,有些事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弄懂的任性程度,管你劇情有沒有講清楚都要大量惡意賣萌的堅持;洛琳白考兒戲分要多把別人的都剪光沒關係因為她還要唱歌,亨佛萊.鮑嘉超有型光站在那裡就能讓人配飯吃,即使不會終成眷屬但看他們兩情相悅觀眾有閃有開心。
或許馬羅和薇薇安沈靜的在雲裡霧裡駕車行進的那幕,是全片中最點題的一幕。
很美,不安卻又令人留戀的幻影,而車子總歸要停在某個地方。
於是最終有好好把故事講清楚的1978年重拍版電影不受歡迎,人們還是偏愛這個各種詭異但燈光佳氣氛美又神選角的1946年版。可能是因為那個韻味,因為初戀總是最美,這股愛看似不條理但自有其邏輯,也或許一切都用能量來解釋最為簡便。
當然原作和電影兩相比較,我還是壓倒性的偏愛小說。一名頗有本事總是知道該怎麼做,又賤嘴滿滿不斷發表機諷評語的強硬偵探,在一座灰色城市裡上山下海幹了一堆踩線甚至越線的事,只為找出明知盡頭是破滅的真相,然後試著從真相裡保護他餘命不多的雇主。
整個閱讀過程令人非常享受(畢竟爽快直接又賤嘴的行事風格真的極具吸引力),曲折離奇的劇情一路走到荒涼之地,最終那遺憾與苦澀深深低迴於讀者內心。還沒讀過的話非常推薦入手,即使已經讀過,這仍是每隔幾年再讀一次也沒啥不好的作品,所以還是推薦入手。
連帶關於大眠與夜長夢多,我最推的路徑果然還是先趁原作忘了個七七八八的時候看一次電影版,感覺一下黑人問號再去讀小說,讀完後再回來看電影然後基於各種歡樂或者白爛的理由笑得很開心(當然原作劇情一直都記得很熟的話就沒辦法了)。
簡直莫名其妙我知道,但這麼做真的很有趣啊。
相關閱讀:
再見,吾愛與愛人謀殺
錢德勒的湖中女子與電影湖上豔屍
漫長的告別小說心得
電影版心得: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73)
雖然你最後推薦的作法有點莫名其妙,但莫名的蠻可愛的xD。
回覆刪除哈哈,我懂,真的很奇怪,不過好玩 ~ XD
回覆刪除我超喜歡你的影評!而且我碰巧就是做到"看完原著非常喜歡但是決定再去看一次電影"的步驟XD
回覆刪除謝謝,不是影評那麼厲害的文章啦,只是很個人的感想而已。
刪除喔喔喔同好啊,看完原著再看一次電影真的會笑得超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