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

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73)

這是我第一次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電影,看完驚豔到不行,大有一試成主顧的感覺。當初之所以會找這片來看,純粹衝著故事改編自錢德勒的經典推理小說。我想知道在變成神經喜劇的大眠、黑色電影風格鼻組再見,吾愛,還有超奇葩的第一人稱電影湖中女子後,這部會改編成什麼樣子?


私家偵探菲利浦.馬羅半夜被橘貓叫起床放飯,忙了一圈老友泰瑞.藍諾士來訪,他說自己惹上麻煩拜託馬羅載他去機場。私家偵探嘛,什麼大風大浪沒看過,他二話不說下水幫忙。結果不久後被警察抓起來,說他是藍諾士殺妻案的幫兇,沒過幾天又傳來消息,藍諾士在墨西哥自殺,他果然是兇手,好了你可以滾回家啦。


被放出來的馬羅滿心不是滋味,他不相信藍諾士會殺妻,更不相信藍諾士會畏罪自殺。對此不滿的馬羅旋即接到知名作家之妻艾琳委託,請他找回失蹤的丈夫羅傑.韋德。馬羅發現韋德夫婦和藍諾士住在同一個高級住宅區,雖然說是雙方不熟,但真有這麼巧的事?


老實說我還沒讀小說就忍不住先看電影,看完後大受衝擊,連帶至今都喜歡電影勝過小說(但並不是不喜歡小說,也是喜歡的)。如果要我描述本片最為迷人之處,那大概就是所謂的風格吧。就和其他勞勃.阿特曼的電影相同,本片有著迷人的張狂、理所當然的邊緣氣息,同時還以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思考與計算。


1970年代好萊塢興起重拍錢德勒小說的熱潮,前後大約有四部作品在拍,漫長的告別也是其中之一。剛開始片廠找了霍華.霍克斯和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兩位導演都被拒絕,不過博格達諾維奇推薦了勞勃.阿特曼。


阿特曼看完了Leigh Brackett寫的劇本後非常喜歡結局,又聽說官方屬意讓合作過的艾略特.古爾德(Elliott Gould)演出馬羅一角,便同意以劇本結局絕不更動為前提接導這部電影(附帶一提霍華.霍克斯的夜長夢多劇本也是Leigh Brackett寫的 <- 但這部劇本很多人都摻過一腳,摻到他爹都認不出來的程度啦W)。


同時為了追求懷舊味,在攝影上使用特殊技術,使得影片畫面呈現一種柔和又顆粒感強烈的質感。如同導演說的,那像是舊日明信片一般的畫面,剛開始看會疑惑畫質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但看著看著習慣以後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本片打開場就讓人眼睛一亮,原創的只吃一種飼料的橘貓討罐罐開頭,瞬間讓觀眾心花朵朵開。當畫面在馬羅和藍諾士之間切換,也跟著劇烈變動的音樂打開始就向觀眾強調,這兩人原本就是雙聲道狀態。


為了切合時代,電影將背景從原作的1940年代拉到1970年代,在此同時劇情本身又不斷致敬著舊時代的電影。那些意有所指描述老電影的台詞,歡歡喜喜模仿著往日巨星的警衛、對過去的黑幫片與偵探片常出現情節的翻轉。還有我實在太喜歡馬羅調戲黑幫菜鳥的一段,那實在太機敏又機車了:領帶繫好,還有我要去這個地址,你如果跟丟了這給你參考。


附帶一提,這位忍不住批評馬羅裸女鄰居沒在幹正經事的菜鳥,甚至完全沒注意到自己發言的諷刺性。這群做瑜伽搞靈修的裸女,靠賣蠟燭也許都比這小弟對社會有貢獻。


導演堅持要讓馬羅這角色彷彿停留在四零年代裡,他不住碎碎念著只有自己聽得到的賤嘴發言,成為一個好像跑錯時代並顯格格不入的李伯馬羅。只是說真的對近五十年後才觀看本片的現代觀眾如我,其實意識不到那種刻意營造的落差,雖然本片中的馬羅是很邊緣,但也就只是邊緣。


我唯一能感受到那種跑錯時代的感覺,就只有馬羅是全劇中唯一一個菸抽個不停的角色。而且他簡直像不曉得這世上有打火機這種東西一樣,隨身攜帶火柴的他會以各種不知該說是詭異還是神乎奇技的方式,用各式各樣的物品點燃火柴。


我一方面想吐槽可是有些1920年代電影點菸也會用打火機了啊,可是又想起自己曾在好萊塢黑幫片裡,看過厲害到不行用警察警徽點火柴的畫面。嗯,這肯定是對那種情節的致敬,還玩得超用力。


