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史丹利.庫柏力克這位導演的電影迷,或許知道倫敦藝術學院收藏了他留下的大量檔案,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申請調閱特定的「盒子」。但這些盒子又有著怎樣的故事?這部紀錄片談的正是此事。
在這斷捨離當道的時代囤積簡直是種罪惡,但問題是身為一隻狂熱倉鼠,我無法想像不蒐集物品的自己,連帶也喜歡關於囤積的故事。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談的是父母曾是納粹集中營受害者的女兒,如何在她們死後整理滿屋子大量遺物並進行漫長告別的故事。
小店談的則是從小到大一直以為自己家很窮的作者,有天突然收到律師通知說他從兩位叔叔那裡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而他們那放了滿坑滿谷垃圾的家裡,竟然還繼續清出更多現金,以及一段充滿複雜微妙心結的老紐約麵包店家族史。
當然以上兩作都和這部紀錄片沒啥關聯,只不過三作都和整理囤積癖死者的遺物有關,所以我忍不住就想順便提一下。當然和前兩作相比,這部因為事主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於是影迷很慶幸他是個囤積狂。那些裝了他幾十年來拍片細節的紙箱珍貴無比,連帶也讓本片成為一部超級開箱電影。
一切的起因是本片導演 Jon Ronson在1996年接到庫布力克助理來電,向他索取關於集中營的影片。那之後他一直很期待會看見什麼,但可是,再來大家都知道,因為史蒂芬.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上映在先的關係,儘管庫導並不非常欣賞這部電影,但還是因為大人的理由不得不放棄原先的計畫。
(關於辛德勒的名單,他曾抱怨過「靠那省思納粹大屠殺?那明明是描繪成功的電影,不是嗎?納粹大屠殺是關於六百萬個被殺害的人,辛德勒的名單講的是六百個活下來的人!(Think that's about the Holocaust? That was about success, wasn't it? The Holocaust is about 6 million people who get killed. Schindler's List is about 600 who don't.整個很酸,但批評得也不是沒道理)。
當然即使庫柏力克終究沒拍關於納粹大屠殺的電影,可Jon Ronson這些年來多少還是對此感到好奇。然後有天他得到參觀庫柏力克故居的機會,並在裡面發現……是的,數量龐大宛若無盡迷宮的紙箱,裡頭按不同電影分門別類,塞滿庫布力克拍片與籌備期間蒐集的種種物件與細節紀錄。
連帶這也成為本片的起始,導演企圖透過本片去追索,為何這位世界級名導後來的拍片期間會越拉越長,還有這些盒子是否存放了某種關於創造偉大電影的神奇秘訣。
話說根據傳記,庫柏力克拍攝2001太空漫遊時因為有太多人同時進行太多事,為免混亂他設計出一個極其複雜精細的管理系統,我私心覺得這個管理系統或許正是往後無數紙盒積累的開始。
龜毛性格讓庫柏力克執著於細節,而想要盡善盡美本來就得收集一大堆參考資料並展開細膩的規畫,這些全都會增加檔案份量。加上哪怕明明有飛行員執照,但庫布力克大半輩子卻認定就理性層面考量,搭飛機是個愚蠢決定(他也認同開車非常危險,所以總用超級龜速開)。
於是有如電影界的安樂椅導演一般,庫柏力克總是派出各式各樣的助手替他到全世界收集、拍攝各種需要的物件。不用說,這也會繼續增加檔案的份量,令人不禁想問一句您的倉庫容量還夠嗎?
