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

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秘史

閱讀本書前我對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沒多少印象,雖然曾在媒體上見過這單位的名字,不過他實際是什麼又都在做些什麼事,說真的我根本沒認知可言。不過……實際上這也正符合該機構的期望,低調、秘密的「做很多事」,某方面而言正是其行動宗旨。


本書作者亞當.勒柏(Adam LeBor)細心爬梳諸多歷史資料與研究記錄,進行大量訪談,努力為讀者呈現始終隱藏在歷史發展背後的、國際清算銀行成立以來的相關(很多時候充滿爭議的)歷史。故事的開端,始於一戰後因凡爾賽條約產生的德國賠償問題。


沒錯,就是那個邱吉爾二戰打完都忍不住在回憶裡幹譙,協約國堅持要求超巨額賠款又限定只收現金,不願接受德國以貨物償還(怕會淹死本國貨這樣),這樣搞下去最後當然爆掉。不過事實是在希特勒宣稱撕毀條約之前許久,一戰賠償問題就已經是攤超級爛帳,理由如上所示。


而國際清算銀行便是當時以德、英、美三國為主的銀行家,藉由私交與「創造一家不受政治干擾、一切可以只憑財金專業行事之銀行」的理念所促成的組織。套著專職處理德國賠償問題的外皮,一個完全不受法律與政治規範的央行的央行就此誕生。


當時由美國促成的楊格計畫,讓德國以向國外(特別是美國)貸款的方式來支付賠償(有沒有覺得充滿似曾相識的感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打算乖乖還債的,不過事實是彼時的德國透過各種手段在這方面全力政治運作成功。


很快的賠償時程在1932年被容許無限期中止(又一個有關係就沒關係的範例,事實是透過本書的爬梳,讀者不難發現當時各大先進國的商界真的,嗯,都很有關係,就算是在二戰實際開打後也依舊如此)。而對之前的貸款與利息,舉國上下皆傾向凡爾賽條約未免欺人太甚的德國,頗有翻臉不認帳的氣勢。


(後來1934年也真的……不過二戰後又再度開始還這部分,也就是說現在所謂的德國有還完一戰賠款,指的其實是還掉當初借來支付賠償的貸款與利息。至於完整的凡爾賽條約賠款應該是沒有吧?因為之後根本就無限期暫停後續支付了,二戰實際打完為了防蘇聯都來不及了,根本直接來一個馬歇爾倒錢計畫)


於是讀者打一開始就可以發現,國際清算銀行是個基於政治理由成立,卻號稱要成為純淨財政專業人士樂園的機構。成立沒幾年處理賠償問題就處理到爆掉(德國派 駐該銀行的代表,打開始就被指示要全力在這方面扯後腿),理論上作為核心重點的業務旣然已經爆了,那這機構應該是解散比較好。


不過旣然希望成立國際清算銀行的創始人,乃是當時全球最有勢力的銀行家,而且他們成立這家銀行的初始目的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BIS不但存活下來,也很直接的轉型成那些銀行家理想中的存在:一個不受法律管轄、沒有政治責任的國際金融、貿易好工具。


這整件事的詭異之處在納粹的堀起與二戰期間升到最高點(至於之後有沒有落下很多,呃,見仁見智)。最簡單的形容方式就是,當血在流時,銀行家與金融界相關人士繼續大量跨國連繫與利益輸送,而且是以一種十分骯髒的手段。


這部分在簡單的心得篇幅中我寫不清楚,很推薦感興趣的人直接找書來看。總之那就是個來來去去都同一批人的沒血沒淚撈錢故事,而國際清算銀行因其特殊的地位,成為精美的主場所在。


在西班牙內戰為佛朗哥護航(那時代的銀行家看到左派就過敏,不像現在的銀行家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多半挺有好感的XD)以及捷克黃金事件,都能讓人感受到其號稱「不管政治」的荒謬之處。更別提整個二戰期間國際清算銀行都很努力的接受納粹以劫掠來的黃金付款,以中性理性的美好專業態度,無視猶太人死活,和 瑞士銀行又競爭又合作的爽爽大賺其錢。


連帶整個二戰期間跨越國界的同批人通通黏在一起賺大錢,亦是不令人意外的事。德國企業大大方方的利用集中營奴隸為自己獲取利益(算得很精準,一個奴隸的使用期限,就是對方可以用自己的脂肪撐幾個月這樣揪咪)。同時間美國也有企業繼續與德國企業利益輸送,全力阻擋國內許多重要資源的交易與研發。而當諸如此類不道德的行為被批判時,人生勝利組的反應是:你們一定是左派激進份子!


以某種跨越時代的形式,有錢人想的都一樣啊 ~(大笑)


該怎麼說呢,閱讀這部分的章節會看到很生氣。同時也再度體認到,人類社會真的是有人過太爽時,就會有人過得非常非常不爽,比如二戰期間的歐美銀行家 VS 「奧許維茲企業」的猶太奴隸。考慮到那個非常非常不爽確實是慘到極點,相較之下讓過太爽的人沒辦法再那麼爽,並不是什麼過度的剝奪,對吧?


