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資料時發現的紀錄片,本以為如同其他的庫柏力克紀錄片一樣會走中規中矩路線,沒想到卻看得超級感動。其實只要對庫布力克還算熟的話,多半都會知道李昂.維塔利(Leon Vitali)這位演員拍完亂世兒女後,成為大導演的貼身助手,並與他一同工作三十年。只是在看這部紀錄片前我還真沒去細想這件事本身的門道,直到看了本作才發現這確實非常非常驚人而且值得挖掘。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史丹利.庫柏力克這個人,他是二十世紀極具傳奇性的優秀導演之一。出生於紐約的他高中畢業便成為全國性雜誌的攝影師,工作幾年後開始自費拍藝術片,同時靠著優異才能與強大自我推銷力獲得拍攝商業片殺戮(The Killing)的機會,並以這部未來的經典黑色電影成功在美國電影圈打響名號。
此後他拍攝的每部片都是經典,更重要的是庫柏力克幾乎總能做到票房與藝術性兼具,而且還並非僅是不錯,而是貨真價實的非常強大。其中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橘子更達到改變社會與世界的等級,除此之外的電影也全為傳世名作,特別是推出時反應普通的後期作品如亂世兒女、鬼店與大開眼戒,隨著時間流逝評價也逐漸提高。
某方面而言現代人或許沒看過庫柏力克的電影,卻活在被他改變的世界裡。
不過倘若僅只如此,他可能就是另一位拍過很多好片的導演而已,但庫柏力克的傳奇性還在於他對細節的究極要求、極其強大甚至機掰的專業水準,還有作為導演長年保有史無前例的絕對權力。
在專業部分,攝影師出身的庫柏力克腦袋聰明、眼睛銳利,只要感興趣很快就能在不同領域習得令人驚訝的水準。除了深厚文化涵養與敏銳的人性剖析力外,他還是精通包括攝影、剪接、音效等等等拍攝電影各環節相關技術的導演,注意是精通!
此外這導演還異常知曉該如何敲(凌)打(虐)其他專家來創造美妙的成就,甚至可能逼到這些專家寧願去住院,更別提他用來管理這些複雜拍攝進程的系統本身就是種藝術。
同時間又因為他甚至比電影公司更懂行銷門道,早在七零年代就在搞人肉大數據的精算工夫,於是就他而言甚至連小賺都算票房失敗。金錢就是力量,加上過往的強大功績,庫布力克自然成為一位主動遠離好萊塢卻仍受好萊塢追捧的大師。
往後無論有多少能在影壇呼風喚雨的導演,恐怕也再沒人能像他中後期那樣,即使是大製作也照樣絕對掌控自己的電影。他不爽的時候是嗆電影公司不然我不給你們發行,一切都要我滿意簽約以後才算數。
正因其強大的專業與票房號召力,他大多時候只要表示意願,許多大牌的明星都會飛奔而來(儘管等片子終於拍完時他們也可能迅速落荒而逃,如同本片中所採訪的亂世女兒男主角Ryan O'Neal)。除非礙於法令不能苛待兒童,否則庫柏力克總是毫不客氣發揮他的龜毛屬性。或這麼說好了,他是以對整個劇組喊「再來一次」而知名的導演,每回拍電影都像一場精密的戰爭。
總而言之,他是真貨,機掰的天才,一位極度執著於追求完美的超級傳奇人物,然後李昂.維塔利(Leon Vitali)當了他三十年的全方位助理,亦步亦趨,一步也沒落後,兩人還一起在走廊上脫褲子尿尿……
咳,我是說讀庫布力克的傳記可以發現,與他長期合作的專家無論再怎麼合作愉快,總還是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落跑或者邁向人生新方向。這除了因為庫阿伯真的機掰到有剩之外,也因為越有才能的人總是越渴望能走出自己的路。
然後考慮到庫柏力克對細節的執著與對技術力之極度要求,庸才絕對跟不了他太久,只有愛在庫布力克的世界裡活不下去。要能與他長期合作而且得符合他幾乎偏執的標準,這位助手L無論內涵、技術還是抗壓力都非得要點很高不可。
畢竟史坦利.庫柏力克這種人可不會因為你很可愛很聽話,就讓你一起處理他的寶貝電影膠捲。更別提這導演還是超級夜貓子,半夜靈感一來立刻打電話奪命連環CALL交辦事項是常有的事,更麻煩之處在於他還每件全是最速件,但要的東西可都不簡單啊。
(想想他跟晚上九點就上床睡覺、十點就算熬夜,作息健康到無可挑剔的亞瑟.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竟然能合作愉快也是挺神奇的一件事,雖然事後回想起來,搞不好只有為了拖延出版時間,化身為史上最機掰編輯的庫布力克自己覺得很愉快吧?)
