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重讀時間的女兒,然後想起前陣子台灣有出講玫瑰戰爭的書,嗯,我現在興趣滿滿什麼都想看。本書作者丹.瓊斯(Dan Jones)是專精中世紀歐洲史的學者,本書切入角度也是盡可能以同時代或至少接近同時代的記錄為基礎,去還原被往後時代政治宣傳掩蓋的原始面貌。
整本書的寫法原則按著時間順序描述,幾乎橫亙整個十五世紀的英格蘭王室鬥爭與內戰始末,並稍微分析當時的社會局勢與利害關係。其實作者描述手法蠻平鋪直敘的,但因為講的事情很有趣,所以用這樣簡潔的口吻把事情講得清清楚楚反而讓我覺得很棒。
現在回頭審視英格蘭當時會亂成那樣,最大的理由當然是人治狀態下一旦負責治理的人出包, 那整個國家也會跟著飛天。1399年理查二世被亨利四世政變趕下台,這兩人都稱不上優秀國王,但當王位在1413年傳給亨利五世後,英格蘭的運氣來了,亨利五世是個能幹的國王。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是歷史上有名的瘋王,要不是在王宮裡跑來跑去,就是拿劍砍死六個人才被阻止。在他治下法國內政亂七八糟,1407年勃艮地公爵腓力和奧爾良公爵路易開始PK(他們是真的撂人在街上PK,實際上腓力的兒子約翰的手下,就這樣帶十五個人在巴黎街頭直接幹掉奧爾良公爵,根本黑道火拚),從此法國陷入阿馬尼亞克黨與勃艮地黨的全國選邊站狀態。
亨利五世利用法國內部分裂,巧妙地與不同派系合作,再加上以阿金庫爾會戰為首的幾次輝煌勝利,一路攻下盧昂與諾曼地,最後進入巴黎,成功和更恨阿馬尼亞克黨的王后伊莎貝拉與勃艮地黨談判,並簽訂瓦盧瓦條約(因為勃艮地公爵剛剛被阿馬尼亞克黨用斧頭幹爆這樣)。
亨利五世將與凱薩琳公主結婚,並取代王太子也就是未來查理七世,在查理六世死亡後成為法蘭西國王。說真的如果亨利五世可以再這樣活他個二十年,說不定英法至少會有好段時間達成統一狀態。
不過在1421年亨利五世在Meaux的圍城戰中染上痢疾,自知時日不多的他立下詳細遺囑後撒手人寰,留下年紀輕輕便成為寡婦的妻子與才剛出生九個月的孩子,也就是亨利六世。1422年查理六世也過世時,根據瓦盧瓦條約,現在亨利六世成為英格蘭與法蘭西的國王了,唯一的問題只有他年紀很小,真的非常小。
不過亨利五世留下的是個強盛且制度完整的英格蘭,所以剛開始在道統繼承上很穩固。所有貴族大抵都是認真努力想著要好好扶持幼王撐過這段時間,當然假如可以順便替自己掙點好處也不錯,但大方向原則類似。
皇后與埃克塞克公爵博福特照顧幼王,亨利五世的二弟貝德福德公爵約翰管理法蘭西,三弟格洛斯特公爵韓弗特擔任監護人。貝德福德公爵約翰非常能幹,是定心丸一般的存在,相較之下格洛斯特公爵韓弗特在文藝方面點很高,但性格卻很差,同時軍事和政治都點不高,還搞出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好娶侍女的醜聞。
結果就是他明明很想要權力,但在御前會議裡卻不受支持,甚至連他哥都不挺他。不過這個時期的王權真的很穩固,所以他也吞了,基本上當時的英格蘭貴族大家就是,用心努力守候小國王快點長大能理事,在那之前我們撐著。
