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喜歡的題材所以剛出版時就很想看,不過後來因為這個那個的原因,結果先把電影版看完了(我還是不習慣色彩如此鮮豔明亮的畫面,苦笑)連帶讀小說的欲望也降低不少。直到前陣子興致來了,又突然很想知道小說是怎麼寫這故事的,於是便立馬找來讀。
早期美國南方白人家庭雇用黑人幫傭是很常見的事,也有很多人從小便是由黑人嬤嬤帶大,這之間理所當然會產生許多故事。姊妹(The Help)便是描述1960年代初期,密西西比一座城市的黑白關係。劇情分成三線進行:擅長帶小孩的幫傭愛比琳,牙尖嘴利的好廚子米妮,剛從大學畢業前途迷茫的史基特,三人透過命運牽引湊在一起,開始書寫她們的人生故事……
雖然在特定世代的美國白人回憶裡,黑人幫傭是無可替換的重要存在,但無可諱言的是這習慣如今已不是能正大光明,視其為理所當然並侃侃而談的過去。雖然種族問題至今仍未完全消失,但至少人們已經意識到,這裡頭是有不道德成分存在的(比如拿鍋鏟的男人這本散文集裡,其中一篇作者便是如此強調並自我解釋)。
其實純論幫傭這職業的性質,本身應該是中性的。但當狀況普遍是由一個種族的婦女去服侍另一個種族的家庭,而且雙方權力關係極之不對等時,便可以知道這現象 背後的問題絕對非常嚴重。作者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也正是追憶起自己家中那位無比重要,卻在她成熟到得以意識問題之前便已離開人世的黑嬤嬤,於是動筆寫下這則故事。
除了黑白議題外,顯然作者也有心想描繪那個衝突與改革的年代。所以劇情裡除了黑白幫傭關係之外,種族議題只是基本,歷史事件、社會運動(種族、女性平權、學運)、保守小鎮階級觀、黑人貧窮文化等等等,想得到的幾乎全包了進來,企圖書寫一個複雜時代的野心真的非常強烈。
只是該怎麼說呢,或許正因為想得到的相關議題都儘可能塞進來了,結果過於龐大的資訊擠在一起,又缺乏適當整合,結果故事情節因此顯得鬆散。對於角色的心境 描寫時不時有點過度用力的感覺,情節的鋪陳與敘述上也簡略乾澀。這導致書中多段理應是爆點的部分都處理得虛弱無力,置入歷史細節的手法也顯得過於刻意。
那怕整部作品讀來還是有一定水準,但要說寫得好嘛……呃,表現在基本線以上沒錯,但平板僵硬卻是跑不掉的。作者想談的東西很多,但很多都談得不太好(或者 該說,就只是提到而已)到最後劇情就好像走馬燈一樣,讀者快速瀏覽過彼時密西西比州小城的種族與諸多社會議題風情畫,可也就是看過去而已。
明明是S級的題材,寫法手法卻追不上,平均下來成績不難看(畢竟題材太討喜了)可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這故事值得更棒的呈現方式。也因此電影劇本在剪裁上其實做得不錯,把雜沓的劇情大筆收攏成束,讓故事不至於散漫無力。
當然電影也有電影的問題,細節安排上太過想當然爾忽略歷史情境等等等,但反正這篇不是電影心得。而且電影大刀一砍的下場,也導致不少作者有意探討的重要議 題全被捨棄,感覺相當可惜。但話又說回來,考慮到小說本身其實也浪費了很多支線沒寫好,電影時間更有限也只好簡化劇情拉高衝突了吧。
當然身為讀者我並不覺得姊妹The Help難看,可也得承認要不是題材討喜到爆,這部小說表現其實平平而已。不過考慮到她的題材就是如此討喜,故事本身因此有趣也是挺自然的事。有時候事情 就是這樣,書寫方向對了,其他一切好商量。無論是否對相關歷史事件感興趣,姊妹都是一則渲染力強大的浪漫故事。
咳,上面碎碎念了這麼多,大概會讓深愛這部作品的讀者不爽吧。但我就是覺得很可惜,這是則極具吸引力的故事,明明可以更上一層樓,最後卻只展現出平凡的一面。看得出作者考慮得很多、想傳達的也很多,更不打算寫出膚淺的作品,可是實際上的表現就是……這點令我相當遺憾。
最後厚著臉皮來分享一下書櫃(因為這些書真的好好看喔)對美國黑白種族議題感興趣的話,梅岡城的故事絕對是傑作。姊妹中帶到的相關社會運動,也有自由之夏這部精彩且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回顧。另外如果對小說提點到的黑人貧窮文化感到好奇,泰利的街角更是經典的社會學著作。
但也由上可知,姊妹The Help這本小說到底寫到多包山包海(上面提到的還只是一部分而已)。雖說這也不是不好啦,只是似乎超出了作者的處理能力,結果有太多議題都是蜻蜓點水, 沒處理好反而拖累整體節奏。原則上我還是肯定這部作品值得一讀,娛樂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如果能寫得更好就好了,明明題材這麼棒,我就是覺得很可惜啊! (咬手帕)
舊站人氣:6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