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來到第三卷莫名有股興奮的感覺,因為是1989,1989欸!雖然說也不算往昔特別關注的點,但很期待也是真的。因為鐵幕後方,在那一連串苦難與壓迫之後,總算有一點好事了(也開始出現不少爆笑的事 <- 喂)。


向上衝刺的五零年代與樂觀的六零年代過去後,歐洲迎來了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的七零年代。基於越戰帶來的影響,美國終止了布雷頓森林會議以來,將美元做為全球匯率標準的原則。對本來就發展趨緩的西歐各國這簡直有如晴天霹靂,再加上兩次石油危機、產業轉型所帶來的大量負面效應(傳統重工業、採礦業等倒也不是,扶也不是,總之先撐著)這實在是個黯淡的年代。


這危機也促使歐洲各國進一步合作,並催生出歐元的雛型。連帶這也使得各國政府可以將責任往外推(比如國際貨幣基金會)並執行只靠執政黨很難推行、不討喜的 經濟、貨幣政策。往昔難以想像國家會自願放棄經濟政策主動權的情形,此時卻變得理所當然,並形成往後歐盟更進一步集中權力的開路先鋒。


在此同時恐怖主義也開始侵襲歐洲的治安,有訴求明確並具歷史的如愛爾蘭共和軍,以及西班牙巴斯克分離主義的埃塔。但也有企圖破壞社會安寧以瓦解政府威性的德國赤軍旅與義大利的赤軍派,再加上其他右派與黑幫,這在一般百姓的生活中覆蓋上了一層黑色陰影。


七零年代也是文化庸俗化、人文學術領域走向刻意為之(但不一定有內容與新意)的艱澀難解路線。人們開始懷念相對單純的往昔社會,儘管那可能只是一個想像出 來的純淨樂土。不過這也是個單一議題政黨開始興旺的時代,環境、女權與和平運動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主張。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這類公民運動色彩鮮明的政治 運作方式,便是自此時開始成長。


閱讀本系列時,對於本來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情,當然是看得很興奮、很高興自己又知道得更多了。但也常常會發現某些新東西其實很舊,某些舊東西其實很新,也因此對這些熟悉的事物在更加明白其源頭的同時,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這也是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重新「回到歐洲」的時代,雖未被封入鐵幕,但這三國同樣都受獨裁統治。然後在整個七零年代皆以各自的形式走上民主體制,老實說 閱讀整個過程真的都是一步走錯就全盤重來了,但他們都遇上對的決策者,在那危機四伏的政治環境裡,成為了民主國家。我覺得這整段過程令人十分感動。


時代來到八零年代,就……先把蘇聯放一邊,歐洲迎來了柴契爾夫人,連帶掀起世界各國一股「民營化」的風潮。當然她究竟幹得是好是壞很難一言斷定,本書作者 倒是認下純就文化與人情的部分,她對英國的殺傷力極大(另話,狂賣國有財產的態勢真的蠻……驚人的)不過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柴契爾夫人之所以可以這麼大刀闊 斧的幹,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工黨無能到一個境界,又被極端分子把持。


這讓他們在1983年大選,對上剛贏得福克蘭戰爭聲勢如日中天的柴契爾時,發表了近乎自爆的選戰宣言。其內容經過十分簡化之後大概長這樣:『我們英國要離開國際貿易的體系,改走自給自足路線,私有化、開放市場、歐洲一體化,那是什麼能吃嗎?英格蘭萬歲!』


可想而之,那年是工黨有史以來選得最慘的一次,也無怪乎有位眼神死的工黨議員將這份宣言形容為「史上最長的自殺筆記」。只是保守黨也沒爽太久,在柴契爾的獨斷風格下,保守黨在她下台(其實是被逼下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也都呈現一種沒有人才也不知要幹嘛的眼神死狀態。


至於七、八零年代的蘇聯呢?無論本國還是附庸國,計畫經濟很明顯已經撐不下去了。無法反應成本加上結構腐敗,於是東西要嘛買不到,就是買到了但品質很爛, 或者只能乖乖去黑市買。為了維持國家運作以及不引爆民怨(某方面而言,就是以最低限度的消費水準,搭配極權統治去麻痺人民)於是,除了羅馬尼亞因為大頭是 瘋子外,各國都陷入向西方借錢的窘境。


