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談的是在農場與農場間漂流、沒有未來的農工故事,他們曾懷有夢想,但最後全皆被現實輾碎。八十多年前的故事或許會讓人期待現在是否已有所改善,但儘管細節變化很大,可窮忙現象不只依舊存在還越來越巨大。


眾所周知的美國夢,描繪的是一個只要努力便能出頭,從安居樂業到成為巨富皆有可能的光明國度。但近年來這個原本堪稱社會共識的概念,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挑戰,因為窮人越來越多、未來也越來越無望。大衛‧K‧謝普勒(David K. Shipler)是知名的記者暨學者,經由大量採訪與研究寫下本書,企圖探討導致貧窮的種種要素,以及其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因果關係……



其實本書中提及的許多現象並不新鮮,像是生硬而無視現實考量的福利政策、申請社會福利的程序過於苛刻繁瑣、在全球化影響下工人要不失業要不也被壓低薪資。外籍移民與偷渡者成為根本完全看不見未來的低薪農工,甚至連收入都無法保障。


不過作者透過深入調查與詳細說明仍將相關問題描述得更加清晰,也讓讀者可以從那些細節裡看見更多的魔鬼:貧窮很明顯是個複雜組合技的結果。除去現象的描述,本書讓我收獲最多的肯定是窮人之所以時常在職場失敗的心理因素探討。


問題之所以生根的理由,打出生開始便一環扣一環,許多同樣身處水深火熱的父母無法給嬰兒足夠的營養和照護,這導致孩子的身體與大腦發展在極初期便受到損害(當發育遲緩的現象非常明顯時,大腦早已受到幾乎不可逆的傷害)。


又因為窮所以無法讓生活環境穩定下來,居住品質也相當糟糕,這同樣會對幼兒的健康造成損害(別的不提,約略提及紐約黑人兒童成長過程的第三個禮物,便令人驚異公共住宅與收容中心有多容易失火,全都是因為小孩沒有適當的照護及休閒活動導致的悲劇)。


父母即使注意到這點卻也多半力不從心,房東將糟糕的居住環境放置不管,若想申請政府補助又會迷失在表格迷宮中。有工作的人必須犧牲大量工作時間才有辦法申請,然後要不是因為有工作所以沒有接受補助的資格,就是要求要有工作才能接受補助,卻又無視光憑那些收入根本無法負擔托育兒童的費用。


整個體制像是整人專家設計出來的一樣,只為了滿足中上階級不希望有人過太爽的某種想像,無視就算福利政策可能讓某些人過太爽,但當制度過於苛刻時,卻可能導致有些人根本活不下去。於是問題或許終究會回到,我們期待自己社會的核心宗旨是什麼,還有這樣真的好嗎?


不用說窮人也只能居住在治安不良的地區,美國這類地區對台灣人而言根本只有恐怖足以形容,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嗯,也還是恐怖啊。長年生活在不安與動盪的環境,除去少數超人外根本沒人可以定下心來好好接受教育(更慘的是整個社會又不斷強調教育的重要,這也沒有錯,只是如同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提及的,這也給許多學店利用科技上下其手剝削窮人的機會,讓他們處境變得更為不堪)。


這樣的環境與不安穩的家庭狀況,也導致大量性侵害案件發生,有記錄的數據已經夠恐怖,更別提那些極其大量的黑數。然後遭受性侵,當然也會對心理狀況造成深遠的傷害,並對工作能力形成破滅性的影響。


於是底層階級這樣一路走來根本被裝滿限制器,從出生時期的大腦發育再到成長過程的種種缺乏和傷害,以及成年後各種碰壁……正常人都會退縮,都會只想待在舒適圈裡,然後又一個不受教、沒有上進心、活該衰一輩子的窮人誕生了。


我對書中剖析這的相關心理狀況印象深刻,能在糟糕社區裡活下來的人理論上都不至於笨到那裡去(回想一下碟形世界安卡.摩波城裡一連串的「自殺」行為XD),問題只是他們所習慣的規則和中上階級對職場的期待截然不同。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挑剔、感覺自己根本不合格,於是明知自己極可能被挑剔、拒絕時自然會恐懼退縮。


