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1996)

珍.康萍改編自亨利.詹姆斯小說的電影,因為iMDb上評價不太好,原本有點掙扎要不要看,但因為是喜歡的題材經過思考還是去了電影院,然後也還好有看,因為完全命中我的偏好。


逃離追求者的伊莎貝爾離開美國前去拜訪英國表親,再度拒絕人品與身家條件皆無可挑剔的伯爵。她不想投入婚姻,至少在盡己所能探索世界到滿足之前,她不想太快步入婚姻。罹患肺結核的表哥深情款款地看著這樣的她,遊說父親留給伊莎貝爾七萬英磅的遺產,期盼能看見她以自己的方式發光發熱。但正因為這筆財產,讓她成為某些人眼中的上好獵物……


主線以帶點懸疑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作為故事爆點,順著看下去感覺非常精彩,不過既然是寫心得那我想要用會讓自己比較有勁的方式寫,所以會直接把劇情捏個七七八八的,是否繼續閱讀請自行斟酌。


總之整個故事是這麼開始的,有夫之婦梅爾夫人和(號稱)藝術家奧斯蒙外遇產下一女。手段高明的梅爾夫人想辦法把事情掩飾過去,女兒交由男方撫養,自己則擔任她親切的教母。


多年後這個長年被放在義大利修道院嚴厲管教的女兒長大了,但爸爸奧斯蒙沒學識、沒身分,也沒有錢,除了不受肯定的繪畫技巧以及卓越的花錢才能、咳,我是說對精品的卓越眼光之外,基本上一窮二白又不受歡迎。梅爾夫人心知肚明,再這樣下去女兒未來肯定也找不到什麼好對象。


當她前往英國拜訪老朋友一家時,梅爾夫人偶然結識伊莎貝爾,這個和自己與奧斯蒙同是美國人的爽朗女子。當然伊莎貝爾剛開始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雖然拒絕伯爵求婚轟動英倫社交圈,但在梅爾夫人眼中也只是有趣又好相處的年輕朋友而已。


母親早逝的伊莎貝爾既沒財富也無專業,雖然大膽果斷的想要冒險,但她的友人荷麗葉特對她的選擇可是擔心得要命。應該有在工作養活自己的荷麗葉特(但也沒過得多好,所以住旅館還要多幹點麵包這樣),深知自力耕生多麼不容易,顯然她也不覺得伊莎貝爾有辦法靠自己維持生活品質。所以不斷說服她還是結婚吧,不然老了以後會很慘的,再說追求妳的好對象明明那麼多。


但無論伊莎貝爾是勇氣十足又或者少輕狂,總之她有股傲氣想靠自己在那時代闖天下。何況她不笨又真的非常美麗,這自然也帶來強大的自信。我很喜歡伊莎貝爾與表哥兩人在倫敦的相互試探,其實看得出來她和表哥諾特間早有化學作用。


偏偏她們又都有一點傲,不願輕易服輸。當伊莎貝爾帶著奇異的笑容問諾特,你是不是在跟我求婚時,諾特聳聳肩表示他只是想知道她的動機而已。老實說那個當下如果諾特更積極一點,我覺得伊莎貝爾會答應。因為至少電影裡的詮釋看起來,比起直接的渴求,她更愛這種有點挑釁的對手。


但問題是罹患肺結核的諾特知道自己八成會早死,根本沒有放手追求所愛的勇氣。當他看著伊莎貝爾雙眼閃閃發亮的說自己不打算結婚時,我覺得他可能做了一個夢,就是雖然自己無法和所愛之人共結連理,但她將會終生不婚然後活得發光發熱的快樂之夢夢。


不過要想擁有這樣的人生,伊莎貝爾得先發財,於是諾特說服父親遺贈七萬英磅的鉅款給伊莎貝爾,想確保她幸福快樂的單身未來。考慮到本作故事設定時點是1872年,隔年出版的環遊世界八十天裡的英國紳士福特先生,光是擁有兩萬英磅的存款就已經是公認的富豪,所以伊莎貝爾這七萬真心驚人(就先暫且忘記失落的地平線某個配角,竟然能賠掉客戶一億美元這個飛天設定好了)。


