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

最黑暗的時刻

我還記得很久以前看尼克森的改變歷史的領袖(Leaders)時,對他提及自己在太平洋上時,比起自家羅斯福總統的演說,邱吉爾的演講更能振奮他的心這件事印象深刻。畢竟,天曉得,羅斯福的演說力的也不錯了。那之後我開始關注邱吉爾這個人物,然後覺得這人雖然大半輩子都在當雷包,但實在很有趣所以……所以我就變腦殘粉了 ~(欸)


話說在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原本懷抱姑息主義的英法兩國都陷入政治風暴。早因長期政局不穩與德國心戰攻略而混亂的法國的抵抗非常無力,隔了海峽的英國比較安全一點,但國內政局同樣陷入泥沼,同時間不得不派往法國參戰的大軍更面臨極其不利的戰局。


然後1940年5月,在工黨領袖集體反對張伯倫的領導、外相哈利法克斯拒絕喬治六世的邀請後,邱吉爾臨危受命成為英國首相。嗯,他當然超爽的,但等在前方的卻也是極為艱困的未來。


其實只要看過邱吉爾的傳記便不難發現,這位阿伯在擔任英國首相之前非但不怎麼英明神武,反倒是政治自殺的專業戶,而且他人格上的各種怪癖也未免太多。


記者兼評論家賈丁納曾在1926年出版的書如此描寫:邱吉爾跟貓最大的不同,如果是馬克.吐溫,他可能會說:貓只有九條命。依照人終將一死的法則,邱吉爾先生早就該死很多次了。有時死在歡笑,有時死於憤怒,有時死於輕蔑。但喪禮總是辦得太早,墳墓也總是空蕩蕩。你或許可以暫時整整他,但你殺不了他,我們也厭倦了一直宣布他的喪禮……他的失敗都很慘烈,但他的精神力量和個性中那股純粹的動力,讓他的失敗比其他人的成功更加輝煌奪目。」


閱讀本書前我已經知道邱吉爾在接任首相前雖然在自我宣傳上頗有本事,但也出包連連、常站錯邊,沒事就政治自殺一下,而且自戀又愛表演的性格十分衝動浮誇。不過閱讀本書可以發現,呃,他當時在政界的形象比我所知道的還要更糟糕,慘烈到白廳當初一聽到是他要接首相都集體哀號眼神死。


但歷史很弔詭,有像尼克森那樣做高級官僚做副手的表現都不差(人品是另一回事啦),結果一當總統就扛不住壓力,甚至重度酗酒到無法理事程度的例子。但相對之下也有像邱吉爾這樣,大半輩子在政治上沒做過多少正確的事,但六十多歲時臨危受命接掌大位,竟然漂亮的頂住還從此成為民族英雄。


所以說,人類實在很有趣。


最黑暗的時刻談的是邱吉爾接掌首相前後一個月的故事,時間很短因此寫得很細,我只能說就感興趣的事,能讀到這樣專心只寫單一事件的作品向來是種幸福。


不過本書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作者安東尼‧麥卡騰(Anthony McCarten)反覆強調對比認為邱吉爾從頭到尾都堅定戰到底的態度,其實他在那整個5月都處於掙扎之中,並曾認真考慮與希特勒和談的可能性。


雖說邱吉爾本於他熱血的英雄式自戀人格是打算戰到底的,但同時間前首相張伯倫與外相哈利法克斯都希望能和談。在那時點形象太差權力也尚不穩固的邱吉爾,不能冒險讓他們退出內閣。同時間尚未遠去的一戰陰影仍舊濃厚,沒人想再來一次,更別提要是這回輸到脫褲的是英國呢?


說不定真的會亡國。


閱讀本書讓人感受到歷史迷霧的複雜,後見之明來看很多選擇都十分清晰,但處於當下要做出正確判斷並不容易,這還是事後來看有明確答案的事情才能這麼說。在那當下懷抱綏靖政策的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擔心要是繼續戰下去,英倫三島將被納粹踏平,島上人民會全體成為奴僕。


太誇張了?不要忘記那個時候英國軍事工業的產量拉不上來、國庫空虛、空軍實力不足,大量陸軍被拖在法國本土根本不知道怎麼撤回來,海軍是很強但德國潛艇也不是省油的燈。


沒人可以保證英國有辦法打勝仗,那要是輸了呢?失去軍事力量的英國想和談的話,還能跟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換到什麼好條件嗎?等過陣子戰況更明確要談再談?要是變成明確的弱方,那還談屁?怎麼看現在都是最棒的和談期間!


