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失落的地平線

一陣子前看了法蘭克.卡普拉1937年的電影版,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那片拍成需要抽水馬桶的香格里拉,最後得到抽水馬桶的愛情故事。但電影裡還是有些很美的地方,也讓我興起想閱讀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這部名作的念頭。


故事描述三位牛津大學校友在聚會中,提及了另一位被捲進劫機事件失蹤的校友康威。但對其中一人來說,康威並非永遠失蹤,他在那之後還和康威見過面並與之促膝長談,得知對方失蹤那段時間的離奇體驗。那關於西藏高山中名為香格里拉的美麗富庶山谷,裡頭有群習得長生之道的喇嘛正試著為紛亂人世傳承文明的燈火……



我對本作的印象最早來自夏元瑜在散文裡就電影版結尾的描述,對,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是劇透沒錯,但有時候被劇透會更有興趣,這次經驗也要歸類於此。總之當年仍是孩子的我對一瞬間成為老人的描述感到衝擊,連帶也湧起想看這部作品的欲望。


大概也因為這樣所以我想看的一直都是電影,但在那個時代很多東西都沒那麼容易找到。而當失落的地平線終於出了台版小說時,我也因為想看的其實還是電影,所以儘管有想要讀可序位一直都不優先。直到我看完電影以後……嗯,好吧,繞了一大圈果然還是對小說感興趣。


故事某方面而言挺浪漫的,大有股在遺世獨立的高山中偶然形成的文明孓遺種的感覺。校友眼中的康威曾經優秀得令人印象深刻,可他卻在一戰後失去鬥志,只想隨波逐流過著偶爾給智識及能力來點考驗,但大多數時候沒有競爭的生活。


(附帶一提,小說中兩個牛津人討論起康威眼睛的藍,比起牛津人更像劍橋人這梗實在太英國。和朋友討論後才知大概是指兩校的校隊制服都是藍色,只是在色階上有所差異,顯然康威的眼睛更接近劍橋校隊制服的藍色。


至於另一個有趣的設定是,本書也提及經濟大恐慌對那時代的金融秩序造成的影響,並對此有所討論。只是設定上詐欺犯、我是說出大包的投資家巴納德損失掉的客戶金額竟然高達一億美元……該怎麼說呢,只要考慮到即使是在六零年代的美國,光只要幾千萬美元的缺口便可能引發金融風暴的事實,便不免覺得這個設定真是威猛異常)


總之這樣的康威被綁架到香格里拉後,發現眼前的生活非常符合他的需求。在這座全然清淨的山谷中,擁有資質的人將能獲得更加悠久的恬淡人生,得以擁有充足時間投入對外在世界沒有實益的智性挑戰。


對比往後規畫得更加周全、也更倉鼠的各種膠囊文明系(欸,這啥會)的作品,掛著藍月的香格里拉的一切都基於某種巧合。山谷本身是因為某種奇妙的自然現象而出現,成員選擇收集的文明碎片更關乎於個人品味而非有系統的周全蒐集。


那怕管理上有著無情之處可大方向仍是隨緣,而且用今日的眼光來看根本無法想像這樣的山谷能永久隱密下去。不管就那個方向來說,這都是一種興趣導向的經營方式。即便領導者胸懷成為文明方舟的大志,但從執行上看起來實在不足以擔此大任。


但終歸而言,出版於1933年的本作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浪漫想像,以及與追求世俗功利目標背道而馳的,嗯,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雖說在人類歷史上這兩種價值觀的拉扯已是慣例,但究竟是小圈子裡的人都瘋了,還是圈外世界才徹底陷入瘋狂的思考實驗,總有著超越時間的警醒之力。


用現代眼光來看,小說讀起來像東方主義風味的桃花源記混合浦島太郎,並用古早時代的遊記筆法描寫。不過那怕深入骨髓的種族歧視揮之不去(能否成為高級成員講究慧根,然後白種人基本上更有慧根),但對比拍成蓄黃奴的美國中產階級香格里拉日常的電影版(顯然導演在袁將軍的苦茶這部奇片狠踢鐵板後有所體悟),小說至少拿出我是開明且尊重東方文明的好西方人的誠意,還是微妙,但微妙的誠意也是誠意。


書中預言將會發生一場毀滅文明的大戰這個,很容易讓人想起再過幾年即將登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讀完小說倒會發現,比起當時尚不可知的未來,在字裡行間中從未遠去的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康威很明顯因為那場戰爭罹患PTSD,即使沒到某些患者那樣再起不能,可他再也無法如同青春往日那樣積極前進。


對他來說香格里拉所代表、承諾的一切都帶來了心靈上的平靜,連帶對我而言作品本身最有意思的地方也隨之而來。康威毫不質疑大喇嘛所言的一切,但當他和年輕的同事馬林遜為此爭論時,卻又不得不承認關於香格里拉的神奇之處他根本沒有證據。而神秘優雅又莫測高深的滿州女孩羅澄決意離去的舉動,更徹底動搖了傾心於她的康威。


香格里拉許諾的一切有人滿心歡喜,也有人視之為地獄。在電影中那個角色的迅速變老對她而言也是意外,但小說中的羅澄不可能不知道,離開香格里拉後歲月將會立刻追上自己的事實。可即使必須承受那樣的命運她照樣堅持離開藍月之谷,從書中有限的資訊讀者無法確定她渴求的究竟是什麼,於是猜測這件事成了本書最令人玩味之處。


羅澄是真的討厭香格里拉,又或者只是不認同其理念呢?她是為了幫助所愛之人離開而犧牲奉獻,又或者對她而言不顧一切代價的離去也有其意義?就我自己的偏好,比起犧牲奉獻當然比較希望羅澄是為了自己才離開香格里拉。畢竟如果只是單純愛上冒失莽撞的年輕人,她應該是可以施展手段把對方永遠留在香格里拉的。


所以究竟是什麼理由讓羅澄明知會迅速老死也要離開?她的期盼和不計一切代價只想重回香格里拉的康威截然相反,但這兩種相反卻又沒有對錯的價值觀,某方面而言正是人類社會的矛盾之處。人們一方面強調文明的重要,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捨棄促使現今文明昌盛的那種種掠奪之舉。


比起作者可能企圖假設的未來,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讀本書,更像是那個一戰從未遠去的戰間期所留下的某種時空膠囊。小說字裡行間明示暗示的種種價值體現無論正面與否,皆令讀者思考良多。


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將古老神話翻新成(對成書年代來說是)現代遊記的手法聰明又謹慎,開放式結局更為故事留下難以言喻的餘韻。我想這種簡單、單純卻又莫名曖昧,同時又啟引思考的感覺,或許正是本作成為西方流行文化歷久不衰象徵的理由。


最後,按小說設定香格里拉本來就有抽水馬桶,真是太好了,康威先生。


1937年電影版心得


好電子書不買嗎?這是我的AP連結:失落的地平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