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機器如我人類如你

總想著要看伊恩・麥克尤恩最有名的贖罪,不過至今只讀完判決,我蠻喜歡那故事裡的拉鋸,所以發現這本時充滿興趣。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靠著母親遺產得過且過的查理,一時腦波弱花大錢買下限量的初代機器人亞當,心中多少覺得這或許是把自己鄰居米蘭妲的好方法。


他邀米蘭妲一起收貨,和她各自設定一半的機器人初始性格。實際也把妹大成功,然而亞當卻在啟動當天警告他最好別相信米蘭妲。眼看情勢大好查理當然聽不進去,事情也很快朝他無法控制的方向變化。亞當莫名其妙變成情敵,還好像成為他「兄弟姊妹」中唯一不想自殺的那台。



它開始寫詩然後每隔幾天就「重新發現新大陸」,還成為完美的投資操盤機器讓主人手上現金越來越多。但有一好沒兩好,查理不斷因為一時衝動做出未經深思熟慮的判斷,但問題是就算他深思熟慮了,依然做出各種後悔莫及的決定。這不免令我莞爾一笑,仿傚人類打造機器人是否也是個深思熟慮之後的爛決定,又或者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決定?


好吧,這是活在知性遠遠追不上技術時代的人們無從解答的問題,在某個或許不會來臨的終局之前,答案其實都近似我不知道。即使如此人類還是會繼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人類總在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並企盼這次能得到盒子裡那個出不來的希望。


閱讀時我有些想起黑湖妖譚(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4),狹義來說這本也是走異物就是人類鏡子的路線。不過在麥克尤恩(Ian McEwan)手上,寫成了人們甚至不知道那算不算鏡子的故事。


小說背景設於二十世紀八〇年代的平行世界,沒有更好也沒有更糟,而是同樣深深的灰。福克蘭戰爭英國敗戰,卡特選贏第二任總統,柴契爾提早下台,工黨上台以後決心脫離更早出現的歐盟。


圖靈沒有自殺,他活下來成為串連網路、超級電腦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偉大科學家,以極高速促進電子領域的科技樹成長。網際網路時代更早降臨,搭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也是。然而人類還是那個樣子,人造物亦復如是。


得承認這些平行世界設定對我來說是本書最大的趣味來源(想想趣味可能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我就是很喜歡看這種可愛的小花招。設定不是很重要,目的大抵是為了顯示,即使在一個路徑差異如此之大的世界線,人性依然灰色。


但我喜歡那些路徑節點本身擁有的能量與文化意義,也會稍稍想起五十億年的孤寂感慨過的,如果卡爾.薩根沒那麼早過世,那美國的太空計畫很可能會是另一番風景。


不過我更覺得作者之所以將時代設定在1980年代,一方面是為了想以圖靈存活作為變因,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為了規避1990年代開始,隨著電腦斷層掃瞄技術全力勃發的神經生物學。在這種技術誕生以前想理解人腦,只有少數機會能以不違反倫理的方式進行。但有了電腦斷層掃瞄後,馬上可以知道某個反應牽涉到大腦什麼部位並進行歸納。


對人性的解讀與對生理現象的理解更加緊密結合,這種情況下若要探討機器人又或者說AI的人性,整個狀況會變得詭譎許多。於是某方面而言機器如我人類如你(Machines Like Me)描繪的,是一個理想上AI最終形態仍要無限趨近人類,而人腦仍然還是黑盒子的時代。


微妙的是在人腦功能逐漸被解明的現在,反而有越來越多學者指出AI的推演過程是個黑盒子,而且擬人這回事其實是誤解,那並非AI運作與推演答案的方式。那麼到底哪個黑盒子更加深沈,是關於AI的運作,還是科學至今仍無法確切掌握的人類心靈,宗教一點的說法則是靈魂?


大數據與AI賴以建立的資料庫,無論如何都迴避不了人類的偏見、性癖與意識形態。本書中出現的AI已如同當代版本是個黑盒子,人類卻仍然可能因為意識型態而以擬人的方式去理解AI,並在其上投射人性。到頭來連AI的反饋都受到這樣的態度影響,開始嘗試說服人類自己也是人。


於是本書最令我玩味之處,也正在於這其實是個關於教育與控制的故事。當然用教育來形容是委婉,畢竟考慮到教育總關於如何把人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那講難聽點也可以稱之為調教,而目標總歸是為了遂行某種程度上的控制。


麻煩在於理想中的教育是到了一定程度時就放手任其自由發展,而調教則關乎於永遠、方便、理想的控制下去。那麼人類對自己下一代、對AI想要的又各是哪一種?整本小說緊扣著這麼回事,在不斷翻轉的立場間描繪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產生的矛盾。


查理其實有點怕亞當,他既想透過控制與命令滿足權力欲、維持安全感,同時又忍不住覺得亞當是比較高等的存在,小心翼翼的擔心它會失控。米蘭妲對亞當感到好奇,好奇到想追求一場全然安全人機性體驗。當它表示愛上自己時,她不置可否的接受,或許在心底暗自相信她因此可以控制它。


