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有雅各.阿伯特(Jacob Abbott)這部傳記時就來讀了。那因為這本出版於十九世紀,而且作者本人比較偏向寫興趣的,不是嚴格定義的歷史學家,根本不可能符合現代學術標準。不過說是這麼說,這種古早傳記也有它自己的風味,甚至有時還挺歡樂的,到頭來也是看得很開心。
當然對我而言更實際的問題是,別說得好像自己有得挑一樣,有就看啦。總之就跟書名表示的一樣,這是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的傳記,描述這位嫁給亨利六世這個無能老公後,自己很硬的撐起蘭開斯特派的王后潮起潮落的一生。
但在講瑪格麗特的故事之前,我不太確定作者為什麼要先寫理查二世時代的一場決鬥審判,因為瑪格麗特的人生和這場決鬥審判的關係比較接近沒有關係(她都直接開戰)。只能說可能作者很想講這故事卻找不到好理由放進理查二世的傳記,索性隨便找個地方塞吧。
但不過,好吧,也行,反正我看得很開心,總之中世紀發生糾紛用你們出去打一架決定並不是笑話,而是很嚴肅的事,而且好發於貴族之間,書中就摘錄了一場理查二世時代的決鬥過程。
紛爭起因是名叫約翰.安納斯利的騎士,控告一座英格蘭騎士擁有的法國城堡的總督鄉紳托馬斯.卡特瑞頓,指責他竟然在法軍來襲時收受賄賂棄守城堡,這等叛國行為致使騎士失去理應繼承的財產。鄉紳那邊自然表示他盡力了,但人家大軍壓陣就真的守不住。
這種告上英格蘭法庭也很難有個正經結論的糾紛,最後由騎士請求國王允許舉行決鬥審判處理。實際上理查二世不但允許,還在倫敦城裡圍了一大塊地,開放鄉民一起來看。
而且鄉民確實都超有興趣,據說來看這場決鬥的人比當初去看理查二世加冕的人還多。嗯,是有點尬尷。但只要想到理查二世可以藉此達成,以娛樂節目釋放民眾壓力與不滿的效果,那自然沒什麼好在意的。如果可以收門票就好了……想想這不就羅馬競技場嗎?真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咳,總之這場決鬥審判就跟絕大多數的戰鬥一樣,其實完全不英勇,就是兩個全副武裝的人拼死搏鬥。騎士原告本來被鄉紳壓倒在地判輸的(看來當初換他守城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他向國王抗議之後竟然獲准同意原地重來。
好,現在原告你躺回去,人們再度把已經沒力的被告搬回原告上方。但穿著全套板甲搏鬥的被告已經沒有力氣了,就這樣被原告敗部復活成功,輸掉的結果是叛國罪成立。但他沒來得及被處死,就因為決鬥過程負荷太大導致健康出問題,可能發燒或怎樣,精神錯亂一個晚上,隔天早上就死了。
看起來亂七八糟,但決鬥審判是一套有嚴謹規則與罰則的制度。如果上面的描述看起來亂七八糟,那我只能說一是因為拼死搏鬥本來就是混亂的,二則是因為人治也是混亂的。
本書提及決鬥審判的一個規則是雙方禁止騎馬入場,但鄉紳托馬斯.卡特瑞頓因為太想跟著主人,過度熱情的把頭伸進場內害他被罰款。於是這場決鬥看到最後,我只能希望那頭因為太愛主人,把頭伸進決鬥場結果害他被罰款的馬別太傷心啊 ~(嘆)
咳,這段很有趣,不過作者之所以要講這場決鬥審判,是為了鋪陳理查二世是怎麼自找死路的過程。話說要經過國王同意才能進行決鬥審判,而理查二世的堂弟亨利.博林布魯克和某位名叫諾福克的貴族便獲得他許可展開決鬥審判。但兩人打到一半時,理查二世卻突然跳出來叫停,宣佈兩邊都有錯應該通通去流放。