這體制一直撐著,撐到1425年格洛斯特公爵韓弗特才和溫徹斯特主教亨利.博福特,因為公爵的失敗遠征得罪勃艮地公爵,加上隨後的倫敦秩序維護讓主教大背鍋,雙方互相不爽吵到快要在倫敦開打(當然不是只有他們兩個上場),最後讓貝德福德公爵約翰回來坐鎮擦了一年屁股才了事。
但該怎麼說呢,從這件事看得出來雖然英國貴族間不太和氣,但至少還有貝德福德公爵約翰鎮得住場面。那再來問題就是,假如貝德福德公爵約翰不在了以後呢?嗯,好啦,他還會在一段時間,而且1424年打了一場韋爾納伊(Verneuil)之戰。
法方由馬勒內伯爵代表查理七世,一萬四千到六千人的法國士兵、蘇格蘭人、西班牙人與倫巴底騎士(倫巴底騎士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騎士,這場來大約兩千人),對戰由貝德福德公爵約翰與索爾茲伯里伯爵湯馬斯領兵的英國與諾曼地的聯軍八千人。
以檯面數字和精實度來看,這場在原野上展開的戰役英軍應該會被輾過去吧。而且開打以後倫巴底騎士真的超強立刻犁出一條高速公路把英方犁成兩半,然後快快樂樂的去追殺逃命的英方後勤部隊。
但實際上結果是英軍贏了,因為被截成成兩半的英軍,憑著熱血與毅力硬是輾過法兵、蘇格蘭兵與西班牙兵,等倫巴底騎士馬再騎回來時,本陣已經團滅了……說真的看到當下我滿腦子問號,只能說中世紀戰爭也太歡樂了吧?
不過這場戰役也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英格蘭最後的幾個榮光,因為聖女貞德再來要登場了,很快便讓英格蘭損失大將索爾茲伯里伯爵湯馬斯,奧爾良圍城失敗,還讓查理七世在蘭斯登基成功。於是英格蘭的應對就是,你登基我也登基,貝德福德公爵約翰拿著法蘭西國王加冕細節的工具書,全面升級英格蘭的加冕典禮。
當然這個升級的意思也就是各式各樣的繁文縟節很多、超級多,看到一個我覺得最歡樂的步驟,是一群主教要用溫熱的白葡萄酒替國王洗頭。然後作者還補充亨利四世在1399年加冕後就生了頭蝨,雖然可能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有的話……這白葡萄酒真的是生命的泉源呢,只不過是小小的生命 ~(有點恐怖但又很好笑,然後很髒)
不過比起全面升級的加冕禮,貝德福德公爵約翰最偉大的創舉,其實是他搞出了精美的政治宣傳用王族譜系圖然後到處張貼。這些譜系圖主要是把亨利六世祖上所有英法貴族血統來源與傳承過程全給標記清楚,最後再一路匯集到小小的國王身上。
不用說這樣的圖主要是用來告訴法國人,亨利六世不只是靠法國內亂打仗贏了才得到法蘭西王位,他本來就有資格繼承法蘭西王位!有點牽強,但政治宣傳便是這麼回事,而且這個創舉往後將會在英格蘭的王室內亂中被一用再用,不過這是後話。
總之現在看起來兩邊都有國王登基,自然就是彼此PK看看最後的贏家是誰。英格蘭的臣民莫不期望亨利六世快點長到像大樹一樣高,咳,我是說長得跟他爸差不多英明神武。但遺憾的是,這個小國王,長大還是不頂用。
其實照書裡看亨利六世從小到大應該也是壓力爆棚,每個人都死盯著他希望小國王快點長大,而且要跟你爸爸一樣強。遺憾的是亨利六世各方面了不起都只有平均水準,打仗和內政通通不擅長(查理七世也不擅長打仗,卻是個優秀的戰略家),性格軟弱又愛逃避現實,號稱很虔誠但同時又喜歡華麗的衣服、珠寶與奢侈排場。