至於戰後這批賺黑心錢的傢伙個個洗白,要不躲過追究,要不刑責毫不相符,搖身一變繼續當他的社會棟樑與業界典範,就……一個其實意外熟悉的模式這樣。不用說國際清算銀行這個戰時助紂為虐的機構,再一次逃過解散危機與道德責任的追究,稟持著其財金專業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沒錯,國際清算銀行正是歐洲朝聯盟之路走去的重要推手。


東尼.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時, 會覺得歐盟的出現美國雖然有出力,但只是幫忙推了一把這樣。不過讀本書時會感覺到,何止是推一把而已,根本是出腳踹屁股了吧這樣的程度。不用說,那個幫踹很好用的工具就是國際清算銀行(個人很推薦將這兩部作品搭配閱讀,不但可以瞭解同一件事的不同面貌,而且也可以看見更寬廣、更詳細的視野)。


從這部分可以看見以德國為主的銀行家,如何在戰爭期間便已開始替自己鋪路,並利用戰後情勢創造出對德國最為有利的種種泛歐政策。畢竟二戰打完之後,世界充滿了OMG無論如何千萬別再來一場的氣氛。


凡爾賽條約被視作經典的錯誤示範,對戰敗國的處理某種程度上的河蟹是必要的(先不計實際上是不是過度河蟹的問題),更別提東邊的北極熊我是說蘇聯的存在,也讓美國與歐洲同時產生一種,非得讓歐洲快點重新站起來、而且變得強大的迫切需求。


德國在這樣的局勢裡卡了個超好的位置,並使其優勢一路延續至今。這部分的事情還是推薦看書啦,不過這邊想額外談一下的歐元創建過程。國際清算銀行本其專業,可以說是催生歐元的重要推手,事實是相關的人馬根本全是裡頭出來、人脈也都是在那邊建立起來的,甚至作為歐洲中央銀行前身的研究機構,最初根本直接設在國際清算銀行裡(然後很快就長到塞不下)。


作為一個專業至上、極度菁英主義,連帶因此鄙視政治與「民粹」的國際機構,參與相關計畫的專家,當初究竟有沒有看見歐元如今瀕臨崩壞的理由所在,也就是各國財金體質狀況差異極大、同時又缺乏統一的財經政策?答案當然是有,事實是怎麼可能沒看見,都是頂尖的專家沒發現才有鬼。


那為什麼還是無視問題強硬推行歐元政策?答案是因為,相關領導人希望在歐元推出後,將來遇上問題時,歐盟各國政府會自然而然的努力想辦法,推出能解決相關問題的財金政策。翻譯一下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總之我就是要推啦 ~」


等一下,說好的專業呢!!!(他們甚至沒準備B計劃)


考慮到國際清算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都是有(大)權無責的跨國機構,這樣的態度其實挺令人玩味的。而當作者對納粹在戰時擬定的「後路策略」,和現今歐盟成立的理念與運作進行類比時,其中的相似之處依舊很有趣。當然這或許不是陰謀論成為現實,而是跑步游泳,你做什麼他做什麼大家想的都一樣的問題,但……這看法 還是挺值得思考一番的。


當然國際清算銀行的存在並不僅限於壞事,無論是在甘迺迪被暗殺後快速穩下美元匯率、還是透過給予匈牙利短期貸款最終間接推倒鐵幕,甚至是其本身的專業水準、以及在每周末的央行行長會議提供不受拘束的交流空間等等等,全自有其存在價值。


但說真的,無論有多少優點,或許真正的問題始終在於,BIS對世界來說究竟有沒有那麼重要,重要到值得容許一個躲在法律豁免權後頭的銀行,以一貫的秘密主義形式對世界局勢構成深遠的影響,更別提他的功能也並非獨一無二到無法取代。如同作者所說的,國際清算銀行賴以生存的章程,成立在一個人們仍極度服膺於權威 的時代,但如今那已不合時宜。


無論是在二戰時期藉其地位做盡骯髒事,還是近幾年成為阿根廷逃避債主追討的現成避風港,從違反道德到極度爭議的行為,其背後的根源或許都存在於:一個組織與決策都不透明又缺乏責信,以其規模而言社會責任有盡跟沒盡一樣,偏偏又權力極大的銀行;就人類整體未來而言,確實是該令其走向終結、或至少大轉型的時候 了。


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秘史(Towel of Basel: The Shadowy History of the Secret Bank That Runs The World)為讀者揭開這家名聲不大,可權力極大的國際機構的神秘面紗。與其相關的歷史更深深影響了現今世界的形狀,直到現在也持續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於是嚐試瞭解,開始思考要如何規範、改善現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或許最重要的事是,這本書讀起來十分有趣啦 ~(笑)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 進入旋風1945~1953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二)繁榮與革命1953-1971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



舊站人氣:3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