該怎麼說呢,有時各打五十大板可以展現政治智慧,但更多時候也許是政治自殺。理查二世的堂弟亨利.博林布魯克是蘭開斯特公爵家族的繼承人,他被自己堂哥搞這一齣加上剝奪公爵爵位與財產繼承權,結果這位亨利爆氣成為亨利四世,然後理查二世就沒有然後了。我想理查二世或許本來就擔心這個亨利早晚會解決自己乃決定趁早下手,但結果反而解開了拘束器。
附帶一提,這張肖像畫總讓我忍不住想配這樣的畫家內心OS:您知道的,有時是會發生這種事,打線稿時看起來什麼問題都沒有,開始上色感覺也很好,但等畫得差不多才發現慘啦眼睛歪了,雖然想救但感覺越救越糟,而且死線和您一起來了。對,沒錯,這是畫技問題,絕對不是因為愛德華三世本來就長這樣,我保證。
不過心得還是要回到安茹的瑪格麗特來,作者基本上對瑪格麗特充滿了溢美之辭,而且收錄不少道聽塗說的故事。但從傳記內容來看她的形象與大致上發生過的事,都和空王冠描述的相去不遠,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打開始亨利六世結這個婚就不聰明,先不提這個人生中最大創舉是創辦伊頓公學的失敗國王,這輩子也沒做過多少聰明的事。但總之幼王即位又軟弱的亨利六世長到適婚年齡時,對自己的婚姻也沒什麼置喙之處。
大家都想替國王找個對自己有好處的老婆,畢竟那等於在政治上獲得超強戰友。護國公格洛斯特公爵韓佛萊想與法國的阿斯馬尼亞家族聯姻,然而負責養育亨利六世的教士亨利.博福特則相中高貴美麗,但家族貧窮又落魄的安茹的瑪格麗特。
雖然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提到因為她父親長年被俘虜,家裡都是母親當家,養成了瑪格麗特偏好強勢參政的性格。但照這本傳記裡提到的生平細節,我是覺得也許瑪格麗特嫁到英格蘭後會積極參與政爭,並在玫瑰戰爭中扛起蘭開斯特派招牌的理由,除了傚仿母親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動機是因為家族背景,讓她對這種正統繼承者遭到打壓甚至篡位的狀況忿忿不平。
她的母親依莎貝拉是洛林公爵的獨生女,後來嫁給了勒內國王。本來預定夫妻倆將繼承洛林的統治權,但她叔叔安東尼.德.沃代蒙依據薩利克法,主張依莎貝拉作為女人沒有繼承權。兩邊打了一仗結果沒有軍事才能的勒內國王慘敗,本人被勃艮地公爵軟禁在第戎,狠敲一筆根本付不出來的高額贖金。
籌款期間勒內國王兩個兒子得去當人質,如果兒子想回家那就是爸爸要回去換手當人質,就這樣過了好幾年。不但如此,年僅九歲的長女龍蘭特還被迫和叔叔的兒子締結婚約,並立刻交由嬸嬸管教,以確保叔叔家系以後能獲得無庸置疑的繼承權。甚至連瑪格麗特本人都被迫和俘虜她父親的聖波爾伯爵訂婚,只能說羞辱到了極點。
至於她父親那個高貴到爆炸的國王稱號,則來自他哥哥曾是兩西西里的國王,死後由勒內國王得到繼承權。不過他還在當人質啊,就由依莎貝拉在1436年高高興興跑到義大利以統治者自居。這幾年大概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日子,直到熱愛文藝活動的勒內國王被釋放以後跑來搞事,那不勒斯王國的繼承權因此起糾紛,結果衝突之後全家人被趕出兩西西里王國。
同时間不管是勒內國王的出生地安茹還是洛林,都因為戰爭落入英格蘭手中,結果回到法國的依莎貝拉一家,只好過著(貴族標準的)窮困潦倒生活。本書提及描述因為家裡太冷只好出門曬太陽取暖的諺語「勒內國王的爐邊」,典故就來自這位老先生有回在馬賽因為實在太冷,只好到街上走來走去暖和自己。
也就是說儘管出身高貴,但瑪格麗特早年就算過得不算標準跑路人生,至少也是經常流浪的童年,我想這很可能會讓人對尊嚴的執著變強。但遺憾的是儘管出身高貴還曾是王后,但瑪格麗特的一生總是很難脫離缺錢與跑路,只能說真的是讓人很有親切感(?)的歷史人物。
