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

錢德勒的湖中女子與電影湖上豔屍

雖然很早以前就知道這部1947年改編自錢德勒小說的電影存在,但因為知道當下也同時理解到這八成是部爛片,於是一直以來都沒打算找來看。但想不到的是,後來看其他書時意外發現,原來這部電影竟然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極具實驗性的拍法。


全片除了開頭和結尾外主角只偶爾出現在鏡子裡,其他時候鏡頭拍攝畫面都是模擬偵探本人的視角……喔喔喔,這不是太有趣了嗎?於是我一秒決定非看不可,連帶當然要先重讀雷蒙.錢德勒的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



之前的大眠與夜長夢多還有再見吾愛與愛人謀殺,我心得都是先寫電影再寫小說,這主要是因為電影雖然都不差但意境都是小說更深遠,而且先把電影雷一圈後再對比二者差異會更有感覺。不過這次湖中女子我打算倒過來,理由無他,因為這部片實在白爛到事後回想起來會忍不住微笑,所以絕對要先知道小說寫了什麼,才會知道電影劇本有多麼的,呃,省事?


話說小說開場錢德勒筆下的經典角色菲利普.馬羅來到一家化妝品公司,雖然老闆金斯利看似不懷好意,但馬羅很快用他的賤嘴與強硬態度贏得對方好感。原來兩人的會面來自一位警探的牽線,金斯利正在私下尋找他和其他男人私奔了的太太克莉絲朵。


為了尋找線索,馬羅在拜訪完可疑的帥美小白臉羅根後,駕車前往金斯利位於山區的渡假別墅。在那裡,因戰傷殘的管理員帶著偵探審視環境,然後兩人一起在湖裡找到管理員離家多時的妻子墨蕊的遺體。接著馬羅很快發現這位太太用的是假名,而且她的過去與某座小城裡的一樁疑似醫生殺妻案相牽連,而羅根與當地警察也都和那起案件有關係,然後……


湖中女子的謎團本身是錢德勒筆下非常具有古典推理味道的作品,表面上看似無關的案件,隨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逐漸連結。連帶以往總是非常明顯的熏紅魚這回還是有不過味道也比較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相對其他錢德勒小說還要更加複雜的謎團設計。


偽裝、時間差、不在場證明、已難以追索的陳年謀殺案,搭配人類記憶的曖昧與複雜心理,構成了整則故事的骨架。那怕湖中女子的身分打一開始就讓人感覺有鬼,但隨著劇情發展卻又很難否認殺人滅口的可能性。更別提假如那位不是墨蕊而是克莉絲朵的話,動機又是什麼?


隨著馬羅的調查,我們在謀殺案底下看見比表面上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也看見一位遠比刻版印象還要聰明又冷酷無情的女人。她曾是一位好萊塢典型毒品醫生的護士暨外遇對象,然後因為吃醋也為了報復,她巧妙的謀殺對方的妻子並把鍋甩給丈夫本人。


醫生有苦難言,而深愛著她的警察則主動替她掩蓋罪行,最終除了少許疑點,那成了場完美的意外事故。這之後她或許是想掩人耳目,也或許只是想試試某種她未曾嚐試過的家居生活,默蕊找了個鄉下阿伯結婚,當了一段時間的小村婦女。


沒幾年她開始感到厭煩,為了能脫離目前的生活決定寫信勒索那位醫生好弄點錢。之後或許臨時起意或者盤算許久,她盯上和自己特徵相似的貴婦,想出謀財害命同時轉換身分的計畫。


這之後克莉絲朵的丈夫因為擔心她會引發醜聞,僱用馬羅尋找她的下落。這讓藏於湖中的屍體提早登場,也讓墨蕊不得不再設局謀殺在錯誤地點認出她的羅根。同時間這一連串舉動讓對墨蕊又愛又恨的警察慢慢接近她的所在地,最終在渴求跑路經費的她面前現身。


連帶化妝品公司老闆金斯利和他的新伴侶愛倫.佛倫雪,在本書中成為最佳熏紅魚代表。兩人一個是讓人不確定他有沒有殺人動機,另一個看起來超有殺前男友的動機,甚至好像還有證據。這之後兩人甚至成了馬羅玩弄真兇的破案用工具人,拿來釣魚超好用。


