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

自由之夏

這本書(或者說研究計畫)的源起,是作者道格.麥亞當(Dong McAdam)在關注美國六零年代社會運動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現象。也就是在這些學生運動、反戰運動以及女性解放運動之中,有些人名反覆出現,而且幾乎都可以回溯到自由之夏,她們皆是那場活動的參與者。


首先要來談談的是什麼是自由之夏,1964年,為了突破某方面而言等同隔離主義最後防線的密西西比州,黑人民權組織決定開始一場大型計畫,他們要找大量(後來實際參與者約一千左右)美國上流階級白人菁英大學生來當志工,在那年暑假下鄉去協助黑人進行選舉登計,以及參與自由學園的教學活動。


自由之夏為已於南方運作良久的黑人民權運動,在北方打開能見度並影響全國輿論(還沒正式開始就有三位工作者與志工被謀殺,於是整個夏天FBI和記者全州跑透透)連帶這群志工也將因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震撼體驗,在改變人生方向的同時,為全美帶來日後的社運種子……


本書是作者在前述發現後,開始深入追蹤、研究自由之夏這群大學生志工,究竟對六零年代後期社運的影響有多大。而自由之夏本身又是如何影響他們個人以及美國的過程,與隨之而來的種種社會現象。


誠如許多好故事都有個傳奇的開始,自由之夏這部作品的傳奇之處在於,作者雖然一開始遍尋不著志工名單,卻在拜訪馬丁路德金恩紀念中心時,意外發現一堆紙。而且這堆紙不是別的,正是當年志工為了參與計畫所填寫的、非常詳盡的報名表。


甚至彷彿無雙不成禮似的,同個資料庫裡還發現另一疊報名表,是當初通過官方甄選,但後來未能前往密西西比的大學生所填寫的資料──活生生的研究對照組!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嚴謹的研究計畫以及學術分析如何進行,作者先從那個夏天開始的美國概況開始介紹起,包括社會趨勢、學生背景、以及整個計畫成形的背後因素等等。


事實上對比大多數人對五零年代的刻版印象,在1964那個當頭,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早已於五零年代多有斬獲。公車搭過了、學生入學了,幾個關鍵性的最高法院判決,也都在五零年代出現。


此外這群參與活動的學生多半屬於第一波戰後嬰兒潮,配合當年美國近乎獨占的全球政經優勢,於是這群大學生幾乎也等同經歷與前程最得天獨厚的一批人,這形成他們勇於參與社運的先天兼後天優勢。於是在分析中,這場活動之所以能形成的背景逐漸躍然於眼前。


(除去上述種種背景因素,SNCC會決定辦這個活動主要是因為在密西西比州黑人的命不值錢,可是1963年他們找了一些耶魯和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去幫忙,明 明平常黑人自己辦活動政府除非找麻煩否則幾乎不聞不問,結果這批菁英白人大學生一來,「他們走到那裡,聯邦調查局探員就跟到那裡」,於是SNCC就心酸又 火大的爆氣了:「我們要找非常非常多的白人菁英大學生來!」)


時代與參與者的背景都分析完畢後,接下來則是自由之夏這場活動本身的過程(確保每個學生家鄉的報紙都會注意到他們的事蹟,這點很歡樂也非常重要,更不用提經營良好的媒體關係)以及這場活動在計畫工作者與志工間造成的各層面衝擊──無論是政治、個人、文化還是意識形態上。


這部分真的寫得很好看,無論是高危險的環境(從書中附的運動期間每日大事表可以知道,真的很危險,而且司法不公的程度也……)、極度貧困與緊密的社群連結造成的催化影響,以及幾個歷史性場面的敘述都相當精彩。至於那年夏天結束後所發生的事,更是本書真正的重點。


活動之後的立即影響、催生出幾年後學生(言論自由)、反戰、女性解放運動的起因、概念與過程(整場活動中女性參與者其實是有感受到不平等的,這令她們開始 反思兩性平等問題)還有當六零年代之後社會運動開始示微,這群當初的志工 -社運份子又是如何轉型,改參與較地方性的環保、反核與社區運動 ~(女性運動則因為運作時間延續得較長,所以有著不同的發展)


