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

財經作家約翰‧布魯克斯(John Brooks)的作品,描述了十二則主題不同且都非常有趣的美國商界故事,內容包括福特汽車推新車系時盛大的跌一跤、具歷史關鍵性的內線交易判例與相關細節,還有1964年開始的紐約聯準銀行如何串連全球央行發起英磅匯率保衛戰等等。


閱讀時我一直想起歷史學家契波拉談三個金融趣味小故事(雖然在那時代這事絕不小)的金錢的冒險,本書同樣以優雅老派的諷刺口吻談論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不過對我而言整部作品最有意思的是它成書於1969年,很多2020年當下覺得是很久以前的事,在那時全部甫剛發生。



連帶書中的觀察視角自然也停留於那個越戰才剛開打沒多久,世界貨幣體系還是金本位的時空中,於是那些觀點、期待與批評也因此啓引出更多的省思。本作有些預見超越了時代,但也有些期待事後證明不怎麼光明,卻也因此提供了補足歷史脈絡的機會。


若要以比較陳舊的方式來形容,閱讀本書就像獲得了某段時空的切片一樣,可以從中想見我們的世界曾經歷怎樣演變而來,那時的人們又抱持著怎樣的想法,以下會就書中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簡單提一下。


第一章以1962年一場美國股市突然爆量下跌接著又急速止跌回升的故事,對我來說這章的重點在於可以旁觀那年頭華爾街的運作與下單模式。在那個尚未全面數位化、美林才剛引進第一台電腦便足以洋洋自得之效率大改善的時代裡,龐大的交易量全靠著電話、人工與真空傳送管撐過去。


但當然這種機制遇上量大時一定會爆炸,自然也會出現客戶下的單一不小心被掉在地上,等發現時已經過了N小時的意外,簡直可以聽見:不好意思,我們等等會去地上撿撿看有沒有您的單之類的電子語音聲 <- 當然不會這樣回啦,很明確的漏單原則會由券商補貼差額,不過大多數狀況被凹的空間也不小。


在這則故事裡狂亂的人群,配合道瓊新聞社一遇爆量,就瘋狂延遲的答答的電傳打字機吐出的最新消息字帶,生動的帶出證交所忙亂卻又富含生機的氛圍。整起事件有點特別又不會太特別,再次昭示股市反應人性,總有令人意外之處。


第二章談福特汽車在投入巨資的新車系艾德索(Adsel)上慘遭滑鐵盧的故事,致命性的錯估情勢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處於雲霧之中的研發過程、搞不清楚狀況的行銷,獨樹一格卻不一定討喜的外觀,該死的良率不佳,命名微妙、市場定位模糊、事前捧得太高以至於讓顧客期待遠超出其實並沒有那麼差的車等等,全是原因之一。


(愛德索是福特汽車第二任董事長,也是當初時任董事長的亨利.福特二世父親的名字。不過即使福特家兄弟都強調,他們父親應該對自己的名字在幾百萬圈輪胎上轉這件事無甚好感。而且為了名字的事福特還和廣告商聯手辦了個大型命名比賽、外帶找詩人商量,最後依舊在一個沒多少大頭到場的會議上選了老大頭的名字,這整個過程最能體現關乎這個車系的一切,可以莫名其妙到什麼程度)


但這世上失敗的商品很多,真要檢討艾德索的失敗理由其實沒有很特別,全都是一些常見狀況。問題只是出在這是五零年代風頭正健的福特汽車傾力之作,所以每個狀況的規模幾乎都是同類型錯誤的數十倍。整個過程尤如一齣荒謬卻又精彩絕倫還砸了大錢的黑色喜劇,外帶點那時代美國獨有的盛氣凌人式樂觀。


整個企畫的高潮莫過於他們總算不再吊人胃口遮掩新車面貌,辦了場劇場大王齊格飛等級的公開展示秀,還讓一堆新車當著記者的面表演飛車特技秀。當籌畫者興奮詢問愛德索部部長對這場特技秀感想如何時,我們真的不意外他會回答:等這場秀結束而且確定沒發生意外後,我再告訴你。


不過隨高潮而來的往往是下坡,愛德索遇上的還不是坡而是懸崖,超過兩億美金的投資最後落得在幾年內草草收場的結果(看看那些越來越尷尬的廣告內容,不過有個優點就是福特有好好支持那些,因為大力行銷而簽下獨家代理約的倒楣經銷商)。


真的要直白的講或許運氣不好可以概括一切,不過這是一場運氣雖然不好卻也異常耀眼的美式商業富麗秀(如果不聯想起自殺式煙火表演這意象的話)。也正因為那夢太美,即使最後破滅得如此紮實,曾身處其中的人依舊難忘其榮光與炫麗。