於是主線與煙霧彈彼此配合的成果,就是解開後看似單純的案件,卻在整本小說中從頭到尾都顯得非常撲朔迷離。當真相終於獲得解答,已經是無可挽回的悲劇了。我很喜歡那個蒼涼到簡直刻意的結尾,還有渴望能逃避追訴最終卻被現實與罪惡感完全壓垮的兇手。


另外我也很喜歡雷蒙.錢德勒小說湖中女子這一段:


「我從來不喜歡這種場面。偵探遇到兇手,兇手有槍,指著偵探。兇手告訴偵探整個悲傷故事,最後想把他斃了。即使兇手真的開槍打偵探,前面還是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於是兇手永遠沒法辦到,總是會發生什麼來阻止這一切,上帝也不喜歡這種場面,會想方設法來破壞它。」


該怎麼說呢,這段既像馬羅思索該如何迴避危機時的內心幹話,也像作者對筆下文類(甚至電影劇本)的自嘲,因此帶出的後設味道非常有趣。雖然很可能其實沒有關係,但電影開場也有類似味道的原創,而且超級有意思。


話說湖中女子的電影版一開始的編劇,其實是剛以雙重賠償劇本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雷蒙.錢德勒本人。雖說大家都知道劇本有其專業,但知道原作會監修甚至直接寫劇本時還是會莫名安心。這大概是因為作家通常在把版權交出去後便不再有掌控力,故事被改到面目全非或少了什麼重要東西是常有的事。


雖然像發條橘子那樣全世界都公認少了更好的狀況又是另一種傷心事,不過偶爾也會有像錢德勒這樣,明明既是原作更是個有本事的編劇,但替自家小說湖中女子改編劇本時,還是讓製作人崩潰表示:「這應該改編自我們向你買的作品,但你卻持續寫出全新場景!」


雖說為了把小說的劇情好好放進有片長限制電影裡,編劇刪改劇情後新增某些段落很正常,但從製作人發言可以想見錢德勒的新場景絕非基於此類性質。總之錢德勒最後交出195頁被評為簡直不能看的劇本,最後導演又找了同樣是在黑面具雜誌上起家Steve Fisher來擔任編劇。


這決定讓錢德勒大崩潰,加上之後Steve Fisher對原作進行大幅更動,以及聽聞導演決定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拍攝,都讓錢德勒憤而離開劇組。


話說小說原始設定案件發生在夏天,但在電影則變成聖誕節(但微妙的是實際上映時又怕惹怒想看溫馨故事的觀眾,避開了聖誕檔期改在1月上)。而且開場那還先放聖誕歌曲,然後用溫馨向的書籍翻頁來跑STAFF表,一瞬間讓人以為自己是不是弄錯看成了風雲人物。


不過隨著書一頁頁翻過去,最後赫然跑出一把槍,預告了本片終究是關於謀殺與犯罪的電影。開場飾演菲利浦.馬羅兼導演的,更是不客氣的要觀眾好好仔細看電影,因為每個畫面都將可能透露與案件真相有關的線索。


老實說看到這種根本把電影當第一人稱電玩在拍的神奇作風已夠讓人興奮(看起來也真的很像),但有趣的事才剛開始。小說的金斯利先生開的是一家化妝品公司,不過電影開頭馬羅拜訪的是一家偵探小說雜誌公司!


考慮冷硬私探這個類型在廉價雜誌上起家的歷史、還有錢德勒與本片編劇Steve Fisher的生平與創作過程,已令人感覺十分有趣。但更有意思的是,原來馬羅之所以到那裡去,是因為他覺得偵探這行實在太難幹,感覺寫小說比較有機會發大財,所以寫了一篇推理小說投稿。


稿件受到注意的馬羅經主編佛蘭雪邀請,前去她的辦公室商談後續事宜。佛蘭雪自稱她為馬羅作品的內涵與真實性傾倒,打算用兩百元的超高價買下版權。不過馬羅馬上拆穿她,妳只是在故事裡看到一個感覺很可以僱的偵探,所以才找我來的吧。


這下佛蘭雪也立刻表示,好吧,是這樣沒錯,她想請馬羅私下尋找失蹤多時的金斯利夫人克利絲朵,而且這件事要瞞著金斯利先生。不用說馬羅再度識破她想取代失蹤的克莉絲朵成為金斯利夫人,而且酸得非常難聽。


就在兩人對罵起來時,金斯利先生從辦公室走出來了,佛蘭雪索性表示她打算用五百元買下馬羅的作品,因為這故事寫得是如此之好,還因為作家本人即是偵探而閃耀起真貨的光芒:


