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算本書介紹值得期待,但對於副標為「21位作家、主廚的烹飪歷險記」的本書當然還是得看看實物才準。結果沒想到,在店裡隨手一翻跳出來的文章作者就是史蒂芬.金……雖說很短,但這是金桑啊啊啊!所以我就抱著書衝去結帳了,至於內容?嗯,就是一群做菜男子書寫這檔子事的散文嘛。
其實作者名單掃過一遍,我還是不太能抓到編者兼作者的約翰.唐納休(John Donohue)是以什麼為宗旨來邀稿的,不過反正看起來就是一群男人的煮飯兼人生經驗談。撰文者以作家及編輯為主,外帶一位導演與幾名各行各業的素人,然後也因此本作的文章水準其實略有浮動。
不過像這樣的邀稿集,這種現象本來就定番,完全在預料之中。而且用高速飆完後我的感覺超級滿足,雖然整體水準不算頂尖但非常有趣、夠吸引人,而且大多都寫得很認真,更重要的是文章有長,夠長啊啊啊!(掩面)
除了散文所帶出的故事外,拿鍋鏟的男人最讓我覺得有趣的,莫過文章本身所體現的價值觀變遷。六零年代以降的女權運動為烹飪這件事附加上莫大的政治意義,有 時甚至單純的煮飯都可以等同表態。幸好幾十年後的現在,下廚之於女性終於可以掙脫掉絕大部分的政治意義,再度回歸自由選擇的清單:意即也可以正大光明的表 示老娘就是沒興趣。
於是當年女權運動的成果也體現於本書,家庭煮主夫出現了,男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煮飯,而不必反覆再三辯解 ~(但不免還是要稍作解釋,或強調這件事真的很有趣、大家都該來試試)這部分讀來最有趣的莫過於馬克.科倫斯基的「懼美食症患者的告解」,將那個政治過敏 的時代描繪得非常傳神,故事又白目得很有趣。
當然這年頭同性夫妻也逐漸增加,養兒育女的過程乍看之下與異性伴侶無甚差別(小孩子都不喜歡被抽背兩次西班牙文)不過一家有兩個男人在劃分領域的概念十分有趣。另外美國的離婚率也展現在本書中,起碼有半數作者經歷過一次以上的婚姻。
移民體驗也持續在美國的飲食文化佔據重要地位,也是我閱讀中最喜歡的部分。湯尼.愛普爾成長自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為政治而嘗味」一文描繪出那個人與人之 間因為膚色而分際彼此,連飲食都因此必需劃分,卻又無法全然切割的弔詭現象。另外曼德拉跑路時期曾來過作者家,還因為放了牛奶在窗檯上這個小舉動,讓他差 點被黑人同胞的閒聊給洩底。
穆罕默德.阿里則在「如何抓住男人的心」裡頭,敘述身為迦納地區性世襲政治精神領袖的父親,因為擔憂為成為妻妾爭權奪利之下的淒布(tsibbu)巫毒料 理受害者,於是違逆男人絕不該料理的傳統,在家自己做飯的始末。濃厚的異國情調,淡淡描繪母親對一夫多妻制度的苦楚、以及自身感慨的部分皆十分動人。
另外也有些比較歡樂的小品,比如1408、火焰末日的導演麥特.格林伯格就寫了個大開鬼店玩笑的B級片風格短劇。老實說本書的烤肉出場次數之多(烤全豬跟 烤全牛都出場了)除了體現美國人真的熱愛烤肉外,也讓我有股衝動想尋找探討烤肉和男子氣慨間關聯的論文(因為已經直接肯定有人寫過了)。
老實說閱讀本書很難不聯想同樣作為飲食散文合集的長存記憶中的菜單,但由於長一書的邀稿作家皆以創作上極具地域性色彩、當時正嶄露頭角的純文學作家為主,所以內文的水準之高真的令人驚豔。相較之下拿鍋鏟的男人顯得略遜一籌,但讀來仍有不錯的水準,而且愉快又有趣。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章外,本書還收錄許多好作品,只是全提的話會累死我也沒這個必要,畢竟直接看就好了咩。總之我想本書適合推薦給喜愛夾帶人生份量的飲食散文的讀者,偏好這味的話,這21位作家、主廚的烹飪歷險記絕對值得一讀。
舊站人氣:6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