也正因為如此驚人,所以原本把伊莎貝爾當作年輕可愛好相處朋友的梅爾夫人,馬上把歪腦筋動到她身上。她找上前男友奧斯蒙,告訴他伊莎貝爾這頭肥美獵物的存在。渣男奧斯蒙還挑剔呢,我可不滿足於只是有錢的庸俗醜女人。梅爾夫人對此信心十足,我想那當下她甚至期望,大膽美麗的伊莎貝爾終究能征服奧斯蒙。


但當然事情失敗了,奧斯蒙的渣遠超越梅爾夫人的想像。不過這是後話,在夫人巧妙牽線下,伊莎貝爾與奧斯蒙在義大利相識,她也很快被眼前這個言談間大膽挑釁的男人吸引。講白了就是「男人,你引起我的注意了」,他激起伊莎貝爾的好奇與挑戰心理,她想證明自己真的夠好夠聰明,強到讓奧斯蒙認同她夠格與他相伴的人。


結果就是明明任何腦袋清醒的人,碰上奧斯蒙這種失禮且緊迫盯人的態度,都應該要白他三大眼直接回嗆您哪根葱然後果斷走人,可是伊莎貝爾卻暈船了。雖然和同時代的女性相比顯得大膽不從俗,但誠如奧斯蒙看透的,伊莎貝爾並沒有一套堅定的原則作為她立身處世的核心價值。


這導致她在被奧斯蒙惡意貶低後,反應不是嘲諷回去,而是努力想證明自己真的夠好,不是他口中那種無聊的平凡女人。對,妳人一定真的要超級棒,才會願意和一個沒錢沒地位也沒工作,相處時總各種挑釁嘲諷不尊重,名聲還糟糕透頂的渣男結婚對吧?對,她就是擁有不受世俗拘束、得以獨立思考做出正確選擇的強大智慧,才會做出這個決定的啦。


天選的盤子。


訂婚後伊莎貝爾全力捍衛她的決定與奧斯蒙的人格,縱使身邊親朋好友或嚴厲或苦口婆心的勸她,但腦充血的伊莎貝爾已非奧斯蒙不嫁,畢竟她得證明她真的是個夠格的女人對吧?如果現在退縮了,不就代表她只能在蠢和缺乏勇氣之間選一個標籤貼自己嗎?


她為此不惜為此和自己過往的追求者,美國人古德伍和表哥諾特大吵一架,完全拒絕思考這件婚事是否有問題。對這個結果梅爾夫人一方面為她如此殘酷的對待伊莎貝爾良心不安,但另一方面她也慶幸這樣自家女兒的未來就有了保障。


儘管那個保障的結果是讓兩個女人落入奧斯蒙這個暴力控制狂手中,早在花園那段就已經昭示了伊莎貝爾的未來。奧斯蒙的女兒潘西受到父親規制不敢走進花園散步,即使他根本沒在現場,但她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房子陰影覆蓋形成的那條線,她無法憑著自己的心意決定要不要走進陽光普照的花園。


伊莎貝爾對這明顯的警訊毫無意識,她甚至也沒有積極促使潘西和自己一同走進陽光下的意志力。正好相反,她選擇和潘西一同服從奧斯蒙留下的戒律,乖乖待在屋子裡,而那也就是她的未來了。


幾年後,伊莎貝爾仍在欺騙自己,相信她沒做錯選擇。但現實已然成為頭頂的烏雲。她的財富成為丈夫奢華生活的資本,她的尊嚴早在頻繁打壓中變得薄弱。伊莎貝爾不再是那個自信活潑的女子,她變得怯懦膽小、緊張無措,沒有丈夫許可就不敢做任何決定,更不敢拒絕奧斯蒙的無理要求。


當諾特與曾向她求婚的沃伯頓伯爵來到義大利拜訪伊莎貝爾時,所有人都為伊莎貝爾的變化感到震驚。更糟的是奧斯蒙胃口大了,他女兒現在很高級,可得找到一個財產比七萬英鎊更多的高級對象才行。他看不起正在向自家女兒求婚的普通富有青年,轉而瞄準曾向伊莎貝爾求婚的英國伯爵,而且他要自己的妻子去拉這個皮條。


這對伊莎貝爾來說真是情何以堪,再沒什麼比這更諷刺的說明她犯的錯誤有多大。這倒不是說她愛伯爵,但曾經捨棄的大好機會,現在眼看著別人等於把自己當踏板一般的得到,那種相對剝奪感終究令人痛苦尷尬。當然伯爵不是無腦的人,就算看似對潘西有興趣也不會這樣隨便決定婚姻,有興趣歸有興趣,但觀望還是很重要的。


