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肯伯恩斯:羅斯福百年家族史(The Roosevelts: An Intimate History.2014)

因為感興趣看了以美國兩位「大牌」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與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及後者妻子埃莉諾.羅斯福的生平為核心的紀錄片,該作談論這個家族在美國歷史上的表現與影響。看之前沒想太多,結果發現是一部比想像中有意思許多的作品。


無論如何,故事當然是從兩個男人開始的。老羅斯福與小羅斯福這對表親都是出身自紐約最頂級的天龍WASP(之前寫過心得的葛蘭姆家族因為猶太人的身分還會被排擠),家族財力雄厚歷史源遠流長,是完完全全的「美國貴族」。



但說真的一個國家的人喜不喜歡從政,也跟那國家的歷史與制度有關,在不講究大政府(中央極權)的國家,知識份子自然也比較沒興趣從政或成為公務員。但在工業革命之後資產階級興起,美國鍍金時代那種強盜貴族的作風讓社會衝突擴大並變得不穩定。


小政府無法制衡資本家的勢力,從而出現透過立法建立制度,以進行適當管理的需求,也是在這時候羅斯福家的人開始有興趣進入政治圈。記錄片中很直接的述說了那時代美國世族對從政的想法,就是我們這麼高貴不屑去碰那種下層人每天吵來吵去的事。


可說真的要整個社會的知識菁英都這麼想,那國家恐怕未來堪慮(驀然想起了天殺的熱帶日子這本小說,對於資產階級獨善其身到最後整鍋被端走,還得乖乖吞下去的轉折非常精彩),當然羅斯福家的幾個人最後沒有這樣想,於是本片也與他們從政的過程還有如何盡力做事有關。


老羅斯福幼年是典型的病弱體質,但他堅決不服輸又戰意滿點的強勢性格,讓他憑著努力撐過童年時光,不管在何時都樂於表現且受人矚目。於是當他得到成為紐約州議員的機會時自然反應熱切,從政之後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老羅斯福根本是超標準的作秀王,要記者跟拍自己半夜去盯警察執勤這個如果在現代一定會被酸爆。


但那時代的美國警察腐敗得難以想像,所以剛開始其實這舉動還挺受歡迎的。不過老羅斯福這人做事完全不知節制,只要是自己堅持的點那怕和民意對著幹也要做下去,儘管跟林肯當初反對與墨西哥開戰比起來,堅決要在周日把酒吧關掉這個比較讓人三條線啦。


只不過雖然頂著政治明星光環又是世家大族的天之驕子,但人生不見得就有辦法一帆風順。在長女出身的同一天,他在一夜間失去摯愛的妻子與母親,這自然是非常深沈的創痛。


但老羅斯福個人的不幸,從某種微妙的角度或許是美國人的幸運,這份打擊讓他放棄自己進展良好的政治事業,出走大西部並在那裡擺平所有笑他是書呆子四眼田子的西部人,並,呃,成為一個有學問的野人,也是一個知曉傷痛的人。


這種學術野人的氣質往後讓他成為一位神奇的政治家,說真的擁有能與不同階級都能溝通良好能力的從政者其實很少。然後我們也不知道是否就是這段傷痛,讓老羅斯福往後更能體恤弱勢。但說真的有失去過才懂得珍惜這點,在很多時候都說得通,所以我個人是挺想這樣推測的。


不過雖然老羅斯福在西部幹了很多勇猛的事,但他的大牧場計畫還是毀於嚴峻的冬天。回到東部後他嘗試回歸政壇,並慢慢的重新從相對基層的位置做起,比如紐約市警察局局長與海軍部副部長(好啦,是天龍人定義的基層)。


在海軍部任職時發生的美西戰爭是老羅斯福政治生涯的轉捩點,因為他先是越權發出戰備命令,接下來又索性辭職自己組了個旅前赴戰場。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老羅斯福都是父權體制最歌頌的那種男人,熱愛戰鬥而且不畏冒險。他的諸君我最喜歡戰爭不是嘴砲,而是真的衝在最前線渴望創造傳奇。


連帶的老羅斯福也成為軍事體系的惡夢,帶著一大幫成分神奇的子弟兵,亂七八糟不服指揮連搶船這事都幹。然後不知算不算更糟的是,他顯然還是那種喊著萬歲衝鋒,然後自己一馬當先衝出去,衝著衝著旁邊死一大片,可他自己好好的,而且還贏啦,完完全全就是幸運值點到滿的代表人物。