我很喜歡作者給這事最後下的註解:「就像伊莉莎白時代戲劇中經常呈現、但鮮少出現於美國商界的那樣,它代表的是,失敗有時能有某種成功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悲壯感。」


如果說第二章是個有意思的故事,那談所得稅的第三章則讓我從頭笑到尾又思考良多。活在現代的我們有時很難意識到,在人類歷史中所得稅其實是個挺新的發明。以往人頭稅與勞役稅甚至實物稅才是大宗,所得稅被認定是一種皇帝搜括民脂民膏的邪惡手段,更是法國大革命的遠因(東方也是近代才引進所得稅)。


那麼如今我們是怎麼走到變成今天這樣的?我想西方世界的興起可以解釋這問題,當人類的政府逐漸走向中央集權的大政府時,錢不夠用的問題會立刻變得很現實。不讓人意外的是最初展開正常運作的所得稅制,幾乎都是為了因應戰爭而推行的。


英國在1798年為了參與法國大革命戰爭,推行了史上第一個儘管逃漏稅現象嚴重到不行,但規定本身很正常的所得稅制。不用說這制度一推出去立刻引來全民幹譙,批評的傳單漫天飛舞,其中某張傳單發言格外經典:「若從西元2000年回顧這項古老的野蠻稅法,就知道抽這稅的人根本就是無情的傭兵,沒有人性的傢伙……無比粗俗,傲慢、狂妄到極點。」


呃,該怎麼說呢,國稅局與行政執行署感謝您今年的貢獻,歷史再一次證明人類是習慣的動物。透過作者簡介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如今理所當然的稅制和其配套手段,曾經受到何種程度的抨擊和反抗,又是怎麼取消再重來、重來再取消,直到有一天終於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當然這章主要針對的是稅賦不公的問題,悲哀的是這部分的批評直到現今仍然適用,而且台灣(或許世界各國)也好不到那裡去。主要問題為二,首先賦稅主力幾乎都由中下階級扛起,上層階級卻透過各種避稅手法,對比實際收入其繳納的稅額之低令人嘖舌。


再來則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要給資本利得稅如此優惠的待遇咧?這很明顯不公平啊!在一九六零年代或許凹說是為了鼓勵商業投資還有些許道理(儘管透過本書分析便能意識到,那道理薄弱得可以),但在貧富差距驚人又逐漸拉大的現代,這種說法已經是笑話了。可不令人意外的是,拿走既得利益者的特權總會令其以瘋狂等級的姿勢扭曲翻滾(想像的1%還會踴躍幫腔),宣告經濟崩毀即將來臨。


我喜歡作者在此處的引言:「法國作家兼外交官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d)在一八一一年曾說:「每個國家都有它理當擁有的政府。」由於政府最主要的功能就在於訂定法律,邁斯特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理當擁有的法律。」


我想這也代表有夠多人知道該要改變也真的想改變時,不公平的法律才能改變。


第四章藉由德州海灣硫磺公司的經典判例談股市內線交易的核心問題,也就是線究竟應該要劃在那裡?不過本章最讓我驚訝之處其實在於,原來美國是到了六零年代才開始認真抓這類事。我很認同作者的意見,如果打從一開始就嚴格管制這種犯規行為的話,這世界說不定可以長得更好看一點。


第五章談的是全錄公司的故事,在窮忙:我們這一世代,以及我們為何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都有看見他們出力的就職計畫成效良好、改變許多人生命的故事,連帶也對這家公司留下良好的印象。本書就全錄賴以興旺的靜電式複印機如何進入實用的過程有著精彩敘述,是一則整家公司無論老闆還是主管,都寧可減薪也要賭上一切研發新技術,咬牙多年終於大成功的典型勵志故事。


不過本章更讓我印象深裡的其實是出版業當時,如何對影印這個新科技各種翻滾最終又與之和平共處的過程。古代想複製文本有時只能勇猛的用手抄(望向中修道院那群這輩子都在製作手抄本的修士修女),後來想盜印也只能全部重新雕版或排版一樣,無論那一種花費的時間與所需技術都不簡單。但當全錄影印機一上市,突然間紙本大爆發,想要那本書的內容現在不一定要買書了,只要有辦法弄來影印不就好了嗎?


於是出版業的震撼教育來了:學校老師開心的影印某章或某篇文章全班大放送、公司行號找專家開會時附贈盜印的人家著作,還覺得印是給你面子、學者開心取消訂閱的所有期刊,以後想要的文章去圖書館印就好 ~(有識之士:學術期刊完蛋了,以後會全部倒光!)


