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2020)

原以為這部是院線電影,看到心得時還跟朋友哀嘆看不到,結果被提醒才發現是Netflix新片。原來本作也是因為武漢肺炎無法上映,索性直接賣給線上串流的新片。雖然有點哀傷,但對身在異世界的人來說能很快看到也不完全算壞事啦。


這部法庭歷史電影改編自1968年的真實事件,那年為了抗議越戰等社會議題,許多社運人士集結民眾到芝加哥,打算在決定總統候選人的民主黨代表大會外展開抗議。只是意外或者不意外的,原本和平的抗議很快變得血腥,當總統大選結束由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時,一場殺雞儆猴的政治審判也隨之開始……




若要說到我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那絕對是精準。


劇本寫得非常優異,演員表現也恰如其分。無論是機巧且針鋒相對的對白、審判程序與事發時點的切換剪接、角色衝突、形象翻轉與隨之而來的和解團結,還是整體氛圍與敘事節奏的拿捏,全都在精準計算與高超執行技巧下,在敘述一則引人入勝好故事的同時,也創造出絕佳的戲劇效果。


這樣的作品除了直接說好之外,也不由得讓我思考起它算得是如此明顯,弄個不好很容易算過頭反而讓我覺得刻意。但這部電影的神奇之處正在於,為什麼我不介意那麼明顯得看見它在算?所以芝加哥七人和那些因為算過頭,讓我覺得煩躁的電影差別在哪?想了想,我覺得這跟我沒辦法直接確定本片重點有關。


是啊,它無疑是一部人權電影,或者應該說又是一部人權電影,整體基本上也都照那套路拍。劇情大致可以簡單歸納成「政府好壞壞、主角好棒棒」,雖然一開始被打壓得很慘,不過最後正義得雪,很棒的故事,精彩的電影。


但只有這樣嗎?我思索著,決定回到故事本身。後見之明其實就是詹森為了嚕過民權和社福法案,對於他其實不太懂的外交與軍事就讓幕僚和國防部牽著走。然後他又知道一旦開始對美國人民談越戰,那些進步性立法就不用跑了,所以刻意對公眾隱瞞越戰實情。


結果就是立法大成功,越戰大爆炸,這成就了詹森毀譽參半的政治生涯評價,同時也讓他放棄競選第二任總統大選。同時間美國知識份子與人民都因為越戰而攻訐民主黨,最後在混亂的局勢中,美國人迎來了尼克森就任總統,後來引發水門案的「總統的人馬」甚至早在那之前就已經啟動了。


芝加哥七人案的事主,分別是艾比.霍夫曼、傑利.魯賓、大衛.德林格、湯姆.海登、倫尼.戴維斯、約翰.弗羅因斯、李.維納,還有巴比.希爾。數字對不上?號稱七人但其實有八個人,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嘛。


電影開場就明擺著告訴觀眾,這是尼克森政府有意識的政治審判,而接下來的法庭程序也讓事情變得更加荒謬。獨斷可笑到接近愚蠢的法官,昧著良心的檢察官(儘管電影一直試著告訴觀眾他很有良心),調查局與警方在那起案子裡各種釣魚與臥底行徑已經很扯,整個審判更是沒有最蠢只有更蠢。


於是以牙尖嘴利的艾比.霍夫曼和傑利.魯賓為首,當他們不斷放炮攻擊並嘲弄法庭上那些明擺著的愚蠢時,劇情也變得歡樂有趣。不過以湯姆.海登為端點的其他人,則程度不等的擔心政府準備安在自己頭上的十年刑期。


不管是人生黃金時期都在坐牢,還是美國的獄政水準都令他們恐懼。眼看審判程序明擺著傾斜向控方時,被告與辯方團隊的焦慮與苦澀也排山倒海而來,更別提輿論攻擊多得是。傾向辯方的陪審員被搞掉,法官不斷的指控辨方藐視法庭。