本片同時也是電影配樂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早期作品,本劇音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部配樂除了一首翻唱歌畢外,全是同一首The Long Goodbye旋律的各種不同版本。這個不斷變奏的主旋律隨著編曲不同,巧妙的在各種情緒與狀態各異的情節中撥人情緒,並莫名的喚起一股無可奈的愁緒,為風格強烈的本片賦以更加濃郁的味道,是可以一直聽、一直聽也不會膩的原聲帶。




 

曾演出過經典黑色電影夜闌人未靜(The Asphalt Jungle.1950)與殺戮(The Killing.1956)的史達林.海登(Sterling Hayden),在本片飾演羅傑.維德(儘管不是導演的首選,但表現十分令其滿意),一名酗酒的成功作家,也是在馬羅眼皮子下被殺死的受害者,而馬羅如果不要基於對舊友的忠誠,打開心胸對待他的話,或許不會死的受害者。


馬羅的貓只吃一種飼料,就像馬羅有時也死心塌地認準一個朋友忠誠,但問題出在飼料或許有毒,而友情也可能如此。馬羅二話不說明知有鬼也替朋友護航的結果,除了讓他被捲進另一件兇殺案,更成為兇殘黑幫的討債對象。


片中這個猶太黑幫瘋狂又無厘頭,但一段黑幫老大打情婦給馬羅看的情節,更讓我看得瞠目結舌。基於不完全知道底細,再來是直接把人打殘或殺掉,反而更難把錢弄回來的考量,黑幫老大只是兇悍的恐嚇馬羅,而不至於像警察那樣完全是有牌的流氓,直接開扁然後說他襲警。


但為了把錢弄回來,也為了不失面子,黑幫老大還是得樹威。於是他毫不客氣的在馬羅面前把情婦毀容,打到連手下都會怕,他可是自稱愛她的呢,但顯然這個愛並沒什麼意義。這個他口口聲聲說珍視的女人只不過是展現金錢與權力的所有物,而她的價值也確實就只有那樣而已。


勞勃.阿特曼似乎就是可以在將性與暴力,以充滿地獄梗與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卻也拍出邊緣與破碎之人的悲哀,並作出直指背後權力結構的批判。我覺得這種透過演員難以預測的無厘頭暴行,以及點到即止卻更顯兇殘的演出方式,比起純粹的賣弄暴力與色情要來得更有層次並深入人心。


導演在本片中呈現出的是一個殘酷冰冷又不公不義的社會,警察所代表的政府勢力是依法而行並佯裝成秩序的暴力,黑幫見不得光但也因此可以更無所顧忌的殘忍。也許只有像馬羅的女鄰居們那樣,放飛一切社會規範,方才勉強有辦法追求內心的平靜。


但大多數人只會覺得她們是神經病而已,於是每個人都繼續在這社會裡過著人吃人的生活,過不下去的人會酗酒、會崩潰,最終成為勝利者的食糧。但馬羅沒辦法放飛自我,又固執到不想逃避,結果就這樣狠狠的撞上現實之壁。


當初沒先讀小說就直接看電影了(以我的習慣而言還真特別),所以第一次看時完全就是跟著電影劇情跑,解謎時整個大震撼,而且結局超棒。連帶之後讀小說時也很驚訝,原來漫長的告別本來是這樣的故事啊。儘管兩邊的情節十分類似,但電影基本上還是粉碎原作,甚或該說是抽筋換骨了。


小說裡的藍諾士並不是壞蛋,他只是個膽小無能的爛人。馬羅剛開始因為欣賞藍諾士身上殘留的過去影子而與之結交,維持一段自己意外執著的友情。但在發生失去三條人命,而其中兩條根本可以避免的事以後,馬羅看透了眼前這個藍諾士的本質,於是朋友就再也沒得當了,只留下苦澀的回憶。


相較之下電影整個設定不一樣,變成藍諾士和艾琳外遇,被藍諾士的妻子發現進而失控殺妻。手上有著大筆黑道贓款的他要是被抓起來就太麻煩了,索性就把鍋甩給馬羅,自己逃到墨西哥假死。之後藍諾士和艾琳索性要做就做到底,繼續把馬羅拖進來,設計讓他成為艾琳殺夫的不在場證人,好讓她可以乾淨俐落的脫身不被懷疑,順便觀察馬羅有沒有察覺藍諾士之妻謀殺真相的可能性。


老實說我是個看推理作品不會很認真想要先推出真相的讀者,而是比較喜歡純粹享受作者的鋪陳與故事本身。看這部電影時也是如此,直到重看時才意識到本片有很多細膩的伏筆在暗示案件真相。


一般公認敘述性詭計在文字上比較好發揮,很多時候只要畫面真的出現便會立刻破梗。不過漫長的告別這部片證明了,只要巧心安排,就算是紮紮實實的把整個過程清楚拍給讀者看,一樣可以玩敘述性詭計,兇手就在偵探眼皮子底下殺人給他看!


