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 2 狂亂的美國(American Madness.1932)

在這部描述經濟大恐慌中金融與婚姻危機的電影中,法蘭克.卡普拉和他的黃金搭檔編劇羅伯特.瑞斯金(Robert Riskin)第一次合作,往後兩人將留下不少叫好又叫作的經典作品。這些節奏明快劇情又富含娛樂性的電影,通常都包括尖銳機敏的對白與對社會與正義的強烈關懷,於是也有人用卡普瑞斯金風格(Capriskin)來形容這些電影的特色所在。


作為兩人第一次合作的電影,我覺得狂亂的美國這片最讓我驚訝之處在於它的完成度。往後觀眾將在迪茲先生進城、浮生若夢以及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中看見的那些經典套路,竟然在兩人最初合作的本片中便已幾乎全數出現,而且還只用了短短的六十八分鐘就以具說服力的方式完成。


和法蘭克.卡普拉電影中的其他主角一樣,本片的主角銀行家狄克森懷抱某種草根式的正義觀,並強烈相信社會責任的重要。他不是不想賺錢,但寧可選擇賺少一點但可以幫助別人一起過得更好的經營策略。不用說這樣的經營法則自然引發其他董事不爽,但因為主角太強勢了,所以也拿他沒皮條。


但人生不會沒有風雨,他手下的經理因為積欠大筆賭債,不得不屈服於黑幫威脅,幫忙製造入侵金庫的破口。為了得到不在場證明,經理故意引誘銀行家美麗卻不太有戒心,而且因為老公是工作狂所以非常寂寞的夫人。


但這些手段卻正好被狄克森相當關照信任的前流氓職員撞見,為了守護自家老闆與其夫人的名譽,這位職員斷法力開滿開好,結果反到變成竊案的頭號嫌疑犯。同時間因為接線生一個不謹慎的閒聊,結果引發全市傳話大遊戲假消息滿天飛。


透過謠言銀行的狀態在一日之間從損失幾萬美金,變成董事長準備捲款潛逃銀行即將倒閉。雖說關於金融市場還蠻常出現不理性的極端現象,但在資訊只要可以流通就會通得很快的現代,這種誇張流言通常很快便能獲得驗證,應對的法律制度也比較周全基於長年來各種不理性下場的教訓


但1932年美國仍處於經濟大恐慌後一連串漫長嚴重的衰退裡,施政錯誤、景氣低迷而且失業率高到完全是噩夢。大量的銀行與公司行號說倒就倒、資訊又非常不流通,於是為了避免重要的存款放水流,群眾自然養成一聽見不利消息便擁入銀行擠兌的慣性反應。


本片中狄克森先生經營的銀行其實體質良好,但因為他著重社會正義的經營法,讓銀行沒有足夠現金能應付擠兌現象(但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單一銀行要突然面對擠兌本來就不容易),結果原本體質不差的銀行一瞬間陷入倒閉危機。早已不滿董事自然也趁此時機向主角逼宮,原先照樣打死不退的主角,卻在得知自己的妻子疑似外遇後陷入低潮,放棄治療的他甚至考慮起董事會賣掉銀行的提議。


不久後警方逮到真正的犯人,為迪克森先生帶來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他信任的那位有前科的職員馬特果然不是內賊,但壞消息是內賊還是他員工,而且對方還真的自承有和狄克森夫人共度夜晚。這下狄克森先生的世界徹底崩壞,原本多少還在向外求助但不斷被資產家友人拒絕的他,這下痛苦到萬念俱灰甚至動了自殺念頭。


但此時忠心的員工馬特與秘書這對情侶不離不棄,他們兩拿起電話瘋狂呼籲所有曾接受美聯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老闆前來相助。這些曾在風雨飄搖中受到迪克森幫助的人們,此時也真的願意頂著擠兌群眾的壓力帶上大筆現金衝過來存款。就這樣,狄克森的大老闆朋友緊要關頭裝死,但仍在為明天奮鬥的小生意人卻情義相挺。


此時緊急衝過來白狄克森夫人,也向她丈夫說明自己沒有外遇的真相,還有自己之所以會這麼做的理由。同時也再次激厲他婚姻的事先放到一邊沒關係,現在的重點是銀行!