紀錄片談到一些恐怖的軼聞,比如他對士兵說,我都坐在馬上了,你還不敢站起來和我一起衝嗎?結果士兵站起來下一秒就被打死了囧。這還不提他顯然是會講,PTSD那是什麼能吃嗎的人,還為自己身上沒什麼值得拿來說嘴的舊傷感覺遺憾。更別提戰後出版的回憶錄,讓排版工不得不訂購更多的I,因為真的是超級自戀狂的自傳,甚至直接被朋友吐槽說這書名怎麼不叫作Alone In Cuba算了。


可該怎麼說呢,大家都喜歡奇怪又可愛的強者,夾著這樣的旋風老羅斯福再次回到政界,務實的拒絕改革派徵召而應了共和黨的,輕輕鬆鬆奪下紐約市長寶座。任內他大興改革,弄到既得利益者代表不爽,正巧當時的副總統過世,於是便急著拱他上任。


但在那時代副總統是個前途墳場一樣的位置,就任副總統基本上會是政治生涯的最後一站,正處於旭日東升狀態老羅斯福哪肯接受這位置(不像後來的詹森是冷靜計算自己絕對選不上總統,那倒不如賭賭看)。


連帶之後狀態變得有點微妙,喜歡他但搞不清楚狀況的人熱切期盼他坐上那位置,討厭他的人也滿懷期待要送他進墳墓,甚至當時的紐約共和黨大佬還發下豪語:就算老羅斯福可以分開加拉瓜大瀑布,也擋不住我們把他送上副總統的行動。結果下場就是投票時全場只有一張反對票,老羅斯福自己投的,該怎麼說呢,實在很好笑欸 ~(喂)


就這樣,老羅斯福成為麥金坎的副總統候選人,並在認真輔選後成為真正的副總統。然後該怎麼說呢,運氣來時不要擋在前面,因為很快的麥金坎就因為暗殺而受傷。在那個沒有抗生素的時代,本來的小傷迅速惡化,最終麥金坎死在任上。原本最大義務就是接下來必須好好活著的老羅斯福,突然間衝上人生高峰。


附帶一提這邊有個小趣事,就是當時非常受到愛戴的美國煤礦礦工工會的「會長」也姓麥金坎,於是當麥金坎「總統」遭到暗殺的消息傳來時,所有的礦工都捏著帽子走到街上悲痛的哀悼。結果過了一會兒新消息傳來,大家放心,被子彈打的是總統啦……嗯,很好,大家回家睡覺 ~(爆)


不過和現在美國總統公認是全球最有權勢的幾個職位不同(儘管因為制度很死,手實際能伸多長又是另一回事),那年頭在林肯之後的美國總統,大多都比較偏向看守性質。國家權力基本上掌握在國會手中,而彼時的美國國會則和後來被後世稱之為強盜貴族的大財團,呃,關係非常良好。


不過骨子裡是個(白種人限定)道德家的老羅斯福上任後,便不客氣的摃上當時的托拉斯財團。一場針對鐵路托拉斯的政商攻防徹底展現老羅斯福的本色。該怎麼說呢,在現代人眼中總統對財團表示,不聽話我就收歸國有派軍隊管理,這個根本就是萬惡大魔王了。


於是國會議員狠譙美國憲法沒有賦予總統這種權力,而老羅斯福也不客氣回應,憲法是為了人民而存在,而非人民為了憲法而存在。該怎麼說呢,真是看起來很恐怖,卻又讓人體會到有時這種手段確實有其必要的歷史案例。


有時制度太過僵化,又或者以那個時代來說是制度根本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為政者確實需要更高明甚至強硬的手腕才能達到理想目標。問題只是出我們又該如何制衡在有能力辦到這種事的人呢?


總之這場政府對決以JP摩根為首大資產家的一連串反托拉斯戰役,最終以老羅斯福的勝利收場,同時美國也一反以往的小政府路線開始往現在的大政府架構前進。畢竟政府是唯一有能力抗衡財團的組織,而當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確實期待有個人能動用所有能動用的武器對之加以適度規範。


附帶一提,老羅斯福任內遇上了礦工串連大罷工的故事(這實在是段血淚史),在那個過冬還不能沒有煤的時代,隨著天氣越來越冷,這也變成越來越大的政治問題。這中間老羅斯福請了工會與資產家協商(然後因為摩根展現出屎一般的態度,讓老羅斯事後表示,拎背恨不得把他直接丟出窗戶外)。


這場糾紛以資產家的部分讓步結束,不過有意思的是原本資產家誓死不讓工會代表進入委員會。老羅斯福索性表示,他不是以工會代表身分,而是以社會學家的身分入內,好吧,這下資產家們總算願意接受了。這事後老羅斯福表示「可以窺見這群人偉大腦內的一角真有趣」,只能說這話實在有酸到。