結果就是他嚴重負債,還因為不擅長理財所以老把自己的利益切給別人,更沒有能力抓好權臣的韁繩。1430年代對法戰況不利而且英方一路退敗,1435年貝德福德公爵約翰這位唯一能鎮住場面的大貴族也過世,現在英格蘭人得好好盤算怎麼穩固接下來的局勢。
取得了貴族合作的權臣薩福克公爵崛起掌握朝政,格洛斯特公爵韓弗里在妻子涉及巫術後倒台,死在薩福克公爵發起的鬥爭當中。亨利六世與來自法國安茹的瑪格麗特結婚(看到一句描述是亨利六世遵照家族傳統,迎接新娘時隱去身分打扮成一個侍從,後來才揭示自己的身分……原來乙女向小說寫的都是真的 <- 啊可是也跟很多少女小說一樣,結完婚開始地獄)。
咳,不過雖然婚姻看起來還算幸福,在她們產下王儲前,為免出意外(想想亨利五世)繼承順位還是先擬好比較不會亂。於是英格蘭官方確認了一個排序,由同樣擁有金雀花王室血統的約克公爵、薩默塞特公爵、埃克塞特公爵與白金漢公爵,這四大家族的繼承序位與方案。
基本上英格蘭王政到這裡都還算穩,但接下來一連串荒腔走板的事開始發生。英格蘭在對法戰爭中一敗塗地,談判失敗戰爭也失敗,退守時還釀成人道危險,主導這一切的薩福克公爵派系成為眾失之的。因為擔心長期主張對法強硬的格洛斯特公爵韓弗里會在倒臺後捲土重來,結果就發起鬥爭把格洛斯特公爵韓弗里給鬥死了。
(附帶一提看到這裡時我想,等一下格洛斯特公爵這位置是被詛咒了嗎?好奇一查才發現不是我這樣想而已,第一代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湯瑪斯,死於非命,絕嗣。第二代格洛斯特公爵韓弗里死於非命,絕嗣。第三代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三世,英國史上最後一個死在戰場上的國王,絕嗣。
接連發生三次之後連英格蘭人自己都覺得這個爵位也太不吉利,格洛斯特公爵這位置自此空懸一百五十年,才封給查理一世的四子亨利。結果二十歲就死了還是絕嗣,怎麼看都像被詛咒了啊!
爵位繼續空著,一直到1764年封給喬治二世的孫子威廉.亨利親王,連著愛丁堡公爵的爵位一起扛著才破除迷信。不過他兒子蠢到被人家嘲諷是切片格洛斯特(乳酪),絕嗣,這感覺還是詛咒詛咒的。不過變成聯合王國之後,第五次封爵目前看起來還OK,大抵還算是有趣的巧合……吧)
咳,回來,反正命運弔詭的,當政時人其實也沒多好,但因為政府太白爛,所以人民轉而非常愛戴的格洛斯特公爵韓弗里死後激起民怨。更糟的是進入1440年代以後,英格蘭不管對內還是對外,都開始進入打地鼠狀態。
王室負債到飛天,如果對外一直打贏那人民還可以忍受。但根本一路輸,這樣誰還想忍這種重稅國王?(附帶一提,儘管亨利六世小時候一定很多人期待他有天可以英勇的御駕親征,但等他長大之後,所有人十分常識的不做出此類建議。有什麼比一個在國內飛天的國王更糟?嗯,當然是在國外戰場上飛天的國王)
最後被拿出來解決民怨的替罪羊是薩福克公爵,嚴格說起來鍋不應該是他一個人揹,但現在平民討厭你,此前配合形成利益結構的英格蘭貴族也不想甩你了,倒台就是很現實的問題。更糟的是他實在太惹人厭,本來是準備要流亡到勃艮地公爵那裡去的,結果還沒到加萊就被人攔截下來私刑砍頭。
