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看見這開頭覺得很好奇也很感興趣,但老實說當時對這故事可能發生的種種,我所抱持的想像是比較八股且單純的;也就是一個成功女子伸手幫助貧民窟男孩,走向希望與成功未來的故事。當然實際也是這樣沒錯啦,但想想真實人生的確不可能那麼單純,過程遠比單純一句話描述要來得複雜許多。
本書原名An Invisible Thread:The True Story of an 11-Year-Old Panhandler, A Busy Sales Executive, and an Unlikely Meeting with Destiny,由實際經歷一切的蘿拉.史洛夫(Laura Schroff),以及作家艾歷克斯.崔斯尼阿思基(Alex Tresniowsk)合寫。內容除了關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好以外,還包括兩段曾與破碎相伴的成長經歷。
對成長於紐約街頭黑人貧民窟的莫理斯來說,正常是難以想像、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的世界。他的生活就是毒品、犯罪、流浪,莫理斯小小年紀便得學會嚴酷的街頭綱領,否則根本無法生存。這還不說就算能平安長大,也幾乎沒有未來可言,只能重蹈自己雙親那失敗的生活方式。
蘿拉的童年經歷沒有莫理斯那般殘酷,至少身為中產階級的她仍有機會透過正常管道向上流動。但她的移民家族史仍充滿悲劇,祖母在義大利南方的痛苦經歷令人難忘。父親慣性的酗酒與失控盤據了她的童年,日日夜夜活在爸爸不知何時會發飆抓狂的恐懼裡,形成孩童極大的心理負擔,幾乎毀了家庭部分成員往後的人生。
遇見莫理斯時,蘿拉已走出過去那段歲月,也獲得了成功。但她仍感覺生活沒有重心,需要有個什麼來填滿。現在已經很難確定,這兩人當初究竟是怎樣看待彼此的:這種關係是否帶有施恩性質,甚至是不需把屎把尿的寵物呢?
但縱使我內心仍有不少猶疑,最終還是決定以單純的眼光看待這段友誼。這就是很單純的一段往來,有餘之人幫助不足之人,然後彼此都獲得快樂的故事。或許有時候別想那麼多,少一點自我質疑與因此而生的退縮,可以讓人更有勇氣創造良善與美好吧。
不用說這也顯示出兩人有多幸運,站在外人的角度,這段關係確實隱藏著驚人的危機。對莫理斯而言,誰知道蘿拉是不是個變態殺人魔?蘿拉也不知道莫理斯會不 會那天翻臉搶她,甚至製造假案件詐取賠償。但還好這兩個好人遇見的是彼此,莫理斯願意相信社會仍有良善,而且決心堅定自己的意志。蘿拉也始終灌注心力在這段友誼上,並細心地教導莫理斯各種必須學習的概念。
我很喜歡書中那些美好的相處時光,對什麼都沒有的莫理斯而言,什麼都像是夢想成真,而蘿拉也愛上那純粹而愉快的笑容。她們去麥當勞點大麥克、薯條和巧克力 奶昔,在吃牛排時莫理斯學會怎麼使用刀叉。她們在蘿拉家煮飯、烤餅乾、洗衣服然後作功課。莫理斯參與了蘿拉的家族聚會,感受到那份溫暖,得到了物質與心靈 上滿滿的禮物。
可是這段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她們的生活還是會遇見種種難題與關卡。蘿拉要面對親人離世與往日餘留的痛苦,和伴侶間理念不合、爭吵,以及因此造成的種種影響(最大部分莫過於對這段友誼所形成的干擾)。而當她沒想太多就跑去找莫理斯的「地盤」找他時,結果是被男孩罵一頓:妳不知道這實際上有多危險、又會引發什麼事!
