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1日

危機領導:在體現品格與價值的時代

因為很喜歡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的林肯傳記無敵,所以發現她終於又出了台版新書時,嗯,那是一定要看的,而且主題還是亞伯拉罕.林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林登.詹森這樣,可以湊一桌麻將的堅強陣容。


雖說書名會讓人以為是談如何領導的教學書,不過實際讀起來比較偏向傳記類作品。書中將他們的生命分成專業成形期、危機轉型期,以及最後的成熟期三個階段,並在各階段中個別描述四人的經歷、志向與人格特質。


林肯(Abraham Lincoln)的部分由於無敵已經把他整個生平寫得很詳細,看過那本書的話,本作的內容反而比較偏向簡略版。不過這次讀還是有些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比如擅於模仿的林肯曾因為被對造律師羞辱,反過來取笑攻擊到讓對方崩潰,事後為此內疚不已。


我覺得後來根本就仁者無敵標準範例的林肯,原來也曾犯這樣的錯誤不禁感覺親切,也能從中看見一個人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不過我的最愛果然還是花邊資訊,話說現代選舉中賣周邊是常有的事,很難說確切從何時開始,但林肯也賣過倒挺令人意外的,雖說他應該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賣過啦。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在總統選舉中他為了宣傳寫了簡短自傳,書中回顧自己早年蓋小木屋時開闢十畝林地的回憶。不久後「林肯劈過的木頭」開始出現在公眾集會上,有沒有拿去燒不知道,但除此之外那形象還印到競選徽章、報紙漫畫和競選標語和廣告上頭。


沒人知道那些木頭是否真是林肯劈過的木頭,他本人也從沒認證自己劈過哪些木頭,但至少有個叫約翰.漢克斯的人四處將據稱是林肯親自劈開的木頭賣給支持者……親愛的,這是林肯劈過的木頭啊!(1860年的迷因,可燃 W)


本書描述的林肯競選總統過程,以及他在內戰中如何憑藉高超的政治智慧,去超前民意一步步提升人權的過程,哪怕只是無敵的超濃縮版,不過再看一次也還是很感動。也難怪強勢領導的迷思的作者,認為林肯是美國最後一位轉變型領導(這也跟美國的體制越來越穩固有關)。


由於看過肯.伯恩斯的記錄片影集羅斯福家族百年史,所以對本書所介紹的不少老羅斯福、小羅斯福的事蹟大抵是重覆的。不過書中許多地方還是比影集要來得仔細深入,也看得見更多觀點,所以讀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相對的就老羅斯福的性格缺陷與帝國主義部分,本書就比較沒有著墨)。


比如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洗去東部菁英氣息的西部荒野生活歸來後,有十年的時間看起來像是完全沒在生涯規畫一樣的,人家給什麼職位就接什麼職位,那怕那職位不合理到像羞辱他也照接的理由,乍看之下很難以理解。但透過作者分析便能想像,對一個原本是天之驕子、沒有努力辦不到的事的男人而言,在一夜間失去妻子與母親的打擊實在太過沈重,重到讓他從此改變人生觀。


對他來說人生就是充滿了突如其來的悲劇,你以為擁有的東西隨時可能消失不見。於是老羅斯福的樂觀傾向也顯現在即使如此,他的選擇仍是既然如此,能得到什麼就拿什麼,然後在那些別人看了覺得根本雞肋的位置上想辦法做到最好。他正是靠著這一點逐漸累積自己的政治歷練,這些經歷在他成為總統之後也全部成為重要的資本。


此外看紀錄片時我不明白老羅斯福當紐約市警察局長時,為什麼非要嚴厲執行周日不准開酒吧的法令。但閱讀本書便能理解在那個市政與警政都十分貪腐的年代,老羅斯福主打的賣點就是清廉嚴厲。而且他這人一旦幹起什事總容易做過頭,結果明明自己也反對禁止周日酒吧開門的規定,卻又本於惡法亦法的想法硬和民意對幹最後大爆炸。


還有令人萬分驚喜的是,作者選擇老羅斯福在1902年如何化解號稱「美國史上最可怕僵局」的全國性煤礦工人罷工事件,作為描述他優越領導手段的經典範例。我在煤礦:一段歷史中曾簡單讀到這件事,可卻不怎麼詳細,能在本書中看到拖了好幾個月快要沒火燒屁股的事件始末感覺非常愉快。