但當然一個人不會只做好事,儘管對白男來說他是個偉大的總統,可除此之外的人們倒不見得有辦法全盤接受他的「善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老羅斯福是典型的帝國主義者,而且相信這世上確實有文明人的負擔(考慮到他挺欣賞日本人的),文明優越的國家自然有義務併吞、咳,我是說領導文明落後國,以提升人類整體的發展。


他在成為總統前已經打過古巴戰爭,那之後為了掌握巴拿馬運河對哥倫比亞使出強硬賤招(這個後來在電影毒藥與老婦中出現了極有趣的反諷),為了讓菲律賓成為美國殖民地先趕跑西班牙再血洗當地人。


儘管在剛上任時隨即邀請當時知名的黑人政治領袖華盛頓到白宮用餐,但之後引發的喧然大波也讓他日後再也不敢再碰種族議題。南方白人對黑人的各種惡行他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著名的黑人士兵攻擊一案他更派出立場明顯不公的調查者做出極具爭議性的決定,這事後來他寫自傳時連提都不敢提。


此外雖然影集沒提到,但關於性別意識老羅斯福也是讓人三條線,反正是很典型的女人就該乖乖在家替老公生小孩管理家務的思路。雖說整體而言那時代的價值觀大抵如此,但意識到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在其他領域常常很白爛其實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整體而言老羅斯福的所做所為確實切合著時代需求,那怕就算沒有他,反托拉斯的聲音與勞權運動大概還是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但就因為他在那裡,所以讓反轉時間提早許多。可無論老羅斯福在政治嗅覺上有多敏銳且擅長分析局勢演變,但他終究不是能超越時代的人。


回頭審視可以發現老羅斯福根本是個自戀狂,更糟的是只要那邊長歪了,就會變成一個戰爭狂熱血腥大魔王,可他還是管住了自己內心的魔鬼,並將他的狂熱與執著施展在好的方向上。身為一個熱愛鬥爭的從政者,他算是把自己鬥爭的欲望控制得還可以,於是也讓歷史往比較好的方向演進。


之所以能締造如此成就,我得說恐怕還是基於高貴之人的自尊心吧。由於老羅斯福第一次成為美國總統時是接前任剩下的任期。雖說按歷史慣例美國總統都只做兩屆。但既然第一屆不算做好做滿,是故老羅斯福大有理由說做完第二任後他要再選一次。


但或許他是喝太多一時昏頭、又或者純粹失心瘋,反正他在自己第二任期勝選後,當眾宣布他做完這屆保證不會再出來競選。不用說這之後他各種糾結後悔,但說出來的話覆水難收,不管之後有多不甘願,他真的就是做完第二任就乖乖下台。我想能在這種時候壓下一個極度自戀的瘋狂戰鬥狂權力欲的理由,除了比誰都高的自尊心與自我期許之外,恐怕也沒有其他了。


自律,說來多簡單又困難的一件事。


老實說要是他硬著頭皮吞回自己的話選第三任,那就算會被酸被嘲笑,但還是很有機會當選總統。不過基於面子他選擇好友塔虎脫繼任自己,說真的如果塔虎脫做得不錯甚至只要中規中矩就好,那老羅斯福的相對剝奪感或許不會那麼重。但問題是塔虎脫算是有名爛的那幾任,所以,嗯……性格激烈的老羅斯福後續各種失控。


基本上人們想得到的失意政客會做的事他都做了,用盡管道各種幹譙塔虎脫(連帶朋友也沒得做了),大砲性格的他本來黨內敵人就多,此舉自然引發更嚴重的失和。當共和黨不願提名他成為總統候選人時,他索性另組第三勢力脫政參選,而且比起攻擊民主黨還更給塔虎脫難看,結果分裂選票的結果讓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


該怎麼說呢,威爾遜也是我不甚欣賞的美國總統,不過小羅斯福正是藉由進入他的政府工作,開始學習從政與經營之道。至於另一端的老羅斯福,呃,那個,他決定帶著有憂鬱症的二兒子去亞馬遜探險順便散心。


但微妙的是這個充滿雄心壯志的探險最後根本變成遇難,號稱要去追尋亞馬遜河的源頭,但空有熱血,沒有先做深入研究也沒有踩點考察就衝了。結果和原本想像的順暢冒險不同,一個又一個的斷崖瀑布讓準備好的船隻無用武之用,過程中不得不拋下大量物資,扛著即使如此仍舊沈重的行李翻山越嶺。


更糟的是,我們在那裡?


