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

閱讀探討貧窮的作品,常會發現當作者在描述現象的同時,也會有個不斷向中產階級呼籲應該要更關注不公不義的旋律在背景播放,而這似乎也像化解當前體制弊病的唯一解藥。但時代在進步,作為一個什麼都可以外包的時代,理應作為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真的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的經典名作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帶領了……沒窮到那個程度的人們,一探底層職場的辛勞、不公與無望。就某些傳統說法,這全是生涯規劃大爆炸後的活該下場,沒能打出生便力爭上遊,掙脫破碎家庭與邊緣社區,跨越槍枝、毒品與同儕壓力一路努力拼出成功,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假如一切都做對了,結果卻還是沒好到那裡去呢?作者自承她自那之後收到許多中產階級的哀號,也注意到M型社會的浪潮,連帶開始思考,在新自由主義的世界裡是否沒有任何事物無法取代,包括不錯且擁有專業的員工。


無論做得好不好、無論需不需要專業,許多有著好工作的人正漸漸被排除在企業之外,但這究竟是什麼狀況?作者決定比照之前的行動辦理,她要偽裝成中年失業者去應徵一份屬於白領階級工作,然後認真工作,並企圖從中瞭解當前制度的狀態與問題所在。


然後呢?然後反正非紀實的書所以我就直講了,然後是她花了整整十個月,連個像樣的面試機會都得不到(直銷之類的邀約倒是……)。


本作是一個人生大半時候都是自由業者(但並非沒有專業)的中年女性,如何用盡辦法尋找就業機會的故事。其中充滿各式各樣的荒謬事蹟,最後證明在當今時代,要想成為中產階級便得打出生開始就確實的走在標準路線上。而且那條路很窄,還很容易走著走著不小心便跌出圍欄外,更糟的是你可能沒做錯什麼就摔出去了。


這是個沒多少機會的時代。


跟我在底層生活的日子比起來,本書給人的感覺更加灰暗絕望。或許這是因為對非窮人而言,底層讀來多少帶點非日常獵奇的趣味在,但失業白領的求職過程?嗯,這距離感實在沒很遠,而且就算沒有全部體驗過,人們或多或少都還是經歷、聽說過類似處境,要想像也並非難事。


於是讀者對於書中那股濃濃的空虛及無力感更容易產生共鳴,而且這種共鳴實在離快樂很遙遠。儘管作者筆下常會出現荒謬得幾乎讓人感覺廢到笑的場景,但只要想到確實有身處其中在掙扎的人,便不免覺得感傷。


用力發送履歷也毫無回應的求職網站及公司招募頁面,毫無科學根據的白爛人格測驗,不一定具備專業(顯然通常沒有)但收費高昂的各種顧問,目標要不是傳教就是銷售課程的大量關係連結會議。更糟的是對這些目前沒有收入的白領失業者,或許過往的儲蓄可以讓他們支應一陣,但……只要家底不夠厚,那道向下流動溜滑梯不知何時便已悄悄來到自己面前,而且重力會讓人自動滑下去。


在破舊的旅館,沒有窗戶的小會議室,一座又一座缺乏生氣的城市裡,白領求職者正在漂流。作者還是比她在這條路上遇到的暫時的同伴幸福,因為她其實不真的需要那份工作。可這整個過程造成的自尊心受傷、自信流失、鋪天蓋地而來的憂鬱和壓力,仍舊對作者造成影響,並讓她認知道這種磨耗確實可能讓一個原本專業的人生萬劫不復,但在失業之前他們也曾經光鮮亮麗。


於是讀到這裡也不會意外,為什麼有些人會願意跳進那麼明顯的求職陷阱、干願在有問題的公司裡上班。因為到頭來總是有些人不再有辦法選擇,也不再能夠相信自己。這還不提整個求職過程有多少禿鷹和吸血蟲,以販賣希望與計畫為手段,從這些人身上吸取最後的金錢了。有些人還算對得起自己的收入,可更多甚至是用傷害客戶為手段來為自身的無能辯護。


當然更大的問題還在於,沒有失業的人其實也不見得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許現代人的圍城早已不再是婚姻(因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索性選擇跳過這座城),而是一份正職白領工作。


找工作不容易(不容易到作者的寫書計畫從白領工作的辛酸變成中年失業者找白領工作有多困難),等到真的找到了,那卻又不見是一份足以帶來回報的工作:不管是從經濟或心理層面來看。最終結論,這個世界對1%以外的人都很殘酷。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Bait And Switch :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整本書不厚,但灰暗程度可能是它頁數的兩倍厚,該怎麼說呢,簡直像個沒有出口的迷宮一樣慘。是的,大家都知道出口在那裡,向下流動就好了,沒能成為超越結構性問題的不可取代人才請自我感覺抱歉,放下身段有收入比較實在啦。


於是這種時候也只能嘆氣了。



芭芭拉.艾倫瑞克相關作品心得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