更糟的是被抓去當「壞黑人樣版」的巴比.希爾,從頭到尾都處於人權慘遭法院侵害的狀態。故意挑一個對方律師因病無法到庭的時間開審,並禁止沒有律師的被告自行發言。觀眾只能啞口無言的看著越來越極端的發展,想像這一切作法曾被認定為合理的社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種種極具渲染力的情節驗證了民權運動所控訴的不公不義,事情一路惡化直到巴比.希爾被法官五花大綁,到了連檢察官都看不下去為止。但也正是因為做得太過火,結果巴比.希爾很快就被以審判無效為理由被移出本次程序,算是電影中場的小小勝利。


但剩下七人的危機尚未渡過,他們還是得面對國家機器的陰謀。讓前任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William Ramsey Clark)親自出庭作證無疑是辯方的勝利,但他證明這場審判確實是政治審判的證言,卻被法官裁定不得讓陪審員親見親聞並作為有效證言。為什麼這個法官可以這樣做,賦予他這種權力的制度顯然有問題。


面對裝都不裝的不公,再來該怎麼辦,更深入的挖掘真相?也許真相也沒有原本以為的那麼光明磊落。劇情開始透過一個又一個片段,插敘那場抗議當下的事,也讓觀眾見證運動本身是如何漸漸失控。人權電影嘛,觀眾當然會預設主角是無惡意好人,但隨著發生過的事越來越接近核心,真相赫然揭露在觀眾眼前。


警方無疑釣魚又過度執法,甚至還主動犯法,要說整件事都是設好的局也沒錯。但點燃引信的卻是在現場失控的主角方,他沒有惡意,只是喜歡省略主詞的說話習慣,讓他的發言有了恐怖的解讀空間,此後事情一路失控。更別提這場失控的抗議是不是幫助尼克森勝選,並讓局勢變得更糟的理由之一?不知道但也不無可能,總之在整件事裡沒有人是乾淨的。


最終這部電影出現的其實是四場失控(或視立場不同,二或三場),警方在抗議當下的設局與過度甚至違法執法是一個(當時還是民主黨政府執政),主角方因此受激在抗議現場鼓動群眾是一個。之後尼克森政府上台後報老鼠冤的動用國家機器的政治起訴也是一個,法庭上白爛的霍夫曼法官種種言行又是一個。


而且每個失控的主導者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是的,每一個。


就連覺得辯方律師頭髮太長他不喜歡的法官都覺得自己是對的,畢竟,這種人會敗壞社會善良風俗,而社會的善良風俗非常重要,就跟開庭時有沒有讓他維持尊爵不凡感才是最重要的事一樣(面對前司法部長的前倨後恭超可笑)。就好像警察和聯邦調查局都覺得為了捍衛國家安全,陷人入獄或者私刑都是可以動用也應該動用的手段。然後我熊熊想到了失控的懲罰裡,就美國司法制度惡性循環的批判噓,這是左膠的書


主角方覺得自己的抗議非常有理,就算程序不合法、放警車輪胎的氣也是無傷大雅。政府應該要容忍民眾以行動表達政治意見,違法也沒關係,畢竟越戰實在太可惡了!尼克森政府就更不用說了,我就是正義所以擋我者死,嗯哼?(同一批人後來在水門事件都夜路走多了總會遇上鬼,有興趣可以找總統的人馬,又或者該作改編的電影大陰謀來看)


結果到頭來這是一個充滿灰色空間的事件,正因為電影算得很精準,精準到我很清楚編劇就是有意識的在替主角方解套,看得出哪些地方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更別提主角群剛登場時看起來有點惹人厭的缺點(特別是艾比的混亂邪惡與海登的膽小怯懦 <- 啊還有我看的時候一直想著海登演員的臉好熟啊,我到底在那裡看過?電影播畢去查才發現是紐特,一瞬間我對自己臉盲的程度感到絕望),在中後段全都漂亮翻轉成討喜元素,並神來一筆的讓被告彼此欣賞並變得團結一致,種種手法巧妙又厲害,但也很難不察覺那都是手法。