事情是從華爾街鉅子近親繁殖大搞合併組成一家超大型礦業公司開始,他們說為了不能沒有競爭力所以要讓礦工更沒有競爭力,於是堅拒提供更好的待遇。不滿的礦工決心硬起來,在那個工廠沒有無煙煤難以運作、冬天沒有無煙煤真的會凍死的時代,他們開始了長期罷工。


考慮到煤礦工運對工人來說是個怎樣的血淚史,這些商業鉅子當然拒絕妥協。在老羅斯福那個年代總統的影響力(並不是權限,而是影響力)並不如現在大,許多政壇人士都認為總統對罷工既無權限也無責任。


但想也知道老羅斯福超想介入,於是他先找了那時代頂尖的統計專家卡羅.萊特針對此事做出一份的詳盡報告,結論大抵又和涓滴經濟的黑色笑話有關。但立刻公佈這份報告並不明智,一向衝衝衝的老羅斯福在此事上意外的謹慎行事。


他靜靜的等待罷工事件對全國造成更大的影響,而且心知肚明只要真的發生悲劇,就算總統在憲法上無權無責也還是會被人民責怪。相對的如果抓穩時機的話,那他應該可以在礦業公司業力引爆後趁著民氣可用出手,比方說在情勢更加嚴峻後公佈報告、透過演說讓大眾認知到,無論如何總統可以也應該做一些事:只要大家希望。


接著出乎意外在現代更是難以想像的意外,老羅斯福搭乘的馬車被急駛而來的電車撞上,大難不死的他暫時變得行動不便,但也因禍得福能以養傷為理由暫時迴避其他政事,專心處理罷工事件。


他組成一支優秀的分析與談判對伍,代替他分頭向工會與商業大老間交換意見並試著達成協議,並由老羅斯福主辦一個讓雙方面對面討論的會議。當然在這場政治事件中,如果工會領袖約翰.米契爾是個只會衝的笨蛋,那老羅斯福大概會在豬隊友幫倒忙下,難以從華爾街鉅子手中討到便宜。


不過本身也是傳奇人物的米契爾實際上是神一樣的隊友,他既能凝聚並控制工人,也懂得如何壓抑脾氣施展政治手腕。相較之下華爾街大佬傲慢無禮到可憎的程度,兩邊態度一來一往成了標準的對照組,而老羅斯福也非常不客氣:老子公佈會議記錄,敢講你們就要敢認啊!


不用說會議記錄一公佈出去,全國的99%就生氣了,如果之前華爾街還想把事情操作成,貪婪礦工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拖累全國人的話,那在老羅斯福兩波輿論攻勢下情勢也徹底倒轉,以JP摩根為首的金融鉅子不得不乖乖重新坐上談判桌。


而當老羅斯福摸清這幫人現在執著的只剩面子問題時,嗯,要面子就給你們面子,不過裡子我就掏走了。當然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談判成果實在稱不上進步,但考慮到整個美國礦工、甚至整個工運的血淚史,那已經是劃時代的成功。


能促成這點當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曾經對著民意幹的老羅斯福此時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民意,長年的行政歷練也讓他迅速組成一個優秀的團隊處理此事。出身權貴的他對中下階級是如此關懷,也讓他成為第一個勇於對抗鍍金時代強盜資本主義的美國總統,並創造一個進步的浪潮。


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部分大抵和紀錄片其實也相去不遠,但有些沒深入講的事本書有深入介紹。作者點出小羅斯福八歲以前絕對幸福的夢幻時光,讓他一生都擁有難以磨滅的樂觀精神。兒時為了守護父親健康,也讓他培養出盡可能不顯露負面情緒的性格。正是這點讓他往後無論面對人生困境還是國家困境,都能勇敢且樂觀的面對。


我不知道為什麼影集就小兒麻痺這段談得非常非常少,本書對此描述深入的多。在現代一個半身不遂的男人即便有錢,也有不小的機率此生再起不能。但小羅斯福強大、堅韌的志向與樂觀精神,讓他勤奮的進行一般人難以想像的高強度復健,儘管恢復幅度有限、病況慘到主治醫生面對那份樂觀尷尬得不知該如何說明,但小羅斯福卻在醫學限度內得到最大的復原。