整段描述並包括,這群志工究竟是如何面對整個社會風氣大幅轉變的七零、八零年代,以及他們因投身社運所失去的東西(最直接的莫過於個人收入比起沒參加的硬生生少上一截)。


作者深入敘述這群自由之夏的志工如何因為當初的激勵、利用自己曾有過的運動經驗,來帶領後來所投身的社運活動。當年志工在密西西比親身體驗、擁抱的生活與 社群模式,也深深影響了日後我們所熟悉的六零年代文化與社運模式。從這部作品中,讀者可以發現每種現象、每場事件背後幾乎都有一環扣一環的脈絡可尋,而這 更大幅影響、改變了美國社會的樣貌。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則在於,由於自由之夏官方的原則,也就是無視參與者與協力者的政治傾向,只要來幫助一律視作伙伴的決定(也就是管他看起來有沒有左傾甚 至長得很像共產黨),所帶來的後續影響。雖然這點在當時引來了一些批判,但就結果論而言,這計畫仍間接帶領美國徹底走出五零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書中引述著名記者Pat Watters的一段文章(為容易理解我有做部分更動):「在1964年,我們認真討論是否有「滲透」的情況,或甚至是令人恐懼的想法『奪權』,大家的共 識是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奪權或甚至是真正的滲透發生,但認為SNCC不願否認上述猜測或甚至拒絕討論它的舉動,已危害了運動本身的名聲。


這是最讓人生氣的一件事,他們頑固地堅持如果一個人相信種族融合的價值、願意與我們一同做事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那麼他過去或甚至現在的政治色彩就不 足介意了。我們從未看過這樣的態度。花了好久的時間,好多年,我才明白這就是真正的保障民權的真諦,也了解一九六四年的自己對冷戰下的壓制性教條主義是如 何深信不疑。


以上的告白真切又深入的剖析了某種常見的心理現象,說老實話我覺得也常常出現在台灣的社會運動上。人身處其中時往往很難看清事實,也很可能就算意識到這點,也還是看不清。有時所謂的「眾人皆醉我獨醒」,其實可能是大家一起醉、或更慘的眾人皆醒我獨醉。


但無論如何,我相信思考時不要忘記這種可能性,並加以自我警剔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永遠都要記得找笑點,真的,只要還能笑,事情總不至於太嚴重,當然我不是指訕笑)看清事情從來不容易,比較簡單的則是無時不刻的自省。


(另外這本書也解答了我多年前的疑問,如果當初這群人真是如此拚命在參與社運或者當嬉皮,他們要去那邊賺到足夠的錢供得起後來媒體所宣稱的雅痞生活?本書在這部分等同破除了媒體創造的迷思與誤導。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社運投入者根本直到現在都還十分專注,或至少在乎社運──即便是在社運不振多年的上世紀七零、八零年代。那個什麼「背棄不成熟時代的自己,轉而擁抱資本主義」根本只是特例創造出來的幻影,用來給那些從來不做對的事的人去集體自我安慰用的妄想)


當然我這篇心得實在不可能把自由之夏這本書的每個面向、探討與趣味都完整交待。這邊只能強調他確實是本治學嚴謹、研究深入,同時能看見完整思考邏輯,以及大量新知識與見解的好書。


重點是他在內容豐富的同時,還是本真的很好看的書。很多著作雖然蘊含不少極具價值的知識與見解,但卻不見得是本可以讀得很高興的書。但自由之夏卻是部真的、非常精彩好看的著作,這點我覺得非常寶貴。


最後當然要讚美一下譯筆,自由之夏的譯本是我近來讀過的非文學著作中最好的一部,整個讀到我要痛哭流涕的程度 ~(好髒)不管是主譯的國立編譯館(媽媽,他們有在做事欸 <- 喂)還是譯者黃克先先生我都想深切感謝一番,自由之夏超好看的啦!!!




舊站人氣:6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