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書本也參戰: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

觀賞二戰相關的影視作品時,常常會出現美國士兵拿著口袋書在看的畫面。一直以來我都對此感到好奇,這要說是自己帶上戰場的也太有心,又如果說這是官方補給……真的嗎?為什麼?作者茉莉‧戈波提爾‧曼寧(Molly Guptill Manning)的這部作品,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


不過在談到所謂「戰爭版書」的誕生之前,要先回到1933年三月十日,柏林倍倍爾廣場的焚書大會。希特勒掌握政權後,開始一連串的「潔淨思想」行動,除了控制所有的媒體與創作之外,也開始排除所有不符合納粹理念的作品。而圖書館在這浪潮中首當其衝:來吧,把不乾淨的東西通通燒掉,德國人要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偉大也更亞利安的偉大帝國!


當時這些焚書活動便已引發德國以外的歐美輿論批評,不過想當然,有用才怪。而且事實證明,大多數國家都輕忽希特勒思想戰的恐怖,以至於納粹有充足的餘裕,利用收買媒體以及精心設計的廣播,製造德國與他國間軍力懸殊的印象,輕易的在戰爭開始之前便瓦解潛在對手的士氣。


法國一開戰便輸到脫褲子就是最好的例子,該怎麼說呢,這部分很讓人和台灣現況聯想在一起啊 ~(嘆)面對德國的野心和歐陸的迅速淪陷,美國終於開始覺得自己該有點紙上幹譙之外的反應,於是儘管並非戰時,但國會還是通過了徵兵法案。


只是說一戰美國復員的超勤快,此後也沒怎麼認真在練兵(儼然一副大西洋和太平洋就是我最好的防禦的盤算)。於是這些在冬天依法報到進入軍營的新兵,面臨到的卻是根本還沒蓋好的超破爛營地,以及要什麼缺什麼、但凡重要物品通通欠奉的悲慘情境。


不用說,這對士氣的傷害超大,軍方高層非得趕緊想個方法解決相關問題不可。至於什麼方法最好,那當然就是幫助大家盡情逃避現實啦!(爆)沒錯,雖然這樣講不太好聽,但面對不得不適應的悲慘處境時,最好的應對方式莫過於適當放鬆、也就是提供娛樂給士兵,好讓他們能自嚴酷的軍隊生活中喘口氣。


旣然如此那又有什麼比書這個存在,能以更簡單的方式帶領讀者前往另一個世界(喂)而且還很便宜?


美國早在南北戰爭便有募捐圖書送往戰場的記錄,而在一戰還做得更多。只是那時候的美軍作為一個已經放給他爛很久的軍隊,我們實在不必指望裡頭的圖書館有多精實。事實上旣有的軍隊圖書館讀物量少又跟不上時代,新建軍營的圖書館就更不用說了。


雖說美軍馬上展開購書計畫,但在當時一片忙亂的建軍過程中,可以想見這不會成為最優先事項。幸好不久後這個問題傳開,美國的圖書館開始伸出援手,各自進行募書計畫。不久後美國圖書館協會也注意到相關活動,早就對希特勒焚書和清掃歐陸圖書館藏不爽、並且抗議許久的文化人們,決定展開全國性的活動,「勝利募書計畫」就此誕生。


老實說看見這個活動的照片時,我還蠻訝異的,因為送來的全都是精裝書。可是我實在很難想像會有多少基層士兵想帶精裝書上戰場(要我平時帶那種硬殼精裝書四處跑都有點抗拒了……),再說電影裡演出來的明明都是口袋書所以……嗯,也確實,雖說勝利募書計畫是成功且有貢獻的重要活動,但基本上並不太符合軍隊實務需求。


首先就是向一般民眾大力募捐圖書的結果,基於人性很容易變成全國廢紙收集運動。簡單說就是收到的不是沒有好貨,但雜七雜八的不適合書籍卻更多。如果收到的是「編織教學」也就算了,但捐「一位禮儀師的回顧」又或者「神學在一八七零年」,給將要或正在打仗的士兵這究竟?何況如上所述,隨著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軍隊開始派駐海外,精裝書不適合戰場的問題便更加凸顯出來。