這之後權臣換成跟亨利六世與瑪格莉特王后關係良好的薩默塞特公爵,但此時覺得自己血統更純正也更有能力的約克公爵,也企圖取得主政的權力。雙方的鬥爭成為莎士比亞劇作亨利六世中那段著名的,支持約克公爵的取一朵白玫瑰,支持薩默塞特公爵的取一朵紅玫瑰,雙方的鬥爭讓英格蘭在1450年代陷入更加激烈的混亂。
後見之明看起來這是一個政爭中每個人政治都點很低,最後一起把驢子牽到塔上的展開。亨利六世太廢導致國內每個地位夠高覺得我可以的人,都想跳出來主導朝政。約克公爵不爽很白爛的薩默塞特公爵想取得主政權,但政治力奇低無比不斷失敗還猛被打臉,被迫當眾宣誓忠誠。
覺得自己大勝利的薩默塞特公爵開始清算約克公爵的派系,同時王后終於懷孕了,王后派看起來情勢大好,但再來……呃,亨利六世精神病發作,整整十五個月從現實世界中飄流出去。優秀的法治國家就算擺顆西瓜上去,只要大家努力一點就能正常運作撐到首長下台,但在人治時代擺顆西瓜上去會悲劇,如果是顆精神失常的西瓜那會更悲劇。
就像瘋王理查六世讓法國吃土一樣,風水輪流轉,這回換成亨利六世讓英格蘭吃土了。說真的亨利六世不但不頂用,還發瘋……如果不是國王還可以同情,但成為人治時代的國王還如此不頂用,那完全是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問題。
這段期間約克公爵捲土重來,扳倒了在對法問題一敗塗地的薩默塞特公爵,成功串連貴族將其送入倫敦塔,自己當上護國主的位置。但問題是瑪格莉特王后非常不爽,她的祖母與母親因為她父親長年在義大利當人質,所以長期主政管理領地事宜。從小便很習慣女人主政的她覺得根本可以自己上,這就更別提她和薩默塞特公爵的關係十分良好。
於是十五個月過去,亨利六世重新上線之後,薩默塞特公爵立刻捲土重來再次洗約克公爵派系臉。很好,那我們就撂人開戰!就這樣,約克公爵和支持他的內維爾家族,也就是索爾茲伯里伯爵與他兒子瓦立克伯爵起兵,在聖奧爾斯本發動戰役幹掉薩默塞特公爵和其他約克黨討厭的貴族,重新取回護國主的位置。
而由此開始狀態進入約克黨與瑪格莉特王后兩邊的派系鬥爭,雙方殺來殺去鬥來鬥去奪取亨利六世這塊神主牌。兩邊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倒對方,並因此發生一連串血腥戰役。約克黨反正打輸就跑路,有力量再回來。
約克公爵跑路了,約克公爵又回來了,反正他在愛爾蘭很受歡迎,英格蘭王室想抓也抓不到。而支持約克公爵的瓦立克伯爵全歐洲有人脈,而且加萊總司令這位置他憑實力抓得牢牢的,瑪格麗特根本拿他沒皮條。
(然後約克公爵倒楣的太太塞西莉就要在這段時間想辦法靠自己養兩個兒子,也就是喬治和理查。要不是去跟國王談判給我年金養小孩,要不就帶著兒子一起被軟禁,或者想辦法安排兒子去低地國的跑路行程,總之是一個全家大跑路的狀態)。
1460年瓦立克伯爵在北安普頓戰役中大勝(保護國王,我們不殺平民,只殺貴族和貴族、騎士和騎士侍從,最後參戰一萬人的戰場上只死三百人,但是很重要的三百人,而且不到半小時就死光了)。現在約克公爵又可以從愛爾蘭回來了,結果這次回來嚇死大家,他說自己不要當護國主了……
我不要亨利六世這塊神主牌了,從現在開始我自己就是神主牌!
這下全場傻眼,超展開了,再來怎麼辦?