「所以充滿生命力、活力和勇氣,充滿……你想說它充滿什麼?」

「短句。」


嘛,我喜歡這段對話。


總之三百元的報公帳酬金說服了馬羅,調查自此開始。連帶看到這裡我的興趣已經完全燃起來了,不管是用第一人稱視角拍推理電影企圖挑戰觀眾,還是這個後設到一路燒穿銀幕,觸及到作家生平與他筆下作品的開場劇情,全都讓人期待到不行。這樣的電影怎麼會是爛片呢?肯定是因為太前衛了才會不受歡迎,一定是這樣的啦!


嗯,等到全片看完以後,我只能說,一定個鬼啦 ~(眼神死)


雖然故事開場非常有趣,但接下來的劇情基本上是一個原作的極度簡化節能版。號稱要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觀眾看見跟偵探主角一樣的東西,挑戰看看能不能提前推理出來。可實際上鏡頭沒用很多時間拍案情,主線其實是馬羅如何把佛蘭雪。


很有趣的是明明馬羅在小說裡常常是為了男人而打生打死的追求真相,但在電影裡基於大人的理由,卻常放進強烈的愛情喜劇元素。這點在湖上豔屍中也不例外,主線看起來簡直變成馬羅對佛蘭雪一見鍾情後,邊查真相邊把她的釣金龜婿計畫封死,最後把妹大成功的故事。


當然這樣的劇情如果處理得當,是也可以像夜長夢多那樣,那怕故事講得不清不楚照樣非常有趣。但問題出在本片實在沒有那種火花,首先為了營造馬羅的賤嘴本色,他在電影裡當然也講了一堆垃圾話。但問題是垃圾話要有趣恐怕也需要天份,而電影中對佛倫雪說出的的垃圾話根本只是純粹的失禮又讓人不舒服。


再來就是電影號稱要用第一人稱視角挑戰觀眾,但整部片都沒有善用這個功能。雖然為了維持第一人稱的效果用了很多技巧,可在新鮮感過後這種拍攝方式很快開始令人感覺無聊。那怕某方面而言只要想到這是四零年代的對綠幕演戲,多少還是有點趣味啦,一點點點……但總之還是無趣。


無論是細節不足的畫面、還是花了一堆時間拍女主角特寫的安排,全都無味到令人焦躁。加上無新意的台詞與粗糙簡陋的劇情鋪陳,都讓我看到快眼神死。甚至因為實在花太多時間拍女主角的臉了,結果無聊到爆炸的我,只好一直努力觀察她的項鍊和耳環,長葉加萊茵石和楓葉形,嗯,都是很經典的款示呢 ~(棒讀)


其實湖中女子作為錢德勒筆下數一數二有古典推理味道的作品,理論上還算適合用第一人稱拍法(先不論這種拍法到底算不算好主意這基本問題的話)。但問題出在電影可能是經費與片長都有限,結果故事根本是小說的簡化節能版。


片名叫Lady in the Lake,但不曉得是不是經費還是技術問題又或者以上皆是,編劇Steve Fisher大筆一揮後電影從頭到尾都沒出外景,觀眾既沒看見湖也沒看見湖中女子,最後整部片唯一看見的屍體是浴室裡的男屍,大概是因為這不花什麼錢吧,根本片名詐欺。


喔,當然馬羅在故事裡是有去山上看湖裡的屍體,但不管是偷偷找到的項鍊證物還是四處打聽到某警察正在找墨蕊的證詞,這一切全只透過台詞交待……這樣的話拍第一人稱的意義在那裡,那裡啊!?拍一部正常的電影起碼娛樂性還高一點啊!!!(崩潰)


連帶原作醫生殺妻這條線可能是涉及毒品與婚外情的關係,在電影版裡來龍去脈被極度簡化。小說中整個謎團設計挺有意思的,配合錢德勒包覆上去的熏紅魚包裝紙與慣例的濃烈人性糾葛,讓小說那個不得不自取滅亡的結尾瀰漫著難以言喻的餘韻,不會感傷卻還是感到苦澀。


但電影把這些包裝都拆掉,又把謎團骨架極度簡化,然後明明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拍,卻又只透過台詞交待重要資訊而不是實際跑現場。結果那怕大方向跟著原作跑,但因為缺乏足夠的鋪陳,最終成了個沒有血肉也缺乏說服力的故事。


這還不提馬羅最後接受假扮成克莉絲朵的墨蕊提出的會面要求時,準備來替友軍引路的道具竟然是一把米……我真想狂敲導演和編劇的腦袋,在人來人往的夜路上灑米引路這是什麼童話故事的發想,現在到底是在演糖果屋還是冷硬私探片?


