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瞎吃-最好的節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

繼續快閃清書櫃計畫,看書名會覺得這好像又是一本談減肥的書,當然這也是重點沒錯啦,不過本書有趣的點在他是從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利用各式各樣飲食相關的行為科學實驗結果,來介紹人類的天性與傾向為何。


這麼寫的用意不是點破人性弱點何在所以必須克服,而是旣然如此,那麼應該要怎麼順勢引導,才更能讓生活習慣變得更好,連帶創造出在不知不覺間變瘦的可能性。是故我覺得本書實際上是在介紹行為科學,順帶介紹如何把這些結論應用在讓人不知不覺少吃一點上。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超有效節食法,要不是走有知有覺吃超少路線,就是可隨你吃但種類限制嚴苛根本人間悲劇。更麻煩的是人類基於演化所養出的天性就是,一旦面臨激烈節食,大腦很快便會自動抓狂引發各式各樣的失控狀態,於是復胖、厭食症或者暴食症都可能出現。


不過話又說回來,假如每天只少吃個一、兩百卡呢?


答案是身體根本不會發現這麼細微的改變,所以只要長時間這麼做,久而久之累積下來的成果將十分驚人。那想做到這點,首先得挖掘出生活中那些讓人不知不覺吃太多的「隱藏說服者」。至於這是什麼?嗯,來看看各式各樣的行為科學研究成果吧,這部分讀來非常有趣,以相關研究為基礎提出的解方也都不難,再來就是拼執行力和累積力啦。


瞎吃的作者布萊恩.汪辛克(Brian Wansink)正是做那個有名的無限湯製、也就是當碗裡的湯永遠喝不完時,人會怎麼對應的實驗的科學家(不知不覺一直喝下去的人意外多,而且作者表示:有人喝了整整一公升,一公升欸!!!)書中提及不少本實驗之花絮與難處,其中包括礙於機關那碗不能移動,所以:


「如果喝湯的人想移動他的碗怎麼辦?我們的受試者是很有修養的中西部居民,因此我們只是簡單地要求他們別去觸碰到湯碗,「以保持各項物品的整齊與一致」,如此一來,問題便順利解決,無論那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方法都奏效了。」


嗯,我一直覺得優秀的行為科學實驗設計者都有顆機掰之心,這段話也真的夠機掰了 ~(爆)不過別擔心,作者表示他做的每個實驗都經過學術單位的倫理委員會審核,請不用擔這方面的心。


但比起感覺和節食有關的實驗,閱讀本作時我更愛的是一些比較擦邊球的研究(由此可知作者也頗有偷渡各種研究的念頭XD)。比如書中談到如何以比較健康的方式享受慰藉食物(comfort food)時,附帶提及男女對慰藉食物的偏好差異所謂何來。


通過統計女性選的全是甜食,男性除了對冰淇淋有相同的愛外,卻比較偏好熱食和主食類。這個差異從何何來,是生理差異造成的嗎?作者透過更深入的調查分析得出結果,發現這又是社會分工造成的影響。


男性之所以偏好熱騰騰的鹹食,是因為這些食物在他們的記憶裡,和被母親、伴侶照顧、關心、寵愛、服侍連結在一起。而女性雖然同樣喜歡熱騰騰的鹹食,但談到慰藉食物卻較偏好甜食的理由,則是因為很多鹹食雖然好吃,但一想到先煮後洗等各種事前事後工,comfort都不comfort啦 ~(擺手)相較之下男性就沒有這樣的聯想,因為工都他們生命中的女人做完了……嗯,唉,淦。


這部分也讓我想起前些時候讀完的「饞:貪吃的歷史」,曾提及在傳統父權結構底下的文化觀點,甜食被與女人和兒童連結起來,變成幼稚不成熟的下等存在,被認定根本比不上較為高等的鹹食和男人。這樣的文化觀點現今或許已淡薄許多,但其實還是隱微存在著。


這樣的觀點與刻版印象,難道不會和上頭社會分工所帶來的偏好差異,彼此互相影響甚至增強嗎?我是覺得很難說沒有,雖然這種事有時敏銳度不足,或者不是在倒楣的那邊便很難察覺,而且如同David Graeber說過的,旣得利益者基本上不太用想像力……


咳,回歸正題,我不否認本書的研究和應用方式都建立在美式生活上,和台灣的生活形態差異極大(雖然台灣的高熱量食物也到處都是沒錯,但美國還是有比較那個一點,有時看見雜誌上的照片難免被嚇到:那個裝著義大利麵的容器是水桶嗎?)但人牽到那裡都是人,腦內結構差不了多少、盲點也都是那一些。演化沒有讓我們變得不一樣,所以只要抓到原則,自行變化應用並不難。


此外本書也在各方面讓我想了很多,談到肥胖這個公衛議題,像雜食者的詛咒世界是肥的這樣從醫生、營養學家角度出發的作品,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快瘋了:大杯飲料,立法禁!大份餐點,立法禁!糖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我求求你們就不能別吃嗎?


但說真的要立法禁止大份量熟食或含糖飲料販賣也很微妙,光是有沒有必要、有效與否就可以吵很久,更別提還會有違憲問題。但作者表示,如果從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的話,或許問題會瞬間豁然開朗。


千百萬年來的演化讓人類這個物種存活下來並逐漸興盛,這些特質卻在撞上現代社會時成為各種麻煩和疾病的來源。與其要人們違抗自己的天性去推大石上山,倒不如順勢引導,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和環境、從源頭排除那些會引發問題的潛在因素。


只是話又說回來,談到「改變生活習慣與環境」,恐怕也只有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人才做得到(一塊美金過一天的作者對此多有體悟)。雖然作者提倡比起打倒資本主義,倒不如把資本主義拉來做朋友,以金錢為誘因促使資本主義創造出一個更能追求健康的世界。


可話說回來,雖說資本主義什麼都能征服,卻也什麼都能搞爆(可能包括資本主義自己)。有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之所以不健康,是因為資本主義讓這些人打一開始便無從選擇,只能靠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撐下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實在需要更多想像力,找出目前這種資本主義以外的路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方吧。


瞎吃-最好的節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是有趣的作品,我自己傾向把這當作應用行為科學介紹書,讀來輕鬆簡單又有趣。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想找讓自己自然而然少吃一點的方法,倒也確實有用沒錯。我幾年前曾不知不覺做了跟書裡某個建議一樣的事,當時也真的因此在一年內拋棄掉不少往日收穫,所以實用度這點可以打包票(原則就是改變作息讓自己不太意識到吃飯時間這回事)。不過前提是本來就活得沒很健康啦,如果是健康寶寶,可能還是往Chris Powell或鄭多燕之類的方向比較適合吧 ~(爆)


2023.1.19補述:


今天才看到本書作者Brian Wansink的學術涉及長期造假,看起來是長期玩數據魔術玩得太開心,2016年大概玩太久玩得太有自信,結果在部落格上炫耀自己如何調教學生使用數據魔術,再來就被一篇一篇抓出來檢查完爆一大堆論文,這裡面當然包括本書引用的內容,所以……


我剛開始還想說究竟還有沒有東西撿得回來的,但查到這個撒稿資料庫整理表之後,我看這個沒全部掀掉也掀三分之二了。雖然就像上面講的,有些心理現象確實能普遍的自日常中觀察得到,或許不至於整本書的內容都有問題,甚至某些結論有歪打成著,但至少無論如何當Brian Wansink說這有科學根據時,那個科學根據是號稱的。


這絕對不會跟當前學術圈的結構性問題無關,然而無論如何依然跟個人的道德有關,關於本書的可信度如上所示。



舊站人氣: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