看見亨利六世本人對新娘畫像那個,絕對不準美化要給我呈現自然的中肯狀態的要求讓我笑得蠻開心的。然後這本傳記還讓我意識到,原來談婚姻時要弄到畫象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至少格洛斯特公爵韓佛萊就因為他想做媒的阿斯馬尼亞家族當時在與法國王室談婚約,導致在取得畫像一事上頗受拖延。反倒是安茹的瑪格麗特那邊,亨利.博福特很輕易的就找到畫家畫了幅好畫像,讓亨利六世非常滿意。
而且實際上不只亨利六世很滿意,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也很滿意。畢竟看看後來關於締結婚約談成了什麼條件:不用嫁妝,開銷全部亨利六世扛,英格蘭還要把自己占領中的安茹還給法國(勒內國王的家族)。某方面而言這個婚姻打開始,就種下英格蘭在法國最後會退到只剩加萊的遠因,後來也確實成為民眾輿論不滿王室的理由。
說真的換我是亨利六世,那想破頭也想不出訂這個婚約有啥好處,但照書裡講因為當時據說勃艮地公爵有個兒子也在追求瑪格麗特,成功拉高了她的身價而且讓事情變緊迫,急到不行的亨利六世什麼條件都說好。
只是話又說回來亨利六世的腦本來就不太能期待,可條件開成這樣也答應的亨利.博福特和薩福克公爵,想的恐怕比起國家利益更多的其實是私欲。畢竟總不好跟我說他們支持的是真愛吧,截至目前為止,瑪格麗特和亨利根本還沒見過面好嗎!?
按當時的習俗英格蘭國王在外國迎娶新娘時要進行兩次婚禮儀式,一次是在新娘母國由國王派出的使者代替國王進行儀式,等回到本國時再進行真正的婚禮。書中詳細的描述了法國這場的始末,那是個拉長成幾十天的婚禮暨大型慶祝儀式,而且以查理七世為首的歐陸貴族都很給面子。
場面辦得非常盛大,查理七世不但熱情參加還很禮貌,在為期八天的慶祝活動中的比武中輸給勒內國王(上道的人都不能在婚禮中打贏新娘爸爸)。等婚禮結束以後,查理七世還和他的王后兩個一路送行好幾天,離別時還哭了……可能是想到安茹回歸法國喜極而泣吧。
非常支持這場婚姻而且一路護航的查理七世,雖然不是優秀的軍人,卻是很厲害的謀略家。附帶一提作者還提及一個很歡樂的插曲,那就是瑪格麗特結婚期間發生了很猛爆的事,那就是像瑪格麗特當初那個很屈辱的婚約,後來事過境遷很自然就不再算數一樣。當初她姊姊龍蘭特和安東尼.德.沃代蒙長子費里的婚約後來似乎也變得虛無飄渺。
但看樣子兩個人應該感情不錯,趁著瑪格麗特的法國婚禮各方一片混亂時,他們約好私奔成功……勒內國王自然震怒,不過人抓回來以後查理七事就(合乎自身利益的)勸勒內國王,何不有情人終成眷屬?就這樣順勢又多一對新人。雖說一開始是很政治的婚約,但感覺是兩小無猜變成真愛的故事。
瑪格麗特盛大的嫁到英格蘭,亨利六世軟弱怕事的性格讓她理所當然掌握權力,開始了參與政治的過程。不用說婚姻是亨利.博福特一派牽成的,儘管木已成舟後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也馬上來示好,但政治上她依然全力傾向亨利.博福特。
瑪格麗特自己的小內廷也幾乎不用法國人,而是都用亨利.博福特與薩福克公爵派系的人馬。作者評價這種避免外戚干政完全「以夫家為重」是非常聰明的政治決定,對現代讀者而言是相當不舒爽的評論。
何況從後續發展來看,她根本沒有任何緩和英格蘭內部派系紛爭的打算,甚至自己一起帶頭把事態搞得越來越僵。所以要說瑪格麗特擅長權謀未免太過譽,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她擁有抱團一起行動的社交力吧 ~(喂)
