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

尋找理查三世(Looking for Richard.1996)

因為關鍵字想看,看完以後非常驚喜,這部是艾爾帕西諾的第一部紀錄片(但我沒查之後有沒有拍更多),講的是他自導自演外帶找來一大幫實力派演員,全體投入排練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


電影在幕前幕後跳躍,探討莎劇對演員的意義,理查三世對演員的意義,以及演出理查三世這部戲本身。會看這部純粹只是好奇,但意外的卻收獲頗多,該怎麼說呢,我曾以為這輩子都不會對莎劇認真感興趣,但看樣子人生果然難以估料。


而且不管再怎麼不感興趣,莎士比亞都繞不過去,在無數作品裡總會被不停的引用,是無論如何都會各種間接看到的,呃,污染源?(被揍)好啦,開個玩笑而已,總之最初知道理查三世這部戲,果然還是因為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但真正對戲本身感興趣,是因為讀了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我只能說狂粉推廣起來力道真的不一樣。


被作者那麼一寫我瞬間興趣爆棚,然後越看越覺得……不管和史實有多大差距,無論文學研究者多半表示作為早期作品,理查三世還不夠成熟,可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部戲。不過在本片中看到理查三世(至少截至1996年)演出次數其實比哈姆雷特還要多時,我剛開始有點意外(艾爾帕西諾看起來甚至微妙的感覺不爽?XD),但想想完全不意外。


畢竟哈姆雷特真的挺讓人煩躁的 ~(喂)


這部紀錄片的重點還是放在演員表演上,不過也提及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艾爾帕西諾提到,現代戲劇你覺得弄懂了,那你就是弄懂可以演了。但莎劇的問題是,你努力把人都弄上台了,但優秀的演員也不曉得該怎麼演,甚至連怎麼站都不確定。


再來一個大問題則是,拍電影時演員可以用正常音量念台詞,把莎士比亞筆下那些精美句子的韻味徹底表現出來。但在舞台劇上無法如此,演員必須大聲說話,但絕大多數時候演員大聲說話時就會導致台詞失真,這是個兩難,這或許是以莎劇為首所有舞台劇的難題之一(不過現在很多都靠麥克風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純靠人聲的話就很挑戰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劇本好演技好最後就會忘記,有一個不行就會一直出戲)。


此外美國演員要演莎劇果然也會有各種心結,裡面就有一段把這種好萊塢電影明星站到英國正統莎劇演員旁邊瞬間矮一截的味道表現得很明顯。人家直接從發音格律不對、上舞台講話不好聽開始挑剔。這種美國演員註定演不好莎劇,連帶作為演員水準就是比較差的情意結很有趣。


先不提英國路人直接嘴,你要用美國口音演莎劇?接下來還有迷思,只有英國演員才演得好莎劇這也許是某種自我實現預言。當美國演員相信自己終究演不過英國演員時,那自然不可能演得過。可是會形成迷思也是有理由的,對某些人而言這些理由很有說服力。


比如因為從小耳儒目染藝術氣息,會形成不同的人格深度,而且要演好莎劇當然要學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啊!不得不說這些理由雖然都不是沒道理,但也蠻階級的,而且艾爾帕西諾那一臉老子不服的表情 ~(大笑)


當然最實際的是,艾爾帕西諾真的很會演,那個平日待機模式看起來呆頭呆頭,到開始演戲時完全不同的神態。從剛開始只用字面意義解讀劇本,只演出嚴肅沈重的壓迫感,到加入史實解讀、理加理解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心理之後,展現出的那種無情機誚、遊戲般的狠毒,對一個男人在性事受挫後自卑轉自大的憤恨與殘忍……很會演,真的很會演。


本片找來飾演伊麗莎白王后的角色,是跨舞台、電影和電視的老戲精潘妮洛普.艾倫(Penelope Allen)。潘妮洛普對伊麗莎白王后這個角色很有主見,跟她對戲當下飾演她兩個兒子的演員一開始都被壓倒,後面才趕快跟上,而當她和艾爾帕西諾對戲起來那真心火花四射。


相較之下向安王后求婚這段就詮釋得沒有很好,首先就理解角色這部分,艾爾帕西諾表示找個學者來說明一下,結果引發爭端。演員表示,我們拍這部紀錄片就是要從演員的角度出發來詮釋理查三世,結果你現在要找個學者來解釋劇情!?


