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類的書若沒有多讀個幾次,感覺實在不像真的有看過。但話又說回來,凡事總有第一次嘛(什麼啦)寫個初回讀書筆記倒還辦得到。戰後歐洲六十年第一卷處理的是延續二戰(或者該說是一戰以來的)諸多政治折衝與社會問題。
卷二中歐洲撐過戰爭結束初期,西歐在馬歇爾計畫支援與諸多條件配合下,邁向奇蹟般的繁榮時代;東歐部分儘管不時會出現反抗聲浪,也已經穩穩落入蘇聯的掌控中。兩邊開始朝截然不同的未來走去,雖然途中總會彼此影響,但道路分得很開也是真的。
如同前一本提到的,經歷許多意形態所帶來的禍害後,當時的西歐各國人民已厭倦各種極端主張,政治人物也以全力防止國家政體與制度再度崩壞為原則。這讓各國 的執政黨(主要是基督教民主黨或社會民主黨)保有長期而穩定的政權,得以大力施行各種計畫(法國第四共和除外,雖然這也是制度上的先天不良,加上後天殖民 戰爭問題一籮筐使然,誰來都很難救)。
隨著柏林圍牆的建立,原本一度經過封鎖等各種緊張局勢,最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熱點隨之穩定下來,此後重要性大不如前(儘管當時可能還沒被如此認知到)。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邊界問題也獲得解決,東西歐間可能產生紛爭的機會因此降到極低。
更別提夾在美蘇核子冷戰間的西歐人,從此抱持著「反正真打起來我們也沒辦法,不知道要怎麼辦啦,啊哈哈哈哈 ~」的心態(也真的就是這樣沒錯啦其實),索性將國防交給美國。之後將心力全部轉移到經濟上,也就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不用說這創造了之後的經濟奇蹟。
同時間,歐洲各殖民列強也開始成為「前」殖民列強。那怕曾經有一度無論母國還是殖民地都認為,殖民地還要走很長一段路才有辦法獨自主,但時代的潮流一來, 什麼都擋不住。無論是非常不甘願(荷蘭、法國),半推半就(英國)又或者隨便亂丟管他去死(比利時),全都面臨殖民地一一脫離掌控的命運。
為此掀起的戰爭也不算少,而且大多打得不太漂亮了(比如法國就把他的臉丟光了……我是說最後剩下的那些)更別提母國的人民往往認定為此而打的根本是不義之戰,痛惜為此而逝的本國子弟兵,而且對於保有殖民地其實沒多大興趣。
甚至英法合作與以色列為了蘇伊士運河入侵埃及的行動,更在美國壓力下草草收場。同樣昭示這些前殖民大國在軍事與全球影響力上,都已江河日下的事實。於是將目光回歸本國、集中在歐洲本身變成理所當然、也不得不然的選項。
(說到這件事,讓我想起前陣子忘記是在D台還是N台看見,有軍事專家說整個蘇伊士運河如果是小說或電影的話,一定會被相關領域的專家嘲笑太唬爛亂寫,可現實是他真的就是這麼發生了……)
連帶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並運作良好,考慮到這組織並不是為了從無到有促進什麼而生,反而是強化本來已在運行的模式,於是一個新的歐洲趨勢正式確立,並將形塑往後的歐洲新形貌。
在此同時,東歐自史達林去世後,掌權的赫魯雪夫代之而起,並透過批判史達林的不義之舉與他劃清界線。一瞬間整個鐵幕似乎開始出現自由的可能性,改革隨之展 開。但事實是俄羅斯並未打算放棄任何權力,於是波蘭險險躲過遭鎮壓的命運,但匈牙利卻在1956年被紅軍入侵並加以控管,這事件也趕走西歐最後一批共黨支 持者。
畢竟,這回沒有史達林主義可以怪罪了。
接下來西歐迎來驚人的富裕時代,儘管隨之而來制度有時弊病不小(特別是義大利)但生活確實完全不一樣了。閱讀這系列時常令人驚異的是,有些讓人以為是二戰後才出現的東西,其實此時早已存在已久;但也有些現在難以想像其不存在的事,其實新得令人傻眼。
西歐的現代化生活、講究人權、福利制度、言論自由、勞工保障等等措施在很晚近才出現。而其戰後這一段經濟奇蹟,有很大部分必須拜任勞任怨的外勞所賜,但對於這些人其實保護幾乎等同沒有。不用說這點將往後將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並讓歐洲再度回復成過去那不同民族雜處的社會。
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也改變了歐洲社會的生活形貌,並使經濟攀升至新的高鋒。歷史上頭一次出現「青少年」這個認知,而且成為了獨立的消費客層,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隨之而來的問題,特別是高等教育問題則格外令人頭痛。
想像一個入學幾乎沒有設限(義大利甚至廢除囧),只要聲請就全部可以進去,結果人滿為患的大學制度……歐洲大學好進去難出來這傳統,其實是歷史意外使然的啊。人突然生太多,大家都想往上念的結果啊 ~(茶)