但即使如此本片還是讓我意識到,也許有時人就是不得不做價值判斷。很多事情本來就是灰色的,但那怕如此,盡一己之力思考並決定是要站起來還是坐下來,是要簡單發言還是不計代價開始落落長的朗讀依舊十分重要(但這段是原創,而且讓一個被告代替其他所有被告做最後陳述程序上不合法)。


當然一般人不會面臨如此波瀾壯闊的考驗,大抵就是鍵盤支持外帶小額捐款。但或許更重要的是去意識到,沒有一個人是乾淨的,有時不完美並非拒絕支持的好理由。世事複雜,社會運動又或者說關於政治往往有許多複雜面向,而且這裡面不可能全部又對又好,又或者是成功還是失敗(雖然那時代年輕一輩的知識份子很多都因為越戰的事而公幹詹森,並導致1968年的這次總統大選民主黨這邊一片亂象,以後見之明來看這些判斷其實很差,甚至是蠢)。


立意良善的目標成為眾人之事時,欲望與不得不然總會很快讓事態變得混沌難解。有人滿腔熱血堅持正義,但也總有人趁機蹭熱度或來收割,甚至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總是存在。這就更別提本片中那種臥底多到讓觀眾(和主角群)都快忍不住吐槽,等一下那天該不會是政府對政府吧的程度。


所以我想重點在於人要如何持續的思考、衡量,不斷的就新資訊與事態變動更新價值判斷,甚至進一步省思自己的立意是否良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完全不在乎這些的人,我們又該如何改善、如何制衡?又為何人類社會體制總容易讓完全不在乎的人出頭,對此該如何變革?


我想正是意識到這些,芝加哥七人案才給了我比普通的芭樂人權電影更複雜的感覺。那怕總歸來說這部也是挺芭樂的,但沒關係,人權電影我喜歡芭樂的。


雖說本片對越戰的批判流於表面(大概也不是重點),到最後重點彷彿變成因為美國大兵死很多人所以這場戰爭很爛。然後出現一句「二戰你沒去當兵連我都看不起你」的台詞,顯然又有意就主角群是否愛國這點做解套,畢竟在美國關於越戰的論戰,仍有部分圍繞於此。


當然或許導演把越戰為不義之戰,以及為何要到民主黨代表大會附近抗議的理由,都當作觀賞本片理應有的預設知識。也不是不可以啦,但我覺得這部分確實成為編劇上較為薄弱之處,減少了故事的複雜性與可探討的面向。


此外對黑人民權運動者的塑造不脫擁有街頭智慧的強勢黑人,給好心的白人知識份子一些機會教育,然後在好心白人的幫助下獲得幫助的討喜套路,但至少做得不差也不會太過刻意。


儘管不是毫無缺點,不過導演兼編劇艾倫.索金(Aaron Benjamin Sorkin)在本片的表現是絕對的優秀。而且我要承認我喜歡對白、我熱愛對白,所有充滿精彩對白與節奏的電影都是我的好朋友,本片在這方面更是值得一看。這種油得剛剛好又不吝惜芭樂大放送的電影看起來真的很爽,但他又爽得有節操,所以看到最後也會有些東西可想。


這個故事讓我再次意識到企圖用司法處理政治問題的極限,又或者應該說是愚蠢。從公民運動的失控以及掌權者的失控,更可以認識到建立周全健康制度與妥善監督的重要。雖然這場審判的訴訟結果對辯方而言算是敗訴,但之後的上訴很快迎來翻盤(尼克森因為水門案件倒臺想必也是原因之一)。


事到如今,整場抗議與隨後而來的官司,究否為1975年越戰結束的遠因恐怕也難以確定。但如果一場雪崩中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那反過來說所有基於內心正義所做出的努力,不論大或小肯定也都是改善現狀的契機之一。


所以不管是在法庭上又或者社會中的哪個位置,有時人終究得做出判斷。


必須盡可能做出好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