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

馬丁.伊登

最初知道這部是看見電影預告,剪得實在精彩,讓人看片欲熊熊燃起。回家一查發現是改編自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小說,多少生出些是否要先讀原作再看的掙扎。後來身體狀況不允許沒去電影院,有段時間完全忘記這件事,直到看見這本……好,我要讀。


馬丁.伊登是出身下層階級的水手,喜歡讀書但沒什麼紥實學問。這樣的他救下被群毆的富家子弟並獲邀至他家吃飯,在那裡見識到上流階級的日常,還對大小姐露絲.摩斯一見鍾情。馬丁下定決心追求精緻美好的生活,為了配得上露絲拼命學習,並決定賭上一切成為暢銷作家……


這是讓我心情複雜的小說,剛開始期待的是像狄更斯那樣戲劇化又高潮迭起的故事(對,我之前沒讀過傑克.倫敦的小說),但實際開讀看見的是細膩深層的心理描寫與許多瑣碎細節。那關於一個焦慮不安的年輕勞工,突然間對美與文化產生強烈憧憬,而他也有毅力追逐那可能性。


富家女露絲儘管也覺得馬丁.伊登粗野貧窮,卻也被他的俊美強健吸引。眼見他有意精進自己,露絲燃起教育家的野心,熱情的協助他改善自己用字遣詞的能力,聰明積極的馬丁也進步神速。


如果是更通俗的作品,接下來他大概會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展開白手起家大進擊吧。但實際上馬丁.伊登對那種長年竭心苦勞只為金錢的生活十分不屑,對數字與物理化學也沒有興趣,而是一頭栽進文學、語言、哲學和演化論裡。


當露絲終於豁出去承認她愛上馬丁,也讓自家同意訂婚後,為了結婚她不斷催促馬丁找份正當職業往中產階級之路前進。但馬丁另有想法,這時候的他已經愛上寫作。想娶露斯不能沒錢,但別擔心他都計畫好了。


馬丁打算投入一切心力學習寫作,目標在兩年內成為暢銷作家,相信靠稿費收入就能過上不輸給一般白領階級的生活,還更能滿足精神與靈性上的需求。嗯,我相信一般人看到這邊應該都是超擔心啦。小說寫得非常生動,儘管有著大量哲思與細節描寫,卻也把馬丁.伊登周遭一切鮮明的描繪出來。


隨著主角的智識不斷增加,摩斯家的形象也從剛開始宛若位於雲端的精靈一族,漸漸變得庸俗市儈又保守無知。儘管如此,身為讀者我也很能同理露絲緊張到跳腳的心情。都同意訂婚了真的也不能說她嫌貧愛富,但每回見面都要聽他對一般上班族放嘲諷,偏偏又看起來完全沒前途。希望未婚夫幹點實在的事可以養活一個家(二十世紀初社會標準),而不是成天寫些賣不出去的東西也是很正常的事。


沒有實績又總不斷被退稿、為了錢只好改寫三流墊檔作,但還是被退稿,可即使如此性格偏激的馬丁,堅決不願意至少先去做個不會餓死自己的工作。反而抱定主意他只想靠寫作追求成功,除此之外任何正職都是妨礙他文學之道的敵人……說真的,對比剛開始的積極態度,這樣的主角開始變得令人厭惡煩躁。


甚至讀著讀著我想起了史蒂芬.金筆下,主角經歷和自己十分類似的小說鬼店。而馬丁.伊登這本小說更明擺著是傑克.倫敦自己的半自傳小說(就連結局也像),他曾擔任水手、做過各種勞力工作,但後來透過潛心自修成為文學名家。當意識到這點時,我不免好奇這究竟是關於成功還是失敗的故事,連帶書中的寫作之路實在很苦。


小說中有一段馬丁在洗衣店掙錢掙到不餘任何心力時,做了個拿斧頭追殺同事想拿回原稿的夢……嗯,這個夢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到,覺得鬼店的斧頭或許也是有來歷的。但說真的也是作者筆力使然吧,在毫不猶豫的讓主角的厭惡程度升到最高後,接下來漸漸的讀者對他的想法又有了轉變。


先不提馬丁(作者)對史賓塞和尼采的崇拜有如淘淘江水連綿不絕,這點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多少有點微妙。但無論如何他對社會結構與中產階級文化的批判其實很有道理,而書裡頭就中下階級對不成功作家的無知與鄙視也描寫得入木三分。


隨著小說對馬丁自我剖析與精進過程的描寫,以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對創作的努力與狂熱,我開始覺得或許他寫得並不差。再說許多報章雜誌上的作品不真的有水準,能否過稿人脈往往比實力重要。或許他真的就只是懷才不遇而已,但假如事情一直這樣下去,未來也只會迎來破滅吧?


不久後馬丁.伊登的寫作人生終於跨越投了被退,退了再投的絕望時期,開始有雜誌願意刊登。但在經歷最初的狂喜後,馬丁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美好,因為文壇對新手作家的剝削也緊接而來。


說好要給的稿費要不根本沒給,就是拖超久、給很少、甚至回覆說我們本來就沒有稿費。幾十元進來先還債,然後一下就花光了,馬丁.伊登寫出的東西確實是有水準的,卻沒辦法換取中產階級的收入。反而是雜誌社與報社靠著剝削這些渴望成名並獲得些許收入創作者,持續獲取自身的地位與利潤。


到頭來不管是中產階級、文學界、出版界還是中下階級,大家都依循著同樣的規則而且一樣庸俗。馬丁曾經對文青聚會感到興奮震撼,但很快意識到那又怎樣?變得更加偏激的他終於在得罪摩斯家的重要客人後,被露絲無可挽回的取消婚約。