深入叢林後時有犧牲者,就連老羅斯福本人都又是受傷又是生病,還要求兒子放棄他想辦法自己逃出升天就好。但他那有憂鬱症的兒子沒選擇這麼做,反而撐住了,最後終於想辦法找到機會求助,喚來政府的叢林救援,讓老羅斯福終於得以平安回家。


但也正是這次的遇難徹底毀了老羅斯福的健康,出發前他老當益壯,回來後風如殘燭而且再也沒好過。一戰爆發時他提出種種萬歲衝鋒等級的建議,說明這位曾經英明神武的阿伯至少在軍事上已落後於時代。而他四名在父親熱血期望下英勇從軍的孩子,只有兩個平安而且完整的回來,一位傷殘,而最受注目同時也是飛官的小兒子就這麼在戰場上被擊落。


看到這段時我難免會想,這四個在父親壓力與期待下從軍的兒子不曉得心底究竟是怎麼想的,但這實在難以得知了。此外我也會想,老羅斯福是不是所謂的自戀型人格,所以比起替孩子的死哀悼,他更在意的是孩子有沒有在戰鬥中英勇的死去……當然這樣的推測也許太殘酷了,但我還是忍不住。


這之後更加衰弱的老羅斯福仍不放棄追求他再一任總統的夢想,而那夢想竟然也真的悄悄靠近他。在一連串紛爭後老羅斯福終於與共和黨內大佬和解,也確知自己將成為共和黨下一任的總統候選人。可遺憾的是在真正被提名之前,死神便已在睡夢中找上老羅斯福。


該怎麼說呢,這位相較於泰迪熊未免太猛爆激烈的一代政治家就這麼走入歷史,他的兩任任期成就了許多變革,儘管不是十全十美但這些改變無疑是帶來了更美好的未來。而接下來將成為歷史焦點的是他的表親富蘭克林.羅斯福。


相較於老羅斯福的明星暨鬥士氣質,做為他遠親的小羅斯福除去作為幸運的精子(無論如何這就是事實呀)起步顯得生澀許多。由於父母是超級老夫少妻的搭配,讓他從小便是媽媽心中最軟的那一塊。雖說出身超級好在家有如天之驕子,但一旦上了學以他念的學校等級幾乎人人都是天之驕子時,他的光芒不免黯淡下去。


人緣不好、功課馬馬虎虎,又不想讓父母擔心所以把這些都壓在心裡。大學以前就常被同學打臉,上了哈佛後還是在大學繼續被各種打臉(想進的俱樂部進不去,內心陰影面積超大)。畢業後看起來工作也沒有很認真,因為他的理想就是有天要從政然後選總統!(考慮到他姓羅斯福,而且還有個叔叔在當總統,基本上沒人會當他發夢開玩笑)


該怎麼說呢,只看到這裡的話並不會覺得這人的經歷有多亮眼,就是家世很好而已。而且顯然在婚姻市場上也沒很順利,當他向心儀對象南方遊艇大亨之女艾莉絲.索耶求婚時,說的話竟然是想走上跟自己叔叔老羅斯福一樣的路,以後生六個小孩。不用說當然被人家秒打槍,因為艾莉絲小姐容姿端麗,頭腦明晰表示:我才不想變成一頭母牛 ~(看到這裡我拇指比好比滿)


那之後他和老羅斯福的姪女埃莉諾.羅斯福相遇,兩人很快彼此看對眼。老實說對比清秀的小羅斯福,艾莉諾確實不是什麼美麗女子,但她聰慧、強勢而且投身社會公義的熱情,對小羅斯福來說顯然形成了某種獨特的吸引力。那怕這段婚姻中究竟有沒有愛其實受到質疑,但我是覺得即使從政治利益的角度出發,艾莉諾.羅斯福也不算是優秀的選項。


雖然是老羅斯福的姪女,但父親重度酗酒而死的她並沒有什麼家庭資源。這就別提她和老羅斯福也沒親密到情同父女,而老羅斯福在結束總統任期後的政治影響力,也沒大到可以再罩一個人上位(有辦法的話他大概就先罩自己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和叔叔屬於共和黨不同(即便自創政黨也是共和黨的分支),小羅斯福是忠貞的民主黨員。所以如果真的打算政治聯姻,在民主黨或商界他肯定找得到比艾莉諾更「優質」的物件,至少以他的家世想找到嫁妝更豐厚的對象應該不難。