總之前面種種問題我都可以接受,但看到這邊還是崩潰了,這就更別提結尾「決戰」一堆莫名其妙的轉折,又因為中間缺乏鋪陳、角色塑造平板誇無又無味,只讓人猛翻白眼。


結果到最後本片的主線竟然長成這樣:其實這是馬羅為了把妹決定接受委託查案,然後查著查著用計中斷佛蘭雪和老闆交往的可能性,再讓金斯利主動僱用他找老婆。換了老闆後馬羅繼續努力把失戀的佛蘭雪,而本來就不是沒好感的佛蘭雪也因為暫時沒有其他對象,那沒辦法,無魚蝦也好。


查著查著,墨蕊終於因為想弄錢而主動接觸(這一切都在計畫中啦),金斯利要馬羅代替他出面並同意為此給他五千元報酬。儘管觀眾沒怎麼看見馬羅做把妹以外的事,但在他見到偽裝成克莉絲朵的墨蕊並隨她前往旅館後(還一路灑大米),真相便這麼透過口述小說解答的方式兜起來。


狄嘉莫也不忘敬業的跳出來,順便確認海斯法典時代女人做壞事片尾不准活的潛規則。最後不知道警局究竟是養了鴿子還是狗,又或者狗跟鴿子都用上了,灑米作戰大成功。總之有幫忙報警的佛蘭雪果然是白的,而雖然大米一路被狄嘉莫踢散,但最終警長還是成功靠著被踢散的米粒追蹤到馬羅的所在之處……到這裡我已經不想吐槽了。


結局成功弄到五千塊的馬羅決定不幹偵探了,他要和佛蘭雪一起去紐約發展。畢竟老婆一臉興奮的表示,只要我們合作,保證讓你成為超級暢銷作家。就這樣可喜可賀、可喜可賀,馬羅不但抱得美人歸,還有五千塊的發財金,另外預定轉職成暢銷作家……


我說啊,這故事的畫風是不是完全變了?


其實說來很浪漫的是,錢德勒筆下的偵探馬羅死追著真相不放的理由,常常是因為他欣賞在這案件中碰到的某個男人。而在這則故事裡,儘管初次見面是嗆來嗆去,但他和金斯利互相欣賞、喜歡山區那位落伍的老警長,甚至對愛上冷酷女子然後把自己逼上絕路警察狄嘉莫,也漸漸有那麼一點好感。


於是也因為這樣,小說那不知從何哀悼起的可悲結局才如此觸動人心。當然除此之外,不管是墨蕊還是佛蘭雪的塑造,在原作裡都有意思得多,才不像電影裡頭的那麼無味平板。


雖然事到如今除非找出錢德勒當年寫的那195頁劇本,才能確認錢德勒被指責的那些所謂「原創場景」有沒有那部分放進電影成品裡了 ~(但我其實想猜片頭那個有意思的改動可能是出自他的手筆,畢竟這很符合他的生涯發展與個人心境,更別提那年頭的救火編劇一般不會如此飛躍才是。只能說如果真是如此,要是整部都按這路線開完,說不定這片會有意思許多?)


但無論如何,錢德勒原本還是打算堅持他有就編劇出力,名字應該要出現在片頭的STAFF表上,直到看完試片以後……作家本人表示,請把我的名字刪掉。


該怎麼說呢,要不是這部第一人稱的拍法太具實驗性,又是改編自錢德勒的小說,我想這部電影恐怕早就沒人要看了。但既然他就是這樣拍了,那怕拍得很不怎麼樣,還是創造出在幾十年後看它的理由(40年代的第一人稱電玩風電影欸囧)。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吧,更別提,在那個片廠制時代的尾巴,這片拍成這樣還是有賺,再講下去好多名片都要哭啦。


電影人生真的是挺弔詭的啊 ~(苦笑)




相關閱讀:

大眠與夜長夢多

錢德勒的再見,吾愛與電影愛人謀殺

漫長的告別小說心得

電影版心得: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