然後我也不知道溫泉鎮療養中心其實就是小羅斯福本人在患病之後創建的,他投入自己三分之二的財產去重整一棟廢墟和破敗的土地,全心全力投入經營結合醫療、物理治療與心理支持的綜合療養中心,提供跟他一樣的小兒麻痺症患者重新找回自信與希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他還成立一個基金,好讓無法支付費用的弱勢患者也能進入療養中心接受治療。小羅斯福在裡頭被暱稱醫生(以及負責野餐的副總統),指導病人在治療池中做早操、競賽和玩遊戲,舉辦各種活動以創造快樂與活力。


這過程也讓小羅斯福變得能以更寬廣也更同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讓他能與不同階級的人們平和交流,更從這群人敬仰的目光與話語中找回自信。一個不能走路、出入都要靠輪椅的人可以領導他人嗎?溫泉鎮的經驗告訴他,你當然可以。


不過或許最重要的是小羅斯福的的政治夢也從未死去,於是這段時間他身邊也有個團隊幫助他不與現實脫節。他重要的貼身秘書路易斯.豪爾在小羅斯福患病之後,從此放棄了私人生活,他往後都只和小羅斯福住在一起,然後持續代替無法與其他政治人物交流的老闆進行各種會談並收集情報。


有趣的是正好相反的是,小羅斯福患病的事反而讓他的妻子艾蓮娜,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她得以代替丈夫參與政治集會、前往全國各地觀察、研究民間狀況與施政效果。


雖說因為小羅斯福外遇的關係讓艾蓮娜與他之間的愛情消磨大半,往後兩人變得比較偏向夥伴關係。但要不是因為丈夫不良於行的關係,艾蓮娜也絕對得不到廣泛又深入的參與公眾事務機會。這個機會讓她得以一展長才,成為當年政壇難以忽視的存在。這些機會所創造出來的成果,即使在她的丈夫過世之後也還在持續,艾蓮娜.羅斯福將在丈夫死去後,自己一個繼續走下去。


書中對小羅斯福為了重回政壇,針對每個演說與每個登場機會,是如何苦心竭慮精心準備的敘述令我印象深刻。而作者選擇的光榮事蹟則是小羅斯福就任總統後的百日新政。那是一個讓人絕望的恐慌時代,人們除了被嚇倒外,也窮了很多年。


在這種情況接任美國總統猶如扛下一個嚴酷的屎缺,但小羅斯福有野心也相信自己扛得起來。他的第一步是找到適合的聯邦法律,合法的讓全國銀行放假,並說服人民重新相信,放假結束以後每家被允許開門的銀行都是可以相信的銀行。只要你們相信我告訴你們的經濟學原理,那銀行就不會倒閉,所以把錢存回去吧。


這第一次的爐邊談話,小羅斯福以其溫厚又親切的態度獲得人民信任,大家真的把錢存回去了,但這只是開始。這之後他展開的是針對金融界大刀闊斧的體制性改革,儘管華爾階鉅子與保守派各種翻滾,但當時的局勢證明改革有其必要,所以小羅斯福成功的挾著民氣推動參眾議院通過法案,一般銀行與創投銀行就此分家、對財務的控管要求拉得更高。


第一砲拉響之後整個國家開始猛烈動起來,一個又一個的新方案與建設被推出來,既然不知道做什麼保證有用,那就多做一點,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他引入凱因斯的理論進行大型與基礎國家建設、創立國家公園、讓大批失業青年前往自然環境中透過勞動找回自信與尊嚴。


為了避免舊有體制的積習與怠惰,他創建許多目的專一的新政府機關以研究並解決特定問題。他讓人們彼此競爭以追求創意與表現,但同時又以自己的溫和與人望來彌平可能產生的負面情緒。


更重要的是小羅斯福也為自己的政策保留足夠的彈性,不可行的方案他會立刻主動撤回或改變想法。比如說原本他並不支持聯邦銀行存款保險的立法,但當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錯了時,他很快推出更加周全且擴大規模的存款保險法案。