走到這步田地大概是生無可戀了吧,因為實在太喜歡太欣賞,馬丁心一橫偷偷替摯友把他為了自我滿足而寫的詩寄給雜誌社,結果竟然收到高額稿費與讚美,但同時間馬丁卻也悲痛的發現病重的摯友在得知此事之前便已去世,來不及享受成名光環與榮耀。


所以寫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即使受到肯定那又如何?正當馬丁已對未來不抱期待時,他突然爆紅、徹徹底底的大紅大紫。


以往被當作垃圾的稿子,現在全變得洛陽紙貴,書瘋狂再刷、雜誌競相爭稿,外國版權不斷賣出。就算拿出早期寫的垃圾詩也被高價收購,金錢不斷匯入他曾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有的銀行戶頭,而且數額高到以往露絲口中的成功者都比不上,他本人更成為全國甚至全球的熱門話題。


過去看不起他的上流階級現在競相邀請他上門吃飯,曾攻擊他是社會主義革命陰謀份子的小報記者,現在混在大報記者中期望能訪問他。當初把他當笑話的雜誌社,現在自封為眼光獨到挖掘文學新銳的專家。曾當他是垃圾失敗者的親戚與鄰居,現在換了個嘴臉過來奉承討好。


問題只剩下,開心嗎?


馬丁.伊登已經開心不起來了,儘管他大方幫助那些曾在自己屋漏偏逢連夜雨時,對自己伸出援手的房東、姊姊還有前同事,而且是用一種很爽的方式在做。但那看起來更像一個什麼都不在意的人,在盡力為自己喜歡過的人做點好事。可即使他讓喜歡的人開心了,卻無法感受那份喜悅,只覺得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曾經無比渴望的目標在極度痛苦後達成的瞬間,馬丁.伊登心中的弦也斷了,每天只想睡覺的描述看起來就像那時還正身不明的憂鬱症。我很能體會這樣的心情,連帶也想起梵谷兄弟裡提到的,當梵谷第一次以不錯的價格賣出一幅畫時,他反倒整個人都不好了。


喜歡追逐目標的自己是個很浪漫的概念,遺憾的是所謂的目標究竟有何種意義、能否為自己帶來喜悅往往又是另一回事。很難說馬丁.伊登在創作之路上,究竟是看透了人類社會結構的虛無,又或者純粹只是罹患憂鬱症,也或許以上皆是吧。


他已經連能讓自己吐出極端之言的激情都失去了,寬容大肚面對一切的他,其實心中已經完全沒有熱情和渴望。最後一擊或許是露絲的拜訪,小說對這位曾經悔婚的富家女又吃回頭草一段處理得並不尖刻,就只是令人對這之中的所有不對感傷而已。


打一開始讀者就明顯意識到這兩人根本不適合,馬丁愛上的是他想像中籠罩在光環裡的完美形象,偏偏露絲要的是能憑個人意志塑造的理想對象。可實際上露絲只是普通平凡,不願甘於平淡卻又無法勇敢冒險的大小姐。而馬丁的主觀更是強烈得不可能將之塑造成任何他不想要的模樣。


他們打開始就只靠激情與幻想結合,自然也沒有共同跨越什麼的堅韌意志。陷入憂鬱狀態的馬丁終於看清自己過去是自顧自的愛上幻影,而露絲也只是因為不想嫁給無聊的人,所以硬著頭皮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而已。


在最後那夜馬丁看透了過往迷戀的真相,而露絲也不得不苦澀意識到自己完全沒有冒險的能耐。這之中沒有對錯,就只是很一般的人性以不好的方式彼此作用,然後引發了稱不上悲劇卻爛得有點荒謬可笑的交會與結局。


馬丁.伊登(Martin Eden)這部作品對我而言也正是如此,儘管透過主角經歷的一切,讀者也跟著看見社會結構與人性的淺薄。無論是金錢、知識還是文化終歸而言總歸都是空虛,於是追逐著那一切而燃燒生命的奮鬥也因此失去了意義。


傑克.倫敦自己提過,馬丁這角色的失敗在於他太過個人主義,我想那大抵在意指馬丁沒能把對自己的小愛化成更大的愛。在個人主義已經變成通常狀態的現在,這一方面讓人意識到過度追求個人主義造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會意識到在一個這種選擇很理所當然的時代裡,人的彈性會疲乏是個多麼切身的問題,至於這種疲乏狀態的療法是不是適度放棄個人主義則是可以討論的事情。


當然憂鬱可能是因為大腦平衡失調,也可能是因為太過於清醒而沒有辦法繼續騙自己。當一個人甚至沒辦法用金錢和物質來讓自己和世界妥協時,這究竟該視之為疾病還是領悟?


小說結局是寫得很美的悲劇,閱讀時縱使內心感覺扼腕遺憾,卻也無法否認那份最後的自由和解脫所能帶來的深刻喜悅,甚至想問如果沒有這種喜悅,人又是為了什麼而活?這既是一個文學創作者的掙扎過程,也是敏銳心靈對所見一切提出的質疑。


那份質疑有著侷限,可即使如此,活在一個主角無法接受,我們卻大抵能夠適應的世界裡,看著有人壯烈的追逐目標並燃燒殆盡時所順帶照亮的污穢和愚蠢,以及在火光即將熄滅前一瞬間顯露出的平和與美;這中間的矛盾與弔詭,以及依舊會繼續生活的我們剎那間感受到的無奈與苦澀,便是整本書最為動人之處吧。


很少人可以活得那般純粹,但這樣的人總能為我們稍稍吹散覆蓋世界的濃霧。真實的世界是如此醜惡,以至於在看見的那一瞬間,反倒湧出了彷彿被稍稍洗滌乾淨了的感覺。


那怕只是錯覺也可以,我想這正是文學的力量。


電影版心得:馬丁伊登(Martin Eden.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