這些我們如今覺得稀鬆平常的事,都曾讓出版界感覺天崩地裂,大聲哀號要政府法立法防堵影印這技術對人類文明傳播造成的影響。身為技術擁有者的全錄公司自然表示不鼓勵影印機被拿去幹壞事,請大家不要這樣做(但他們當然還是會繼續銷售影印機),可是實際上呢?


教育界的合理使用全力 PK 出版界的合理使用就是全部禁止複印,然後連圖書館都擺了付費影印機,只表示請不要印得太誇張,謝謝。當然在1960年代這事的發展可能還有點混沌,但當年許多評論也早已預見覆水難收的今日面貌。


無論是提早出現的電子書圖書館、隨到隨印出版社等既念,還是麥克魯漢論文提到的:「除了運用科技手段,想保護自己、不受科技之害是不可能的。一旦你運用某一階段的科技創造了一種新環境,就必須運用下一階段的科技才能創造一種反環境。」


顯然出版業是從沒能創造出反環境,但卻仍想辦法活到現在(雖然好像有點活得越來越差是沒錯,但問題顯然不出在盜版而是看書的人變少了)。正是這點讓我想起每隔幾年便會再出現一次的影音產品著作權爭議,人類歷史總有重覆的一面,或許這麼說對業界人士很刺耳扎眼,但如同麥克魯漢早已預示的,現實就是放出來的精靈不可能回不去。


當然影音產品涉及的金流之大讓尋找下一階段的科技有可能成功,但我個人是覺得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懶散程度,面對新科技想辦法找到新出路、收益方式,甚至想辦法研發下一階段的科技提供更方便的消費途徑才是正途。否則想盡辦法讓消費變得「不方便」或許能成功嚇阻盜版一陣子、但人性終究會找到讓廠商不歡喜的出路,也可能反倒使得某些產品成為美好卻註定消逝的過去。


第六章描述紐約證券交易所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使是自己高達九成九機率也不會再幹一次的「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自己帶頭和旗下所有券商想辦法擺平銀行,完整歸還旗下即將破產的券商手上全部客戶的投資金額。


話說當時有兩家經紀商遇上大麻煩,其中一家金額大到可能引發金融風暴,更糟的是原以為是資產的東西,還突發現其實是垃圾等級抵押物(金額總數約兩千五百萬到三千萬美元之間,這數字可以引發金融風暴這點放在今日可會笑掉人大牙,通貨膨脹真是一種恐怖的現象)。


如果在平時這還在可以正常處理的範圍內,但此次還沒真正開始處理,甘迺迪總統便在達拉斯遭槍擊過世。那之後美國股市雪崩式爆跌到官方不得不跳出來暫時休市,但也就是這一個暫停讓上面那個洞變得更大更恐怖。


然後我們至今仍不知道理由,可能連主事者都不確定理由是什麼,總之紐約證券交易所一群大頭決定他們要救這群可憐的客戶。那之後幾天他們瘋狂內外運作甚至遠征英國,最終成功與各家債權銀行談妥,券商每貼補一元銀行就先不清算兩元的債權。最終這兩家破產券商的客戶取回了他們全數投資額且未受損害。


整個運作過程相當精彩,而且和華爾街的通常形象截然不符。真要問為什麼的話,只能說或許當人處於歷史浪口眼見整個社會包括自己在內,皆因絕望而驚懼不安時,是可能激發出某種義務感,決定自己賦與自己使命好支撐信心,那怕明知是吃虧活也想盡全力做點好事。


雖說通常而言華爾街的日常還是以保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主啦。


第七章藉由奇異因其主管違反托拉斯規定來突顯所謂的溝通問題,基本上是關於你的禁令不是你的禁令,你的眨眼不是你的眨眼,你的指示不是你的指示之類的微妙問題,所造就出的完美防火牆。在本次違法案例中奇異的高階主管完全置身事外,或許最微妙的是當你位置夠高的話,即使成天裝傻當好人,底下的人也會自然而然鋌而走險的賣命,東窗事發了還覺得那都是自己的責任怨不得別人呢。


第八章談的是現代超市前身的小豬商店(Piggly Wiggly Stores)及其老闆(Clarence Saunders)如何為了對抗狙擊其股票的投資客而賭上一切大囤積,結果被證交所及其好朋友運用規則(還有點犯規)玩弄的故事。過程讀來頗具傳奇色彩,就好像看了一部經典老片。


