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天殺的熱帶日子

在快閃讀書會書目提名時基於消庫存的邪念提名這本,沒想到竟然會中選,可能是因為簡介看起來還蠻有意思的?不過一翻開書便被那超小號的字體嚇到,真的很小……考慮到排版上每頁字數也不多,不太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排,但反正實際開始看就不在意了啦。


故 事描述1980年代的瓜地馬拉中產階級,如何以無可奈何又帶點戲謔的態度,面對國內日益崩壞的政經環境,以及越來越危險的治安問題。主角馬可斯是當地富裕 猶太家族的老二,總是過著浪蕩生活的他,最近終於有找到真愛的感覺。為了討好愛人,儘管眼前所見一切似乎越來越不對勁,但他開始覺得在首都開一家夜總會是 個好主意,真的嗎?


我對中美洲的認知只有大綱等級,包括幾部文學小說,加上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香蕉密碼這類,生態科普或社會史作品中約略提及的部分而已。不算什麼都不明白,但真要講知道些什麼,其實也就基本認識而已。但即知曉得的不多,卻已能明白那是(曾經?)充滿不公不義,並因此流下無盡鮮血的國度。


不過本書主角並不是必須向政府、軍方或者財團爭取存活機會的社會邊緣人,而是貨真價實很好過的中產階級。不是最頂層的,也還是常為了錢焦頭爛額,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事基本不用太在意。


生活範圍原則上就是在外國、首都和高級渡假區之間來回。比起國家大事,猶太人事務和家族前途遠遠重要得多。報紙沒報出來的災難跟不存在一樣,還因為媒體管制根本不知道首都以外發生了什麼……但生活不會永遠安穩下去,身處在動亂中的國家,獨善其身終究很困難。


透過主角的眼睛,讀者見證了一個原本還勉強稱得上歲月靜好的日常,如何因為社會與政局動蕩,進而而讓生活品質逐漸沈淪下去。就劇情焦點而言,他的控訴感意外不是很強。


沒錯,書裡還是有很多明顯不公不義的行為,但當所有角色都身處其中,所謂的壞事真的變成「每個人都推了一把、插了一腳」時,疑問反而變成真的還有什麼能做的嗎?很多人沒有選擇只能受害,而有選擇的那些人基於人之常情,感覺上也像沒有選擇似的什麼也不做,至於逼人做選擇的那群則本來就是問題來源(是嗎?)更不能指望。


讀者不只一次發現到,對人類而言正義是如此虛無縹緲,當涉及已身利害時便迅速的被現實吹散。也不只一次感受到,平庸的邪惡如此可惡卻也難以抗拒,只因為那是個相對容易的選擇。


又,是誰把權力放到那些真正的邪惡勢力手裡的?如果這是個打從立國之初便埋下崩壞根基的國家,還可能期待他能隨著時間流逝,自然而然變好嗎?每次的同流合污都讓人在當下取得利益,但長久下來卻會發現,這種行為最終會挖出個大泥沼,讓自己沈陷其中難以脫身。


可回過頭省思當初……真的有不同流合污的選擇嗎?整個社會各種問題互相盤根錯節,不做什麼感覺不對,但做了什麼又常讓事情變得更糟。莫不會瓜地馬拉其實慘遭詛咒,每次的選擇都一定會選到錯誤那邊,然後全體國民已經一同錯上一百六十年了?


天殺的熱帶日子(Life in the Damn Tropics)不是要提出什麼解釋的小說,也並非想點出核心問題的作品,他就只是呈現那些無論如何都理不清的亂七八糟社會怪現狀,天殺的熱帶日子。


書裡時常出現令人莞爾一笑的對白與敘述,是帶點酸味的耍嘴皮子,沒什麼道理,就一種看什麼都不順眼所以開酸的心態,根本毫無建設性可言。但面對一個越來越恐怖又令人厭煩的現實,又那能期待所謂的建設性?


雖然故事的節奏推進得還蠻快的,但在鋪陳那種整個社會在不知不覺中集體向下沈淪,難以脫離失控軌道的感覺卻十分精巧。透過一個又一個荒謬卻也有趣的情節,讀者的「道德界限」也逐漸飄移,明明就很恐怖的東西透過循序漸進的鋪陳,等到真的發生時已經不恐怖了,太多價值都在不知不覺間被輕易放棄,或許這才是整本書最恐怖的地方。


人真的是習慣的動物,忍了一些,就能再忍多一些,有時還根本沒有盡頭。


正因為小說是以中產階級為主角,所以把中產階級的小老百姓心態酸得也最狠。最終那些為了維持生活平穩,而帶著世故聰明之心(?)犧牲掉的東西,累積起來的效應將會讓人根本守不住真正重要的事物。


但即便早知如此,又有多少人能做出不同選擇、並願意提前支付代價?尤其是心裡明白,大概只會有自己一個如此選擇的時候?總歸而言,有時候人們會抱著一起死真的是有原因的,儘管就後見之明那看起來真的很莫名其妙。


本書作者大衛.昂格(David Unger)出生於瓜地馬拉,雖然五歲便移居美國,但仍時常回到故鄉並見證當地各種社會狀況,在多次練筆後寫下這部作品。淡淡的戲謔為故事情節增添吸睛度,無可奈何中的敘述中存在著悲憤,可最終這個悲憤卻變得可笑,因為悲憤又不能吃,日子總得過下去,天殺的熱帶日子。


能忍人所不能忍在某些情況是美德,但每個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就是人間地獄了。



舊站人氣: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