當然為了推動立法小羅斯福在人權上面多有妥協,現在也有研究見解認為新政的效果並沒有傳統認定的那麼好,要不是碰到二戰美國經濟究竟有沒有辦法復甦還在未定之天。


但讀完本書相關章節後,我覺得新政的意義在於為一個國家重新召回活力,讓很多人又再度能夠想像一個美好的明天。同時間若沒有新政這種史無前例瘋狂推動的施政大進擊,那美國面對二戰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像史實上那樣快速的全面上線都是個問題。從這點來看,百日新政確實是一次了不起的政治及社會實驗。


另外無獨有偶的,老羅斯福和小羅斯福早年都曾因為自視甚高,在政治生涯剛開始時稟持著非黑即白的態度,面對他們心中的貪腐及反改革派,結果樹敵無數連自己的友軍都差點跑光。也還好他們都很快都發現這樣下去不行,立刻修正自己的處世原則。


身為菁英子弟的他們都曾經無法認知窮人的處境與劣勢,老羅斯福更曾投票反對一連串針對貧窮與社福的立法。但他們在親眼見證過貧窮後(老羅斯福是讓一位工會領袖帶他去看,小羅斯福是他身為社會運動家的妻子艾蓮娜帶他去看),然後他們就理解到這樣下去不行,並致力於改善社會貧富差距的立法與施政。


這種面對現實時保持柔軟與彈性卻又不忘初衷的行事作風,確實非常值得參考學習。結束前面三位大頭後就要來到我心中本書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林登.詹森的人生故事了。


看過強勢領導的迷思後,我對這位在好萊塢電影中各種風評被害(爆)的美國總統起了強烈的好奇心,於是當發現本書有介紹其生平時,那當然是一定要看的。老實說詹森的母親讓我聯想到,華盛頓郵報的第一位女執行長凱薩琳.梅爾.葛蘭姆,那位事業心強烈並討厭家庭責任母親。


只是和一有機會就儘量甩脫家庭責任追求個人發展的凱薩琳母親不同,詹森的母親作為有抱負的知識份子,卻有點像婚前腦袋進了水般,閃電結婚後被困在大量家務中。這讓她變得喜歡情緒勒索自己的兒子,也讓林登.詹森長成一個情緒起伏極大又不安定的人,沒念過名校更讓他一生都懷抱自卑與心結。


不過該怎麼說呢,林登.詹森這個人天生野心就是滿到多出來,念大學會跑去校長室附近清潔以追求接近層峰機會,這實在不是一般人想得出來又會實踐的行動(小羅斯福頂多也就是靠內線聽說叔叔老羅斯福要私下來學校演講,靠這條獨家新聞成為哈佛校刊的正式編輯,從此開始一路往上爬到主編位置然後權力抓著不放而已 <- 欸)。


重點是這人有野心也有手腕,去德墨邊境以墨西哥裔學生為主的小學當校長時,就投入自己的薪水大買器材,想辦法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的熱情。雖然只在任一年但很久以後當時的學生回憶起來,仍然提到:你會覺得有義務為了他和自己努力,只能說是很擁有強大能量的人。


之後詹森到高中任教時,將原本連二線都算不上的學校辯論隊組織成全國冠軍,只能說詹森從政之前就已經過著勵志片主角般的人生。由於父親也是州議員,所以當詹森從政時是以替其他州議員輔選這樣的基層工作開始,並迅速的在這些業界老手中累積名聲。


詹森成為眾議員的國會秘書後傾盡全力建立人脈:第一天晚上洗四次澡,第二天早上刷四次牙,只待幾個月,就比待了二十年的人更懂得如何在華盛頓操縱事情。之後他果斷競選眾議員成功,自命為小羅斯福的子弟兵協助新政進行,很快便引起白宮的注意。


如果只看到這邊的話這就是一個人生勝利組的經歷,詹森有野心有抱負而且一帆風順。可問題是大概是太順利了,詹森又是個神經質的人,結果在1941年他競選參議員失利之後陷入大崩潰。他像是把這個敗選視作選民對他人格的否定,於是曾經擁抱的理想性,以及為更美好未來努力的意願都暫時不見了,