第九章談曾任華府高官的大衛‧李蓮道卸任後在商界找到第二春的故事,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現在讓人謹慎以對的、對後進國輸出技術及管理方式進行大型公共工程這回事,在那個年頭簡直是某種帶來希望的燈塔……但現代的我們都知道這故事最後的結局並不美好,而是更多的苦難。


第十章藉由幾場股東會的採訪來談股東就行使權利這種天經地義的事,在面對大權在握的董事時會變得有多微妙,酸酸的,好玩。第十一章談的是高階主管競業禁止的問題,整個過程很有趣,也不意外在那年代丟到法院的聲請會是「終生禁止」,不過現在這方面已經有許多比較細緻的處理方式啦(儘管也可能會被濫用)。


第十二章描述的是從1964年開始的全球央行為期三年的英鎊捍衛戰,上世紀六零年代某方面而言幣值算是高估的英磅曾受到嚴重攻擊,頗有引發全球金融風暴的可能性。由於抓不到幕後黑手,法規不透明的瑞士銀行便成為懷疑對象。有英國國會議員甚至憤而指控這是蘇黎世地精(gnomes of zurich)搞的鬼,對此蘇黎世一名重要銀行家堅稱:「殺低英磅匯價的,不是蘇黎世地精!」


所以得證蘇黎世有地精,古靈閣分行在那裡快把人皮剝下來,咳、我是說由於1930年代英磅砭值後為全球經濟大衰退推倒關鍵性骨牌的殷鑑不遠,眼看著英國央行儲備的美金以驚人速度流失,即使咬著牙違反慣例推動緊急升息,也被看破手腳擋不住如潮水而來的放空。


紐約聯準銀行高層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頭一個跳出來發起全球央行慈善募款、咳,我是說聯合貸款。連帶這章的重點便是英美央行高層如何夙夜匪懈的串連全球央行大佬,對抗全球蜂擁而來的英磅賣壓,但請不用擔心他們這時候要從自我介紹開始打交道,因為這群人老早就在巴塞爾俱樂部「國際清算銀行」周周把酒言歡、在笑談間改變世界很久了。


雖說在那個沒有手機也沒有電子信箱和任何社交軟體的時代裡,這群總得算準時間打越洋電話的大頭,常會碰上想找的重要人士不知卡在交通上那個節點完全無法聯絡的窘事。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以驚人效率生出了總值三十億美元的聯合貸款,在1964年的11月挽救英磅差點崩盤的命運。


這整段過程精彩刺激非常適合拍成電影,只可惜結尾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即使主要經濟大國的央行手拉手、心連心(好吧法國可能不算),仍舊無法與整個世界的投資客對抗。事情與不列顛王國及英磅體質終究十分虛弱有關,於是那怕之後偶有勝利,但賣壓依舊三不五時再爆一波,逼到英國終究不得不乖乖砭值。


只是這回幸運的是沒有其他經濟大國跟著砭(想必都互相道德勸說了一翻),所以世界經濟躲過了一次大衰退(不過看了這段也知道難怪美金的金本位會撐不下去,英磅狙完換美金,倫敦的黃金池被全球投機客瘋狂爆買到只好收攤)。


如同介紹與批評國際清算銀行歷史和體制的精彩作品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秘史,本書作者也質疑這個人治色彩濃厚的組織所可能帶來的弊病。是的,在關鍵時刻關係良好顯得非常有用而且效率十足、甚至有時還因此令人感覺窩心,卻無法改變這群人擁有影響世界的巨大權力卻不受監管的事實。


這問題在六零年代便已令人覺得應該檢討,更別提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除此之外這段歷史也讓我想起1997年泰銖被狙擊後崩潰導致的亞洲金融風暴(顯然泰國央行高官和大國央行的關係不夠麻吉),以及隨之而來的諸多慘劇,作者同樣質疑這種無視全球經濟體質的逐利手段並不具備道德正當性。


沒錯,開放自由市場上的弱肉強食、勝者為王往往是許多人生勝利組口中理所當然的論調。但我始終覺得屠戮遠超出自己實際需要的獵物這事,早已背離自然法則,故根本不該如此自稱(甚至標榜)。更別提過度濫補濫伐會造成生態危機這事連國小學生都很清楚,硬是裝死實在說不過去。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Business Adventures: Twelve Classic Tales from the World of Wall Street)儘管成書年代久遠,仍是一部精彩又能讓人學到許多新知的的好作品。更重要的是作者那種老派風格的淡淡諷刺口吻非常對我胃口,也為本書閱讀增添不少娛樂性,個人非常推薦。

非常好看而且有電子書的AP連結: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