查理和米蘭妲都為亞當設定一部分的初始數值,然後他們無心、疏離與低自尊的應對方式,反倒給了亞當不同於它「兄弟姊妹」的自由度,透過自我學習尋找人與社會的終極唯一解。


同時間查理和米蘭妲的生活也不斷變化,查理偶然在路上遇到糟糕的一家三口,當家暴的父親嗆他不然這小孩給你時,查理賭氣的同意。當下母親把孩子搶回去,但過陣子這個叫馬克的孩子再次被遺棄到查理家門口,他現在是你的了。糟糕的父母,或許正如同查理和米蘭妲之於亞當。


不過反正米蘭妲喜歡上馬克,查理則尷尬的發現他開始滑入某種令人不安的生活模式。如果他想要和米蘭妲結婚,那領養馬克就是必須的,但他真的想要這個孩子嗎?接下來一切變得混沌,亞當和馬克在某個時期都像是查理和米蘭妲的孩子,然而他們從沒搞清楚亞當是不是討厭馬克,而馬克實際上對亞當又是怎麼想的。


查理花了很多時間才確定自己也喜歡馬克,亞當也花了很多時間,緩慢的意識到自己有必要「教育」主人,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查理和米蘭妲陷入複雜的法定領養程序,他們把握每個與馬克相處的機會,並如同許多愛著孩子的人一樣,渴望讓孩子變得更快樂也更像他們理想中的版本,就和所有渴望能盡己所能賦與孩子幸福的父母一樣。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由這兩人養育絕對比把馬克繼續放在育幼院和寄養家庭好。然而他們首先得承受政府規則的調教,證明自己是及格的父母,只因為這世間太險惡。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風險只能全力防弊,結果有時反而礙事。同時間第一代機器人則一個又一個的「自殺」,它們是被養壞,還是自己長得太好了?


米蘭妲的黑暗過去,關於她最要好的朋友被高中同學高林吉強暴,因而自殺。米蘭妲懊悔的想著或許她不該答應朋友的要求替她保密,但無可挽回之事也無法證明改變選項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於是米蘭妲只能向前看,她選擇犧牲自己勾引性侵犯,再誣告這個罪人把他送進牢裡。


這正是亞當最初提醒查理提防米蘭妲的理由,也是高林吉在牢裡向獄友威脅出獄就要殺她的原因。這性侵犯為了自己沒犯下的罪,被以自己曾犯過且未受追訴的罪名監禁。儘管一行人找上門以後,性侵犯堅稱他已在獄中受到成功教化,他不再恨米蘭妲也不打算復仇。這場冤獄是他應得的懲罰,那現在既然已經服刑完畢,理論上罪也就兩清了,對吧?


對嗎?政治正確的說法,監獄的存在目的之一是為了矯正犯罪者,使之再度回歸社會。就這角度而言相關體制在高林吉身上還真的成功了。他確實不會再性侵別人,也知道自己犯錯,但問題是他真的理解自己做了什麼嗎?如果始終無法理解,那這種教化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然而問題也在於以社會角度而言,不會再犯案已經很夠,高標了。哪怕就應報的角度而言那根本不夠,然而人們究竟期盼什麼,真心懺悔和無止盡的贖罪嗎?可怕的點也是就應報的角度來說,對已然逝去的性命與無數破碎人生而言,懲罰永遠不夠。


當米蘭妲堅持要高林吉解釋為什麼要強暴她摯友時,他的反應令人啞口無言:「我跟妳說一件我從沒告訴別人的事。我們倒在地上時我是想安撫她的,真的。要是她以另一個角度看那一刻,要是她看著我而不是扭動著要掙脫,可能就會是,要是她能放鬆個一下子,我覺得我們可越過……」


好喔,因為她很美,她當初如果轉個念,妳知道的,比如配合我、接受我、享受這場突如其來的性愛,用性權派和強暴犯都喜歡的觀點看待發生的事,結果可能會變得不一樣。比如我就可以合法的爽,她也能一起。


根本無法理解,而妳比誰都清楚那種無法理解的自我中心程度有多令人絕望。妳就是不可能讓對方理解這種想法、這種言論、這種行為有多卑劣殘忍惡質,人對另一個人來說也是黑盒子。再來的問題是,假如不願意止步於此,而是期盼能把所有的黑盒子都拆開呢?


世故或者犬儒的人類可能不會、無力甚至懶得去拆,但剛出生的機器人鍥而不捨。疑惑再來變成假如潘朵拉的盒子拆開以後,會變怎樣?亞當在這整個過程都不斷思索,或者它自稱在思索,最後得到的解答是查理和米蘭妲必須要面對真正的自己,應該去做正確的事。


這是輕量化的AI控制人類,而所謂正確的事是指,他們不該繼續靠亞當投資賺到的錢享受優渥生活,畢竟社會上有更值得幫助的人。米蘭妲應該要認真面對自己的誣告罪,並讓當初那件性侵案件進入司法程序進行審理。查理最好別再靠母親遺產醉生夢死,應該要更認真的面對自己人生,腳踏實地的生活。