首先不知情的狀況下看艾琳和羅傑這對夫婦的互動,儘管艾琳講話很酸,但當下只會覺得對白爛又狗改不了吃屎的家暴丈夫,這樣講話剛好而已。更別提羅傑.維德也常常兇很的威脅和恐嚇他人,感覺確實很危險。於是包括馬羅與觀眾在內的一般人,常不自覺的傾向同情受暴婦女,進而不去懷疑她別有居心也是很自然的反應。


但重看時會發現,艾琳那些酸言酸語,總是在維德示弱、企圖跟她抒發情緒與內心掙扎時冒出來,面對這種態度維德本來想談也變得沒得談。也就是艾琳打開始就完全沒有要與維德對話的意思,擺明刻意要把原本能解開的問題搞得更僵。


比如當維德好不容易以牛奶代酒,撐了一個晚上都沒再喝酒時,艾琳對他向自己討牛奶的反應,竟然是激到他忍不住再去倒酒來喝,根本是期望他繼續喝下去、喝得越爛越好才比較方便處理。


再來儘管維德不斷做出各種恐嚇行為,但從劇中的實際表現看得出來,他除了自己以外什麼都不敢傷害。他在療養院裡即使現場一個護理師或打手都沒有,照樣不敢反抗個頭很小的醫生,但要不是馬羅上門幫忙,他連自己離開都不敢。之後醫生上門討債時,就算維德面子掛不住滿心怨念,但即便話講得再怎麼難聽,最後也是邊罵邊去簽支票。


這事證明羅傑其實是個挺低自尊的人,這讓他忍不住以酗酒來逃避自我感覺可悲的事實,面對權威也傾向順從不敢反抗。儘管艾琳故意在馬羅面前顯露傷痕,馬羅也一秒上勾認定她是被家暴,但維德也許真的沒打過她。


實際上維德連在酒醉狀態下,都不敢打艾琳那隻總是對著自己狂吠的杜賓犬,更遑論其實很強勢而且占據家中主導權的妻子。然後狗會對誰叫也是很有意思的暗示,其實仔細看過以後,會發現整部電影艾琳的狗都只對馬羅和她的丈夫叫而已。


除此之外無論是白天來參加派對的賓客,還是半夜上門談判的黑幫成員,這隻看起來很兇猛的杜賓狗都安安靜靜一聲不吭的待在旁邊(黑幫上門這段,還特地一點配樂都沒有的向觀眾強調那種莫名的安靜),這代表什麼?


我想這代表狗只對艾琳有敵意的人叫,那既然狗只對馬羅和羅傑叫,那整部戲裡艾琳從頭到尾有敵意的也就只有他們兩個。


更要命的是儘管劇情從未明確交待,酒醉的羅傑是純粹被艾琳的冷暴力逼去自殺,還是艾琳確實有動手腳引導羅傑去自殺。但可以推斷的是艾琳那天很清楚羅傑身上會發生某些事,所以她特意留馬羅下來吃飯,而且煮得超級豪華,基輔雞光聽形容就讓我覺得很餓,一切下去奶油就會噴出來呢。


吃著吃著她期待的事情發生了,羅德自己向海走去而且越走越遠。發現這點的她立刻和馬羅一起衝出房子。但恐怖的是穿著宛若帳蓬般罩袍的艾琳,就這麼故意在丈夫還沒走遠、還有得救的時候,跟著馬羅衝進海裡礙手礙腳。那晚的浪很大、非常危險,載浮載沈的艾琳,逼到馬羅最後只得放棄去追羅傑,回頭救助看起來也溺水了的她。


這是佯裝成對遭遇危險的丈夫真情流露奮不顧身,但其實是要阻斷任何救助可能性的巧妙策略。究竟是見縫插針還是精密計算很難說,但目標都是一樣的也確實有犯意。最終她成功遺棄了自己的丈夫,還有個私家偵探替她當證人:這位太太保證清白無瑕,你們警察別再煩她。


那一夜馬羅的想法徹底被艾琳誤導,自己腦補出那個維德和藍諾士老婆外遇(在小說裡這是事實),因為對方想分手便憤而動手,事後畏罪自殺的故事。對藍諾士果真受到冤枉氣憤難平的馬羅,對上門調查羅傑.維德死亡一事的警察說出真相,結果赫然發現警察也早被艾琳誤導成功,同樣認定羅傑.維德是真正的兇手,只是那又怎樣?已經結案啦!


