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

只要認識年齡相近的中國人而且聊過相關話題,大概很難不為他們誇張的適婚年齡觀念驚訝(然後下一秒想著喵他的還好我不是中國人)。二十三、四歲便匆忙結婚的女性大有人在,而且近年來還冒出「剩女」這樣的詞彙,甚至是從二十五、六歲就可以開始算?


比起日本的敗犬一詞多少還有一點獨立自主女性自嘲的味道,中國這個新創名詞背後顯然滿是惡意。這一切究竟怎麼回事,正是本書作者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企圖探討的點:剩女這種性別歧視爆表的名詞其誕生目的為何,這種現象又如何進一步壓迫本來就極受限制的中國女性?


老實說就和許多問題的源頭一樣,最傷害中國人民的總是中國政府。透過作者的剝絲抽繭,可以發現剩女這個名詞確實出自官方手筆(媒體要姓黨嘛),而一切的重點皆與維穩有關。


由於一胎化政策使得中國男女比差距嚴重,而單身男性過多(特別是在當前社會氛圍下)導致的治安問題,明顯對中共念茲在茲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儘管這威脅有沒有大到危險程度其實微妙)。


於是此事成了中央關注的重點,而想解決這個麻煩得用上許多手段,比如利用恐懼創造需求:女人不要想太多,反正只要是個男的妳嫁就對了!官媒和婦聯一同出手透過各種媒體和管道進行大量宣傳,營造出讓中國女性人人自危,擔心自己超過一定年齡便會嫁不出去然後人生完蛋的恐慌。


考慮到中國所謂的「黃金單身漢」都爽得可以根本不急著結婚,所以政府如此宣傳的重點當然是施壓逼迫條件好的女性,去和那些她們原本不會看上眼(無論是基於人品、相性、經濟或教育條件)的對象來個一夫一妻一生一世。


那如果結完發現苗頭不對後悔了怎麼辦?作者表示第二張陷阱卡來了:房產問題。中國房市炒作程度大家都知道,各種建立在戶籍、是否已婚以及經濟能力的限購條件越來越嚴格,加上社會風氣保守重男輕女,凡此種種便創造出一個對女性財產權極為不利的現況。


大多數中國女性雖然會將積蓄和收入拿出來與丈夫一同購買房產,但房契上卻通常只有丈夫一個人的名字。整個社會氛圍讓女性自動自發的接受這件事,即使有少數人敢向伴侶提出要求,往往也得不到滿意的答覆(然後別忘記中國女人早被整個國家嚇到覺得沒結婚等於世界末日,所以非常容易妥協),更別提聽到相關發言會瞬間上演絕地崩潰秀的「夫家」了。


恐慌讓她們甘願或者不得不吞下極為不公的現況,偏偏中國人民法院2011年對婚姻法的新解釋,「也就是房子在誰名下就是誰的,除非妳有辦法證明自己真的出過錢」的看法,更兇殘的剝削中國女性。其實從法律角度來看這解釋也不能說有錯,問題出在這卻是個罔顧社會經驗和現實的解釋,等於加重剝奪了中國女性的財產權。


(有意思的是相似法律在台灣正好產生相反的結果,民國七十四年以前按民法規定,登記在妻名下的不動產夫仍有權管理處分,形成許多極不公平的現象。修法後回歸登記在誰名下就是誰的正軌,方才保障了台灣女性的權益。只能說法律適用真是很困難而且極需智慧的學問,此外無論體制和社會氛圍再恐怖,自己的權益終歸得靠自己爭取)


總之這麼一解釋的下場乃是,無論女性在婚姻中是否共同支付房貸或者家用,只要動了離婚的念頭,那就準備跟房子說再見吧 ~(畢竟一般人不太會保留全部的收據,而且就算保留了,法院多半也不會做出有利判決,判了執行力也……)。


如果是經濟能力好的女人頂多就當賠一棟房子咬牙離開(有人甚至因為擔心先生的男性尊嚴,把自己買的房子用夫的名義登記,甚至還有什麼「自己有房的女人會嚇跑男人嫁不出去」的看法,不得不說我看到這裡時忍不住在內心驚呼,中國男人是有多玻璃心啊?)


但如果經濟情況不好呢?喔,對了,您知道中國的家暴問題很嚴重,而且政府基本上無視這個問題嗎?(因為要把女人關在家裡好穩定社會嘛)總之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女性在社會風氣壓迫下未經慎重考慮便結婚,懷抱著幾乎是「我會乖乖的,請對我好一點」的卑微心意不爭取任何財產權益。


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把太多個人資源投入家庭,特別是由先生所有的那棟房子。此時這些女人不但失去抽身的能力和意志,更悲痛的發現先前「我會乖乖的,請對我好一點」的示弱實在沒啥屁用,因為丈夫狠狠打妳之後,整個家族整個社會整個政府還會一起告訴妳:閉嘴吞下去,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穩定比較重要。


事情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皺起眉頭,想起一些不太一樣的現象,比如……中國女人不是很拜金很敢要嫁妝,號稱沒房休想叫我嫁嗎?作者對此亦有深入研究,發現這又是政府和企業再一次聯手合作。


為了穩定希望女人都乖乖結婚,為了穩定經濟(房地產)價錢不能掉,該怎麼維持這一切呢?答案就是,我們再來創造新的恐慌:沒有房子的男人不是個咖,沒有房子的男人就是討不到老婆!