嗯,就,頭都洗下去收不回來了,開始比拳頭吧。在與英格蘭議會談判之後,結論是那篡位還是有點難看,不如來個英格蘭版的瓦盧瓦條約。我們這樣安排好了,您拳頭先不要揍過來,那個,等一下,再等一下,等亨利六世過世以後王位就會傳承到約克公爵家系喔。
不用說,在繼承人之爭上家學淵源的瑪格莉特王后不可能嚥得下這口氣,同年年底換她的勢力在桑德爾城堡夾擊約克黨,這次成功殺死約克公爵本人和他17歲的次子拉特蘭伯爵愛德蒙。這下局勢變成跑路的王后、幼齡王子愛德華與蘭開斯特派貴族 VS 馬奇伯爵暨新任約克公爵愛德華、瓦立克伯爵與約克派貴族。
亨利六世被捏在約克派手上,從現在開始英格蘭正式分裂成兩半。不再是貴族勢力鬥爭奪權,而是為了爭奪王位的內戰。就像上面講的,看這段真的會覺得其實事情本來不用弄得那麼僵的。
王后與薩默塞特公爵這邊如果不要想獨佔權力還洗約克派臉,而是懂得適度分權給對方戴高帽子的話,多拖個幾年局勢或許有機會變得比較和平。又如果約克公爵更有政治智慧,而不要老是自己一廂情願撞牆壁,那其實也不會被洗臉洗得那麼難看,連續兩次當跛腳護國公。
但當然我想這種意見多少也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處在那個歷史現場甚至漩渦當中,本來想看清局面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有時知道怎麼做會更好卻是有心無力。更別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瑪格莉特超絕強勢的性格其實壞了很多事,塔頂的驢子有一半是她牽上去的。但約克公爵也沒好到那裡去,低落的政治力極度悲劇,兩邊撞在一起變成玫瑰戰爭ING。
這之後兩邊戰到血流成河,一場又一場的戰役與無數死傷,都動用外國僱傭兵、訓練有士的貴族私人武裝集團與招募來的當地佃農。雙方互有輸贏,1461年綽號盧昂玫瑰的馬奇伯爵愛德華,在莫蒂默十字戰役大挫蘭開斯特派。不過沒多久蘭開斯特派就在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反過來海宰約克派一頓。
但無論王后是無力控管還是另有盤算,蘭開斯特大軍在行軍間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結果到了倫敦時英格蘭首都堅不開城。比起打贏的蘭開斯特派,倫敦市民寧可挺失敗的約克派,這對往後戰局將形成重大影響。
因為當王后派不得已離開倫敦轉往北方時,馬奇伯爵愛德華再次進入倫敦,他以父親被亨利六世部隊殺害為由,說明原先的友好協議已被撕毀。既然如此,那麼憑藉自身血統,他現在登基為愛德華四世。隨後不久雙方總動員、血腥暴虐得可以的陶頓戰役由愛德華四世獲勝,憑藉著鐵與血正式登上王位,並同時動用懷柔手段處理蘭開斯特派的餘黨。
局勢看似穩定下來,但很快又再迎來動亂。衝突的起因主要是是愛德華四世那個號稱是真愛、迎娶寡婦伊莉莎白.伍德維爾的猛爆性決定。一般認為這是個愚蠢的決定,不過作者也嘗試分析,也許至少在當下那決定沒有後來感覺得那麼蠢。
愛德華四世和父親約克公爵理查不同,他有點政治力,或許在那當下他盤算的是迎娶蘭開斯特派的小貴族之女,會比接受已經功高震主、號稱造王者的瓦立克伯爵安排的法國新娘,對打算鞏固權力的自己要來得更加有利。
某方面而言這是個年少輕狂的決定,事實上那之後他也透過拉拔伍德維爾家族男丁與女眷的婚姻,想辦法制衡強大的內維爾家族。而且這招數太成功,搭配一連串政治手段拔了內維爾家族許多實權,最後讓瓦立克伯爵爆怒,並串連愛德華四世那耳根子超軟的弟弟克拉倫斯公爵披著民亂皮進行反叛。