從詹森的生涯早期看得出來他很有理想,也願意為更美好的將來努力,但在那次敗選後他陷入沒有方向感的迷茫與更加極端的情緒中。他在七年後捲土重來終於當選參議員,也立刻看出當時基本上被認定為雞肋職位的黨鞭一職的潛力,但當他取得這個職位並發揮影響力之後,卻是為了權力與金錢而行動,理想性根本完全消失。


結果是家族遺傳性的心臟病發作讓詹森清醒過來,該怎麼說呢,當真正直面死亡而且意識到自己到此為止的那一天時,詹森意識到他對所謂歷史定位仍然充滿抱負。而當一個始終擁有強大的專業、能量和執行能力的人再次尋回理想時,那接下來會發生的事絕對令人佩服不已。


作者詳細的描述了這位把醫院整層樓變成自己辦公室的參議員,是如何嚕過1957年的民權法案。用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法案太保守而且一點牙齒都沒有,但要回到當初的歷史環境,才能意識到詹森有辦法嚕過這個法案有多強。


話說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參議院由一個非正式聯盟掌握權力,這個聯盟由南方民主黨員與保守派共和黨員組成。這些男人彼此協議,由保守派共和黨人和南方一起投票反對民權立法,作為交換南方民主黨員會將反對自由主義的社會和經濟措施。這樣的共識在長達八十二年的歲月中,擋下眾議院通過的每個民權法案,成功達成一個的油水分離的生態平衡。


知道這類事後再去看法蘭.克卡普拉的經典電影史密斯先生來到華盛頓就會更有感。和電影不同的是打破這個平衡的人,不是閃亮亮的純真政治小綿羊史密斯先生,而是感覺是壞蛋一份子的野狼老油條詹森。


他當初一成為參議員便加入這個聯盟,在裡面混得風生水起變成超大尾。到了1950年代,擅於操弄程序與人心的詹森,巧妙的透過合眾連橫、軟硬兼施,通過一連串或許終究會過但很難那麼早通過、甚至立法品質也不見得可以一樣水準(當然這句話建立在所謂的相較之下)的進步性立法。


雖說看到這邊我也不免意識到一個令人心情複雜的點,那就是詹森是個非常敏銳且擅於操縱他人的權謀家。他不擅長對公眾演講,但只要能面對面近距離相處便很能發揮影響力。他在職業生涯中總是很巧妙的瞄準那些,沒有家庭或沒有兒子的大人物,透過親切話術與熱情態度,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也獲得了家庭溫暖。


有好幾位大老都自然而然的將詹森視作自己的兒子,並積極的將自己的政治資源分享給這個聰明又友善的年輕人。但該怎麼說呢,這種有著互利成分的盤算聰明歸聰明,但我看了總心情複雜。


畢竟沒有家庭的人也就算了,但有女兒的人就會讓我很翻白眼想說把你的資源倒給女兒啊。這就更別提詹森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不管什麼時候帶幾個人回家用晚餐都能讓人賓至如歸,這都歸功於綽號瓢蟲夫人、他善於投資的妻子克勞蒂亞.泰勒。


該怎麼說呢,假如她可以不用只當賢內助,而是可以為了自己的事業衝刺?假如擁有才能的女子不會僅因為是女兒,就得不到父親的政治資源,而只能成為另一個男人的政治資源,那會怎麼樣?我得說有時結構性問題,正是慢慢透過這種一來一往的落差擴大並延續下去的。


當然一路讀到這邊已經可以感受到詹森就是個工作狂,而且還是那種「我都這麼努力了,你們大家不能再努力一點嗎?」的施壓型工作狂。如果說這樣已經很恐怖的話,不要忘記他還情緒起伏極大又沒有耐性,是那種龜毛起來會讓人超級崩潰的老闆,重點是還會瘋狂壓榨員工、自己沒什麼私生活,所以也不覺得員工需要有。


理所當然的,不是每個人都甘願被另一個人吞噬,所以總是不停有人離開。特別是詹森處於迷茫的時期,我想那時候替他工作雖然可以學到非常多、做的也不是不重要的事,但大概仍是挺灰暗的工作吧?說真的我有時會想,要有怎樣的條件才能讓人願意跟著工作狂老闆繼續跑下去,然後我就看到了。