當然我這絕對是後見之明,如果她能以王后的高度游走兩邊平衡各方勢力,或許有辦法代替軟弱的亨利六世把政府穩下來。但實際上也很難確定瑪格麗特完全傾向亨利.博福特與薩福克公爵派系是純粹出於偏心,又或者在當時的狀況下她或許也沒辦法不偏心。
何況要平衡當時已經強烈衝突的英格蘭派系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加入其中一邊想辦法主導朝政確實是比較容易成功的選項,連帶覺得她做得不夠也有點苛求。遺憾的是她所支持的派系,無論外交、軍事還是內政表現都馬馬虎虎(但這並不表示敵對派系可以做比較好,在我看都一股半斤八兩味)。
英格蘭在在法國持續戰敗與丟失領土,也強烈影響她作為「法國人王后」在英格蘭的公眾形象。雖然她加入的派系最終成功扳倒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但碰上勢力強大又反正沒在聽人話而且也有能力開戰的約克公爵一派時,誰也不服誰的兩邊最後把驢子牽到塔上也是不難預期的事。
但說到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我就要吐槽書裡收錄了一個,很香豔刺激但根本莫名其妙的道聽塗說。那就是索爾茲伯里伯爵之女安妮.內維爾,在父親協助下和家暴老公離婚,回到國內後她一邊和薩默塞特公爵交往,同時父親又安排她和準備再婚的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訂婚。
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後來發現她與薩默塞特公爵的關係,就趁夜把安妮.內維爾連同和她搭同一艘船的所有乘客全部幹掉了。但沒想到這個安妮.內維爾沒死,就這樣把她的裙子當救生衣一路漂向港口,被法國船隻救起來跑到法國。先被英國出身的法國王子妃庇護,接著再找上瑪格麗特庇護,然後回到國內讓薩默塞特公爵同意協助扳倒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
老實說這故事實在太猛爆,而且不愧是十九世紀的傳記,作者寫得像是記錄者當年趴在事主床底下抄筆記一樣,害我常常看到笑出來。但這整個故事設定和史實一對照根本飛天,甚至是和本書裡自己提到的史實比也飛天(格洛斯特公爵韓弗萊的妻子,後來都被以使用巫術的名義抓起來了啊)。
何況我查遍前後幾代索爾茲伯里伯爵的女兒,都找不到符合本書形容的安妮內維爾,更扯的是譯本還自做聰明的收了安妮.內維爾的畫像,但那張畫像裡的安妮.內維爾是理查三世之妻的那個安妮.內維爾。最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故事真的有可信度,那空王冠絕對會講才對,但實際上就是……作者你到底哪裡抄回來的啊!(囧)
也因此我想讀這本傳記時要很小心,因為作者真的四處抄,哪怕大致上沒錯但偶爾就會出現這種很飛天的描述。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裡寫的,約克公爵與薩默賽特公爵摘紅玫瑰與白玫瑰那段也被寫進來。這點我只能說想阻止十九世紀作家寫英國史時不抄莎士比亞根本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要分辨也不難,基本上那種看著看著開始覺得作者又趴到人家床底下的時候,就是又在飛天了,除此之外的倒也還算可以。整本傳記看下來,瑪格麗特王后有施展謀略的聰慧與野心,卻缺乏掌握大戰略的智慧(儘管玫瑰戰爭的一個問題,就是沒人有這智慧)。