也是在此時受到呼喚的狄克森先生,走出辦公室看見有那麼多人願意過來存款立刻大受感動。於是他衝進正在擬定契約賣掉銀行的董事會,要大家都出來看看自己的客戶在做什麼。對此感到衝擊的董事會成員情緒也被現場氣氛與狄克森的熱情催化,一個個緊急調動手頭現金,就連原本最敵對的董事都表示:


如果每個人都瘋了,那我也要瘋。


就這樣,警察護送大筆現金來到美聯銀行,而看見大金壓境的群眾們也終於安下心來。哎呀,我們剛才是在瘋什麼呢,銀行好好的才不會倒,所以說群眾就是喔。還有我不是群眾之一喔,畢竟沒領錢嘛,我只是鄉民來看戲站得前面一點……


嘛,結局好一切都好?嗯,不過其實還沒結局啦,因為隔天來上班的迪克森先生看著一切恢復正常的銀行露出微笑。他要忠心的員工與秘書休假去結婚,在那之前記得先預定婚紗和渡假行程。等等,渡假行程不是要送你們的,是我要去和狄克森夫人二度蜜月。


就這樣,可喜可賀、可喜可賀,結局好一切都好。


其實看完之後回頭檢視劇情,可以察覺到整部電影的重點非常明確,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以及堅決相信這種互信存在的信念。狄克森先生對曾有前科的馬特的信任,得到他全力全開忠誠回報,而份忠誠所帶來的影響最終為狄克森的婚姻與事業帶來轉機。


而馬特對中小企業主的呼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狄克森此前勇敢放款給他覺得能信任的經營者。如此義舉也讓他在銀行陷入危機時,得到這些中小企業主的回報。我們沒有多餘的錢,但有必要的話我們絕對願意用存款來證明我們對美聯銀行的信任。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相信狄克森的銀行不應該倒閉,願意為此賭上財產。


最後也是本片最有意思的信任,則是關於狄克森夫妻之間的外遇危機。在本片中夫人很享受別人的吹捧與調情,儘管她還是愛著丈夫,但逢場作個小戲也挺有趣的。於是她會半推半就的接吻,當主角先把結婚紀念日忘個精光,再用光速忘記三十秒之前和妻子明日的約會時,更索性爆氣接受不妙的邀約在尷尬時間前往尷尬地點。


簡單說要不是因為老被忠犬員工馬特斷法拉回理智,我覺得這位太太真的外遇的機率並不低(儘管我想事後她會很痛苦)。於是人性的搖晃在電影裡確實存在,狄克森夫人確實差一線就要出軌(其實我覺得精神上已經準備好要出軌了)。


但她這麼做的原因卻出於於丈夫長年間的忽略,考慮到那時代的中產階級良家婦女基本上沒什麼有趣的事可幹,於是更覺寂寞也是可以想像的。當然這件事太太錯得肯定比較多,如果無法容忍的話分手也是個選項。但如果兩人間情份仍在,而且還想要長久的繼續走下去,婚姻中的每個人都得要反省並改變才行。


我想正因如此,電影的結局才會那麼有餘韻。儘管沒有實際演出來,但從主角一句簡單的台詞,觀眾就看見他肯定和妻子有過一番長談,認真的體認到自己的錯誤並決定加以補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但惟有冷靜的思考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又懷抱一顆寬廣的心,才有可能真正的追尋到幸福吧。


(然後這段也讓我想起黑鏡某一集,先生抓太太外遇而且絕不退讓,直到自己完全失去家庭只剩孤身一人的故事。這樣是否真的比較快樂?又或者怎樣的決定比較適合自己?有時這實在是人與人相處上的複雜之處吧,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的總是更多的智慧)。


此外雖說站在觀眾全知的立場來看,她確實沒有背叛自己的伴侶。但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於,站在主角的角度,他其實永遠無法確認自己的妻子是否真的有外遇。如果換成某些,嗯,人格比較,嗯,那個各位懂的,總之就那樣的人,這時肯定什麼難聽的形容和推測都會噴出來,而且這輩子往後腦內小劇場不斷。


