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會想讀這本是因為書名有早餐兩個字(這人還真好懂)不過這並非一本講述早餐內容要涵蓋生物多樣性對人體才健康的書籍(以實際內容而言,這猜想有點驚悚啦)事實上本作副標為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是一部以如何防範熱帶雨林繼續受破壞為主題的社普書。


身處在資訊豐富的環境下,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聽聞熱帶雨林以恐怖速度「被消失」的新聞,無論從美學、環境、道德或功利角度而言這都是重大議題。但究竟該如何阻止?或許想停止這一切,便該從瞭解雨林為何會被破壞開始。從(北美、歐洲)早餐桌上的香蕉切片,到雨林中倒下的一顆巨木,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本書便是以此為重點,分析相關政經與實務層面利弊並提出呼籲的好作品。



現代大多數人應該都已經能接受,任何重大問題的背後都不會只有一個成因。世上每件事都彼此環環相扣,若僅處理其中一、兩項而忽略其他因素,輕則沒有效果, 重則甚至比不做還糟。這方面貧窮問題是個經典,雨林保育也一樣,砍伐的背後有著一張因果之網,相互運作下導致如今的禍害。


本書作者約翰.范德彌爾(John Vandermeer)與伊薇特.波費托(Ivette Perfecto)長年研究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於是本書的案例也以此為主,並自其中抽提出通行全球其他區域雨林的原則。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當中提出了許多見 解,不少和傳統保育概念大不相同。


比如雨林中的環境確實脆弱,但自我恢復的能力卻也十分強韌。土地更非全然不適於農作,反而是如同馬賽克拼圖般有著不同的土質。如果能夠深入研究其中因由,那以永續方式利用並非不可能(遺憾的是跨國公司總愛打著永續招牌,幹盡破壞恢復力的事)。


沒錯,真相是我們應該正視利用雨林的必要,忽略這點的保育活動就無法永久。本書簡要闡述了世界形成如今體系的大致理由,以及為何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間的正 常經濟原理並不能獲得正常運作(和北方內部相反,在剝削下南方的工人就算窮死,也無礙乎企業產品的銷路問題)連帶在無視社會責任的經營原則下導致的移民與 失業問題,如何進一步造成雨林砍伐。


這部分的描述令人回想起糧食戰爭裡對相關現象的闡述,現今的全球政經體系壓迫窮國參與富國的遊戲規則,結果導致相當負面的結果。或許這部分的學理仍有其爭議之處,但全球社會目前確實問題重重,該面對這就是一個政治、社會與旣得利益因素,會帶來諸多悲劇效應的真實世界(連帶,這種概念其實已成顯學)。


舉例來說,哥斯大黎加的香蕉園需要廉價勞工,於是從附近的窮國尼加拉瓜引入大量勞工。但當景氣不好或生產過剩,企業便解僱勞工,這些失去工作機會的人在無 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進入雨林中清出一塊貧瘠小地(肥沃的地早拿去種香蕉)。而當這些努力自力耕生的家庭因為付不出貸款或者其他因素,被迫把土地出手時, 只好更深入雨林再去弄一塊地出來,於是惡性循環開始了。


一切的一切都令人聯想起史坦貝克的經典文學作品憤怒的葡萄,雖然該書描繪的是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移工的慘狀,但套用到中美洲香蕉工身上其實也無甚差異。最大的分別則在於這群農工的發聲管道更小更弱勢、跨國企業使用的手段則更加精緻且系統化。


這也正是本書一再強調的,為何傳統手段,也就是劃立絕對保護區的作法並不可行的理由。倘若僅僅維護一個有如孤島的雨林保護區,而無視其周圍的失業民眾與企 業農園;非但無法阻擋政經體制操作下造成的貧民墾地等惡性循環,在生態學上也將形成不良影響。更別提雨林中重要的寶物「生物多樣化」,也將因此面臨極度負 面的後果。


研究指出若缺乏足夠的「聯絡」管道,那保護區與保護區之間的生物無法流通的後果,就是照樣絕種給你看,完全是保育辛酸的(其實印尼婆羅洲就已經這樣了,保 護區的間隔太遠又無法聯絡,導致裡頭的瀕危動物因為族群數量不夠無法維持正常基因庫,只能近親交配最後還是會絕種,這還只是比較明顯的部分而已)。


所以說要保育就別保心安的,應該要盡力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存在。本書中提出的解藥是提倡有機農場,避免會嚴重降低生物多樣性的現代化學農場。並深入研究集約 農業與環境破壞間的停損點在那裡(認為集約農業可以減少土地開發量的假設,也被經濟發展的規則打破了,事實是集約農業反而會聚集更多人在同一處,加大土地 開發的壓力)。


畢竟想像一個生物多樣性爆炸(不好的那種)的結果便不禁毛骨悚然起來。羅.巴奇加盧比(Paolo Bacigalupi)的精彩小說曼谷的發條女孩,對此有十分深刻細膩的描繪,讀來令人深思。也正是為了防止這樣的結果,本書對此提出的分析與解決方式都相當清晰且具說服力。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Breakfast Of Biodiversity: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ain Forest Destruction)初版寫於1995年,台灣出的是2005年加入新見解與趨勢分析的二版(因此也有對一些反對見解的辯駁與回應)。書本身頁數兩百 初頭而已,簡要的交待了涉及雨林保育的一切相關領域,包括歷史成因、社會概況、農業需求、政經因素、雨林諸多層面的生態學等等。


作品內容廣泛豐富,深入淺出的書寫方式相當好懂(只要別恍神這樣 < - 這人當時滿腦子都是巨人)並提出了有力論述。想拯救雨林,首要之務就是起而支持相關運動,將雨林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視為一體,通盤訂定保育計畫。


打破扭曲的政經體系(消費者能做的就是抵制相關產品)及其帶來的惡性循環。訂立周詳的勞工法與建全的土地利用形式,並引進不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有機農業。如果當地人民能夠吃飽並提升生活品質,並能自雨林的現貌獲得利益,那熱帶雨林的安全自然也不是虛幻,希望始終存在。


或許敵人看起來龐大得難以撼動,但試著開始做什麼永遠是打倒敵人的第一步。打破因果之網並非不可能的事,也別再用自然界的弱肉強食來包裝擺明是社會達爾文 主義的思考模式(儘管有些人可能不願承認或者純粹誤解自己的概念本質,但事情就是這樣)扭曲的體制最終只會帶來破滅,生態保育和社會正義是相輔相成,缺一 不可的。


閱讀本書時我一直想起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的小說雲圖,那是部以優美筆觸描述關於人類文明、權力與壓迫的故事。我始終忘不了小說開頭已滅絕種族留下的火山木雕遺跡,以及劇情中段出現的聖像所,兩者之間的意象連結令人心痛卻又有股清澈的美。


或許這世上許多人類接下來的首要功課,便是學會放棄與分享吧。



舊站人氣:1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