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

冬日的葬禮 (More.1969)

甫自數學系畢業的德國青年史蒂芬想來場冒險,前往巴黎的他結交慣竊查理,並對美麗的艾斯黛一見鍾情。哪怕被警告離她遠點,史蒂芬還是堅持追求。但當史蒂芬依照兩人約定前往西班牙相聚時,卻發現艾斯黛恐懼又焦慮,還和一個被喚作「醫生」男人過從甚密並涉入毒品交易……


法國導演巴貝特.舒瑞德(Barbet Schroede)的早期作品,和保羅.傑高夫共同編劇,配樂則由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負責。雖然電影開場還在鋪陳時,艾斯黛的若即若離與她的恐懼,讓我期待會不會有什麼緊張懸疑的劇情展開。


不過整部看完以後,會發現主線重點完全和黑幫陰謀無關,諜對諜的情節也不存在。這部電影重點就是嘗試描繪某種生活形態,想試著去刻畫事情是怎麼變成那樣的,這是毒蟲如何成為毒蟲並走向人生末日的故事。


總之來到約好的西班牙的史蒂芬,很快發現艾斯黛的背景確實沒有想像中單純。她住的旅館屬於一個叫恩斯多.伍夫的醫生所有,更微妙的是在當地只要提起這兩個名字,知道的人便會露出曖昧難解的複雜神情。雖然伍夫看起來人不壞,但艾斯黛卻對他懷抱深沈的恐懼。


她一會兒說愛史蒂芬,一會兒又要他快點滾。氣急敗壞的史蒂芬努力想把事情搞清楚,結果卻把事態搞得越來越糟。他或許自命為艾斯黛的騎士,非常努力想從伍夫手中保護他的女士,然而問題在於這位女士和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實際上艾斯黛不討厭男人的追求,也很容易愛上和自己示好的人。事後回頭看她可能只是因為當下氣氛很好,又或者純粹出於寂寞,便隨口邀約史蒂芬一起去西班牙。可實際上她並不期待史蒂芬履約,如果他能像絕大多數的爛人一樣和她睡完就人間蒸發,搞不好艾絲黛還會舒心一點,所以當發現史蒂芬真的抵達西班牙時她反而傻眼。


有毒癮的她離不開毒販伍夫,她不討厭甚至喜歡對自己一往情深的史蒂芬,但也因此害怕這段「出軌」會引來殺身之禍。她知道吸毒不好,如果可以也很希望能戒毒,但做不到。她一次又一次為了毒品屈服於伍夫,並不斷自毀每個可能翻轉人生的機會。


她當然知道當前的生活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這自然會引發極度的焦慮。於是當史蒂芬邀艾斯黛和自己一起躲到某座小島上時,她豁出去同意此事,卻又忍不住偷走伍夫手上的大量毒品。她沒有想自救,只是想逃避現實。


所以艾絲黛雖然喜歡有史蒂芬這樣的好人陪伴,卻也無法忍受這個男人批評自己的毒癮,她來到小島是想找個地方窩起來打針,不是要面對現實。於是為了自尊也為了能讓史蒂芬真正理解自己的一切,艾斯黛勸誘史蒂芬嚐試海洛英。


什麼沖馬桶,這一劑要價10美元,這麼貴的東西不要浪費(通貨膨脹真是個恐怖的故事)。哪怕海洛英這種東西上癮確實會很慘,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癮,只要沒上癮那每幾個月打一針對健康根本沒影響,不過是娛樂。史蒂芬對此感到好奇,並被艾絲黛的話術說服。


本來一直批評艾斯黛吸毒的史蒂芬,最終忍不住誘惑,又或者說他太好奇或者太想證明自己。畢竟以他強韌的意志力怎麼可能上癮,他才不是艾斯黛這種軟弱的女人。他可以的,而且試過之後就能更瞭解艾斯黛、更能對她證明意志力是有辦法對抗海洛英的,然後他便能幫她戒毒……個鬼。


海洛英是德國拜耳公司作為嗎啡的安全替代品而研發出來的,但從發明到停產只過五年,據說提煉團隊裡的重要成員海里希.德雷澤爾,自己就是因為海洛英成癮而死。實際上嗎啡系的毒品就是要你命三千,史蒂芬第一針下去就上癮了,往後一針打完就是再來一針,他很快變成沒比艾斯黛好到哪裡去的毒蟲。


更糟的是這些毒品還是從伍夫那裡偷來的,他們總得面對這件事。到這邊為止事情也很清楚了,艾斯黛的壞名聲來自她吸毒,而且她的生活方式與處世態度會把和她在一起的人拖進水裡。跑到西班牙尋找史蒂芬的查理告訴他,艾斯黛之前已經這樣摧毀兩個男孩了。