最終『勝利募書計畫』雖然成功募到最初目標的一千萬本書,但這項活動也自此終結。因為新的計畫開始了,這回出版從業人員打算籌組「戰時書籍委員會」,與陸軍部和海軍部合作,除了推出「非讀不可」選書來鼓舞後方民心之外,也決定開始自己印書來分送戰場。


事實上在此之前,美軍已試著加強配送雜誌至前線的服務,而當時的雜誌業為了降低成本、配合紙張配給制度(是的,戰時美國什麼都要配給),已經嚐試印制正常雜誌的縮小版「武裝部隊版」。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版本實在非常傷眼,但在戰場上尺寸很重要,可以逃避現實以防崩潰更重要,所以這些戰地專用的雜誌大受歡迎。


雜誌可以變小,書當然也可以變小,二戰之前美國已經有口袋書的存在,只是1940年以前美國書店仍較青睞精裝書(因為有質感然後……利潤十倍),看見平裝本就翻白眼。但旣然書要送戰場,那方便自然成為整件事最大的重點。


畢竟如果希特勒光靠一本『我的奮鬥』就可以把歐洲搞成這樣,那作為有骨氣的文化人,用印更多(最好是納粹會怕的那種)好書把美好的普世價值發揚光大,便是最好的對抗手段。


不久後戰士版書出爐了,正好能塞進口袋的設計、只要不妨礙國安就百無禁忌的豐富多元選書方針、巧妙設計過的排版和裝禎、極大的逐月系列出版量,一切全是為了不對士兵在戰場上的活動造成妨礙。


再來的問題只剩,呃,美國大兵會想看這些書嗎?大多數的士兵入伍之前,恐怕除了漫畫之外啥也不看,這樣的人在艱困的戰場上,真的會有那個心思願意看書嗎?答案是,會看,而且超想看!


在軍中能讓人感受獨處樂趣的活動十分有限(失心瘋除外),更別提逃離眼前悲慘境況的手段了。而閱讀,恰恰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另一個神秘的空間。在今日或許很難想像,但在二戰時期那怕入伍之前根本沒看過半本書的人,在戰場上也變得超愛看書。


於是許多戰地記者和軍人都留下了戰士版書有多受歡迎的描述,不,這麼形容還太保守,實際上根本供不應求!不用說,最受歡迎的就是那種有色色情節的書了,有些選書在美國甚至還是保守地區比如波士頓市的禁書。什麼,官方不該印這種傷風敗俗的作品給我們的軍人?呃,大兵瘋狂來信表示:別管那群衛道人士怎麼講,拜託千萬要印下去啊啊啊!!!


接下來便來到我整本書最在意的一個段落,也就是軍人選舉法案的修訂。當時小羅斯福正在尋求第四次連任(當然這也有其爭議,但反正不是這邊的重點),考慮到戰場上士兵投票的普遍傾向,共和黨議員便對海外軍隊不在籍制度使出各種刁難手段。



這之中引發最大風波的,莫過於參議員塔夫特的第五條修正案,條文禁止政府以任何創作形式發送任何關乎政治、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宣傳給士兵。該怎麼說呢,這條文如果放寬解釋,適用範圍簡直像太平洋一樣寬廣,而且還真的過了。結果就是軍方與戰時書籍委員會面臨到有很多書都好像不能出了的窘況。


於是委員會長剛開始為了解套,打算以刪減書籍內容的方式做應對,但這打算很快被委員會內部成員反對。大多數成員都覺得這種應對未免太膽小,我們之所以站出來為國家做事,就是為了對抗希特勒的思想戰。而現在我們美國自己弄出一個審查制度來,想控管我們海外的士兵什麼可以看、什麼不能看?開什麼完笑啊!


於是一場宣傳戰於焉展開,委員會決心捍衛自己的選書權利,不管是對抗衛道人士對「辛辣書籍」的過敏反應,還是反擊參議員淨化海外士兵選舉傾向的企圖都一樣。



一份新聞稿發出了,詳述因為這個法案將被剔出戰士版印製行列的好書清單。而後更廣發信件給予全國各大報章雜誌,詳述這個法條將帶來的恐怖影響。顯然當時的記者與總編都能理解此法條背後可能存在的恐怖及黑暗,大量報導和評論隨之出現,開始形成輿論影響。


另一方面自己也十分幹譙這個法條的美國軍方開始使出黑暗兵法,決心用最寬大的解釋方式來運用法條好突顯立法不當,比如把大量軍人教育課程中的教科書踢出清單。軍隊報紙『星條旗報』則走嚴格自我審查路線,而且手段還越來越激進。


面對委員會、其他團體和軍方的聯手夾殺,塔夫特議員不用說很理所當然的表示,我訂這法條明明沒有惡意,是軍方和委員會自己過度反應才會惹事好不好!總之到了這種地步,主要是面子問題了吧?