近年來許多誇張的中國女性拜金言行和與相關調查結論,背後都出自媒體設計或建商、婚姻仲介業的贊助,畢竟這樣的氛圍對相關行業非常好賺。加上此類新聞吸睛度十足(不管是對魯蛇男還是自認良家婦女的厭女女),於是媒體自然也樂得製造或者尋找一大堆諸如此類的事件大肆炒作。


而當這整個現象又與黨的利益及統治穩定相互結合,便造就出如上所述整個「社會現實」。把女人嚇死逼她去結婚,管她會遇到家暴還是什麼,反正整個制度都要盡可能讓人離不了婚。


可是真的很慘一般人都會想離怎麼辦?那就用房子來捆住她吧,創造出結婚一定要有房的剛性需求,讓房價永遠維持在高檔。只要一對夫妻都必須把大量收入投注在房產上(或者先生錢拿去付房貸,太太扛家用然後月光),他們的主要財產就會是那棟房子。然後整個社會氛圍和制度都對男人有利、房子幾乎都登記在夫的名下的話……科科,我看妳還能怎麼跑。


如果要說看到這裡已經覺得夠恐怖了,那我只能說關於家暴的章節還要更加令人咬牙切齒,簡直會令人痛罵這真的發生在二十一世紀嗎?只能說當穩定就是一個社會的最高指導原則時,要犧牲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


如果是個壓力鍋或許還能期望有天爆開後會有所改善,但麻煩在於要是這鍋裡的東西什麼都能忍,所以壓力值永遠高不了……唉,當中國人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當中國女人更需要(是啦男人都覺得自己超爽,然後都視自己有的既得利益是「自然現象」,喵你的自然現象咧)。


那如果是中國女同性戀者的話?對比男同性戀者的資源,中國的女同性戀者無論能見度還是資源都極其稀少。更慘的是這些男同性戀者本身也會歧視女性,而且龐大的「同婚人口」,也就是基於社會壓力偽裝自已假意與異性戀女性結婚的行為,無疑也收到了中國政府鼓動剩女恐慌所製造出的紅利(然後可以再重覆一次房子和家暴的問題,都一樣)。


所幸到了這個程度,終究還是有人忍不下去。本書最後的部分談及中國目前的女權運動,雖說在外國人眼中現況看起來絕望得可以,但身處其中的人對此仍懷抱希望的話,作為讀者當然是誠摯送上祝福(附帶一提,中國的反家庭暴力法已於2015年通過,雖然是否有好好落實並不清楚,更別提在近年來中共對民間控管越來越嚴厲了)。


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並不厚,而是以相對精簡的方式談論種種圍繞著剩女的現象。無論那是政府和企業共同販賣的恐懼、自古流傳至今仍十分強勁的性別歧視、為了維穩不惜犧牲人權無視正義與弱勢者人身安全的司法系統,還是被這一切壓在最底下的中國女性。


女性主義批評家和哲學家身分的朱蒂.巴特勒(Judith Butler)一九九八年在『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發表的一篇文章,對「僅僅是文化」(merely cultural)這種藉口的批評如此說道:


「若是這些產物對政治經濟的性別次序而言乃是不可或缺,也就是說,少了它們將會危及其基本運作,那麼,把這些產物理解為『僅僅是文化』就是錯誤的。」沒錯,圍繞著剩女的所有一切絕不僅僅是文化,而是整個國家有制度施行壓迫和性別歧視的確實手段。


雖說沒有長住中國也沒有深入研究,可能無法確切判斷本書分析與研究議題的水準,但從近年來看得見的中國本地新聞和深入報導,也可以從中看見與本書論調切合的事實及看法(即使那些報導或研究要探討的並非性別議題),是故我對本書的參考價值還是持正面看法。


附帶一提,有在紐約時報上看過書評,大意是批評本作把中國女性描繪為完全的弱勢與受體,未能呈現出其展現能動性的一面。當下我為該心得的天龍程度翻白眼,但現在倒也可以理解那意見了,在面對不公不義的環境時,人類如何扭曲自己與規則想辦法活得好一些,也是種展現力量的方式,本書確實並未著眼於此(儘管我還是覺得這意見有點天龍可以更肯定本書一點)。


不過整體而言,這部批判性強烈的作品能可讓讀者更瞭解中國女性處境,瞭解整個國家與社會是如何利用制度、社會通念和情緒勒索,一環扣一環的剝奪女性的職涯發展與經濟能力,最終真的成為產子機器的過程。當然身處其中或許「感覺沒有那麼糟糕」啦,但在外人眼中這可能也有點像長期用溫水煮青蛙,現在青蛙都熟了,開始覺得起碼擺盤技巧還不錯的味道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