但約翰.麥克維奇( John Malkovich)飾演的奧斯蒙對此可不爽了,他不惜羞辱自己的妻子,指責她企圖和繼女搶男人。這一整段對手戲實在令人膽顫心驚,那個言語與肢體動作帶來的精神壓力之高令我難以忘懷。像鬼店那樣直接拿著斧頭衝出來追人是一種極致的恐怖,但關在小房間裡面踩妳裙子讓妳摔倒,之後摘下手套,一下又一下惡狠狠甩在妳臉上,不痛,但那個羞辱之強烈,噁心,實在太噁心了(附帶一提,我超喜歡麥克維奇主演的電影變腦,大大推)。


但被壓迫得如此之久,伊莎貝爾沒有膽量逃,何況英國直到1882年女方才總算勉強擁有處理自己財產的權利,那之前妻子不過是丈夫的財產。但在小說設定的1870年代,決定嫁給奧斯蒙後伊莎貝爾便無路可逃,她確實被牢牢掌控在渣男手上失去自由(然後其實我也不確定這場婚姻要依據的法律到底是美國法、英國法還是義大利法,但可以想見不管用哪一種都對伊莎貝爾壓倒性不利)。


伊莎貝爾的友人開始試著想幫她,但她甚至不敢接受幫助,她還在想事情沒那麼糟,也許奧斯蒙還是愛她的。結果她意外從奧斯蒙的妹妹,由(最近剛過世的,我們應以更貼近真實的方式追憶這位優秀演員與製作人的)雪麗.杜瓦爾飾演的傑莫奈伯爵夫人那裡得知真相,她終於發現潘西是奧斯蒙和梅爾夫人的女兒,並因此看見背後那整個算計。


雪莉.杜瓦爾在本片展現出十分精湛的演技,剛登場時傑莫奈伯爵夫人給我的感覺,是個服裝品味奇差、不讀空氣,想要維護自尊卻又總適得其反的蠢女人。她會自顧自的說著無聊的笑話與八卦,像是要討好人卻反倒讓自己顯得無足輕重,到頭來也真的無足輕重,典型那種無害但總是讓妳很尷尬的不入流親戚。


她和奧斯蒙沒什麼感情可言,甚至會讓人覺得跟這妹妹比,哥哥都常識起來了。但事後回想會養出奧斯蒙這種男人的家庭,肯定也不會給女兒什麼好臉色。而後她又結了個糟糕的婚,丈夫甚至可能比奧斯蒙更糟糕。這種種一切讓她變得非常低自尊,沈浸在極度缺乏自信的焦慮中,甚至時不時還顯得極其愚蠢。


但當伊莎貝爾終於真正看到她這個人時,觀眾才與伊莎貝爾一同注意到,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是個雖然神經質卻又無比睿智世故的女人。她其實非常聰明,而且早把周遭一切看了個透徹,但手裡缺乏資源的她無法改變現況,那只好瘋瘋顛顛過日子。


她早看出伊莎貝爾究竟中了怎樣的陷阱,但當時講了妳就會聽嗎?人啊,只有在自己願意聽時,才真的聽得到什麼。於是當伊莎貝爾需要一把槌子擊破眼前幻象時,傑莫奈伯爵夫人不無同情的給了她那把槌子。


雖然原作裡這個角色似乎不是這麼塑造的,但我還是很喜歡電影裡這個一瞬間顯露出自己機敏面貌的女人(附帶一提,如果真的像某些人造謠的一樣,雪莉.杜瓦爾拍完鬼店就精神崩潰息影,那我在本片中看到的她難道是鬼喔)。


同時當電影來到尾段,梅爾夫人也終於受不了奧斯蒙這個人。令人感概的是即使心知肚明奧斯蒙是個怎樣的爛人,但梅爾夫人始終愛他。她曾以為自己早學會劃下界限,成為了真正的聰明女人,足以跟奧斯蒙玩愛情遊戲。但實際上她仍然受到奧斯蒙精神控制,仍對他的侵略既害怕卻又著迷,總忍不住想討他歡心。


由他照顧的女兒潘西,更是把梅爾夫人套得死死的。為了自己的女兒,她非得屈從奧斯蒙,並努力替他找來更多好處。但長年折磨依莎貝爾的事實和她自己當前的慘況,終於讓梅爾夫人的良心無法承受。她痛苦的向依莎貝爾坦承真相,但事到如今一切又能怎樣?已經回不去了呀。