不完全是她的錯,可她那種絕不妥協企圖掌控一切的強勢態度,在派系政爭嚴重的狀況下進一步激化情勢,偏偏她又沒有實力把其他派系徹底壓下去。這點算是倒楣吧,瑪格麗特身邊沒多少派得上用場的軍事人才,偏偏約克派人才不少,而且愛德華四世本人極有軍事才能。
所以玫瑰戰爭的後半基本上也是瑪格麗特一再和老公生離死別,帶著兒子與家臣團不斷跑路的人生。而安茹的瑪格麗特的韌性也正是展現在這裡,儘管常常輸到脫褲子,但她還是在二十年間一次又一次把蘭開斯特派扛起來。她不斷在英格蘭、蘇格蘭還有法國,湊出一團又一團的大軍想辦法要搶回王位。
這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比如她雖然召到大軍但無法有效管理,甚至八成也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只好默許旗下軍隊在所到之處燒殺擄掠。也正因如此當她軍臨倫敦城下時,倫敦市長直接拒絕開城,逼她只好退回北方,注定了往後戰局關鍵的命運。
又比如後來蘇格蘭接受英格蘭籠絡對蘭開斯特派不再友善,瑪格麗特待不下去轉往法國求援,卻碰到叔叔查理七世過世,繼位的路易十一世不怎麼想理她。結果最終她獲得法王支援的條件,竟然是如果還不出法王貸給她的雙倍金額,加萊就是法國的了。這消息一傳出去,瑪格麗特在英格蘭的聲望自然又爆跌。
於是雖然瑪格麗特做到了一般王后拚不成的事,但問題是人有極限,擁有的條件與資源也是,結果她所能做到最好的程度卻還是讓她四處撞牆。更糟的是後期連戰連敗,逃難時也許還常被搶劫。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照本書說法也許她根本不想打蒂克斯伯里戰爭,在那當下反而想要先逃進威爾斯繼續招兵買馬儲備戰力。
但威爾斯親王西敏的愛德華和新任薩默塞特公爵都戰意堅決,她拗不過這些年輕男人只好同意開戰,結果這場戰役把蘭開斯特派的希望全部燒掉。西敏的愛德華和亨利六世先後死去,她則在幾年後被送回法國,並簽下放棄一切權力的切結書。
剛回國時她還被英格蘭政府遺棄在法國的難民追殺,如果不是法國國王不太緊急的派人過來護衛,她差一點就被暴民幹掉。偏偏她還真的不能說自己是無辜的,當初的全線潰敗和放生平民,瑪格麗特都有一份沒錯。
不過照本書描述,她晚年的物質條件比我原先以為的要好一點,不至於一貧如洗,起碼都有人在照顧沒有被放生,或者需要四處乞討之類的。但精神層面卻比我瞭解的差很多,每天以淚洗面極度憂鬱的她再也沒有快樂過。
她努力政治運作想把丈夫和兒子的遺骨運回法國安葬卻失敗,只好死前每年都花大錢請修士代為祈求冥福。死後葬於昂熱大教堂,據這本傳記所言,至少到十九世紀為止這數百年間,該教堂的神父都仍會為她做週年紀念,在她墳旁舉辦莊嚴儀式並吟唱贊美詩,該怎麼說呢……這個果然比較像是在安慰讀者啦 ~ (嘆)
以現代標準而言瑪格麗特王后:武士王后與玫瑰戰爭(Margaret of Anjou)並不是什麼嚴謹的傳記,實際上充滿了飛天的描述。但考慮到作者就玫瑰戰爭的細節整體描述得還可以,關於瑪格麗特的生平,至少在作者沒有寫到好像自己趴在人家床底下的時候,我想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讀起來也很輕鬆,算是不錯的休閒讀物。
延伸閱讀: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