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判決

因為贖罪很有名,所以我一直把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名字記在心上。不過這部倒是先看電影才讀小說,當初也只是因為題材去看的,直到逛書店才發現原來台灣有出原著小說還有作家是誰。


費歐娜是專職家事事件的法官,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與傲人經歷,向來是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但最近她稍有不順,好不容易才從悲慘的案例中恢復情緒,丈夫卻突然向她提出外遇聲請。同時她又收到麻煩案件,一名罹患白血病的十七歲青年正處於生死關頭,但遵守耶和華見證人教義的他在父母支持下拒絕接受輸血,引發一場信仰、生命與人權的爭議……



不過說是這麼說,那怕介紹很容易讓人以為本書的重點在於,當宗教與生命產生衝突時法律專業將如何自處的問題。不過讀完小說之後我的感覺和電影感想相去不遠,法律見解和實務描寫在小說裡只是大型佈景版。真正貫徹全書的核心,仍是人對於自身以及關係深淺不同之人時的種種差異。


或者講得更白一些,這是關於大多數人無論如何總歸只想到自己的故事。


在作者筆下以費歐娜為中心輻射出去的種種思緒與狀況,有著極其豐富的層次。長年處理家事案件、早已學會如何冷眼旁觀人性糾紛的費歐娜,大多時候都能冷靜的分析案情,並隨手捻來大量判決先例與見解以供武裝判決之用。


雖說有些案件比如連體雙胞胎只能活一個的慘事,依舊會讓人心痛到難以走出那股悲慘的情緒。但對比充滿苦難的戰爭地帶,多少仍可讓人感受到所謂第一世界的餘裕。而且說到頭來那終歸是陌生人,儘管卷宗裡記載了一個個實際存在的生命,但……那是別人的生命。


於是當費歐娜突然被陷入中年危機的丈夫突襲時,不再是法官而是當事人的她變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會被工作時的自己評價為愚蠢的衝動行為。這段情緒變化的描寫非常真實入骨,費歐娜先是抓狂到立刻把局面弄僵、再來又開始自卑找出自己一萬個缺點覺得難怪丈夫會想外遇,然後憤怒湧上心頭一發不可收拾。


看見主角表示如果當初結婚時沒先講好要玩開放式關係,三十五年才突然提出來根本沒道理的法律人心聲,讓我瞬間忍不住在心裡大笑。那之後她對婚姻的不捨以及伴隨而來害怕自己將成為孤單老人的擔憂也很實在。不過更實在的是心痛過後慢慢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後,發現離家出走的丈夫又(很沒用的)跑回來時,瞬間泛起的不耐與煩躁,在心裡酸他外遇失敗也蠻好笑的。


那個,該怎麼說呢,有時憤怒與害怕真的是因為不習慣,可一旦習慣了之後,又要再習慣已經變得不太討喜的舊狀態,反而會讓人很不爽沒錯。更麻煩的是忙碌得可以的費歐娜,也沒有時間可以專心面對自己瀕臨破滅的婚姻。


在大量案件夾殺下,是否該強制十七歲的亞當接受輸血活下去這事,成為費歐娜手上最重要也最急迫的工作。當然某方面而言這爭議在法學上已不真的很爭議了,結論一早便已做出,費歐娜只是需要更多事實可以拿來套用那些已經準備周全的法學見解。


於是她前往醫院拜訪亞當,去見這個以十七歲而言非常早熟,但做為人類終歸仍是凡人的少年。讀者很難確定費歐娜在病房裡的真情流露,是否和她正處於婚變中極需某種肯定有關。但總之她給少年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於在公事公辦的結案後亞當迷上了她。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我想是關於兩個只想到自己的人間不幸的碰撞。費歐娜做了理所當然的「好事」,挽救因為宗教迷信將死去的少年性命。而身為法官她的職責也只到此為止,她沒意願也不打算付出更多,畢竟費歐娜自己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上的煩惱就夠多的了。


但亞當的世界又是另一回事,從小生長在耶和華見證人團體中的他,在性命危急時選擇服從教義,但理由除了貫徹信仰外,更多是基於年少輕狂特有的自虐心理。決絕赴死帶有一股純然的浪漫,而當這種浪漫又與父母與身邊長輩的期望相合時,他成為了驕傲的英雄。


可當費歐娜的判決一下,亞當突然發現結果到頭來自己父母根本沒有貫徹信仰的決心,他們只是把自己應付的責任、應該勇敢做出的決定,以及因此而來的代價外包給法院,希望有人能強制幫忙救自己小孩而已,信仰根本沒那麼重要。他從小到大相信的事物因此瞬間崩塌,取而代之的是費歐娜所代表的專業與權威。於是他陷入迷戀,期望能從費歐娜身上得到更多的愛與關注。


可實際上那是費歐娜給不起也不能給的,於是她又再一次把局面搞僵。


最終亞當再度做出年少輕狂特有的負氣決定,也就是在病情加重後堅持去死,而且因為這次他成年了所以成功了。費歐娜則在得知結果的那一瞬間意識到,就像那首為兩人關係定調的歌曲Down By Sally Gardens中,葉慈寫下的詩詞一樣。縱使她已經六十歲,明明比十八歲的亞當年長那麼多,但關於做人這回事她依舊無知且不得不為此落淚。


智慧與年齡或專業無關,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需要的智慧似乎總超越個體目前所有的程度。親疏遠近看似是個標準,但有時我們卻又好像在別人的事上更有智慧,並常傷害或在不知不覺間搞砸與親密之人的關係。


而且說到頭來,自己願意伸手的程度和別人期待自己下水的程度起衝突的話,只想縮回舒適圈裡也無可厚非。撩落去終究不是正常人會做的選擇,但即使沒有義務人還是會為此產生罪惡感。


矛盾而尷尬的人性最終也成為小說結局的餘韻,我無法責怪甚至認同只想到自己的費歐娜。看到以這份罪惡感為契機,費歐娜終於稍稍突破自己與丈夫間心靈上的隔閡時,又微微的感到療癒。在此同時也不得不苦澀的體認到,當每個人都這樣活著時,世界也將自然的籠罩在一股安全的寂寞裡,這終究讓人有點絕望。


判決(The Children Act)是有意思的小說,我喜歡故事那冷靜平淡的敘述口吻,也喜歡作者自然而然呈現出,人類面對自己與他人之事時理所當然的差別待遇。而最終這份差別待遇也因此凝練成帶著淡淡憂傷的、屬於他者卻又為自己帶來成長的悲劇。如果不介意讀完之後會被Down By Sally Gardens洗腦好一陣子的話,這是咀嚼起來自有其滋味的作品。


伊恩・麥克尤恩其他作品心得:機器如我人類如你 

判決電影心得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