艾爾帕西諾:那個,學者的觀點也是要尊重……


結果找來的學者表示,從已知的史料來看,無法判定安為什麼答應嫁理查(反過來倒是很多理由,比如財產繼承權,還有民間傳說是理查三世費了很大心力才找到被哥哥藏在餐館裡的安求婚成功,但當然莎士比亞寫得不是這麼噴發少女心的版本,而是文學史上的經典PUA),結論只好放手讓演員自由駁火,又或者說,艾爾帕西諾自己想要的版本。


但我得說他想要的是個白爛的版本,暴君一書有提到,現代大多數的理查三世版本,除了少數安是走被從頭到尾被脅迫到不得不同意的路線外,大多數的詮釋多半是安一方面不爽,一方面又帶點獵奇期待的同意,比較能展現女性的自主權。


但艾爾帕西諾不想要這樣,他講得很白,安應該要是個花瓶角色,才會被簡單騙走。所以他要找一個沒演過莎劇的「電影演員」,還要盡可能年輕。直白的講,他要把安詮釋成一個屈服於他魅力之下的傻妹。但也不是只有艾爾帕西諾如此而已,精神上(?)老一輩的學者也偏好這樣解讀。


本片找來的演員是Winona Ryder,但我想一方面是她這時演技不夠成熟,而且舞台經驗不足。再來是她可能也沒有很認同艾爾帕西諾詮釋的安,於在螢幕上她被徹底壓倒,更多時候根本不知所措,就好像她根本不知道實際發生什麼事……結果是艾爾帕西諾確實用個人魅力壓倒了年輕小妹妹,但我覺得那不是理查三世。這也無法增加整段戲的深度,只是本來就很高的渣男值繼續大幅提升而已。


然後該怎麼說呢,雖然在Me too之後這麼說有點微妙,但艾爾帕西諾的理查三世對上凱文史貝西的白金漢公爵真的非常有意思。這片重點演出的是理查三世要求白金漢公爵去殺掉塔中王子,白金漢拒絕並要求得到先前講好的封賞,結果兩人決裂的過程。


本片對這段的詮釋是理查三世的要求踩到了白金漢公爵的良心底線,他們彼此試探、拉鋸,白金漢嘗試找到妥協點,但一個絕對邪惡的人會把所有妥協都看作背叛,這就更遑論在理查三世眼中自己以外的人都是工具屬性。艾爾帕西諾的輕蔑嘲諷與離場,以及凱文史貝西鐵青著臉在心裡踏上叛亂之路,都讓後續轉折意在不言中。


整片看完的現在,我覺得雖然尋找理查三世剛開始宣稱,拍攝理由是為了向大眾推廣莎士比亞,並證明莎劇強大的文化價值。但到頭來這部紀錄片其實是一個比較便宜版本的理查三世,如果沒錢正正經經的拍一部劇情片版本的理查三世,但也不是認真想籌備舞台劇(那同樣很貴還得搞定大卡司們的檔期),既然如此那就玩票性質的上吧。


本片裡幾個關鍵場景有相對認真的拍古裝片,不重要的段落則直接跳過(但把我很在意的母子關係都砍掉好可惜)。許多地方都靈活應用紀錄片特質,拍攝演員坐下來讀稿對戲、簡單示意的走位對戲,又或者偶爾出個外景來一下莎士比亞聖地巡禮等等。


老實說這些地方有時都比古裝片部分有意思,因為可以看見舞台之外的演員互動,何況在練習時的靈光一閃會出現很有意思的表演。像Alec Baldwin飾演的黑斯廷斯在練習時嘗試的義憤填膺式演出,我覺得就比正式版本的老好人模式更有意思(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話大推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但當然正式版本也不錯,那個傻傻相信理查三世是好人,相信權力鬥爭也會有常識。結果當原本誠懇的理查離開議會接著再回來,開始瘋狂指控自己被詛咒,黑斯廷斯那個不可置信的模樣實在是……而當理查要相信他的人跟他走時,所有人一一退席,最後連史坦頓男爵都捨棄好友離開後,Alec Baldwin那一臉絕望的模樣,也很令我印象深刻。


反而理查三世的結尾,噩夢的部分我比較沒感觸,倒是結尾經典的一匹馬換一個王國那段的處理我很喜歡。比起嘲諷那更多的是戰場迷霧,以及一個確實善戰的人與他倒楣的運氣。不過真的要講,我更喜歡正式結尾之後那個仿黑幫片風味的刺殺版本,就是很難不想起教父啊,那真是挺擦出火花的。


至於紀錄片本身的結尾,嗯……其實也沒有什麼很蕩氣迴腸的結尾啦,就淡淡的全劇終。儘管剛開始號稱要推廣莎劇,但我想這終究不是一部推廣莎士比亞作品的紀錄片,而是一部推廣理查三世這部戲的紀錄片。可該怎麼說呢,人總會有個開始,至少我就是這樣(會不會變成Ricardian又是另一個故事)。


總個來說我覺得感興趣的話這是值得一看的紀錄片,一來它算是輕量型莎劇,幾段重點戲都有,同時也對歷史與文化意義有簡要介紹,對初入門者而言不會太沈重同時又能從中得到趣味。二來儘管它算偏輕量級,可真的是幻之卡司,喜歡理查三世這部戲的話太值得一看,至少我看得很高興啦。


延伸閱讀:

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

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時間的女兒 

理查三世:停車場裡的國王(Richard III The King In The Car Park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