講白了,有本事為庫布力克使命必達的人,自己出來闖肯定也能擁有一番成就。但李昂.維塔利他每項標準都達到了,然後還是心甘情願幹了三十年的拍片助手L暨包括裁縫在內的超級萬能管家。沒想太多的時候只覺得畢竟也是份工作,一想下去……太驚人了喵他怎麼辦到的!?
因此本片導演Tony Zierra原本只是想拍庫布力克的紀錄片,然後訪談李昂.維塔利時談著談著,開始覺得他的故事也相當值得挖掘,然後才有了這位長年來都只自稱Filmworker之人的強大故事。
身為觀眾我一定要為挖掘這故事的人致上滿滿的感謝,連帶也超期待他以庫柏力克最後一部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為主題的紀錄片SK13(但今年八月就釋出的片子到現在iMDb都還沒評價實在有點微妙)。
打片頭開始的訪談便點出多數人對李昂.維塔利的看法,他就像一隻被太陽吸引的飛蛾,最後整個人被燒成火球。人們對於有才華者的寬容往往大得難以想像,很多人都願意為這些天才的目標奉獻一己之力,然後總也有很多人給出去的東西之多簡直把自己徹底掏空。
為庫布力克工作象徵著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重度勞動,只在鞋墊上睡兩小時,不敢睡得太舒服怕睡過頭。家庭生活等於沒有,工作上一旦犯了錯就可能被以戈登•拉姆齊式連珠串瘋狂怒譙。每個細節都要完美、完美再完美,庫布力克自己投入得徹底無比,連帶也期望別人跟自己一樣奉獻全部心力,而大師需要的程度……很恐怖。
我對李昂.維塔利在訪談中一段話印象深刻,他提到有業者會對庫布力克表示,只要能為他工作給出一隻右手都行。但他懂庫布力克,知道這位阿伯這時心底想的一定是:什麼,你只給我右手?嗯,庫阿伯要的可不只有右手。
但有時候就是只想給右手,覺得給右手就很多了啊……所以這一切都太複雜了,讓我想起以前記得以前看過神山健治訪談的轉述,年輕時他一心覺得只要能跟押井守一起做動畫,要他做什麼都可以,不過現在已經沒辦法了。再想想,李昂維塔利在亂世兒女之後奉獻一輩子,即使在庫布力克死後,也持續為這位大師確保其藝術成就如何在新時代新媒體中完美呈現……雖說這麼寫未免太過陳腔濫調,但我想這一定是真愛。
當然那段過程肯定是辛苦卻也光輝燦爛的時光,我喜歡李昂.維塔利回憶起他在試鏡了一大堆過度演出的孩子後,終於找到鬼店(The Shining,1980)雙胞胎的那一瞬間。也喜歡長大後的丹尼回憶鬼店裡瘋狂重拍的廚房那段長鏡頭時,工作人員如何在旁邊討論這場戲已經用了十九公升的巧克力冰淇淋。
此外劇中原訂飾演金甲部隊教官後來卻被R. Lee Ermey搶走角色的演員Tim Colceri眼眶泛淚,提及你知道有多少演員為了和庫布力克合作願意連老母都賣掉嗎?這段讓我想起發條橘子男主角Malcolm McDowell在2001年的紀錄片庫柏力克:電影人生(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則是在片中提及拍完片後庫布力克再也不跟他聯絡時講到哭(儘管會命令他全球到處跑場子宣傳電影),唉,身為導演庫布力克未免太罪惡了。
看過相關訪談便會知道很多人都喜歡講,第一次和庫布力克見面時他是個多麼和善又溫暖的人。不過照李維塔利的說法,嗯,當然啦,剛見面時人皮都披得好好的,但等到開始工作後,嗯,哩得災啊。
這還不說庫阿伯甚至會一邊問李維為啥沙發這麼髒,一邊讓他的兩隻狗一起坐在上面看電影。又或者在寵物貓快死時,不惜在整座大宅裡布下線路,好讓每個房間都能看見貓咪實況。甚至片場人全走光以後被像狗一樣的狂罵(不,想想庫布力克對狗好得多),結果下班時又講,來外面這箱是你的聖誕禮物自己帶回去……這類瘋狂的事都很庫柏力克,天知道我們有多喜歡天才的怪癖,特別是我們不用自己承受那些怪癖的時候。