但該怎麼說呢,這實在是非常男人視角的毒婦標籤。雖然劇情沒透露那兩個前男友是什麼狀況,但史蒂芬實際上也是個自以為好人守護者的王八蛋。當艾斯黛不理他時,他的反應是動用暴力與蕩婦羞辱。即使艾斯黛擺明對性事沒興趣的時候,只要史蒂芬想要他就是硬上,自己可以洩欲才是最重要的。


嘴上說要艾斯黛戒毒,實際上根本沒有嘗試理解她的痛苦,更缺乏拉她一把的能力。反而只是藉由不斷羞辱她來滿足自尊心,自我感覺是個更好的人。大概是感覺太好了,所以自認厲害的和伍夫嗆聲,實際上是搞不清楚狀況,企圖處理自己沒能力應付的問題。還是人家不跟你計較,不然交待一句直接變路邊的屍體。


當然史蒂分確實曾經振奮起來,看起來成功戒了毒,也透過在酒吧工作還清欠伍夫的錢。甚至因為克服毒癮的這股意志力獲得伍夫賞識,要他別再待在艾斯黛那邊,能夠戒毒的你應該要來我這邊,成為更高階的人(沒什麼比這邀約更能說明艾絲黛在伍夫心中實際上只是個玩具了,他控制艾絲黛不是因為愛或者占有欲之類的情緒,這一切全是面子問題 )。


然而關於毒癮一失足成為千古恨並不是笑話,當壓力一來時,對毒品的渴望再度壓倒一切。毒癮再次發作的史蒂芬迅速淪落到毒品消費鏈的最底層:沒錢的毒蟲,再之後等著他的唯有破滅。


我不算喜歡這部電影,但裡頭呈現出的1960年代嬉皮與毒蟲的生活形態值得一看。不管是巴黎毫宅裡的開放式派對、西班牙滿滿民族風情與邊緣感的夜店,還是偽裝成觀光酒吧的販毒據點,都呈現出十分有趣的風貌。更別提,還有,這可是前愛滋時代


史蒂芬和艾斯黛荒唐、快樂卻又無比脆弱的小島生活很有意思。跑去PK風車一段荒謬卻也存在令人玩味的隱喻,畢竟那是因為海洛英正HIGH的毒蟲,在幻想中成為對抗毒品的唐吉訶德。而他的桑丘也就是艾絲黛,正是他之所以成為騎士的理由,同時也是他墜入深淵的路標。


整部片從什麼都好玩到一切全部崩壞的轉折令人感慨。艾斯黛說了,吸海洛因的人是想逃避現實,抽大麻煙和吃迷幻藥的人是想替生活增色。嬉皮看不起毒蟲,毒販則嘲笑那些以為自己發現新世界的小蠢蛋。


某方面而言這句台詞正是整部片的寫照,以為自己看穿或者超脫了什麼的人,其實還是在結構裡焊得死死得。而不慎被嵌在底部或不小心掉進那裡的人,幾乎沒有翻身餘地。毒品正有催化與惡化事情糟糕程度的強大效果,還會附帶讓人獻祭自己的腦。自以為超越了什麼,但考慮到毒品在全球造成的悲劇與衝突,以及成癮物質能以多驚人的規模摧毀其所觸及之物時,事實顯非如此。這不只關於自由意志與對抗家父長權威,也關於捍衛人性尊嚴與何謂自由。


沒人能確定史蒂芬最後是死於自殺還是毒品施用過量,但他的死至多也只帶出些許感傷。觀眾不會知道他最初究竟是想追求什麼,才會在大學畢業後展開冒險。但顯然他冒了自己處理不過來的險,最終付出尊嚴與生命作為代價。


這是個可悲但我甚至難以憐憫的故事,史蒂芬是有選擇的人,只是選錯了。當然用不一樣的價值觀來看,所謂的對與錯都可以再商榷。但如論如何這過程並非心甘情願,不計一切代價接受結果的勇氣也從不存在。那就只是在不斷的破滅之中,有個人最終無法接受從來不是自己所有的女人,也真的不屬於他所有。


到頭來痛苦失落又絕望的男孩,在整個過程中因為人性的弱點,陷入無法脫離的泥沼。他試著爬出來但不斷跌回去,有時跌回去的理由甚至是因為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感到不甘心。他執著於自己從來沒有卻以為有的東西,失去生活能力,最終不幸溺死。


冬日的葬禮 (More)最大看點大概是它以平靜又感傷的口吻,描述了1960年代的地下人生,也保留了某個時代某種生活形態的樣貌。要說吸引人倒也還好,但有意思,這是那種儘管不對盤但我會想知道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