但狄克森選擇相信他的伴侶,並以此為基礎追求未來的幸福。


於是本片以彼此交叉的三條線來強調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重要,在激勵觀眾的同時也述說了一則好故事。大概是因為同樣的小額捐款情節(爆)將在往後的法蘭克.卡普拉電影中無數次上演,已經看過太多次了,所以本片裡我最喜歡的部分果然還是狄克森夫妻間的關係處理。


不過這個一日銀行擠兌的情節其實很有歷史意義,因為某方面而言它預告了一年後小羅斯福就任總統時,應當使用什麼策略穩住全國銀行大擠兌的浪潮。事實上就和電影本身訴求的一樣,最終政治家能做的是爭取民眾的信任,而在歷史上曾經真的發生的過的是,民眾也真的願意信任總統。


在那個全國人民大擠兌到政府不得不關閉銀行的危機時刻,小羅斯福先以放假這樣正面的用語來減輕民眾恐慌。再用親切的爐邊談話簡要說明當時金融問題的成因,還有聯邦政府做了什麼,並讓民眾相信情況已在控制中。


於是在小羅斯福上任第八天時,銀行重新開門,群眾竟然也真的願意接受總統的呼籲。他們不再急著去把錢領出來,正好相反,無數人民帶著手上的現金回到銀行把錢存進去,我只能說這是現實比想像更誇張的陳年往事。


正因為考慮到一年後真實世界的發展,突然間狂亂的美國不再只是一場天真傻氣的正直病,反而更像一則關於美國政治的寓言。無論是金融、犯罪還是婚姻全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得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信任上。要怎樣才能讓充滿壓力且為財產著急的狂亂群眾平靜下來?要怎樣才能走過危機關頭、避免本不該發生的慘事?一對夫妻要怎麼長久的走下去?


答案是人們必須懷抱好的理念互信互助,而非彼此猜疑攻訐扯後腿。


最終觀眾看見的不是瘋狂,是信任。


剛開始哥倫比亞片廠其實是安排另一位導演執導本片,但導了幾星期後狀況怎麼看怎麼不對,這才換成法蘭克.卡普拉上場。結果他一加入劇組,就每件事情都亮起來了。因為該怎麼說呢,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信念來講這個故事,大有機會讓它顯得空洞又愚蠢。


但法蘭克.卡普拉這位導演的信念該怎麼形容呢,整個多到滿出來?我想他真的相信這樣的故事有說服力,於是電影到他手上也活了起來。而歷史甚至也證明他至少在那個時代是對的。至於這部電影有沒有成為一年後華盛頓實際政治決策的參考對象也很難確定,就讓我們對此單純懷抱浪漫的想像吧。


當然不想太多純只看劇情本片也非常亮眼,竊案、外遇、擠兌風暴與一家銀行內多重人際關係描寫,全恰到好處的濃縮在六十八分鐘的電影裡。此外法蘭克.卡普拉是喜歡拍攝群眾大場面也拍得有震撼力的導演,本片針對擠兌的畫面整個臨演用好用滿,整個銀行棚景滿滿都是人的畫面很有氣勢,在多年過似仍能讓觀眾感受到,啊,那是經濟大蕭條的年代。


老實說看多了法蘭克.卡普拉的電影,難免會為類似橋段又一次被拿出來救場而苦笑,這已經不是似曾相識了,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儘管我不排斥這樣天真傻氣的重覆利用,但一般觀眾會厭煩也不令人意外。更別提卡普拉後期的電影,幾乎都是努力把他早期的作品,重拍成更符合自己當下價值觀的(灰暗)版本。我只能說做到這種程度,已經不能形容為自我複製,而該說是某種潛心努力傳教的執念了。


不過也正因如此,對比後期格局越來越宏大也越拍越灰暗的政治三部曲(從快意抱得美人歸到是跳樓還是不跳樓好,呃),狂亂的美國作為最早的出發點,簡直輕快討喜到不行。理念明確又無說教感還頗有動人之處,就算放到現在還是很有娛樂性(至少他只有六十八分鐘,是真的很快就看完),最後那種小巧可愛甚至單純明亮的感覺甚至令人感慨起來。


嗯,那時候的世界好像比較單純呢,即使大家都知道不是,就跟大蕭條往還要持續好多年一樣,但有過這樣的電影與那樣的時刻,感覺還是蠻好的。



法蘭克.卡普拉電影心得集系列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