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

黑湖妖譚(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4)

因為打算看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又怕到時候評論看不懂,想說乾脆把這部靈感來源先看掉結果直到現在都還沒看又是另一個故事。電影描述生物學家在亞馬遜叢林深處發現神秘的手掌化石,為了尋找完整的化石一支探險小隊回到原處,卻發現留下的看守者已遭到不明生物的毒爪。


為了找出真相他們決定前往一座號稱是天堂,但從沒人能回來證實的黑湖。而這群年輕的科學家,將在那裡遇見亞馬遜神話中的半人半魚種族,然後再次重現某種人類與其他物種接觸時常常發生的哀傷故事。


看的時候我大半時間都無法確定,這部走的到底是「我很壞但我很溫柔」路線,還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人類太可惡」,結果最後發現其實兩者都不是。老實說這部電影大半時候以今日眼光來看都挺無聊的,是節奏相當緩慢的恐怖片。此外魚人的造型很棒,但也只是漂亮的橡皮套,沒說特別精緻。


不過這部古老而且某方面而言,同時表現出科學精神(?)與些許實驗室鬥爭的電影,仍然顯現出和現代相當不同的價值觀。電影中的科學家們追尋魚人真相的理由,是希望能尋找演化論中失落的環節。最終目標是人類往後若想移民到外太空,就非得想辦法「進化」好適應各式各樣不同的星球。


那個,該怎麼說呢,這概念非但不執著於人類的定義,更和現在的移民外太空就是將適合行星儘量地球化的主流概念全然相反,至於兩種路線評價孰高孰低也值得玩味。


另一方面這或許也和人類科學進展、與對移民外太空的科幻想像有關啦。現在提到移民外星的想法,都是要先找到和地球不要差太遠的行星再來改造。那那年頭一堆科幻小說想出的外星移民環境常常千奇百怪(恐怖)到,讓讀者覺得會想移民到這裡的人根本腦袋有洞。


不過本片更值得玩味的地方或許在於,電影一邊表示人類移民外太空時,要想辦法改造自己去適應新環境。但同時間抱持這個理念的科學家們,為了在亞馬遜抓一隻特殊生物,用的招術竟然是在整個水域裡倒劇毒這個……喂喂喂,你們真的是科學家嗎?雙標不會太嚴重嗎?研究倫理都死光了是不是!(地球表示崩潰)


更有趣的是那時代的編劇會覺得只穿條泳褲或泳裝,就跳進亞馬遜河裡游泳潛水是件很合理的事。雖然這麼說對印第安人很失禮,但我覺得這部分比魚人恐怖多了(對不起都市俗不好意思)。


不過也正是因為本片中的男男女女都如此威猛,所以它也成了標準的夏日賣肉片。男角們只穿一條短褲就下水作業,女角更是熱情奔放的穿著泳衣盡情展現身材。然後要不是劇中有提及女主角在實驗室裡工作,我都快以為她的職業是水上芭蕾表演者(爆)替身泳技超讚的,那個水中轉圈圈啊啊啊!!!


不過更辛苦的絕對是得穿著皮套在水裡游泳的演員,只能說這部對游技的要求高到不行。然後看維基提到演員常因皮套不透氣為免熱昏只好一直休息,而且沒事就在洗皮套這個……非常可以理解!


咳,總之本片不少水中畫面真的拍得很漂亮,雖然有沒有漂亮到值得找這麼骨灰級的電影來看可能見仁見智(另外這部是以3D形式上映,但我真的對3D電影沒愛所以只看2D也好)。不過說是這麼說,我還是覺得有些畫面真的很棒(題外話就是看庫布力克傳記時,提到庫布力克與他友人一致公認本片很有意思)。


總之在前往黑湖的科學家和魚人開始了瀰漫血腥味的古老接觸,注意到魚人存在的科學家認真的獵補這隻奇怪的生物,然後無論是基於領域意識還是強烈攻擊性,半魚人則趁人類不備時摸到船上下手殺人。雙方的衝突越演越烈之時,魚人還對船上唯一的女性展現出高度興趣並企圖綁架她,為劇情增添了不少張力。


我想這部在五零年代算精彩,但用在的眼光來看節奏緩慢而且也不怎麼恐怖。存在很有意思的地方,但整體好像也沒說真的精彩到那裡去。於是當片長剩不到五分鐘時,我開始想說看來這部電波沒接到,結果突然間衝擊就這麼掃過來,嗯,餘韻還挺不錯的。


發現本片靈感來自美女與野獸時真的不令人意外,只是在這部電影裡女主角沒有愛上野獸,所以野獸也失去能夠展現人性的機會。要說怪物很壞嘛,但某方面而言他只是在捍衛自己的地盤,但你要說人類太可惡,死去的人命也是命。


所以回到本片究竟是走什麼路線的話,雖說還是比較偏向人類太可惡(毒魚那段真是要說有多可惡就有多可惡),但又不完全如此,除此之外仍有些更有意思且值得省思的東西在。


故事中一群各懷理想的科學家來到遙遠的土地上,他們踏入怪物的地盤渴望名聲,也期待能更加開擴人類的未來和知識領域。但這群渴望接觸全新類人物種的科學家,卻自始至終都不曾考慮到,對方智能或許高到能與自己溝通的可能性。觀眾其實也無法確定,魚人強烈的攻擊性與捍衛領域的本能,是不是長年與人類相處之後培養出來的自衛模式呢?


甚至微妙的是雖說手法粗暴外帶非常色瞇瞇,但整部電影唯一有嘗試溝通過的也只有魚人可能人家也是科學家嘛,還是研究方法有比較NICE一點的科學家。但基於安全考量,最終人類拒絕接受或許那是一種溝通,而全力阻斷了其後的可能性。


結果這個只將魚人當作野獸補捉的探險隊,也自然的逐漸加重魚人的攻擊性。而當危險性高到難以接受時,原本的提升人類可能性的理想也立刻被放棄,科學家只能變成聰明的野獸對抗魚人守護自身安全。


魚人或許懂愛,但電影中沒有人類願意或有餘裕理解、甚至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雙方只能懷抱著驚懼、失落、傷痛以及父權體制下對女性擁有權的焦慮(而同時間兩邊都很有志一同的忽略女人的主體性,這點倒是無需溝通也可以跨物種的達成一致),最後那邊來的那邊回去。


而當觀眾藉由本片意識到自己面對差異極大的存在,某方面而言半斤八兩卻也無可奈何時,正是結尾感傷之餘,又有著難以言喻的深沈遺憾的理由吧。


最終,是「野獸就是人類鏡子」的路線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