而且看似輕輕鬆鬆就成功了,愛德華在當了十年國王之後成為階下囚。
但就像此前此後的繼位者都將理解到的一樣,當上國王跟擺得平場面是兩回事。瓦立克雖然成功把愛德華四世監禁起來,卻鎮不住英格蘭,接下來發生的是全國貴族大亂鬥,大家全都在因為私仇互相舉兵PK。最後瓦立克伯爵不得不在壓力下釋放愛德華四世,但兩人已經撕破臉了,國王與他的造王者終需一戰。
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更尷尬的結盟出現了,還真是沒有永遠的敵人,瓦立克伯爵和瑪格麗特王后竟然合作。該怎麼說呢,考慮到一路殺過來的歷史簡直是石破天驚(附帶一提喬治又叛變了,金雀花一家表示此乃日常現象)。
雙方合作吸引了許多對愛德華四世不滿的貴族,最終趁著愛德華四世在北方時進軍倫敦。面對這種不利局勢,愛德華四世則果斷的逃離英國,他的妻子伊莉莎白只好趕緊帶人衝進西敏教堂避難,這是位也有認真點政治的王后。
不用說,蘭開斯特派重新勢之後,一直以來都被愛德華四世饒過一命的亨利六世復辟。到了這一步,倫敦人可能只充滿了還來啊的感覺。但不但又來,以後還會一直來,愛德華四世不是省油的燈。他在流亡期間想辦法募集到一支艦隊,帶著不很多的軍力回到英格蘭,並快速吸引一堆人投奔到他的旗下。
全國再次迎來蘭開斯特派與約克派的選邊站活動,而這次真的是決戰了(不用說有借錢給愛德華四世的商人都挺他,然後他畢竟是英國史上有名的花花公子,所以八卦是他曾經私通過的貴婦和富商太太們,現在都強迫她們的丈夫和親戚宣布支持他,也太威了吧)。
愛德華四世在充滿大霧的巴尼特戰役中除掉瓦立克伯爵,接著在蒂克斯伯里給蘭開斯特派致命一擊。這場戰爭中蘭開斯特派兵敗如山倒,愛德華王子首戰即喪命,瑪格莉特王后被俘虜,同時亨利六世也默默死在倫敦塔裡。
愛德華四世清掉了過往麻煩的一切,接下來開始了一段穩定的時光,直到他自己挖下的坑在他死後爆出來為止。當然這是不計他縱欲過度變得痴肥,結果很早就生病過世的坑的話啦。
總之事情是這樣的,愛德華四世是個挺精明幹練的人,看人也看得很準,需要心狠手辣的時候也下得了手,看看他怎麼自己在議會上親自控訴親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就知道了。但問題是他活著時候一切都沒問題,但當他死後繼承人又只有十二歲時,問題就會開始冒出來:
他跟亨利五世一樣,為了國家安排的精美人事佈局,但問題是和亨利五世死時不同,他手下這些人誰也不服誰,而且沒人鎮得住場面。當愛德華四世在1483年過世時,一切開始豬羊變色。
伍德維爾派與非伍德維爾派儘管都很有能力,但也互相看不爽。局勢很快變成格洛斯特公爵理查想要成為護國主,成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護國政府,而這其實也是愛德華四世的遺願。但伍德維爾家想要立刻讓愛德華王子親政,好把實權抓自己手上。更別提愛德華四世此前將王子的教育交給伊莉莎白的哥哥里弗斯伯爵,可以想見之後小王子肯定是親自己的舅舅。
在議會對決中伍德維爾家族的勢力占優勢,在投票中壓倒格洛斯特公爵方。接下來的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就很像他父親約克公爵一樣,開始把驢子牽到塔上去。事到如今已經很難確定,他是一開始就想登上王位,還是被情勢逼急了不得不蠻幹。
但總之不甘於只能在君主成年前,輔佐用的議事會裡占一個位置的格洛斯特公爵理查,開始憑藉軍權想辦法排除愛德華五世身邊的伍德維爾家族勢力。但問題是那畢竟是小王子母親家系的勢力,而他老師里弗斯伯爵現在被抓起來了。閉著眼睛都想得到這十二歲的小男孩再過幾年,可能就會像當初的理查二世一樣給他叔叔好看,而約克家一路以來的經驗是這個好看就是死。