想想這兩人的關係可以如此神奇,肯定是因為兩人心底都知道對方深愛彼此吧。能得到這麼一個強大卻又打心底明白對方絕對忠誠的超級助手,我只能再說一次,庫布力克真的是很擅長跟宇宙下訂單的導演
觀賞本片時我一直想起紀錄片奧森•威爾斯:死後他們就會愛我(They'll Love Me When I'm Dead),這部描述了這位悲劇性導演一部未完成電影「風的另一頭」的拍攝過程。同時也述說著那些曾經為其傾心然後受到剝削的人們的複雜情緒,以及那位沒薪水無償拍片的攝影師,為了能繼續拍風的另一頭只好到處接一些阿里不達的工作,因此成為史上唯一一個同時為艾德伍德與奧森威爾斯拍電影的攝影師。
或許就跟嘉年華的誕生一書提到的相同,人類本能上傾向成為某種更偉大存在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為此狂熱追求。藉由陪伴某些天才追尋宏遠目標,每個凡人也都有成就偉業、一同成為傳奇故事其中一章的可能性。
但先不提搭錯車跟到的根本是草包這種也算常見的悲劇,就算跟到的真的是天才,但這有時還是像賭博。你不知道你的犧牲換來的會是什麼,是風的另一頭(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還是亂世兒女(Barry Lyndon)?究竟是否真能達成理想創造偉大事物?就算真的成功了,到頭來會喜歡這樣的人生嗎?
顯然撐得下去的人就是喜歡,即使是艾德伍德式的白爛拍電影法,仍足以令人從中感受到歸屬一個擁有共同目標的緊密團體的興奮與充實感。
更別提為庫布力克工作意謂著你是業界頂尖人物,你所參與創造的一切註定將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那種每天都在創造歷史的興奮與激情是世上少有的體驗,於是能參與其中的人自然很難脫離,是的,那就像在吸毒。
庫布力克這輩子正是持續燃燒自己對電影的狂熱愛好,就這樣燒到人生最後一刻。而李昂.維塔利深深愛著雇主創作的電影與他所懷抱的極度熱情,也因此認定盡可能貼近這些作品是他此生最渴望的事。
紀錄片中對庫布力克離世前幾天的描述令人哀傷,那真的就像長期以來都猛烈燃燒的蠟燭即將燒完的時刻。看這片之前我也不知道庫布力克臨死前奮力想抓房間內的氧氣桶,這樣的細節實在令人不忍聽聞。
本片也提及庫布力克遺作大開眼戒的最後製作過程,只來得及初剪的電影最終靠著跟了他三十年,又從頭到尾跟完整部電影的李昂.維塔利來收尾。這段描述會讓人想起侵門踏戶這詞,庫布力克活著時很多事都可以靠他的威名輾過去,但在他死後一切都變得不容易了。原本會開的門不再打開,到處冒出「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針對庫布力克本人過往不敢發洩的怨氣等等等過程,無論技術還是人際關係上都十分艱巨。
更糟的是,劇中提到華納在庫柏力克死後急著發售套裝DVD結果品質整個悲劇被罵翻,高層下令以最高規格重製,但該找誰領導?即使拍攝當下獲得美妙畫面,後製與不良的放映環節仍會毀掉一切。
庫布力克本人是連膠捲的沖印效果都十分執著的導演,他也以仔細確認拷貝膠捲品質的嚴謹態度聞名,甚至派過探子到各地電影院確保放映水準符合需求。這還不說根據本片我們得知,他連自己片子的錄影帶在店頭位置不夠好都會抓狂。
隨著家用播放設備普及帶來的內容需求,錄影帶、VCD、DVD成為電影公司的超級提款機(連帶各種經典膠捲遺失的悲劇也時有所聞,庫布力克的奇愛博士原始膠捲即不幸遺失,本片中李昂.維塔利即表示他曾為此找了十年的膠卷)。
