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單身,不必告別:獻給所有正要踏進婚姻、離開婚姻,和不考慮婚姻人們的箴言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讀者文摘上看過一則笑話,有對男女正在簽結婚證書,男方簽完後遞給女方表示,這張就是妳接下來的長期飯票。而女方也不客氣反擊,這是你的洗衣機保證書。


當時還很小的我覺得這太太真是機智,顯然審稿的人也一樣,所以這篇才會被刊出。當然事到如今這則笑話只會讓我毛骨悚然而已,裡頭所顯示的權力關係、預設的家庭分工與刻版印象通通令人皺眉(這事證明人和社會都能進步,當下看不出問題也不代表沒有問題)。但更毛骨悚然的地方在於,想想一個人從小到大讀過多少這樣的東西,接受過多少諸如此類的觀念荼毒?


儘管路還很長,但人類可以一路走到這裡,真的不簡單。


本書是自由撰稿人雷貝嘉.崔斯特(Rebecca Traister)針對單身女性人生各面向的探討,不過這本書最新吸引我的果然還是序言,該怎麼說呢,劈頭就提到蘿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在寫到蘿蘭結婚後原本光輝燦爛的故事瞬間變成噩夢一場……說得太好了啊啊啊啊啊!!!(按五萬個讚)


不過其實小木屋系列不是到新婚四年才變成噩夢一場,從開始談戀愛並觸及婚姻邊緣的「金色的快樂年代」,便已具備令小女孩對婚姻失去憧憬的威力。在這之前羅蘭碰過的家庭不是每一個都幸福美滿,有時似乎還挺亂七八糟的,但都沒有像這本裡去教書時寄住的家庭那樣,直接給讀者看見被困在不幸婚姻裡的女人那種瘋狂與悲慘。


而到了新婚四年後,讀者突然發現,羅蘭成了那個不幸的女人。該怎麼說呢,儘管這段過程之所以悲慘,主要還是因為碰上各種衰上加衰的意外與災難。可不免還是會讓幼小的心靈深深感覺到,怎麼沒結婚之前她們看起來都好好的,結了婚以後人生各種悲屈。先別提什麼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奢望,這婚姻已經不是愛情的墳墓而快像人生的墳墓了(大概也因為這樣所以變成不補個傳記會很哀傷的系列 XD)。


也因為這股怨念,所以我看見作者吐槽說她童年喜歡的那些小說,總是在主角結婚之後快樂就跟著結束這點,簡直是心有戚戚焉。不過說是這麼說,其實本書並非強調單身王道結婚是蠢事的作品。雖然嚴厲批判婚姻制度對女性的不公不義,但對於單身女性日常生活與生涯規劃的不安因素也如實探討呈現,這就更別提將階級因素考慮進來時,又會有一番更加不同的風景。


由於傳統婚姻制度等同讓女性放棄自由,從屬新的家庭為丈夫與孩子貢獻個人勞動力。當然每個家或許都有它自己的風景,絕對也有幸福的夫妻關係,但在近代以前這種說法就跟強調在瘋狂打雷時,拿釣竿走在大草原上的人不見得會被雷劈一樣。


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讓女人失去個人能動性的同時,也無法在公共領域有所成就。一旦進入婚姻,女人常會面臨失去姓名、自由、財產的未來,更糟的話可能連人身安全都沒有。這種狀況制度化的成果,甚至成了某些人口中所謂的自然現象。


但近代以後由於社會變遷,能夠獨立負擔家庭開銷的男人越來越少,不願放棄工作機會與獨立性的女人則越來越多,再加上因為過早結婚未能投入職涯導致的貧窮人生更時有所聞,自然更加挑戰中產階級核心家庭的傳統結構(相較之下底層的女性因為本來就不用指望有男人可靠,所以單身很早以前就是理所當然或者不得不然的選項,因為結了婚以後更是惡夢一場)。