於是格洛斯特公爵理查索性硬幹到底自己上位。
本書在這方面採用那時代的編年史與史料的觀點,當然歷史上理查三世的狂粉很多,不斷有人替他翻案,而空王冠不是走這個路線的歷史書,作者顯然也沒有翻案的意圖。所以本書在這方面基本上都是採用傳統觀點,也沒有正面回答許多翻案作品的質疑,但至少也洗掉很多過度的醜化。
結論就是像上面寫的一樣,某方面而言很有一種為了爭奪權力,結果挖坑給自己跳,最後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填坑希望擺得平的故事。但實際上理查三世統治的兩年多期間至少對貴族而言極度動盪不安。為了排除支持愛德華五世的勢力,理查三世不斷清洗反對派貴族,而這群人要不留在國內隱忍,就是逃出國聚集到亨利.都鐸身邊。
對,其實本作前面一直有在鋪陳亨利.都鐸的存在,不過我還是放在這邊一起講好了。總之回到亨利五世,他留下了一位年輕寡婦,也就是來自法國的凱瑟琳王后。她後來嫁給威爾斯貴族亨利.都鐸(要知道當時英格蘭人超絕看不起威爾斯人的),並生下兩個孩子,賈斯柏與埃德蒙,而後來的亨利七世正是埃德蒙的兒子,同時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則擁有岡特的約翰血統。
不用說兩兄弟當然都是站在蘭開斯特派那邊,在愛德華四世即位時他們要不死,要不開始跑路人生。在亨利六世和他的直系血脈死去後,這個邊緣血統成為僅剩唯一有那麼點號召力的蘭開斯特血脈,並受到想要操弄英格蘭王位鬥爭的法國國王與大貴族保護。
愛德華四世很想把亨利.都鐸弄回國內,甚至不惜準備一個位置給他並讓他和公主結婚,問題是差一點就要成功時自己過世了。如果英格蘭內部能穩穩的輔佐愛德華五世直到他長大,那亨利.都鐸的存在根本不足為懼。
但實際上理查三世的亂入讓國家再度分裂,小王子失蹤以後(對啦,我知道時間的女兒強調兩個小王子應該沒那麼早死),與理查三世為敵的貴族勢力都聚集到亨利.都鐸身邊。儘管理查三世內政表現其實不差,但他實在結太多仇,甚至還發生他的造王者白金漢公爵反叛這等大事。
我只能說理查三世的政治力點得是有比他爸好那麼一點,但又差愛德華四世太多。結果最後就是1485年亨利.都鐸靠著法王加持,與反理查三世派的英格蘭貴族合作,和作為國王的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斯決一死戰。這場帳面資料看起來其實是五五波,兩邊都說不準誰會贏,最後只能用運氣決勝負。
理查三世有那麼輕敵的想要挑掉亨利都鐸,結果被敵對士兵圍殺,成為最後一個死在戰場上的英國國王。那之後亨利都鐸登上王位,並迎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約克的伊莉莎白,而我們所熟悉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之戰,以及最後那個都鐸玫瑰的故事也正是由此開始。
本書強調儘管約克派的號召圖騰之一確實是白玫瑰,但其實蘭開斯特派雖然不是沒有用,但並沒有那麼重視紅玫瑰這個圖騰。但王族血統極度稀薄的亨利.都鐸需要一個好故事來宣傳自己,而藉由婚姻讓紅玫瑰與白玫瑰結合成都鐸玫瑰的故事,簡單、直接而且容易深入人心。
當年貝德福德公爵替亨利六世製造的譜系表的概念,如今都鐸王朝拿來用好用滿:這是一個結合了蘭開斯特派與約克派的光輝王朝,英格蘭的正統統治者正在此!