塔夫特議員打死不撤守他可愛的第五條,而陸軍部也步步進逼,電影也禁、研發更多審查制度,還有……喵他的在「陸軍航空隊官方指南」上看見三軍統帥羅斯福總統的照片後,他們就把這本指南也禁了!


嘛,如果這段拍成電影(很適合我覺得),簡直可以想像那畫面,就是一群人在如小山般的「重要」書籍中翻找,突然間大家相視而笑:很好,我們找到殺手鑭了!事實證明這真的是很成功的一招,在陸軍部禁了這本指南當下,也差不多為第五條釘好了棺材。


隔沒幾天,另一位參議員希奧多.格林火速提交報告準備修正第五條,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光靠軍方對法律的寬鬆解釋肯定不是解除這種狀態的良方』,國會本身要負起責任,將法令修訂好」。


面對一個要件過寬的爛法條,執法者在使用上自我限縮也算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我們要知道這終究不是正常狀態,更不是拒絕或怠慢修法的藉口。爛法律就該趕快處理掉,而不是反正旣然現在實務透過自己喬勉強還能應付,結果就放在那裡繼續爛下去。


一個可以變得很恐怖的法律被執法者用得很安全,仰賴的全是執法者的良心與常識,但說真的這絕非一個法治國家該有的狀態(我們就別多提不能仰賴時候的傷心事了,特別是在台灣……)。


一個立法本來就不該拿來測驗人類的良心和常識存量,而該要透過謹慎規範來確保其能以符合比例原則的方式達成立法目的(而且這目的本身也不能有問題)。如此才能避免執法對象可能因此碰上的不當傷害,以及可能因此損及的社會公共利益。


美國二戰時期這段對抗軍人選舉法案第五條修正案的故事正彰顯著這個道理,事實上戰時書籍委員會與軍方當時大可裝死,這本不行換下一本就好,沒必自找麻煩掀起政治風波。可是有些精神、有些價值實在不能退讓,因為退了以後,當前究竟是為何而戰將會成為更大的問題。


在二戰期間,戰士版書撫慰了許多戰場上的寂寞心靈,雖說隨著戰爭邁向結束,印量也逐漸消減、最終結束計畫。但整個企畫帶來的,乃是一大群因此愛上閱讀的族群,以及因平裝版普及而帶動的整體書籍銷量。


閱讀在戰爭中拯救了許多人,也在戰後為退伍軍人帶來許多原先想不到的益處。最初的逃避現實大作戰,最後回過頭來讓現實變得更加美好,我想這肯定是當初主事者從未想過的迴響吧。

書本也參戰(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ed Us Win World War II)頁數不多但內容相當精彩,個人超推薦。如果要說有什麼問題的話,就是結構和文筆不夠好,但這小事而已。


然後我想強調整本書讀來很OK,但有些問題仍是不吐不快。比如同一本Strange Fruit一會兒譯『奇異果實』,一會兒又變成『奇異水果』;特羅特曼中校則在短期內變成了羅特曼中校。


我也不是很懂F. Scott Fitzgerald不採台灣常用譯法,非要譯成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有什麼特殊理由,但倒真的很想知道「政治閹驢性」究竟是指什麼東西(對民主黨極之不利的意味嗎?WWW)然後……書裡打戰打了大半本,我都抖到快忘記這仗是怎麼打的了。


我知道台灣的出版從業人員很辛苦,所以如果可以都不太想念這部分的問題,而且這類型的書本來就麻煩又難搞,但是……唉。無論如何這仍是精彩的作品,談的是美國二戰期間和書有關的故事,無論是留在家鄉又或者前往天涯海角,它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有趣的故事。


舊站人氣: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