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分解人

印象中很久以前就聽過本書評價還不錯,有想找來看但忘記。時光恁苒(什麼跟什麼),聽朋友提起才發現這部不但重出而且還多了好幾本續集。故事發生在近未來,一個美國基於宗教理念內戰過後,實施著「生命法案」的時代。


這個社會的青少年有保存期限,或該說是部分有保存期限,因為生命法案允許父母合法「分解」自己13至18歲的孩子,被分解的少年仍然「活著」,只是全身百分之九十九點四的器官都分散到不同人身上,成為他者的一部分繼續存在。不用說主角正是爸媽簽了那張分解令的倒楣鬼(或換個角度來看,他活該?)基於生命的本能他奮力抵抗,然後遇上了同樣將被分解的孤兒院少女,以及自幼以犧牲為己任的什一奉獻品少年……



第一次知道墮胎在某些地方是種嚴肅甚至招引暴力的議題,是在小時候看的諷刺電影怒犯天條(Dogma)裡面。那部電影很歡樂至今仍是我愛片,但也是這部讓我知道有些人會以多麼……堅決的態度反對墮胎。


但話又說回來,反對墮胎的人竟然可以接受分解,這?我困惑了許久,然後無奈的意識到其實分解人一直都可以。只是人家想要分解的不是受精卵與胎兒,而是那個被當作子宮卵巢放置架的女人。顯然在某些極端人士心中,這些女人雖然活著,但已經在精神上呈現可以也應該被分解的狀況。她們以前被諷喻為使女,現在真的變成月經人、子宮人、分娩人。


事態是如何演變成,把回到女權運動有所成果之前,甚至更糟的狀態稱為進步又是另一個故事。但無論如何極右極左一樣糟終究是同一個問題,關於如何學會不把人當人看的問題,還蠻令我難過的啦。


人類本來就是很矛盾且隨需要更換理念遵行,有時行為因此顯得匪夷所思反而是件挺自然的事。在漫長動亂後不再有反抗能量的群眾確實可能停止思考到,願意相信並接受分解是個好主意?何況亂世用重點就算是現在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當自己熬過某個「選別」後,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心態更是普遍。



更別提和一般想像不同,兩個極端之間反倒比中庸更容易流動,於是人類社會從此不但可以理所當然的排除各種社會毒瘤預備軍(什麼,已經是了?),還能藉此獲得源源不絕的器官供「好人」進行全方面的醫療替換,這不叫兩全其美,什麼才叫兩全其美?


作為系列第一集,尼爾‧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的分離人(Unwind)有個不錯的開場。緊湊多元的主線劇情搭配透過不同人物視角切換快節奏,都讓故事顯得張力十足。特別是作者在塑造討喜人物上相當有一手,三言兩語便能讓角色顯得迷人,就算是明擺著擔任反派的角色,也有著一定的複雜度。


當討喜的角色隨個人經歷而產生變化並碰上各種機遇上,更添了故事的魅力,而不同理念的衝突與互相理念更是本作重點。不用說我最喜歡的一段便是萊夫與某個男孩的大腦返鄉之旅,這段實在寫得很優美。而故事最後解開的亨佛萊.鄧菲之謎雖說也未免太芭樂了,但感動度還是相當不錯。


此外彼此在意的「夥伴」隨著命運擦身而過然後再相遇本來就令人在意,再加上莫名成為傳奇的英雄之路,儘管有點刻意,不過……嗯,反正這類情節本來就很容易令人期待嘛。


為了方便而剝奪特定族群人權的行為,縱觀整個歷史一直都是人類的拿手好戲,來自新世界裡也有小孩長大前都不算人可以合法解決的規則。生命法案很扯,但扯度一樣甚至更高的作法卻也從未少過,甚至現今仍是(讓我們想想汶萊對女性與同性戀的嚴苛法規,想想中國的「健康人類」器官移植)。


終歸來說比起扯度量表,更重要的點或許在於人為了自己方便可以對多少事妥協。倘若不時時提醒自己這部分的人性有多恐怖,那將很容易成為整個壓迫體制的中流柢柱……該怎麼說呢,通常這麼做的人就算不會活得很快樂,但也不會多痛苦,會有個平穩安定的人生。


只是話說回來,這總不是大多數人打從心底認同的美好志向吧?所以如果、假設如果有夠多的人在事情變得需要超糟糕之前,便警覺到問題所在然後起身制止,那就能幫助人類社會再一次避開「世界末日」。末日每天都有,而我們需要很多英雄,那怕英雄能做的只是些小事,但集合起來總是不得了。


作為青少年小說分解人算有點把複雜的議題單純化,變成明確的善惡控訴。可或許也正因為夠明確,所以讓讀者無法輕易屈服於人性之複雜乾脆無奈了事,而需更進一步思考問題本身。單純的處理簡化了現實,卻也令人無從迴避,無論上頭披了多少以善意織成的薄紗,有時候錯的事就是錯的。


而那必須改正。



尼爾•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相關作品心得:

殺戒1:刈鐮

殺戒2:雷雲

殺戒3:玄鐘

 

貼一下以備不時之需的AP連結:分解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