於是社會中尚未能完全進化的傳統觀念,碰上已經進化了的女性價值觀,單身人口便自然逐年增長並造成少子化現象。畢竟大多數人都會主動避開對自己不利的選項,比如上班累得結果半死下班後還要面對家務與育兒的第二輪班,老公做什麼都只是「幫忙」,又或者可以冠上新好男人的榮冠……人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做出的決定總是很現實。


連帶從本書舉出的諸多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早在幾世紀之前,便已有許多女人表示惟有保持單身才能擁有個人自由。透過回顧過往歷史,實在不意外古早時代勇於投身公共事務的女性大半都未婚(一旦結了婚她們往往會自然或者被迫淡出社運圈),美國最早的幾起勞工運動都有紡織女工的身影參與其中(不用說最慘的幾件工安意外也是,沒有投票權真的慘)。


就像在電影女權之聲:無懼時代的心得裡提過的,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人總比較容易爭取個人權益。縱觀整個二十世紀,其實也是一個女性不斷在打壓中再度奮起的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男丁減少但工廠越開越多,於是有大量的女性投身職場。她們很多都延後結婚時間並盡情享受單身時光,有趣的是好萊塢前海斯法典時代的電影的大膽猛爆,也為我們保留了一些這時期的社會風貌。


但進入三零年代後保守勢力反撲,想盡辦法把女人趕回家庭裡相夫教子。因為女人不該和男人搶工作,而且結婚生子不但是女人最重要的責任,更是建造強大國家的基石。該怎麼說呢,這些勢力成功了,我們現在回頭看美國五、六零年代中產階級郊區文化與核心家庭的風貌,根本很難想像爵士時代美國女性獨立自主勇於探索生活的氣度。


但人對自由的渴望不會消失,也正是因為四到七零年代這段時間保守勢力做得如此之徹底,以至於讓下一代的年輕女性意識到:她們絕不複製長輩的人生(然後這時我們想起了芭芭拉.艾爾瑞克的阿嬤,如何用一只電煎鍋阻止她投入貧窮婚姻的故事)。


然而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父權社會對於拒絕進入婚姻的「壞女人」,向來都是啟動污名化機制進行各種打壓。無論是自行選擇還是被迫選擇單身,巫婆、老處女、沒人要等,各式各樣的批評與針對同樣深入人心,沒能從屬某個男人替他生兒子顯然是種失敗與罪惡。


直至現今我們還是一天到晚聽見保守勢力(或者形容為噁心的阿公或腦袋有洞的阿嬤好了),針對單身女性發表各種匪夷所思的言論。幸好突破傳統雖然不容易,但一旦意識到了,便怎樣都無法忍受了。


美國1991年安妮塔.菲.希爾,指控最高法院法官受提名人柯雷倫斯.湯馬士性騷擾一案,在當時受到各界保守人士兇猛的砲火,針對被害人進行各種批判與蕩婦指責。但也是這起案件第一次讓女性驚覺,啊,我們的國會裡女性議員竟然如此之少,於是下屆的議員選舉,女性候選人的數量創下新高。


時至現今傳統價值觀、玻璃天花板,與長久以來的制度性限制造成的惡性循環,都仍深深困擾著女性。已婚者在工作上面臨各種不利,回到家中後還必須負擔如同第二輪班的家務,更糟一點還有夫家的孝道外包(連祖先的份一起,管妳信不信)。


雖說保持單身的人可以專心在工作上衝刺,並經營個人生活、性經驗與人際關係。而單身女性也能以個人的消費力與政治影響力,回擊並改變社會對於單身者各方面的壓制與批評,慢慢追求一個相對友善的環境。


但即使如此,安全、生育(像台灣現在單身者就無法使用人工生殖技術,結果就變成只有夠有錢的人可以跑到國外生小孩,完全看不出真的有在擔心少子化問題)、歧視、稅制不公等問題仍揮之不去,同時間保守派仍傾百分之兩百萬的力量,堅決表示單身女性不結婚不生小孩,便是當前社會問題的重要源頭之一。