警方早在案件剛發生當下,便對外宣稱藍諾士八成是兇手,他這人又只是個和黑幫牽扯不清、娶了有錢老婆的無賴。反正他後來也這麼死在墨西哥了,誰管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不需要傷害洛杉磯上流社會的和氣,也沒必要自損警方聲譽,再發新聞稿自己打臉自己太難看了,倒不如將錯就錯,藍諾士死都死了,吞條殺人罪也無傷大雅對吧。


馬羅表示,傷你全家。


當場氣到炸毛的馬羅不斷抗議,警方對此只訕笑以待,翻案什麼的往上一拉丟臉的可不只有警察,檢察官什麼的後面還一大串呢。我們就是裝死,一個小小的私家偵探又能怎樣呢?你以後偵探還做不做,不怕被找麻煩嗎?


馬羅知道自己確實做不了什麼,只能悲憤的撂下一句我要去跟雷根(時代加州州長)說!(有意思的是未來的魔鬼終結者、咳,我是說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也在本片中出現。這是他第二次上銀幕,演出在老大一聲下令下脫到只剩內褲的黑道小弟)


微妙之處在於正是這個真情流露,讓艾琳和藍諾士覺得自己安全了吧。雖然繼續私吞黑幫的錢,讓馬羅去扛這個鍋也是個選項,但在艾琳已成富婆的現在,三十五萬美金變得不算什麼,留著反而惹麻煩。未來哪天忍不住解決掉馬羅的黑幫,也還是會繼續追殺藍諾士。而馬羅在被黑幫解決之前也可能為了解決問題,而捅出更麻煩的馬蜂窩。


於是艾琳當機立斷把錢還給黑幫,收到錢的黑幫老大自然果斷放走馬羅,畢竟他們不是虐待狂對吧?一切都是生意咩。但當然馬羅開始越想越不對勁了,而當他在路上看見艾琳駕車經過卻故意當沒看見他,跑去維德家卻發現房子正在清空準備賣掉了……好吧,再蠢也會發現自己被設計了。


事情早在馬羅第一次聽聞藍諾士死訊去墨西哥調查時,就在村子口演給他看了。


那兩隻交配中的狗,暗示了這是關於狗男女的故事。


我想這對狗男女的盤算就是羅傑.維德死後,繼承巨額遺產的艾琳變賣一切,飛去墨西哥和詐死成功的藍諾士雙宿雙飛。但吞不下這口氣的馬羅再度殺到墨西哥,拿出不知該說是藍諾士最後的溫情,又或者又是個局打算讓他在黑幫前難看的五千元美鈔,從當地腐敗的警察與法醫口中買到真相。


馬羅最後總算找到活生生的藍諾士打算問個清楚明白,想弄清楚這個曾經以為是自己朋友的傢伙,實際上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但問題的答案是不怎樣的人,藍諾士說了,對,老婆我殺的,她實在太煩太吵,而且那種狀況我能不跑嗎?添你麻煩又怎樣,我有講過了,是你自己甘願的。


說穿了我是贏家,你是輸家、天生的輸家,所以別計較這麼多了,請乖乖接受世間的道理,我們還是可以坐下喝一杯的。

馬羅表示,對,我就天生輸家,為了這事我連貓都丟了!


然後他就開槍幹掉藍諾士。


當馬羅踏著輕鬆的步伐離去時,艾琳正好開車經過身邊。嗯,她又能做什麼呢?殺掉一個已死的人的罪是什麼?跳出來鬧的話不利的也只會是她自己,於是馬羅大快人心的實現了貓本戰士(?)的正義,如果那能算正義的話。


就這樣早在捍衛任務的最強狗本殺手John Wick出道的四十年前,最強貓本偵探菲利浦.馬羅已在大銀幕上為觀眾示範,害他搞丟心愛橘貓、還甩鍋一堆破事害他沒時間找貓的兇手,無論逃到天涯海角、不管躲得多好、手段多高明、手上有多少錢,都絕對逃不過馬羅的追補!