此外,所謂的「歐洲風格」也在這段時間開始形成,文學、時尚、電影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歐洲出產的商品也成功塑造出優質商業形象(英國除外,在這段 時間英國貨的名聲都丟光了,幾乎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微妙的是在各方面都頗有表現的西歐各國,大部分的都市計畫卻幾乎等於沒有計畫,醜陋平板不輸東歐的 社區被建造起來,並成為往後犯罪問題的溫床。
然後六零年代來臨了,現在回頭看那段時光,雖然好似影響非常巨大,但在當時對於實際上的政治影響卻非常非常小。這段「革命時光」似乎著重於展現「風格」,更勝於認真的投入實務。講得難聽一點,那近乎是一群活在自己想像中的理想革命的孩子。
雖然學運所訴求的目標與其背後的不滿,確實是建立在許多社會問題的先兆上,但其表達的形式與方法有時卻失之稚嫩、隨性,就某方面而言根本稱不上革命。但這樣一個外放誇張的集體經驗卻也成為種子,並在不遠的將來真正的開花結果。
而當西歐長期的經濟繁榮即將結束並進入低潮時,東歐則是已經低潮很久了(這潮根本沒漲過)於是在俄羅斯本體的人民已因為生活於共產體制下太久,幾乎無法想 像正常(?)社會的同時,仍保有這段記憶的東歐開始伸懶腰。大多數的共黨政權都十分小心地應付這股潮流,比如波蘭就試圖將民氣引導到反猶上頭。
但曾經是東歐最成熟資產社會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就紮紮實實的準備站起來。難以抵擋的潮流衝向執政黨,逼得他們不得不改革,除了經濟制度放寬外,其他自由也多少得給一點。
但這一給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雖然執政黨努力想掌握局勢,但布拉格之春的花已經綻放了。擔心引發骨牌效應的蘇聯不用說自然剉起來,如同1956年搞匈牙利那樣,再一次出兵鎮壓並改組政府。
於是黨內改革的路線從此確認再也走不通,雖然乍看之下蘇聯勢力似乎因此顯得不可撼動,卻再也無法理直氣壯的主張自己存在正代表著人民。而這將在往後形成巨大的影響,歐洲的共黨主義在當時已被敲響第一聲喪鐘。
呼,亂七八糟的閱讀筆記到此告一段落,像這種龐然大物才看第一遍也很難有什麼好感想啦(以我的聰明才智而言 < - 根本沒有)主要是我對這段歷史本來就沒什麼通盤深入的了解,全部都零零碎碎的,所以讀下來有時很像驚奇大發現,是能有有多少正經的感想咧。
唯一能算是感想的,大概就是從本書中可以發現,只要是人類幾乎都很笨,少數看起來不笨的,有時也只是剛好摸到而已。而且人真的很容易迷戀極權,特別是那極權與自己無關的時候(望向史達林與毛澤東崇拜者,連自己在心儀什麼都不太瞭解的崇拜者我真的無法理解)。
於是看著一個又個歷史上極富有名氣的文化界名人通通愛戀著共產體制的光環,那怕看到再多極權、政治迫害的證據也可以無視並為其辯解(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必要之惡)……我想這正是所謂的歷史迷霧吧,再說人這種生物的天性就是喜歡跟著大頭走。
無可否認的,在遠古時代或者其他諸多極端狀態下,跟著最聰明、強壯的人走,存活機率往往是最高的。但這樣長久累積下來的習性,也讓人類總是偏好跟隨大頭, 輕微的像是『大砲』意見領袖,嚴重的則像史達林、希特勒或毛澤東這樣的獨裁者 ~(「民主不能當飯吃」,「台灣缺點就是太民主」這種話聽來真有道理是吧?唉……)
可如上所述,只要是人多半不大聰明。如果真的跟對人也就算了,但倘若不過是跟了個聲音比較大的人,甚至這傢伙其實非常喪心病狂的話(歷史告訴我們,這其實比跟對人的機率高多了)……悲劇總是這麼來的。
唉,也可能我就是沒辦法忍受極權這種體制吧。無論那被形容得多美好,我都無法忽視其中一定會有的黑暗面。更別提如上所述,只要是人幾乎都很笨,怎麼能指望 會有所謂好的極權政體呢?相信這種東西不會顯得太過輕率或天真嗎?所以,大概正因為清楚自己不是個聰明人,才更想小心謹慎。
無論如何,人必須不斷學習,也確實,我們的社會絕對需要所謂的「典範」存在。為了讓世界能往好的方向前進,尊敬某些人、跟隨某些腳步、成就某些理想,絕對是必須的。這下問題回到原點,一切又是過猶不及的問題。
於是我們似乎也僅能努力自勉,在尋找自己思考過後認定那是對的方向前進的同時,也不要因為愛、期待以及其他種種情緒迷失。必須要期許自己能夠像原本也很欣 賞共產主義的卡謬那樣,那怕周遭整個環境都充滿了對共產極權體制的愛,仍能夠果斷的表示:「如果那看起來像集中營,那就是集中營。」
這世界真的很複雜,盡量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吧。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 進入旋風1945~1953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
舊站人氣:2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