當然實際的歷史沒那麼簡單,因為成為亨利七世開始面對來自以舊約克派勢力為主的挑戰,那包括理查三世的舊勢力、他的姊姊勃艮地的瑪格麗特(可能全家政治力點最高的應該是她吧)、以及各式各樣很好用的身分冒充者。
事情又多又雜,亨利七世得花不少功夫才能取消這場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英格蘭王位爭奪戰。不過亨利七世在這方面運氣很好,他一一擺平這些叛亂,同時也給所有企圖添亂的外國勢力好看。只是說他的運氣在親人身上不太好,摯愛的長子亞瑟年紀輕輕就過世,王后伊莉莎白也在三十七歲時因難產而死。
這些悲劇也許改變了他的人格特質,剛即位時顯得開明活潑的統治風格,在他中晚年變得封閉、獨斷、偏執又充滿被害妄想症,最後壓迫全開又課徵重稅受到人民憎厭,變成了標準的暴君,只能說感覺也不是什麼快樂人生。
這之後他兒子、著名的亨利王 ~~~~~~~~~~ 八世在1509年初登基,到了這時代除了國王以外,英格蘭還流有約克家王族血統的男人多半不是在牢裡就是已經死了。1525年最後的白玫瑰,理查.德.拉.波爾在帕維亞戰役陣亡,約克家族滅亡,而亨利八世也正式高枕無憂。
儘管他終究在1541年殺掉克拉倫斯公爵的女兒,索爾茲伯里女伯爵瑪格莉特,但到了這時候,英格蘭的王權已重新變得穩固。就和他老爸一樣,亨利八世剛登基時的清新風氣,但到他中晚年時也變成鬼故事,不過至少這些鬼故事大家比較熟悉,也沒那麼複雜。到了這時候英格蘭的紛爭主因已經不是王位爭奪戰而是宗教問題,也是在此時玫瑰戰爭真正的、永遠的結束了。
現在回頭審視這段十五世紀的英格蘭紛亂時光,最大的罪魁禍首果然還是亨利六世超絕不頂用,結果讓王室權威低落到變成一場擂台挑戰賽,只要血統還OK,管他有沒有把握,反正人人有希望。但理論上王位不該是這麼隨便的東西,因為要是那麼隨便不就天天在打仗……對,十五世紀的英格蘭真的沒事就在戰。
而金雀花王朝的滅亡,某方面而言其實和愛德華四世結的那個蠢婚姻有關。或許他那當下覺得是好主意,但問題是伊莉莎白的贈品(親戚)太多,而愛德華四世又把那當自己人大用特用。僅止如此也就算了,偏偏他又不好好保養身體,早早就用到報銷狀態。
結果就是當愛德華四世死的時候,約克派與伍德維爾派也立刻展開爭奪執政權的激烈鬥爭,鬥著鬥著約克王朝也就結束了(實際上亨利七世即位後沒多久,就在1487年把伍德維爾派謹慎的清算掉)。最後我只能說,就像作者暗示的,這樁婚姻可能當時有個好理由,只是最後來看還是蠢到家。
但也誠如作者所說,如今這個深入人心的玫瑰戰爭的概念,其實來自以亨利七世為首的政治宣傳與文學創作。現在回頭去看史實,那單純就是一群英國貴族PK到飛起,最後搶王位搶破頭的戰亂年代。而且隨時間過去戰得還越來越血腥、王冠權威也變得越來越薄弱。
都鐸王朝更稱不上什麼紅玫瑰的繼承者,對蘭開斯特派來說亨利.都鐸只是塊好用的神主牌。不過無論如何最後是都鐸王朝勝利了,並因此獲得講述歷史的權力。於是事到如今人們還是習慣用玫瑰戰爭的概念理解那個時代,並接受最後的都鐸玫瑰。
我想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The Hollow Crown: The Wars of the Roses and the Rise of the Tudors)對某些站在翻案角度的讀者而言(嗯,看到時間的女兒就知道我在講啥了吧),可能會覺得作者挑戰心不足或者觀點太傳統之類的。
但我覺得對此前並不清楚相關歷史的讀者來說,本書作為打底基礎的效果很好。就像心得開頭提到的,讀這本書的感覺就是看作者按年份跟大事件講故事。這些故事本身精彩又很有意思,敘述本身也理得很清楚,所以只要感興趣自然會看得非常高興,推薦給想瞭解這段紛亂歷史的人。
佛性電子書AP連結: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延伸閱讀:
理查三世:停車場裡的國王(Richard III The King In The Car Park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