而邱吉爾本人儘管很清楚自己的意願,卻也無法忽視上述可能性。更重要的自己一戰在達達尼爾海峽犯過的巨大錯誤早已是一輩子的污點,他冒不起再來一次的風險,而且這次還可能把整個國家賠進去。


這段時間各方人士皆留下了大量文字記錄,打開始就打算要用二戰回憶錄海撈一筆的邱吉爾自然各種準備,哈利法克斯也認真的寫他打算留給後人看的日記,此外的大家也都很認真在寫日記。


唯一遺憾的只有內閣秘書愛德華.布里吉斯爵士,戰時內閣會議基本上都由他來做記錄。生性嚴謹的他盡全力和諧會議上原本火光四射但禮儀微妙的發言,結果就是成就許多重點都有帶到但也很無聊的會議記錄。


連帶後人也哀傷的少了很多廢料可看,可惡啊,我看到這邊的時候很認真在想,如果是我在現場一定廢料記好記滿,全力全開專注的記載廢料啊啊啊!!!(然後因為只記廢料一分鐘後就被炒了,人家當好整個戰爭期間的記錄是有原因的,只是就,喜歡八卦如我的人會很遺憾)


本書的同名電影用了比較誇張的虛構手法,來呈現彼時王室與民意對邱吉爾的全力支持。只是從書中讀者可以發現,國王有沒有如此明確的表態其實無法確定。畢竟邱吉爾在之前的政爭支持愛德華八世,加上形象問題,導致兩人的關係剛開始很不好。


更別提喬治六世本來想要的首相是哈利法克斯,而當時的英國國王針對首相人選的權力遠比現在大。此外當時英國的民間輿論雖然全力主戰,但那是因為戰局之亂與消息之慢,讓媒體與大多數民眾都搞不清楚戰況對英法有多不利。


加上內閣成員也為此分成兩派,考慮當時的種種因素後,我們很難說談和者打算賣國。因為對主事者來說,他們也都是真心愛國並認定這才是正確的決定。只是情有可原歸情有可原,但其中的道德瑕疵卻也明確存在,而且這點即使在當下只要是個常識人都看得出來。


整個1930年代,納粹政權迫害少數民族、非主流性向,以及製造良心和政治犯的行為明目張膽。是故以此為前提任何和談決定都先天背負不道德的立場,更別提在那反猶思想盛行的年代裡,管他去死甚去死更好的心聲,說沒漂過主和派成員的心中我是不太相信的,就像哈利法克斯自己便曾對此留下令人皺眉的記錄。


所以該怎麼說呢,處在歷史迷霧中要做出正確選擇不容易,但關於道德問題有時很明確。我始終忘不了卡謬那句「如果一個東西看起來像集中營那就是集中營」,不管那個集中營的位置到底是在奧許維玆、古拉格,還是新疆甚至香港,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失蹤了嗎?那些消失與被自殺不是假新聞。


只有守護道德底線,才能成就人類整體更大的利益。


以結果論而言,邱吉爾搖擺了整個五月,或者說他努力撐過整個五月。途中他授權哈利法克斯去探討和談的可能性,有一度看起來還好像真的準備和談了。但最後沒有,事情的關鍵無疑是發電機作戰成功帶來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功,保住了英軍主力讓長期抗戰變得有可能。


這段期間的緊迫、壓力與犧牲令人印象深刻,也正是撐過這關讓與希特勒和談這事開始變得愚蠢可笑。往後邱吉爾坐穩首相位置,開始生產一篇又一篇的他後來聞名於世的恢宏演說,即使是處於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軍人也同樣為此感動。


喔,還有,作者再三強調發電機作戰的概念是邱吉爾提出來的喔。好了,作者你的腦殘粉氣場已經貫穿全書了我們都知道。不過說真的這種眾心一致萬船齊發,我大英帝國子民不可小看的熱血非凡念頭,連那些許腦洞之處一起包括在內的話,的的確確就是很邱吉爾沒錯啊。


當然邱吉爾精神上承繼自西塞羅一路以來,西方演說精髓所造就出的演講講稿也是本書一大重點,作者對此有著不少說明與介紹。只要想到那些歷史留名的演說,是一個胖老頭沒日沒夜苦思竭力一字一句磨出來,然後寫出來後還要再費力演練各種演說方式,以確保講稿能被以最適當的形式說出時,就覺得……嗯,適度放鬆很重要,但努力也很重要。


畢竟邱吉爾本人也說過,成功的要訣就是能坐絕不站,能躺絕不坐嘛 ~(欸)只是腦要動,看到像是集中營的東西要認出來。就說了不能和中國簽和平協議,上一個簽的國家叫西藏,歷史不應只當裝飾,良知也是。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How Churchill Brought England Back from the Brink)的電影版非常精彩,而且熱血到讓人HIGH翻天的程度超好看。相較之下書籍就顯得平實且樸素許多,不過比電影更多且更深入的歷史與細節說明絕對值得一看,起碼我看得很享受。


最後,反擊就反擊,翻逆襲是在日翻中?雖說就算是日翻中這還是等於沒翻啦。



電影心得連結: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