「很多人因為缺乏自信,容易憤怒。她補充道:他們在內心累積怒氣與自卑的感覺,而這種感受讓他們無法前進,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做不到。而且總是會有人說:『喔,你不行啦,做不到的。』當你在生活周遭老是聽到這種話,就連在學校也會聽到;即便反抗了,老師也會說:『喔,你只會惹麻煩,一事無成。』到最後事情就會變成這樣子了。」


書中花了一整章探討這種刻在底層階級骨子裡的無力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反正做什麼都會失敗、內心完全沒有希望時,「做人要有上進心」根本就是一句笑話,重點是還沒有很好笑。


可有趣的是本書的立論也不僅限於這全是社會的錯,我們該用滿滿愛與經費填滿窮人碰上的所有缺口。除了考量現實限制這真的不太可能外,作者也強調個人責任是存在的,有些人就是懶,有些人就是擺爛,有些人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社會問題存在,但個人責任也確實存在,麻煩的是我們很難清楚斷定兩者的分界何在。很難簡單的切一條線認定那邊到那邊是結構性問題該要由國家防守,不過這裡到這裡自己的鍋麻煩請好好把責任扛起來。貧窮是一連串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的困境,只從中抽取部分是見樹不見林,考量到正是因為資源不足才導致當前現狀,該要做的是聰明的應用手中資源去改善現狀。


波士頓醫療中心小兒科部門的多管齊下作法令人印象深刻,當該處醫生就診時發現兒童健康問題極可能是居住環境導致時,便會由部門聘任的律師進行「預防醫學」,也就是聯絡並嘗試解決「禍源」。祖克曼醫生一再發現很多時候醫生講破嘴沒用,但律師兩、三通電話便讓病患的居住環境出現改善。


現在該處的律師成長速度是整個部門最快的,還找了一群法律系學生去幫忙。同一章節中也一切提及結合多科醫生、心理專家、社工一同就個案下功夫所帶來的成功。現行台灣這方面的經費與方案也常都彼此獨立,想像一下如果可以運用智慧並以更具彈性的方式結合相關資源,那能帶來的改變將有多大?


除了源頭問題外讀者也能從書中章節意識到,要想讓就業培訓計畫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受訓者「面對真實職場的軟實力」。一技之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讓學員勇敢踏出舒適圈,相信未來值得追求然後頂住伴隨正常工作而來的沈重壓力。現實並不是找到工作後就此一帆風順,正好相反,必須讓每個人都意識到,那不然是個開始,而且要想期待未來便得努力撐下去


(除此之外,書中也提了個案例,主管原本打算炒掉一位老是遲到的女性客服,但她多花了點時間關心對方後,赫然發現她之所以老是遲到,是因為她看不懂公車時刻表也不會搭。在教會對方如何運用大眾交通工具後,這位員工便再也沒有遲到過……該怎麼說呢,就是這樣的案例一再提醒我們,很多常識對底層並不適用,而改善某些問題的方法也遠比想像中簡單)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The Working Poor: Invisible in America)既探討貧窮的成因,也敘述了脫貧的機會存在何處,是本值得閱讀並思考的作品儘管問題乍看之下千頭萬緒幾乎讓人不知如何解起,但簡單總結的話,只要具備親情、健康、配套措施以及相對應的軟實力,便能大幅增加窮人脫貧的機會。


而如何將手上並不豐厚的資源,以有效率的方式投入其中便成為當前社會重要的課題。雖說對應問題的迫切程度,通盤的檢討計畫或許曠日廢時,但避開明確的陷阱然後朝上述幾個重點進攻,肯定會帶來不少正面結果吧?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這本我也是買電子書的AP連結: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2 則留言:

  1. 由律師進行的預防醫學感覺好妙

    回覆刪除
  2. 我印象中是醫生看病發現根本是住家裝潢有問題才會
    反覆生病,這時候只能派律師上場去戰房東了 ~(爆)

    回覆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