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判決(The Children Act,2018)

我不曉得本片在國外的宣傳基調是什麼,但在台灣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十分強調法律爭議這塊。但該怎麼說呢,如果期待看到的是這個的話,那我想判決可能會給人點搔不到癢處的感覺。因為她的核心實在不是法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微妙之處。


劇情描述倫敦高等法院法官菲歐娜收到一件麻煩的案子,有醫院聲請法院許可對信仰耶和華見證人並拒絕輸血的癌症少年強制治療。對費歐娜來說這是頗有新聞價值但不難做出結論的案件,但因為一時心血來潮決定拜訪病房中的少年,想不到的是在判決之後,少年開始期待能進入她的生活……



所以,是的,相關法律爭議完全不是電影重點(其實也不是小說重點),畢竟相關判例早已確立,這方面的議題在法律上的探討已經很明確,而且不管是原著作者伊恩.麥克伊旺,還是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也都無意以此為主題發展故事。


就和許多以人際關係為主題的電影套路類似,費歐娜身為成功的職業婦女,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很幸福,相信目前的生活會永遠穩定下去,直到丈夫有天突然抓狂自爆準備外遇、也真的已經有對象了,她才發現原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在瞬間崩塌。


但工作還是要做,就法學角度來看社會矚目案件不見得不難判,可脆弱中的費歐娜突然想知道,那個被眾多不同意見與法律攻防掩蓋起來的孩子的真實面貌。所以即使會被指責為標新立異,她也堅持前往病房去和少年相處一小段時間。


那是個敏銳卻也依然稚嫩,以為自己看破了什麼但其實仍是孩子的青少年。對方當然是帶著挑戰心理,不過菲歐娜也毫不相讓。對方得意的為她演湊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菲歐娜則當場唱出少年仍不曉得的葉慈詩句。雖然說因為這樣所以看這部電影就要準備被這首歌洗腦,總之當歌曲唱畢之際,菲歐娜突然驚覺自己表露了太多情緒,立刻縮回去的她回到公事公辦的世界裡。


可該怎麼說呢,以為距離很近的人其實已經逐漸遠去固然糟糕,但想保持距離對方卻又一直黏上來更是麻煩。於是在判決之後受到強制醫療也暫時康復的少年,開始追逐著菲歐娜的身影,甚至讓她感覺不安。自己當初伸手只想簡單拍拍,對方卻期待妳把自己拉出泥沼的時候總是令人尷尬。


即使本來就沒有義務做到那程度,但隨之而來的尷尬、愧疚與遺憾卻依舊沈重。當人不再只是資料而是活生生出現在眼前時,我們常會因為那些超出預期之處而震撼。過程中也會有些值得在長久之後做為回憶的美麗時刻,可即使如此那也只是暫時的關係而已,至少費歐娜覺得那只是暫時的關係。


可對少年亞當而言容許醫院強制輸血的判決,粉碎了他過往信念的核心。即使某方面而言他原本是為了討父母開心而表現出信仰堅定、寧可赴死的模樣,久而久之自己也真的相信了。但當他在這次事件中發現父母的信仰其實並不堅定、甚至是有點把責任推卸給法院時,他心中從小到大的權威瞬間崩塌,信仰的價值也就此消失。


信仰崩塌不是費歐娜造成的,而是少年的家庭背景使然,但她卻被少年填進那份真空中。為了支撐內心他急切的尋找新權威,而美麗、優雅、專業與文化素養兼具的法官菲歐娜成為他攀附的對象。結果就這樣,一時興起VS一往情深,兩人都沒有錯,但撞在一起的她們最終一起走向通往悲劇的道路


本片無關乎宗教與法律的對決,而是關於每個人內心信念的問題,也關於人與人之間伸手與否、連結與拒絕連結的界限及掙扎。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可以接受的侵擾程度也差異極大。不過終歸而言可以為他者犧牲長期奉獻的人很少(扣除情緒勒索的話),大多數人都還是傾向空間只為極其少數的人、甚至只為自己開放。


終歸來說這實在遺憾,但有時人與人之間也只能遺憾。


我喜歡本片使用的雅致色調,劇中多次出現門扉、橋樑與彎道小路,我曾想這是否帶有什麼隱喻,不過讀完原著後我發現好像純粹就是心煩意亂的主角很愛走而已。費歐娜與亞當在病房中合唱Down By Sally Gardens一段拍得極美,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亞當會在那情境中被徹底擊沈。


只是那怕小說裡的費歐娜不時會自怨自嘆,表示自己老了胖了,是只顧工作失去吸引力的歐巴桑難怪老公要外遇,可實際上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在電影裡根本正到爆。不過說真的我也覺得不管費歐娜心裡怎麼想,實際上的她必然十分迷人,否則那有可能既吸引小鮮肉亞當,又讓滿心想著外遇的丈夫打死不離婚呢?(爆,小說對菲歐娜面對外遇的心境其實寫得挺歡樂的,我看的時候一直笑)


相較之下飾演亞當的菲昂懷海德(Fionn Whitehead)就非常陰沈,儘管小說也有用陰森來形容亞當,但電影畫面的侵略度比閱讀文字的感覺要強烈得多。這可能跟小說筆調非常平靜有關吧,我不知道。總之如果說小說亞當給我的感覺是天啊這孩子有點誇張喔,那電影就是靠夭有夠恐怖可以不要再靠過來了嘛這樣。


於是儘管艾瑪.湯普遜在劇中最後的崩潰十分動人,把那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厭惡整個演出來了。但電影我看到這邊其實有點覺得,欸這少年那邊可以用Lovely boy來形容啊?根本是因為死訊傳來所以才罪惡感無奈大爆發,突然覺得現在回想起來他也算是個不錯的孩子啦這樣而已吧,其實就還是恐怖啊!


咳,相較之下小說裡的亞當真的有比較有可憐水汪汪的棄犬感,而且費歐娜還反覆強調對方是美少年(好,被發現了,Fionn Whitehead在我心中才不算美少年 <- 喂),讀者好感度自然跟著拉高不少。所以說電影為什麼要把亞當拍得那麼有侵略性呢,嗯,但想想好像也沒有不該這麼幹的理由,就是費歐娜的好人值因此整個大幅提升了。


總之無論如何,電影還是很明確的在結尾把核心議題整個點出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有其限度,有時儘管知道自己或許還能做更多,但在當下就是沒辦法再為之付出更多了。可或許也正因如此,才不得不為對方的悲劇感覺痛苦。


如果一開始只維持公事公辦的關係就好了,但人和人間的距離有時便是如此微妙。那怕只是稍稍拉近點,便再也無法從生命裡抹去。說不定正是得經歷這種痛才能覺悟,才能放下身段伸手抓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吧。


最後就不曉得電影最後一幕的空拍不曉得是用直升機還是空拍機,那鏡頭晃 ~ 啊 ~ 晃 ~ 啊 ~ 的,小囧,但想想這年頭募資不易,有便宜效果又還算可以的手法可用總得盡量試試。


當初剛看完電影覺得有些平庸,很期待小說能帶來更多情節。不過實際讀完原著後,我發現電影改編得蠻到位的,頂多就是平板了點。當然很多東西小說寫得更詳盡也更動人,也能從中看出更多的層次感與作者對人性的探討。不過電影也已盡力呈現出小說的核心宗旨,整體而言是不過不失的忠實改編。


感興趣或者喜歡愛瑪.湯普遜和Down By Sally Gardens的話,可以一看。



判決原著小說閱讀心得連結

伊恩・麥克尤恩其他作品心得:機器如我人類如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