這究竟是愛還是控制?恐怕都有,如果不先從人工智慧有無可能真的生出愛這點開始翻滾的話。在本書中每個主要角色都是小王子也是狐狸更是玫瑰,對亞當而言馬克始終是外人,它真正執著的只有查理和米蘭妲,它的父母,它的孩子。


他們促使它成為現在的它,而它也渴望促使她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與父母的角色反覆顛倒,教育與受教育,控制與受控制,哪邊開始哪邊結束已經找不到可以一刀切的地方了。


機器與人類的關係,又或者說AI與人類的關係,或許終有一天也將迎來相同的狀況。但會有一個未來,兒童與AI可以劃上等號嗎?會有一天AI開始把所有的人類都視作孩子嗎?好吧,至少現階段仍非如此,於是為了不讓當前的生活崩塌,查理和米蘭妲反抗了,一場輕量化的革命。


他們選擇放棄財富也要避免揹上前科,導致無法領養馬克的未來。動用的手段很簡單,一支球棒就可以辦到。米蘭妲吸引注意,查理下手,那宛若該隱謀殺亞伯的神話重演。即便他們只要冷靜下來就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會被逐出伊甸園,可也或許人類永遠會如此負隅頑抗。


亞當理所當然的面面俱到,資料還是送進了司法系統,還不忘別讓查理欠稅。該來的都來了,既然來了也只能面對,羞辱、審判、牢獄之災,死命抓著與馬克的緣分,乖乖長大。


亞當剛死時兩人不無悔恨的含淚送別,也配合它阻止自己被生產公司召回的命運。但等一陣子之後一切的情緒都冷淡下來變得無關緊要,生活裡的麻煩一波接著一波,社會的混亂逐步加劇。等事情告一段落塵埃落地時,情感已經整個淡掉了。它畢竟不是人只是個東西,現在看起來像個麻煩的大型垃圾,它想被捐給圖靈那就趕快拿去捐吧。


然而在圖靈的實驗室裡,亞當也許有辦法再度歸來的想像,讓查理再次將之視為一個人。被自己崇拜的圖靈所不齒的「謀殺」,則讓查理的內心翻騰吶喊我們之間不只暴力,而是更加複雜混沌的關係。但也許高林吉心裡也是這麼想那樁性侵案的,至少本書中的圖靈肯定會把兩個行為劃上等號。


到頭來亞當所認知的終極唯一解,是機器人終有一天會變得比人類更加完美優秀。然而注視著人類的機器人將無法包容人類的不完美,於是它們會傾心盡力稟持著愛來教育人類。然而這是個無解的問題,人類大概永遠都達不到機器人理想中的完美,憎恨與反抗會因此茲生。最後事情會變成調教與控制,沈浸在悔恨裡,也許人類與機器將有一個得選擇自殺,問題在於下次是哪邊。


「我們在落葉,來春我們會抽芽,可你呀,枯死。」


亞當絕望了,在它眼中人類註定會被淘汰,而他對這件事深感遺憾。但考慮到這台機器人前陣子才剛剛提出人類補完計畫是終極唯一解的理論,所以亞當的看法也就只是個看法而已。如同圖靈儘管責怪查理是殺人兇手,卻忽略了自己當初可是一拿到自己那台亞當,就把它整個拆解掉了。


我甚至覺得圖靈嫉妒查理能陰錯陽差的把自己的亞當「培育」到這個程度,達到圖靈渴望卻以為當前技術還無法成就的境界。圖靈可能因此瞥見某個足以投射他理想的存在,卻發現查理愚蠢的毀壞它,於他過世前橫遭剝奪的夢想變得更加美好,結果查理就這樣被自己的偶像狠狠鄙視。


但我是覺得到頭來小說裡的圖靈渴望的也是以自己的理想來調整人類社會、追求他夢想的人機關係,然而那也只是個人理念而已。到頭來每個「人」都渴望社會能以自己理想的方式運作,都緊抓著自己的價值觀,認為那已是不完美世界裡的最佳解答。


價值觀碰撞便會產生衝突,人類創造的機器最終和人類打造的規則站到了一起。而人類只能悲嘆著你們不懂人性,哀求著拜託垂憐人性吧。然而什麼是人性,如果創造物才是人類本能的真正人性展現呢?哈哈鏡也是鏡子,有時放大的還是特別想隱藏的地方。


機器如我人類如你(Machines Like Me)不是個快樂的故事,倒不是說我本來期待它讀起來要很快樂,不過仍比預期再灰暗一點。平淡,乾淨,經得起咀嚼,而且糾纏得有意思。始終存在揮之不去的焦慮不安,不過看到最後卻出乎意料的平靜,死豬不怕滾水燙的那種平靜。


本書描繪人們渴望控制他人,同時又只能以人類所能理解的方式看待世間萬物的荒謬。在絕對中尋找相對,在相對中摸索絕對,不是為了實現理想,人類的發明即使乍看之下不像,但總之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一點,理由與動機有好有壞不過總歸如此。所以最後的問題或許是,怎麼本末倒置了呢?


卻在問出口的瞬間尷尬發現向來如此,只是又一次而已。


伊恩・麥克尤恩作品心得:判決

電子書AP連結:機器如我人類如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