於是這樁婚姻的結合要說沒有愛情在裡面倒也說不過去,無論這份愛情在往後兩人漫長的婚姻有或沒有產生變化,至少當下是存在的。而且用現代的角度來看小羅斯福,呃,是個標準的媽寶。


他的母親安於貴婦身分不踏入公共領域,但在家庭中可是非常強勢,而埃莉諾也是個非常強勢的人,而且還樂於踏入公眾領域。至於這是不是小羅斯福下意識的選擇,一個和自己母親同樣強勢的女性作為伴侶的理由已不得而知。但至少艾莉諾.羅斯福以往後的表現說明她是個優秀的人。


不過這點留待後續再提,還是先把目光放回小羅斯福身上。立志要成為總統的小羅斯福自然踏實的往從政之路走去,並穩紮穩打的在威爾遜的政府裡的中高階職位累積歷練。老實說威爾遜作為美國總統的政績實在無甚可觀之處,反而雷點還蠻多的。


在他任內逮補抗議的女權運動者下獄、驅趕政府內部的有色人種公務員、弄了個無三小路用的國際聯盟想當政績結果國會根本不買單。外交不行內政也慘烈,甚至執政末期還因為隱瞞自己的失智症,不能理事之後竟然是由他的妻子與高級官員合謀隱瞞,並處繼續理政務這麼的恐怖。


咳,總之雖然威爾遜政府(在我心中)很雷,但小羅斯福還是在其任內學會美國政府的運作之道,這對一個打算挑戰最高層峰的人非常重要。他在這之中學會如何推動法案及公部門的運作門道。往後當他成為總統後必須頂住國會中共和黨議員的壓力,推動一波又一波的新政立法和政策時形成了良好的幫助。


另外這時期有個花絮是小羅斯福擔任海軍助理部長時拜訪英國,遇見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由於邱吉爾此前曾在美國出書與巡迴演講而大受歡迎,所以當時小羅斯福像個小迷弟一樣的湊上去打招呼,並對邱吉爾您是那位的反應感到失落。只要一想到幾十年後這兩人的政治關係便不免覺得有趣,沒關係,邱吉爾會親自去白宮脫給小羅斯福看的 ~(事實無誤)


如果照這個情形繼續下去,小羅斯福會順遂的繼續往上爬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如同老羅斯福曾在一夜間同時失去妻子和母親一樣,小羅斯福也遇上他人生的重大打擊:因為小兒麻痺終生癱瘓(不過其實沒到癱瘓那麼嚴重,其實還是可以稍稍行走,但仍是重度不良於行)。


雖然現代因為有疫苗小兒麻痺的病例減少很多,但回想起來以前就有認識的鄰居叔叔因為小兒麻痺所以行動不便。而且也不只我有這樣的經驗,有不少人回憶中都認識過這樣的人,只能說以往覺得很遙遠的疾病其實意外離自己很近。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更是防不慎防的疾病,成年後方才染病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更因此受到殘酷打擊。


對正在政壇裡扶搖直上的明日之星而言,這無疑是沈重的打擊。紀錄片對這段的敘述非常短暫,我想大概是因為沒有留下多少記錄。小羅斯福可以說是默默的、隱密的咬牙撐過一切,承受自己未來再也無法行走的悲痛。當他再現身時已經整理好了情緒,那就是如鋼鐵般繼續向前。


我覺得真要講什麼因為這個挫折讓小羅斯福成為更好的人這個可能也有一點過度解讀,但無論如何後人還是能從他的身姿,看見一個人如何跨越個人的苦難繼續向前,而且盡己之力為公眾做好事。


如同紀錄片中反覆強調的,儘管在政治圈裡小羅斯福的半身不遂並非秘密,但那時代的媒體基本上都願意自主規制不報導此事。官方也為了掩飾這件事花費許多心力,於是同時代的民眾基本上不知道小羅斯福無法行走。


儘管對比他後來造就的偉業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說出那又怎樣,卻也無法否定在那些偉業之前,倘若當時大眾知道這件事,那殘障的污名會如何影響到小羅斯福政治前途。顯然當時所有「圈內人」皆懷抱風度不去觸及、散佈此事。小羅斯福當選總統後官方更是全力維護他身障的秘密,當有記者不守規矩拍了照片時,甚至會被隨雇直接抽掉底片。


當然知的權力與公眾人物的穩私孰高孰低是個複雜的問題,用現在角度來看在當時嚴守秘密也算一段佳話。但來到現代關於此類問題的標準是否還相同,以及公眾人物面對不合理的污名是否有更好的應對方式,可能也值得更活在當下的我們進行更多的思考。