由於甘迺迪在達拉斯意外遭到刺殺,成為副總統之後始終被晾在一邊的詹森,突然間登上了總統寶座,也就是說接下來的政府會往那個方向走將取決於他的能力(後見之明如果甘迺迪肯大方點分享權力,同時也借重詹森的立法長才,那很多法案或許不會拖那麼久都過不了)。


書中描述詹森在甘迺迪被暗殺的當晚心情複雜,所以請求三位親密的助手,傑克、克里夫和比爾一起回家過夜。瓢蟲夫人回房睡覺以後,穿著睡衣的詹森就和三位助手一起在床上看新聞報導……好吧,看到這段我不爭氣的萌了,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萌什麼。


到凌晨時詹森說:我要從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手中拿到甘迺迪的滅稅法案,我們要讓經濟再度活躍。然後,我要通過甘迺迪的民權法案,它在國會擱置太久了。而且我會讓它在不改一個字或標點符號的情況下通過。接下來,我們要通過立法去除所有障礙,讓全國各地每一個人都能投票。


這還不是全部,我們將有一條法律保障這個國家的每一個男孩和女孩,讓他們都能藉由聯邦政府的貸款、獎學金或補助金,得到所有可以接受的教育,不管他們多貧窮,不管他們的膚色是什麼,不管他們來自那個地區。還有,我的目標是通過哈里.杜魯門之前那毫無進展的醫療保險法案。」


那當下我意識到,如果是為了這樣的願景和確實做得到的老闆,想必有很多人甘願為他工作到凌晨三點。而有時落差也正在於這裡,有些老闆希望員工替老闆自己的財富與名望而奮鬥,但卻期望員工拿出像是為了更遠大目標而奮戰的精神,甚至還無法許諾財富……醒醒吧,這很爛(但卻是常態我知道)。


總之詹森希望趁著甘迺迪意外過世民氣可用的氣勢下,趁機把被擋很久的重要法案嚕過去。當時商討對象的其中一人強烈反對「國會在公民權利上採取行動」的建議,尤其反對把它當作詹森的首要任務。


「總統能支出的有限,」那人警告詹森:「你不應該花在這上面。它永遠不會通過。」

「好吧,」詹森明確地回答:「那幹嘛還要當這個該死的總統。」


嗯,覇氣外露。


本作接下來便詳細描述十分熟悉議會規程與運作方式的詹森,如何軟硬兼施的快速在四年中通過促進經濟的減稅法案(當然長遠來看這效果好不好有爭議)、一連串的民權法案、醫療保險法案以及扶貧法案。


他摸清重要的立法環節與重要人士,並想辦法加以籠絡或者擊破,並在必要時勇敢的冒險。他和媒體與社運、工會人士展開合作,身為民主黨員的他也和共和黨展開合作,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總統不能直接出的招他便教別人怎麼出。必要時他還替國會裡的公務員提供加班費,只要他們願意加班替總統把該做的報告趕出來的話。


很多成為總統的人並不懂立法,結果就是在議會老油條手上慘遭修理。但詹森不但懂還玩得比人家好,正如同當時阻撓民權法案的民主黨大老羅素說的,要擊敗詹森比甘迺迪難十倍。整個過程細緻、巧妙、歡樂(必要時總統得派車去棒球場把議員全部載回去點名),讀來令人熱血沸騰,詹森非常感性,但正是這份感性讓他有辦法闖過一個又一個障礙。


不過閱讀這段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詹森對自己的保鮮期抱持多大的警覺和悲觀。他很早就算過自己因為家族遺傳心臟病的關係活到六十歲就差不多了,也很清楚自己會用多快的速度成為跛腳總統。於是追求歷史定位的他選擇把一切都壓在立法上面,讓他成為了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立法者。


當然這跟甘迺迪政府留下的是一個國際情勢相對穩定的狀態有關,詹森本身對外交與國防並不熟悉,所以關於越戰他基本上都接受甘迺迪政府中的幕僚與官員建議,結果讓這場戰爭逐漸升溫。同時間他又很清楚只要整個國家認知到這件事,那他的立法大計就跟著不用玩了,結果他選擇在越戰上對國民虛委與蛇。


