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2009)




前陣子紛紛擾擾時看見很多人推薦這部HBO的電視電影,感到好奇便找來看。電影改編自Prayers for Bobby: A Mother'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Suicide of Her Gay Son。作者Leroy F. Aarons在1989年從報紙上看見巴比與瑪麗的故事,這讓身為出櫃記者兼同運參與者的他感到共鳴,決定深入挖掘這個故事。


事件背景在上世紀七、八零年代,小鎮青年巴比出身虔誠基督教家庭,本身信仰虔誠又深愛家人,全社區公認乖巧又體貼善良。但看似幸福的巴比卻有個問題,進入青春期後他發現自己和其他男孩不同,對女孩子一點興趣都沒有,目光反而追著男人跑……他因此陷入掙扎,父母得知後更是直接崩潰,久而久之巴比也跟著崩潰,然後做出令眾人難過的選擇,他自殺了。


本片便是描述巴比性向無法獲得周遭認同後逐漸崩潰的過程,以及原來堅定想將兒子拉回「正道」的母親瑪麗(Mary Griffith)在面對孩子的死亡時,如何從一開始的排斥到後來認真去理解同性戀困境,最終成為同運指標人物的過程。


老實說我對這部片的第一印象是「教戰手冊」,該怎麼說呢,整部片的流程幾乎像是某種教學影片。一方面呈現逼迫同志否認自己的性向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按部就班一樣樣推翻反同常見說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巴比祈禱雖不難看卻有點刻版,可說是這麼說,重點在於這可是快四十年前的真人真事,如今看起來似乎太老套的安排卻是過去那時代非常的普遍狀況,甚或該說關於巴比的故事也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


正因為出身自一個快樂親密的家庭,每個成員都深愛彼此也渴望家人認同,於是在這冰冷的世界裡實在難以拋棄這份溫暖,最終這份愛反倒壓垮了巴比。如果他不是個「乖孩子」,或許可以拋開原生家庭自力追求幸福。但他就是一個信仰虔誠的好孩子,所以死命的想獲得母親接受,最後卻逼死了自己。


說真的從電影中看得出來,除了瑪麗以外的家人其實都慢慢可以接受巴比的性向,但問題是瑪麗基於對兒子上天堂的執著,始終不願意妥協(但問題出在這狀況就有點我的天堂不是我的天堂了,對天堂下如此狹隘定義的難道不是種傲慢?又該不會還確定自己一定可以上天堂吧?超爆炸級的傲慢欸,憑什麼啦)。


作為虔誠教徒,瑪麗對兒子性向與宗教教義衝突的疑慮,也是大部分教徒都可能產生的疑慮。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較尷尬的是那麼多年前,對宗教人士某些立論的合理反駁已如此完整,但現今許多人卻還是抱著同一套歧視態度,四十年來毫不長進繼續宣傳同一套謬論,我都不知道該替這些人覺得丟臉還是難過了。


對於聖經的解讀我始終相信彈性的必要,基督精神比文義解釋重要太多。如同我在底層的生活裡作者曾感嘆過的,現代許多人信仰的方式,活像是要再把耶穌釘回十字架無數次。再說真的要談文義解釋,翻譯問題就可以先搞死人,光是成為黃種人裡那些近幾世紀的作品,主要的歐洲語言互翻都可以錯到飛天,更別提聖經這樣跨越漫長歷史和地域,而且是由人類寫下的經典了。


人譯人的語言都會飛天,更何況是人替神書寫。再說就算聖經真的有性別和性向歧視,身為教徒我們也可以選擇做正確的事好追求平權。


然後本片也如實描繪了那年代美國社會對同性戀的觀感,教會的言論就算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就連心理治療師(醫生?)都認定同性戀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病(即使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已於1973年將同性戀從病理學名單中去除)。


那怕如今這已是種極端意見(雖說根據最近公投結果看來這只是我的期望),但那年頭卻非如此,從這點便能看見政治(社會氛圍)對各種專業的影響。很多時候理所當然並不真的那麼理所當然,權威啦常識啦皆是如此。


大多數人不會受此傷害自然不覺得有必要思考相關問題,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傷的人卻得付出慘重得難以想像的代價,這點無論如何都令人難以釋懷。本片最觸動我的部分便是巴比家人面對他離去時的深刻痛苦,說真的自殺並不值得鼓勵,但遺憾之處在於似乎許多時候這會變成非常有用的催化劑。


如果巴比繼續死撐著活下去,或許他的母親永遠無法理解他,但以他的死來換取理解卻又如此痛徹心扉。這部分強烈情緒莫過於「早知道」,如果早一點轉換想法、早一點去理解去接受,那深愛的人就不會離開、或許還可以得到幸福……


說真,當瑪麗去參加聚會時,身邊做的都是家人還在而自己只需要努力接受的與會都,這對她來說是多痛苦的煎熬?該怎麼說呢,自殺真的是很糟糕的選擇,但殘酷而弔詭的是,有時這可以解決「別人的問題」。


瑪麗正是基於巴比之死的影響而積極投入同運,並因此在往後幫助了許多人。但說真的,如果可以,為什麼不是兒子活著又去幫助許多人呢?上頭提到社會氛圍有時(經常?)會傷人,對這樣的氛圍謹慎以待不跟著一頭熱當然是好事。


但總想著不要攪進無腦熱潮之中的結果,會不會變成過度冷眼旁觀,反倒變成不思考的平庸邪惡?要將風向往非社會主流的方向改變,往往需要很多人跳下場用力衝刺。這中間會有人衝錯方向,有人跟風想收割,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可能發生,但整體而言值得努力的事,總是值得努力。


至於冷靜與熱情之間該如何拿捏就真的很微妙了,但我也覺得這是值得苦惱的事,每個人都該好好想想然後得出自己的答案,並時時修正比較好。沒人強到可以迴避這一切,總能冷靜看透一切的智者更是極其稀少。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一樣普通,基於人性我們若不想總是裝死,便只能在兩個端點間苦苦掙扎。如果可以讓「早知道」變成「現在就來試試看」,那想必能讓整個社會變得美好許多,也能挽回許多可能發生的悲劇,比如促成瑪麗積極行動的、巴比這樣的悲劇。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對我來說不是看了會開心或覺得超好看的電影,而是忍不住隨劇情難過然後思考的作品。我相信只為了個人愉悅而趨使他人成為弱勢的行為非常違反基督精神,而基於個人偏見放棄合理思考則是恐怖的行為,世上所有的慘劇往往都是由此開始的。


電影預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