無論如何小羅斯福問鼎紐約州長成功後,下一站就是他人生的頂點美國總統,而且他上去以後就再也沒下來過了。咳,我是說在1932年當選的他所領導的美國,經濟正處於谷底,還因為前任總統胡佛錯誤施政導致中下階級的生活遭受致命打擊。


當時擠兌危機與銀行倒閉幾乎成了日常風景,群眾也已經養成一聽見風聲立刻衝向銀行把現金領出來的習慣。不改善這種狀態,市場將永遠無法恢復穩定,於是小羅斯福在當選後開始了知名的爐邊談話,藉由放假這樣輕鬆的定調讓銀行暫時關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金融原理與市場現況,並呼籲民眾在銀行開門後把錢存回去。


可能是小羅斯福陰德值夠高、也可能民眾已經厭倦無序的市場,甚至大家就是想相信新任總統誠懇的聲音,也或許永遠無法確定為什麼當初這招會湊效,總之當銀行再次開門時民眾真的回去存錢了,然後新政自此打響名號(另外這整個過程也讓人想起法蘭克.卡普拉在前一年的電影狂亂的美國)。


在這之後小羅斯福積極推動立法不斷端出一波又一波的新政策,當然這極度仰賴他這段時期與兩黨議員良好的關係。儘管新政的合憲性常被質疑,因此有些政策不敢太激進,有些政策又直接被最高法院宣告違憲,更為了過法案而不得不在種族議題上和南方議員妥協,但總之小羅斯福還是推出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海。


當然舊敘事是新政扭轉了美國的經濟,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其實新政施行了那麼多年成效還是馬馬虎虎,最後仍是靠二戰激起的全球性需求才真正拉抬成功。以上說法各有支持者,紀錄片呈現出的則是一個精明的從政者,如何巧妙在權力間合縱連橫以推動政策。


這也正是小羅斯福執政前期整個政府運作能跑得那麼順的原因,到了後期跟共和黨議員打壞關係後在立法上自然大受掣肘(同時還會提出各式各樣詭異的提案,比如禁止政府以任何創作形式發送任何關乎政治、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宣傳給士兵,結果這法案最後變一場鬧劇)。


作為三次連任都因為各種理由壓倒勝的總統,小羅斯福在鞏固民意上也很有一手,不過他他最強的一點仍是擅於審視局勢並推動民意。當民意不願參與二戰時,已經看出終需一戰的他想辦法鴨子划水,透過租借法案等策略支援同盟國。並潛心為當時其實完全沒做好準備的美軍整頓軍備(曾在海軍部任職的經歷也形成幫助),而當大環境轉變在珍珠港事件後民氣可用時,美國已經累積了足以一戰的實力,並能立刻為戰爭運轉起整個國家機器。


雖說危急時刻只要看起來頂得住的領導者民調都會升高,但那前提至少也要是看起來頂得住才行(望向同時期的法國)。小羅斯福便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史無前例連任三次(以後也不會再有案例,嚇掉一身毛的共和黨為免再有第四次趕緊修憲了)。


雖說有不少意見認為連任第三次的羅斯福到後期身體狀況已經不行(比如疾病與權力這本書便持此立場),也因此在談判桌上輕忽了史達林的政治意圖,導致後來的冷戰。但紀錄片本身也提到小羅斯福並不是個會先把姿態擺出來的人,根據他過往的作法,在面對一個新問題時他往往會先觀察好一段時間做齊準備,等出手時機來臨時才會果斷行動。


事到如今我們也很難確定羅斯福對蘇聯問題究竟是輕忽,或者還只是在觀察中,等準備好了就會出手。只是我也不免想起東尼.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中提過,東歐的赤化看似美國輕忽的結果,但實際上比較類似早已確立的勢力範圍就長那樣。除非再投入驚人的資源與軍力,不然很難逼蘇聯吐出早已吞下肚的肥肉。


總之小羅斯福在這段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把他的國際主義者精神推廣到整個美國、進而是全人類。雖然從某些角度來看這不完全是好事,但站在臺灣人的立場,或許該慶幸在當時當美國總統的是小羅斯福,一個計畫在戰後推動地球村概念的美國人,我對紀錄片裡的這段印象深刻:


當時小羅斯福提出四大自由的演說,關於這世上每個地方都要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籄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而且不是未來總有一天,是在我們這一代要努力達成。他的重要顧問哈利.霍普金斯回應:


總統,你不該說世界上每個地方,因為美國人不在乎爪哇人的自由。

羅斯福:要知道,哈利,從現在開始,他們要在乎爪哇人的自由。


或許那時代有這樣視野的人並非絕無僅有,但那人得是美國總統才有辦法這麼狂,更不是每個美國總統都可以想這麼狂就這麼狂。儘管我相信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可能不知道爪哇在那裡,但戰後這種精神確實是普世價值被推廣到全世界,成為所有文明之地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指導。


儘管戰後美國許多干涉外國內政的行為引來諸多禍害,但普世價值的存在確實也讓二十世紀成為人類史上的一個特例。儘管目前看起來這特例不一定能永久延續下去、甚至已經瀕臨消失,但曾經有過那樣的時光也是事實。


當然以上都是大寫歷史的領域,但除此之外小羅斯福的小寫世界又是另外一個狀態。講得難聽一點,小羅斯福在私生活完全是個外遇的媽寶。其父母超級老夫少妻的選擇讓小羅斯福的母親對兒子特別執著,而在私生活上,小羅斯福顯然也對母親言聽計從到了會讓作為妻子的埃莉諾感到痛苦的程度。


而說起來小羅斯福和埃莉諾的婚姻本身就很令人玩味,儘管紀錄片肯認他們兩人應該是因愛結合。但顯然幾年後小羅斯福就開始外遇,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兩人間或許有些愛情以外的東西,但要提到愛情的話,我覺得恐怕已經磨耗到不剩什麼了吧。


我忍不住覺得或許小羅斯福當初會選擇埃莉諾的兩個理由,第一個是因為她和自己的母親一樣強勢,還對改善社會充滿理想。而他或許本能的想要搏取她的認同,好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能夠成就理想的、夠好的人。第二個則現實許多,小羅斯福也許本能的知道,埃莉諾應該不會像其他富家大小姐一樣強勢拒絕他。


和埃莉諾的婚姻確實讓小羅斯福在政治路上走得更好,歷史上大概很難再有這種一邊是大權在握的成功政治家,一邊則是勇敢的社會運動家的夫妻組合。但也正因為埃莉諾總是強勢的鞭策小羅斯福做更多事,兩人像是伙伴多過愛侶,所以小羅斯福在軟弱之餘總選擇從熟識的溫柔女子身上得到慰藉,到後來連他的女兒都默許這件事。


考慮到小羅斯福後期的身體狀況與承受的壓力,我也不想在道德上對他苛求太多。但也正是看著小羅斯福的生平,讓我再次體會到人的複雜與多元面貌。然後如同所有人都知道的歷史之壁,儘管連他自己都沒有預期,但身體狀況極度不佳小羅斯福還是在在二戰結束前過世。


雖說當初選擇各方皆可接受的杜魯門擔任副總統,就是有心理準備他也許會中途接任總統,而杜魯門之後的表現也證實這個選擇沒錯。只不過小羅斯福顯然沒怎麼(刻意?)考慮交接事宜,至少杜魯門上台之時對許多事毫無掌握的程度,到了讓邱吉爾都驚訝且不贊同小羅斯福作法的程度。


不知為何我又默默覺得,這或許是因為小羅斯福渴望能靠自己打完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一役的執念,但當然這已經是腦補了,所以……嘛,人很複雜。而在老羅斯福和小羅斯福皆已成為歷史的當下,羅斯福家族接續創造歷史的,是一位繼續走下去的女人,也就是埃莉諾.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


她是西奧多.羅斯福弟弟的女兒,由於父母在她還很小時便去世,結果她就這麼被送到有如哥德小說中詭異大宅的外婆家。外婆本身性格苛刻,家中還有一堆鬼東西,比如惡毒的女管家、兩名酗酒的舅舅。紀錄片提到她房間後來得裝三道鎖,雖然沒明講但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總之看著看著我忍不住覺得埃莉諾的人生完全像本教養小說來著。好不容易撐過青少女時期,前往倫敦留學的兩年間是她最幸福的時光。在作為女性教育先驅的校長引領下,埃莉諾這輩子第一次可以盡情使用自己的大腦。可好景不長,她才剛滿十九歲,就被外婆強迫帶回家準備在社交界出道。沒能好好完成學業、探索自己的志趣也成為她的人生缺憾之一。


回到美國的她很快和小羅斯福兩人開始交往,同時也正是因為和參與公益活動的埃莉諾交往,小羅斯福這才第一次知道所謂的貧民窟長怎麼樣子,往後埃莉諾也將一直是小羅斯福與真實社會間的連繫。也因此如同上面提過的,我相信兩人結婚當下彼此之間確實有著情意,儘管這份感情大概不是充滿火花與熱情的類型,但以那時代而言已經可以算是戀愛結婚。