因為資訊極度不透明,所以西方其實也摸不清鐵幕內的經濟狀況早已搖搖欲墜(反而華沙各國政府內部其實都很清楚)只是蘇聯這麼大一團(?)跑也跑不掉,所以 西方的銀行確實超愛借錢給他們。也就是說整件事非常弔詭,最後二十年共產主義國家其實是靠資本主義的金錢維持下去的 ~(借款的用法:三分之二付利息,三分之一進口消費性商品滿足民眾需求……救命呀啊啊啊啊啊 ~~~~)


當然缺錢缺得太嚴重就會引發種種腦袋有洞的言行,其中之最歡樂(但笑中有淚)的莫過於波蘭政府,為了解決在1986年已逼近四百億美金大關的國債,他們在 1987年突然決定來點民主,公開詢問波蘭國民想要那種經濟改革:「麵包價格漲五成,汽油漲一倍;還是汽油漲六成,麵包漲一倍?」


不用說,任何正常好國民在面對愚蠢爛政府問這種鬼問題時,合理的回答自然是:「淦,我們都不要!!!」所以該怎麼說呢,有時統治者的問題是,他們會很理所當然的把國民當猴子看。問題只是出在,我們願意當猴子嗎?


當然這段時間大幹蠢事的也不是只有波蘭(或者說,從這裡正看得出這些政府有多走投無路了)東德基本上也是自爆連連。雖然因為西德自七零年代以來的東方主義,兩德關係來到八零年代已經正常化很久,但,還是沒人喜歡留在東德。


事實是當蘇東波來臨時,東德人民開始有了跨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國境前往西德與奧地利的選擇(當初柏林圍牆會蓋起來,其實也是因為……人口實在流失得太誇張了,照那速率繼續下去,再幾年東德人真的會透過柏林全體跑光光了)。


東德政府在這方面稟持自己騙自己的一貫優良傳統(或者該說,他們真的也沒別的方法了),為了不丟臉甚至跟已經進入匈牙利的東德人民說,我不計較越境還派一 輛車親自送你們去西德,拜託你們別讓我難看啦……結果這輛列車經過東德境內每一個地方都受到熱烈歡呼,暫停在德勒斯登時,還有五千個人想爬上車廂……


(話說,當1980年代中期東德全境已幾乎可以自由收看西德電視節目,東德政府甚至主動在德勒斯登附近收訊不良的地方鋪設有線電視網,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東德人民可以在家看西德電視的話,就不會想越境外移了……)


總而言之該怎麼說呢,在第一、二卷苦難那麼久的東歐國家,終於可以一個個重回民主的懷抱(好吧,羅馬尼亞除外囧),讓人讀來非常開心。有種努力許久終有所成的感覺,雖然情勢與後續發展皆大不相同,但閱讀這樣的歷史真的很動人。


至於俄羅斯本體嘛……其實棒子傳到戈巴契夫手上的時候,整個蘇聯內部已經爛到一個很恐怖的境界,怎麼打都是大爛牌。說真的到這地步他不管做什麼,大概都是 救無可救。雖然戈巴契夫本身就是個頗有歷練的改革派,可在時代與民意的浪潮下,要想維持一黨專政又要改善國家體質,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是他能夠維持黨內保守派、軍方與改革派勉強的平衡,在幾乎沒有流血的情況下(以事情的規模而言)完成整個蘇聯的解體,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當然他不是有意識去推動、要讓整個情況變成這樣的,但……確實是他讓歷史變成這樣的。


換個人可能會做得更好嗎?不是沒有可能,但做得更差、情勢變得非常恐怖的可能性更大。我想若不設身處地,去研究他當時真正面對的是什麼,僅憑粗淺的觀察便加以恣意批評……有些事真的是看人挑水不吃力啊 ~ (望向某小島家族企業領導人)


其實隨著戰後歐洲六十年這一系列的時間點逐漸接近現代,也開始可以感受到作者觀點在分析上造成的影響(往前的時代當然不是沒有,只是就沒有比較靠近當下的這部分感覺強烈,這也是因為不同的觀點比較多)也是看到這一本,才真正對明白了作者在卷一開頭的序言提到的事。


他不知道有些事現在去評論是不是還太早,也或許他的意見會被將來更為周全的見解巴得很慘。但無論如何他還是覺得這是自己想寫的歷史,而他也這麼寫了。對我來說在閱讀的同時想像著東尼.賈德(Tony Judt)的這份心情,或許正是本作最大的醍醐味吧。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 進入旋風1945~1953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二)繁榮與革命1953-1971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


舊站人氣:2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