嗯,還好作為倉鼠界的王者之一,庫柏力克家挺大的,放得下將整條街道如實記錄下來的照片(可以想見要是庫布力克能多活十年,他肯定會很愉悅的使用Google 街景,同時又會想盡辦法把他家從上頭去掉)、關於各種有趣物件的影片、以不同顏色區分的提示紙條、大量影迷來信、思考筆記等等等等,並透過高標準的瑣碎要求,將上述一切拼湊成虛構卻十分寬廣的銀幕故事。
透過觀察盒子裡存放的物件,可以感受並想像庫導是如何憑藉對細節的極致要求,創作出一部又一部的偉大電影(雖說他對衣著不怎麼在意,但觀賞本片時,我卻想起某些以穿著全訂製西裝為傲的美感執著者那種,能瞬間看出一釐米差異的眼力,那種直覺與天賦真的很驚人)。
而當他為了創造傑作不斷精益求精、越來越無法忍受失敗時,在外界人士眼中這位導演也彷彿逐漸變得偏執並精神失常。但對他的家人來說,那只是庫柏力克這個人單純不喜歡社交而已(想想這人根本都在拍裸奔流電影,難怪不愛有人當面和他討論自己作品)。
而且,也或許,庫柏力克一方面很安心大多數的人拍電影都很隨便(以他的標準而言啦),但另一方面也無法同理為什麼可以那麼隨便吧。只是我也相信這世上並沒有正確的創作方式,就像伍迪.艾倫說過他偶爾也會想像,如果能比照柏格曼那種精雕細琢的方式拍電影的話,能否拍出類似等級的作品。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所以只能做自己了。
終歸而言創作可以師法偉大的前輩,但本質騙不了人,我覺得創作者該做的事是把自己的本質磨利拋光成最佳狀態,剩下的則是運氣問題。而庫柏力克的電影厲害在宏觀銳利的思考模式、對細節的超高標準、絕佳的美感與直覺,以及近乎苛求的眼光與掌握力,這一切都成為庫柏力克獨步影壇的特質。
在斯人已逝後,那些思緒化為無數檔案資料,存放在一個又一個特別訂製、尺寸全部一樣的紙盒裡,長期存放在他住過的家。說真的當重症倉鼠長輩只是一般人時,要整理他們巨量遺物痛歸痛,可只要有意願便隨時可以動手,順便在途中省思人生展望未來。
但當死者是名偉大導演,他留下的大量囤積成果都與他的終生志業有關,然後妳又十分瞭解那些物件的價值有多高時……唉,我可以理解庫布力克遺孀及其女兒的憂傷與無奈。
我想死去的丈夫與父親留下的無數盒子,或許曾讓被包圍在其中的她們感到些許安慰,覺得他尚未遠去。但就像影片中提到的,隨著時間流逝她們也向前邁步許久以後,那些數量龐大的遺物開始佔據太多空間甚至生者的思緒。
更無奈的是,當妳眼見這些重要珍寶逐漸泛黃、枯朽並喪失生氣時,心頭負擔不免漸趨沈重,並為再度感受到至親的死而悲傷。要是隨便處理就好像殺死了什麼、是人類文化的損失,但不處理,又好像每天都被越來越濃厚的死亡包圍了。
於是紀錄片拍著拍著,在講述了無數關於盒子內容物的有趣故事後,自然也到了該與之道別的時刻,最終這是一個讓檔案管理專家來忙的場合。
那些盒子終究數量太龐大也太重要,最後決定交由專員整理編號再全數捐給倫敦藝術學院、統一放入恆溫管理系統收藏(雖然片子裡沒提到,但現在只要過去填寫申請表單,就可以在館內調閱這些盒子,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 不確定現在規定有沒有改,可能去之前還是先查查看或詢問一下)。
說真的這整個整頓過程哀傷卻也圓滿了什麼,同時最後當然也要勵志一下。那就是本片導演從盒子裡頭挖出了1998年,庫柏力克本人為格里菲斯獎拍的得獎感言。那其實非常老生常談,就是哪怕拍片途中的挑戰難度高到,讓人感覺自己像坐在遊樂園碰碰車上寫戰爭與和平,但拍出一部好電影的愉悅感絕對是無法取代的強大:繼續拍下去非常重要。
很簡單不過非常動人。
其實庫柏力克的盒子(Stanley Kubrick's Boxes.2008)本身並沒有提出很新鮮的內容或觀點,但就和庫柏力克作品中有著無數細節值得探求一樣,本片也是靠著那些一點一點的細節,與因此帶出的斯人其事讓觀眾產生感觸。
當然還有些可愛的花絮,比如,作為分類廚的庫導其實也是個超級文具控,日常行程就是定期到家裡附近的文具店掃有趣的新貨。同時因為擔心喜歡的文具會停產(以他的年紀一定遇過很多次)於是瘋狂囤貨到,過世時仍剩下一堆什麼的……啊啊啊,倉鼠的幸福與哀愁啊 ~(淚)
也是看了這樣的故事,反過來更能理解我為什麼在這個盛行斷捨離的年代裡,宛如逆流而上般的堅持繼續當隻小小的、應該不會是末代卻又覺得很末代的末代倉鼠。終歸來說,或許只因為就是捨不得生活裡的每個小細節與小積累吧。
明知道大概不會因此開出什麼了不起的花朵,但就是捨不得那些感覺美好的細節這麼隨時間流逝。理性上知道總有一天一切的一切絕對會掙脫自己而去,卻還是渴望能保留多久便保留多久。
即使以斷捨離的概念來說,那全是生命裡不需要的東西,我仍然渴望能挽留什麼,不希望那份喜悅就此消逝。所以才這也捨不得、那也捨不得,最後築成一個末代倉鼠之巢,期盼能安穩的窩在裡面──哪怕心裡其實很清楚,這世上根本沒有永遠。
相關心得:
我曾侍候過庫柏力克(Filmworker.2017)
庫布力克.鬼店(The Shining,1980)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