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小店

時間是上世紀九零年代中期,本書作者莫特.查克特(Mortz Zachter)正在念法學院夜校。從小到大他的認知就是家裡很窮,長大後即使非常努力也還是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更別提追求生活品質了。於是他難免會想,假如有一百萬的話……什麼,其實他們家真的有?


這下事情可微妙了……自他有記憶以來,全家便與兩位舅舅開在紐約東區的麵包店緊密相連。媽媽為了保持到店支援的機動性,放棄成為教師的夢想而且從未支薪。在晚上和爸爸一起去接她回家、偶爾幫忙店內工作是作者的童年回憶。兩位舅舅只顧著辛苦工作未曾結婚生子、也沒有其他嗜好,終其一生過著清苦生活……作者曾以為那都是因為貧窮,可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他那一輩子過著清貧生活的舅舅,其實是坐擁數百萬美元的富翁。隨著兩位舅舅的離世與失智,他們究竟為何要過著這樣的生活變成一個謎。而自家父母明明知道這筆錢的存在,長久以來卻又裝作渾然不知的模樣,事到如此也無從計較起箇中緣由。


身為這筆財富的繼承者(雖然要被扣掉好大一筆遺產稅,讓作者一瞬間都差點要從民主黨人轉支持共和黨了,但最後還是決定堅定本心),作者只能透過回憶與仍存在的線索,去追憶曾發生以及可能發生過的一切、思量起自以為知道,但原來完全不明白的家族往事。


閱讀本書時我一直想起以二十世紀初,紐約猶太移民生活為背景的魔像與精靈(THE GOLEM AND THE JINNI),更別提女主角魔像正是在麵包店裡工作。不過本書作者追憶的歲月倒沒那麼早(那屬於作者曾祖父母的時代),開場便已是1947的一場豪大雪。


就篇幅來看小店是個簡短的作品,不過有趣而且蠻迷人的。回憶往昔的口吻平實親切中帶著幽默感,二十世紀初便開始經營的老式麵包店、舊派東歐猶太移民的生活細節、屬於家族的各種奇妙作風,這一切與舊時的紐約風景結合起來,穿插在作者的當下人生中,構成一則極有意思又情緒飽滿的家族故事。


巨額財富的存在當然會帶來喜悅,但除此之外卻也伴隨些許怨懟和不滿。有些事如果窮的話也就算了,但明明超有錢,那為啥還要這麼做呢?母親被犧牲掉的夢想、自己過往遺憾與焦慮的可悲……這筆財富說到頭來終究有部分源於對自己家人的剝削,某方面而言幾乎像是沒有意義的積累執念。


只是錢終究很有用,而且親人之間本來就複雜到難以黑白論定,所以要釋懷倒也不那麼困難的事。那麼在釋懷之後,隨之而來來的就是探索的趣味了,旣針對屬於自己的記憶迷宮,也針對舅舅公寓裡的……呃,充滿生命化石的神秘沈積岩。


逝者已欸,但留下的東西還是可供親戚考古推理之用,更別提作者兩位舅舅留下的東西可不是一點而已。然後因為是兩個大男人住的房子,所以留下的東西跟上面那兩本完全不一樣,簡直是亂七八糟甚至非常骯髒,有廚餘、有罐頭、有整盒小鈔、有香豔刺激的收據,整理時看見的東西越多,自己以為很熟悉很無聊的人竟然也開始神奇起來。


塞滿水果蛋糕盒的紙鈔和整袋整袋的零錢,令人傻眼但也稱得上驚喜。可是幾百萬年歷史的各式收據文件,還有可能從尼克森還在當總統時,就已經存在的羅宋湯玻璃罐頭,絕對都是驚的成分比較大。


這股瘋狂囤積的勁頭,令我聯想起荷蘭心理學家莉迪亞.卓蘭(Lydia Flem),談她如何面對雙親逝去的「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裡頭也有對把住宅在物理上變成人生經歷沈積岩的夫妻。只是旣然作者兩位舅舅過的是除了工作幾乎啥都不管的人生,那房子的內容物自然也更加妖魔鬼怪。這段整理的過程讀起來還蠻歡樂的,身為倉鼠一隻,類似故事總是非常吸引人。


終歸來說作者其實不真打算把兩位舅舅的真實面貌,還有自己父母明知真相照樣犧牲奉獻(被情緒勒索?)的態度,全部理個一清二楚。但盤整這件事所帶來的疑惑與感慨本身就很有趣,閱讀這樣一個矛盾卻又充滿氣味的故事也是。



小店(Dough: A Memoir)表面上是個獲得天降財富的驚喜故事,但除此之外還承載了移民家庭史,麵包店經營記趣、在外人眼中頗為神奇的生活方式,還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戚關係。不過也或許不用這樣嘗試去條列也無所謂,如同露絲.雷克爾的回憶錄天生嫩骨裡提到的,「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一則好故事」,而小店正是一則好故事。



舊站人氣:1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