莫理斯則更為艱苦,一再的流浪並面臨生活困頓。吸毒的母親只有在醫院和監獄裡才能保持清醒,身旁每個大人都是毒蟲或罪犯。不斷因為住的地方有小孩玩火所以火災而搬遷,讓我忍不住疑惑這些孩子對玩火究竟有什麼執著?生活完全不穩定的莫理斯很難保持乾淨、也沒辦法在學校正常學習。雖然與蘿拉相處的時刻是那麼美好,但日常其餘部分卻慘到難以啟齒。
所幸這份友誼仍成為兩人內心的部分支柱,那怕生命中的心願不見得能完全圓滿。但蘿拉終於可用平靜愉快的心境享受生活,莫理斯的轉變更大,他成為了正直的大人,經營建築公司,與妻子建立美好家庭,擁有一張童年時反覆夢想他自己也想要有一個的大餐桌。
人生仍在延續,蘿拉和莫理斯的愛也是。我不知道往後她們還會面臨什麼,是否能夠事事順利的繼續下去。不過這兩人曾經歷過的種種,確實令我滿足。當然在講述真實經歷的作品中,第三個禮物(An Invisible Thread:The True Story of an 11-Year-Old Panhandler, A Busy Sales Executive, and an Unlikely Meeting with Destiny)不算寫得特別好的。但這種書就是這樣,如果感興趣的話,她讀來算是不錯的。
最後,閱讀本書也令我想起的探討黑人貧窮文化的經典著作泰利的街角,以及談芝加哥黑人國宅的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連帶也再次憶起這故事其實只是特例,在莫理斯之外仍有數不清的人們困於無限迴圈中,甚至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社會中的隔閡更讓他們難以改變處境。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該關心其背後的結構問題,或許那顯得盤根錯節且難以改善,但選擇閉上眼睛絕非好事。
2025.8.21補敘:
之前讀這本時印象很深的部分是莫里斯超常碰上火災,住的地方一天到晚因為鄰居小孩玩火燒掉,看到我忍不住好奇為什麼?這兩天看到紐約時報Born in Flames書評「When the Bronx Burned, Tenants Died and Landlords Got Rich」終於一解多年疑惑。那不是興趣,從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紐約黑人區頻繁的火災,是不當制度與糟糕社會風氣催生出的「自燃式都更」。
1960年代開始因為長年的種族隔離、貧困和警察暴力,美國開始不定時出現城市爆動。當時保險公司主動以風險過高為由,不再承保他們認定的高風險社區的保單。失去保險會阻礙經濟活動、保障資產安全的機制,也會減損居民災難與意外後的重建能力。
為了保障社區投保的權益,聯邦政府介入立法(公平保險取得法,FAIR,Fair Access to Insurance Requirements),推動由國家管理但由私人公司經營的保險,但事實證明這個立法反而引發驚人的道德風險。因為原本就不爽租金管制的房東,現在可以向保險公司以遠超房產實際價格的保額投保。
就跟保險制度讓1970年代的航空公司,摔一架飛機反而還倒賺,不改善飛航安全反而可以賺更多一樣,在這邊也是燒一棟屋主反而發大財。也因是為因為這樣才不斷一講再講,制度和規則都會創造新誘因,開創什麼之前應該要想清楚,這門開了以後會把什麼東西一起放進來?
有些房東會自己下手燒(還刻意把臉塗黑,好喔),有些則僱人去燒,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放火就對了的當地青少年。保險公司也是共謀,因為那正好也是保險公司開始將獲利方式轉移到股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時代。比起嚴格防範道德風險的審查合約,盡可能拉高投保金額收取更多保費,通通拿去錢滾錢的效益還更好。
上下相交賊的結果,遇上事故時的保險調查也非常隨便,理賠員可能基於偏見、便宜行事甚至其他更糟的理由,會把錯推給當地居民。實際上當時的媒體與社會風氣也傾向責難住戶,結合對濫用社會福利的偏見,讓無止盡的火災成為「貧窮黑人自己的錯,誰教他們就愛這樣」。
但有意思的是透過統計可以發現,相較私人住宅的火災頻率,公共住宅的火災率低到不行。雖然這也可能與管理方式有關,但一來一往那個數據在統計上依然很有感。1970年代美國每年至少有500人死於縱火,最嚴重地方多達八成住房因此消失。以至於當時布魯克斯的檢察官表示:縱火無法獲利的話,火災就不發生。
到頭來這把火持續燒到金融體制想出更好的方法執行都更,慢慢把人洗出去為止。住宅成為投資標的,人被趕出原本生活的社區,或者家當甚至性命被一把火燒光,然後慢的士紳化的進程完成,地皮也就整個炒起來了。
閱讀這篇書評時我意識到,啊,這就是噗首那個生命經驗的來源。照文章描述當時的黑人家庭會把重要物品放進行李箱(想想就是現在的防災包概念),小孩們每晚穿鞋睡覺,因為誰都不知道今天會不會發生火災,大家都想順利逃生,雖然有時發生的事是周日上個教堂回家就發現什麼都沒了。
第三種禮物裡的男孩,理所當然的接受自己的世界是,成天有鄰居小孩玩火把自己連房子一起燒光了(但天曉得這些孩子到底自己玩火還是被玩火)。手邊所有重要東西隨時可能不見,這引發很多黑人兒童的心靈創傷。
制度會催化惡行,在台灣則是古蹟會自燃,還有最近看見的社會案件,疑似以房產為目標展開的詐騙(但這個也算自古以來的玩法,以前是騙去賭博,現在是騙刷信用卡代買黃金)。
我現在還不知道,40年後台灣還有沒有出版自由,有機會出一本很好的書來談談糟糕的法令制度與長期中國滲透催生出了什麼,為什麼某些地方會有那麼多的小飛俠和吊橋下。儘管就算有出我可能也看不見了,但希望那本能大賣。
現在的話,想看Born in Flames,但我的興趣有時幾乎是票房毒藥所以……隨緣吧。然後第三個禮物不能說寫得很精彩,但有些細節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作者提到她奶奶來自義大利,在義大利時住在一個偏僻鄉間,多偏僻?
偏僻到住的地方只有自己一戶,當她小孩跌進水井時,只好叫比較大的小孩在旁邊守著,然後自己用腳跑三天才找到人幫忙。回來時小孩當然已經溺死了,在那之後她帶著其他小孩移民美國。這段當初比火災的事更讓我震撼,一是這說明了義大利鄉村當時可以荒涼又貧窮到什麼程度,二則是……跑三天請人來幫助一個注定死掉的孩子,這真的是好悲壯。
也因為這樣我滿愛看這類作品,而有時裡面的細節可以和新知識串連起來時感覺開心。
舊站人氣:3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