再說那年頭人們都早婚,這兩人也很快決定訂婚,只是……無論對外形象如何,總之小羅斯福這人在家裡就是個媽寶沒錯。羅斯福夫人一開始先是以年齡質疑這段關係,接著要兩人秘密交往一年確定心意再結婚。


等到發現擋不住以後,就自己蓋房子自己裝潢,然後叫兒子和媳婦搬進去(至少她還沒也一起搬進去住,而是住在附近一棟幾乎一模一樣的房子裡)。不用說埃莉諾當然大崩潰表示但這不是她的房子,對此小羅斯福表示,媽媽也是一片好意妳不要鬧脾氣嘛……


當然埃莉諾還是漸漸的想辦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出口,特別是小羅斯福就任總統之後,埃莉諾更為第一夫人這個地位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她就此投入政治與人群,並為改善社會善用自己的影響力。


老實說她頭腦好也很有抱負,但在那個女人生命重點只在於找個男人結婚生小孩的時代裡,埃莉諾從小就成天被媽媽酸長得醜,更糟的是最喜歡的父親其實是個酗酒精神病患,成天給她一些永遠不會實現的承諾。


結果就是她這輩子很可能都在渴望自己永遠得不到的父愛與來自母親的認同,但或許也正是基於這種缺憾,讓她有了化悲傷為大愛的能量。她渴望透過造福群眾來建立自尊與地位,於是就和上面提過的一樣,她和小羅斯福成為史無前例的夫妻檔,先生是擅於精明的美國總統,太太則是熱血社會運動家。


當小羅斯福因小兒麻痺半身不遂時,是她鼓勵他繼續從政。當丈夫為了推動新政不得不在人權議題妥協時,埃莉納在種族議題上走得更遠且無所顧忌。在那時代她的許多作為都可以用激進來形容。而對社會公益無比熱心的她也參與新政裡針對貧窮的造鎮計畫,並第一夫人的身分大力投入並進行政治宣傳。


儘管她強勢的行事作風或許慢慢的磨耗掉她與丈夫之間的溫情,但那想必是因為在她眼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看起來更加需要協助。此外史界一直有聲音懷疑埃莉諾或許是同性戀,不過這部紀錄片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含蓄,只有稍稍暗示埃莉諾有很多女同性戀朋友,和某些人的感情更是延續終生的暖昧可能性。


總之在小羅斯福過世後,埃莉納本著其地位與人望仍在政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她是美國駐聯合國的第一任大使,起草世界人權宣言,同時也是女性主義者,並持續進行各種公眾活動,直到十多年後過世才停止。


其實就像回顧許多在歷史上有所成就的女性生平一樣,看著埃莉諾的故事我難免會想如果她能夠和男人擁有同樣的機會,那她能否成就更多。第一夫人的身分讓她得以接近權力核心,並促成關於公益的政治決定。


表面來看她正是因為作為女性身分才得到這種接近權力層峰的可能性,儘管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第一夫人其實都沒有她那樣的成就、胸襟與視野,那關乎於人格特質與個人理念。於是我還是忍不住思索另一種可能性,不是以夫人的身分,而是以自己的身分(或者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總也得給第一先生更多的機會表現才公平,對吧?)。


她從小到大會理所當然的得到求學的機會,長輩們不會覺得讓她接受高等教育很奇怪。她不會念書念到一半被抓回家搞社交界出道,即使已婚應該也不妨害她精進自己。她也許會以個人名義從政(而且和老羅斯福的親戚關係還比小羅斯福更近),而不是只能以千金小姐的身分投身公益,更不需要花時間生六個小孩,還要和婆婆爭取生活空間與家庭的掌控權。


當然人生的際遇是很複雜的,是頂著上述這一切成為第一夫人好,還是得到屬於自己的機會比較好呢?沒人可以確定,就像人類社會現在基於各種深入人心的文化與價值觀而產生的種種扭曲影響著一切一樣,我們其實都不知道真正乾淨的對照組會長成什麼樣子,但看著像埃莉諾這樣的女人,我們很難不去想像一個更平權社會的可能性。


肯伯恩斯:羅斯福百年家族史(The Roosevelts: An Intimate History.2014)是一部片長不短的紀錄片,內容或許不夠深入、觀點也相當溫和,不過仍是資訊豐富且精彩的作品。我花了很多時間才看完,感覺上花了更多時間才終於把心得寫完,推薦給感興趣的人。


延伸閱讀:危機領導:在體現品格與價值的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