因此庫布力克晚年沒拍電影的時光,很多都花在確保格式轉換與各種狀況下的品質,並為此耗費大量心力。這位導演活過LD、錄影帶和VCD的時代,並看見DVD的初期,而且每次格式轉換都是一次美學考驗。
這世上沒有那種放進去跑一跑就吐出完美轉換成果的神奇機器或軟體,一切都要透過嚴謹的逐格檢視與調整,才能得出拍攝(上映)當時所應有的效果。於是在導演身邊磨了三十年同樣牢牢掌握各階段技術細節的李昂.維塔利,成為華納數位化庫布力克作品計畫的領頭人,紀錄片中對此過程的描述令人心酸卻又十分熱血。
但當這計畫告一段落李昂卻又希望可以做得更多時,他開始被視為麻煩。看著他在華納兄弟的辦公室被撤掉,在加州好萊塢的生活一度困難,最後只剩走廊上一張辦公桌供他繼續孤身奮鬥,可是他還是繼續做。
這時很難不令人想起片中李維回憶他與大導演的一段對話,唯一的一次庫柏力克試探性的問李維:聽說你要跳槽到華納兄弟那裡去?李維指指身上隨性至極的穿著表示,你看我這像坐辦公桌的料子嗎?阿伯聽完笑笑走人,往後再也沒提這事……嗯,但很久以後李維.維塔利還是為了庫布力克去華納兄弟的走廊上坐著啊啊啊!!!(淚噴)
隨著科新月異,永遠有新載體與再次格式轉換的必要,在DVD之後人類還有BD、4K和8K的可能性,而每回都是再一次針對美學與技術的考驗。然後至少我們現在知道今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4K版是由誰主導製作的了。
本片在爛蕃茄上有句評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大意是當我們注意到庫阿伯各版本影片中完美的明暗對比,以及數十年來顏色維持一致的程度,就知道我們該如何深深感念李昂.維塔利的專業與無私奉獻。
他修正了之前所有版本的缺失,於是今日和往後的觀眾仍可看見庫柏力克當初拍攝出的效果,而這正是李維.維塔利為庫布力克這頁傳奇做出的偉大
不過即使如此,看見好萊塢在為史丹利.庫布力克舉辦展覽時,卻跳過李維而沒有諮詢他的意見這點令人氣憤。可他即使如此也願意無償為學生導覽,只因為他想讓更多人瞭解大師作品……我希望美國影藝學會有去找他做口述歷史記錄了。
說真的,看完這片,我最大的感觸是史丹利.庫柏力克跟宇宙下的訂單,宇宙在他死後二十年仍在持續支付。但凡涉及美、智識與藝術的產業,幾乎也都是必須倚靠大量基層從業者自我燃燒的產業,一代又一代無數人類在其中稟持著愛,渴望能成為歷史偉業的一部分,而李昂.維塔利正是其中的極致代表。
表面來看這是有個厲害的人如何被天才吸引並為其奉獻終生,過程有苦有樂但確實創造、維護、保存下諸多偉大事物,並因此感覺功德圓滿的故事。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部記錄片也是對於電影甚至所有藝術領域的基層從業者,如何用愛燃燒出一部又一部經典的隱喻。
到頭來「我曾侍候過庫柏力克(Filmworker)」不只是李昂.維塔利和史丹利.庫布力克的故事,也訴說著所有基層電影從業者企圖在世上留下什麼的夢想與渴望。每部偉大作品背後都有一大群Filmworker存在,他們的名字往往只隨劇末的STAFF表快速跑過銀幕,多數都不受注意甚至觀眾還會提前離場,或者只為劇末彩蛋不耐的等候。
但有時其中某些人奉獻的身影實在太過巨大而耀眼,並在突然間成為鎂光燈照射的焦點,此時人們才赫然驚覺原來現身在自己眼前的同樣是位大師。我想正是在這瞬間,身為觀眾的我們瞥見了歷史長河裡無數砂礫在洪流中翻滾的壯麗景象,也看見了我們自己生而於世的可能性,並為此深深感動。
相關心得:
庫布力克.鬼店(The Shining,1980)心得
庫柏力克的盒子(Stanley Kubrick's Boxes.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