此外儘管都市生活便利的形態十分適合單身男女,卻也無法忽視這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把生活中許多勞務,以低廉價格外包給底層勞工的事實。更糟的是在中產階級逐漸萎縮的現代,有時這些所謂的低價勞務早已形成中產階級沈重的負擔,最終一幅弱弱相殘的景象無奈的展開。


中產階級花不起錢,而底層勞工找不到正常的工作。


如同上面約略提到的,早在單身現象擴及到中產甚至資產階級女性之前,這在社會底層已經是普遍的現象。就作者觀察雖然很多中產階級女子會認為單身是自己明智的選項,卻無法否認至少在美國保持單身這個概念一開始,便是非底層之人向底層社會學習的生存智慧。


對中產階級來說,單身往往是基於慎選對象因此延後結婚的結果。但對底層女性來,保持單身往往是一輩子的選項,只因為她們在婚姻制度中確實完全看不見光明與希望。


而當單身或已婚中產階級女子需要將家務外包時,這些往往被低估價值(因為可替代性高嘛,但到底可替代性是什麼意思咧,苦笑)的工作往往由貧困女子負責,而這些工作沈重的程度會更進一步剝奪她們脫離現況的機會。


於是面對當前單身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與其滿腦子想著要如何把這些女人(或男人)塞回婚姻裡,倒不如認真思考如何因應這個現象,提出更彈性的社會政策。單身代表沒有想要與之共渡一生的伴侶,但不代表沒有交往對象也不打算生兒育女。


於是社會自然也該適度放寬當前法律綁死在家庭關係上的種種限制,並賦予單身者更加彈性的選項。同時建構周全且更密集的社會網絡,讓社會上每個人無論有沒有結婚都能降低被隔離的現象,便是政府與人民面對眼前高齡化社會的一大要務。


比如雖然單身者更加需要,但就算是已婚家庭在現代照樣需要更容易取得的公托、社會住宅、落實勞檢、確保適當工時及合理薪資等周邊機制,才能避免少子化現象更進一步。


此外雖說台灣目前的社會政策基本上就是不鼓勵單身者生育,卻也無法忽略帶著孩子離婚的人、還有因為個人因素雖然有結婚,還是得一個人帶小孩的人所面臨的困境。更別提當單身者老去(就算有結婚,但絕大部分的人終會面臨成為單身者的一天)時,如何建構充足的社會網絡串連起每個人更是重點。


單身,不必告別:獻給所有正要踏進婚姻、離開婚姻,和不考慮婚姻人們的箴言(All The Single Ladies: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有點像美國女性單身史、有時又帶點社會學分析的味道。


但整體而言她又不是那麼嚴謹的作品,而比較像漫長的報紙專欄,甚至有時候感覺還挺散亂的,更欠缺精準的分析與論述,於是我看的時候主要也是看裡頭提到的歷史、資訊與時代趨勢。


本書會讓我覺得她像美國版的中國剩女,只不過民主國家的單身女子故事儘管仍有著不公不義,但終究還是沒像極權國家那樣,直接變成一個毫無希望的恐怖故事。正好相反,作者企圖呈現出一個單身者越來越強大,而且只要能意識到這點整體都能更加強大的社會。


但我一定要再重申一次,本書並不是單身者戰歌之類的作品,而該說她期待一個不管對何種性別都更開䦚、更平權、更自由也更溫暖的世界。社會趨勢一旦成形便不太可能再壓回去,又或者說單身人口比例上升,其實是每個人在面對社會變遷時,自然而然做出的選擇。


既然傳統形式的婚姻制度已越來越不受歡迎,再想辦法急著把人塞進去絕非聰明主意。該做的是如何串連社會上每個人創造出更多的連結與社會網,賦予每個人更多的自由與生存意義,我想才是未來世界的重點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