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郵報:密戰(The Post.2017)

話說當初打這篇心得時,不知道為什麼一開始把片名打成郵戰密報……完全變成另一種故事的感覺(碟形世界的郵局表示,若要戰,便來戰)。咳,這片也是上映前便很吸引我的電影。


本片描述上世紀七零年代以董事長凱薩琳.葛蘭姆為首,華盛頓郵報高層如何在風雨飄搖中,頂著壓力挑戰政府刊登越戰機秘情報,最後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的故事。從本片中可以看見尼克森政府是以怎樣的態度在操作國家機器,而也正是靠著此時此刻開始的試膽與練兵,才有了後來水門案時期一家報社對幹全國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就是想看這樣高水準又煽情得剛剛好的歷史電影,但這年頭一堆企圖走不同道路結果走到水裡,又或者煽情到讓人出戲的作品卻比較多。相較之下史蒂芬.史匹柏拿捏得很棒,他真的超適合導這類型的電影!(滾來滾去希望可以順便把一級玩家的電影滾出我的腦袋


看這片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大審判家(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2015)時,當時的德國檢察總長鮑爾驚天一句「沒錯,這是叛國罪,但如果要救德國就必須叛國。」雖說這句話的背景意義完全不同,但概念某方面而言是通的。


當戰爭還在進行中時,媒體是否該自主規制不報導國家決策與軍隊弊病?老實說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能歸納一次次案例與結果帶來的經驗,試圖為下次挑戰做出更好的判斷。連帶學習過往的歷史才會是那麼重要的一件事,我們非得儘可能弄懂前因後果,才能培養出在下次把事情做得更對的判斷能力。


說到這個,繼誰殺了甘迺迪後麥克馬拉再次電影被害,本片中他的形象是為了阻止報社刊登而情緒勒索的討厭鬼 。但在史實中,儘管他覺得這時候把那份他自己做的詳盡評估報告登出來還太早,但實際上麥克拉馬非但沒有阻止這份文件上報的打算,反而還在紐時準備刊登前的私下諮詢,提供了相當好的法律意見,替紐時擋掉了後來可能發生的法律陷阱。


當然以這部電影來說紐約時報也是另一個電影被害的對象,畢竟是他們攬起了主戰場,而華郵算趁勢參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那個尼克森主政的時代,敢跳下來參戰也已經不簡單了。而且本片再怎樣也沒到「泰晤士報如何報導水門案的程度」吧,這評論未免講得太酸。


回到片子本身,這部的兩大重點其一是在那個年代,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身為女性,如何頂著周圍全是(不一定尊重她的)男性那種或明或暗的社會壓力。怎麼從完全沒想過有天自己會上位這件事,到習得我可以之術,然後硬起來抓牢權力做出判斷的過程。


(其實這也正是她自傳的主軸之一,電影本身只處理她亡夫的傷痛,完全忽略掉菲利浦.葛蘭姆在自殺之前,已經因為躁鬱症弄得整個華盛頓上流社會圈雞飛狗跳的事。他會半夜打電話給甘迺迪罵出甘迺迪事後閉口不提只說有夠髒的話,鬧外遇說要離婚,還打算把華盛頓郵報從梅爾家族手中搶走,總之就是一個治療者找錯人選結果越醫越悲劇的故事)


該怎麼說呢,在沒有想像力的社會裡,人們有時只能依賴機運來讓某些理論上不該在那裡的人上位。在這之中,我們不曉得失敗的例子有多少問題屬於個人,又有多少是因那些嚴酷的外在因素被扯後腿(當然更多時候是二者皆有)。但無論如何那些成功的案例總一樣提醒我們,想像不同可能的重要性,以及各種歧視將為社會帶來的損失。


劇中深刻的呈現凱瑟琳·葛蘭姆所身處的社會氛圍,她有段時間就是被一群肚子裡裝滿「我這是理性客觀的意見,女人就是不行啦」的男性,以及「那些家國大事太難了我們不懂,大家換個房間聊八卦」的自我設限貴婦團團包圍(然後我們就想起,至今仍常常在網路或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此類意見的社會賢達們)。


剛開始凱薩琳心中的牆也無比牢靠,努力的想成為至少不會一看就知道很笨的橡皮圖章。但很快的她漸漸發現也許自己可以做得更多,而當手下的男人們開始衝突時她的權力也因此變大。也正是此時她身為發行人的專業第一次真正受到考驗,不再是旗下報社高層的扯線木偶。


她要自己做出決定,為了重要的家族事業,為了全報社的員工飯碗,為了自己會不會去坐牢,也為了是否要對抗整個社交圈與親朋好友。然後她頂住壓力沒做容易的決定,加入捍衛美國新聞自由的經典戰役。


也因此我很愛華郵當時主編回家向他老婆討拍說妳不要只誇獎發行人,也誇誇我時,被老婆嗆聲說她比你攬得多太多的那段對話。雖然很說教,但我想這是說出來就很重要的時刻,因為喵他自己的有些人就是不會懂,所以我們才會永遠需要芭樂。


我格外喜歡劇中華郵和紐時高層離開最高法院那幕的處理,紐時高層開心的站在鎂光燈前頭侃侃而談,而凱瑟琳·葛蘭姆則逕行離開然後帶著笑容,鼓勵夾道歡迎她的成群女性支持人。該怎麼說呢,這幕的處理很刻意,卻又以抽象角度描繪了女權運動這一路走來的景象(而且也非常史蒂芬.史匹柏XD),即使被主流觀點忽視甚至排斥,但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至於另一個重點我覺得是,我們要怎麼在正確的時刻辨認出此事不可退讓,又如何在正確的時刻挺身支持勇敢奮戰的人?人很難每次都選對,但如何面對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事。


電影中基於記者魂、競爭意識與正義感,華郵編輯部全力全開深入挖掘這條新聞。雖然連自己都會吐槽我們不過是家地區性報紙,但就結果論來看,這可是一家有野心與紐約時報一較長短的地區報紙。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當機會真的來時,是否能勇敢跳下去正是考驗個人信念的場合。我對描述瓜地馬拉中產階級如何對國內政治日日裝死,最後有天終於驚覺一切早已救無可救的小說天殺的熱帶日子印象深刻,更十分喜愛那個發現時,其實美好早已逝去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所以我也喜歡華郵主編那股「沒問題的,那些競爭對手到時會挺我們的自信」,該怎麼說呢,能不能認清那些屬於脣亡齒寒的問題很重要,「到那時候已經沒人能替我講話」的歷史則相當悲哀。所以電影中小到尼克森女兒的婚禮照片,大到全美報紙都站出來挺華郵和紐時,然後全社得知最高法院下達有利判決的那刻,劇中的新聞從業者才會那樣的驕傲。


當然郵報:密戰(The Post.2017)以一部電影能處理的資訊量,這部已經盡可能用不擁擠的方式塞滿滿了,但即使如此還是有那麼多除此之外的東西(紐時側的故事也很有趣喔),值得觀眾往更多的方向延伸閱讀。



凱薩琳.葛蘭姆自傳心得連結:個人歷史: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女報人葛蘭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