他在推動進步性立法時使用的政治謀略非常高明,但當這些技巧全部被反過來運用到掩蓋越戰消息時,就變成好像在養一個超大型炸彈。等到這個炸彈華麗的爆炸時,衝擊波也震垮了許多美好的價值。


為了追求歷史定位詹森選擇下一步險棋:放棄競選連任,只可惜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是個爛決定,非但沒促成和談,反而還為尼克森創造機會。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何那時代,會有那麼多人會痛恨詹森在越戰上的災難性作為(就像作者也是其中一員),並為此做出激烈批判。


但該怎麼說呢,當等在後面的是尼克森時,很多事真的是複雜到值得多想一點、再多想一點(電影芝加哥七人有一小段,正是對此做出令人玩味的感嘆,這就不用提尼克森為了提升自己選情,阻止和談企圖延續越戰的行為根本接近叛國)。


如果詹森當時拿出勇氣追求連任,然後全力全開的追求和平會怎樣呢?嗯,也許就算連任這也不太可能發生,越戰終究是很複雜的一件事,這不只涉及國與國之間的正義與否,還得放回那時代的地緣政治去看,我目前也沒有能力可以很直接的說出自己的答案。


但總之放棄連任的詹森也失去了他這輩子,都投入其中並無比執著的權力,那之後他只再活四年,便死於他一輩子都恐懼不已的心臟病。作者對詹森最後時光的描繪讓我心情很複雜,一個努力追求歷史定位的人,卻同時幹出大好事與大壞事,在世時就知道自己很可能會毀譽參半。


他講起關於自己在立法上的豐功偉業就開心不已,強大的說故事天分表現絕佳,但若要和他談越戰那就崩潰眼神死給妳看。他或許每天都在問自己,給我的蓋棺論定是好還是壞?而這一切都和他的農場人生一起進行,一個曾當美國總統的人,現在能管的只有自己的農場,而他可是詹森,這可不是非常令人苦澀嗎?


當然本書重點還是放在詹森如何以個人能力,成功領導團隊與友軍、持續進行懷柔,巧妙立用時機與民意,並以近乎流水線裝配的方式讓多個立法工作組同時起動,好達成一個又一個的進步性立法的過程,那確實是場優異的戰役。


或許這時我也只能引用一句話來聊表心意,詹森曾將醫療保險法案的簽字儀式,移到杜魯門的家鄉密蘇里洲獨立市進行,以向這位真正的法案起始者致意。而杜魯門曾說過,政治家就是死去的政客。


我想在林登.詹森身上,這句話顯得別有深意。


危機領導:在體現品格與價值的時代(Leadership: In Turbulent Times)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一方面講述了有趣歷史,另一方面它本身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又讓人熱血沸騰。不管是就娛樂性還是知識量,這本都十分值得閱讀,如果台灣有出版社願意出更多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的書就好了。


最後我想來談談一件閱讀時讓我不斷產生感觸的事,那就是無論是林肯、老羅斯福、小羅斯福還是詹森,其實四個人都很擅長交換政治籌碼。儘管人們一般都把這種利益交換的行為視作腐敗的象徵,但實際上政治就是一件又一件的賽局遊戲。


每樣都搞到零和最後就會爆炸,適度的有拿有捨往往才是把事辦好的方法(這四人也都犯過太極端反而誤事的錯)。於是我想重點不是利益交換很邪惡,而是為了什麼換,換回什麼,更遠大的目標得否達成?又有什麼是絕對不能換的、必須捍衛到底的價值,以及絕對不能破的底線,遇到這種時候便必須用盡一切手段嚕過去。


當然眾人之事很難找到十全十美的方案,任何交換都可能對道德與目標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如何以智慧審視並減輕傷害,又或者有些時候就是只能寄希望於未來,這一切都很困難卻是不能不面對、不解決的事。


有些時候我們會很慶幸在對的時候,遇上某些彷彿一生中都在準備面對這件事的人來處理這些事。而閱讀這些人經歷過什麼、如何面對困境,我想也能讓自己以更廣泛的角度思考眼前所見的問題與困境。對活在民主社會裡的人來說,我覺得只要行有餘力,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便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