馬羅:貓貓快回家啊!(這是找兇手比找貓厲害的私家偵探謝謝)


咳,好啦,看到這結局我當下真的又驚又喜,驚的是這個超展開的結尾實在太精彩也太爽了,喜的是天啊貓本偵探馬羅哇哈哈哈哈哈。當然這樣的發展也讓很多原作迷崩潰覺得這才不是馬羅,不過我對菲利浦.馬羅這個角色沒有那麼強烈的執著,所以對這種好像有點人設崩壞的安排並不介意,反而還覺得非常好看。


在這部電影裡馬羅以外所有的一切,都顯得疏離而且無情冷酷,一切全圍繞著金錢與權力而轉,沒留下多少空間給良善發揮。我看不出馬羅如何與時代格格不入,但看得出他如何與整個社會脫節。


那種除了自身利益,除此之外一切全都不管不顧的行事作風,和馬羅的處世原則截然不同。而所有人要不利用他、無視他,就是企圖告訴他你錯了。或許在這樣的時代裡,馬羅只有更冷酷才能守住心中重要的價值吧。


於是就和原作一樣,這也是傻氣的故事,有個偵探為了守護心中重要的價值,不惜無視代價在霓虹叢林中冒險犯難。儘管他生活的年代已經不重視那些價值了,那不過只是理論上的概念,拿來遊戲人間的素材,可實際上一點都不重要:別對我們下道德判斷,那很蠢、很天真,而且不夠聰明。


但這世上有些人就是不願意那麼聰明,寧可堅守內心重要的價值,相信這世上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可以做。道德判斷應該要做也必須要做,並打從骨子裡看不起任何拒絕做出道德判斷,而只願為個人利益而行的人。這不是指大愛的境界,而是更加單純普通的個人原則。


菲利浦.馬羅堅守這個原則,這讓他打落牙齒和血吞,也要堅持為自己被冤枉死去的朋友尋求真相與正義。而當他發現那朋友才是真正的惡人,而他自己則成為那朋友傷害好人的幫兇時,馬羅轉而為那死去的好人尋求私法正義。


這決定究竟是對是錯恐怕難有正確答案,但愛上結局的觀眾大概都本能的理解到,我們心裡都與菲利浦.馬羅追求著相似的價值,儘管我們實際上做不到他那樣的程度,但某種程度上我們一樣都是輸家,得受到贏家或自以為贏家之人的嘲諷。


馬羅最終向藍諾士做出激烈的告別,同時間這位不合時宜的私家偵探也終究得面對,自己懷抱的價值與現代社會早已不相容的現實。於是和馬羅一樣,我們只好試著為此道一輩子的再見,卻又緊緊不想放手,就這麼走下去。



相關連結:
 
 
 



2 則留言:

  1. 我也是今年八月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然後居然現在才看到你的心得(嗚嗚)
    我在暑假看錢德勒馬羅系列的小說跟翻拍電影時就是因為找到你的心得才覺得非常有樂趣
    因為你總是能把我可能可以隱約感覺的事情(或者根本沒發現的事情)精準地講出來

    我看完這部電影也是到達了驚豔的程度,尤其貓的開場我幾乎為之絕倒
    馬羅那種不合時宜(不知道為什麼我有覺得除了抽菸以外,馬羅的黑色西裝跟車子都跟周圍的人滿不一樣的,所以視覺上的格格不入也算有一點成功?)的執著在對貓、貓本身都體現得一目了然
    本來我沒有非常喜歡漫長的告別這個故事(雖然先看最後幾章是很被情緒感染,但綜觀全書又有點惘然),但電影拍得太棒了(我覺得頗有截彎取直的效果?),而且這個版本的馬羅有夠還原

    (題外話,你看過1974的唐人街嗎?雖然那不是翻拍,可是我覺得主角跟馬羅神似,裡面討論的東西也很有那個精神--我的意圖大概是希望你看完之後可以來看你寫的心得吧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種事也是看緣分,適合的時候看到才是最好的 XD

      也很高興心得能引發共鳴,不過說真的也就是因為期待能引發共鳴讓同好開心才會寫的,所以看見你的留言我也很高興 ~(笑)改編與原作的關係往往令人玩味,有時候知道有電影或原著時,真的就是會很想找來看,想知道不同的腦是怎麼思考同一個故事的。

      這部電影真的拍到非常令人驚豔,我開看前沒怎麼期待,結果看完之後變成我最喜歡的馬羅作品啦!不但有著完全不遜於原作的深度,有些地方甚至還處理得更有意思,而且還有貓!!!真的是很能看得到導演深度的作品,也是因為看完這部讓我一試成主顧。馬羅的黑西裝跟車子我沒有注意到,謝謝分享,下次看的時候我再來仔細注意。

      我第一次讀漫長的告別時也沒有很接到電波,不過後來再重讀感覺還是嚼出了味道,但說是這麼說我也是更喜歡電影版 ~ XD 1974年的唐人街有看過喔,第一次看還是在某個影展上面看到修復版,超好看!!!心得OK啊,不過要寫就要重看,大概要好一陣子之後了,最近實在好忙啊 ~(嘆)

      刪除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