好,回不去那就逃吧。


伊莎貝爾就連未經丈夫同意旅行都不敢,她用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心理建設,才終於膽敢在友人協助下離開義大利,前往英國探望病入膏肓的諾特表哥。雖然後來的奧斯蒙實在太糟,所以顯得伊莎貝爾其他隨便哪個追求者都海放這混帳,但看到結尾時可以意識到,她的追求者基本上也都蠻微妙的。


諾特始終不敢把心意說出口,結果反而壞事,然而到頭來根本無法確定,他那份不願限制伊莎貝爾的愛,是不是僅因自己時日無多索性寄託希望,甚至期待她可以因此終生不婚。但整體看下來這已經是最好的了。如果要問沃伯頓伯爵喜歡伊莎貝爾哪一點,那可能是年輕貌美吧,就像他後來也對潘西感興趣一樣。


至於卡斯博.古德伍德儘管痴情,但他的追求手段卻始終極具侵略性,就算伊莎貝爾拒絕求婚前往英國,他也照樣追過去一副捨我其誰的樣子其實很恐怖,更別提在諾特死後他的追求方式甚至是強吻了。


至於奧斯蒙那就更好笑了,這個巧妙控制身邊女人的自戀控制狂,既無才能品味,也沒有本事靠自己賺取財富,除了發夢和自我標榜之外一無可取之處。更妙的是電影裡其實明確暗示了,這個混帳其實只敢脅迫女人和有弱點在自己手上的小鬼頭。


但面對像沃伯頓伯爵這樣社會地位高他一截的男人,他從頭到尾都不敢與之互動,只能不斷脅迫妻子去幫自己傳話。真是典型自卑轉自大的可笑之人,但最微妙之處在於,只要心裡有洞被逮住,他就能成功吃人不吐骨頭。所以認真面對自己內心的洞,不要在奇怪的話術或莫名壓力下被帶跑,冷靜判讀情勢、堅定守好底線非常重要。


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實際上就是一個原本渴望獨立自主、也有條件發光發熱的女人,陷入完全是標準煤氣燈與PUA、充滿精神家暴的婚姻後,如何漸漸覺醒過來的過程。整個過程很痛苦悲嗆,卻又精彩又張力十足。對,醒悟永遠不嫌晚,只要下定決心人生處處有生機,這次她不進門了。


導演珍.康萍在電影裡用了不少意識流的處理手法,雖然看得出脈絡,但我不特別喜歡。反而覺得這片光是正經講故事的技巧就已經十分紮實,強到我覺得那些半吊子的意識流反而有點拖腳,但想想也或許只是不對胃口而已。


雖然本片評價不高,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真的把故事講得很好看,而且演員表現都非常令人驚豔,火光四射張力十足的對手戲整部片裡滿滿都是。而且真的是把妮可.基嫚拍得非常、非常漂亮,最後一幕她在雪花飄散的家門前,突然決定不開門而是回頭一笑那幕更是美到極點(但即使如此當初的中文片名「尼可基嫚之風情萬種」還是太過份了,就因為這樣我這麼多年之後才看)。


同時最後一幕這個不走入室內的選擇,我想也點明了伊莎貝爾最後終於決定要正視自己內心的活下去。說到這個,我其實也不太確定為什麼成為真正的自己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會變成公開曬奇怪性癖,還要求全宇宙配合自己的自戀狂口號。


不過看著這部描述女人在父權結構下如何受到法律、社會與精神上無孔不入的打壓,以及即使如此依然她依然在多年痛苦後重新站起來的電影,讓我意識到做自己這件事的重要及其真正的意涵。


獨立思考和我相信自己有在獨立思考間的關係向來深奧,抓住其實很糟糕的選擇死握不放也非少見謬誤,在被現實逼到牆角前,都堅決否認自己做出錯誤選擇更是人之常情。於是到頭來問題或許顯現在基於結構性問題,在婚姻或其他與性別有關的狀況裡,男人往往藉此心態侵略他人以滿足自己,而女人則通常在受到侵略後利用同一種心態說服自己一切都好,繼續忍受不堪現狀甚至為之粉飾太平。


相似心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應用結果,到頭來我不禁感慨,當人們總反覆落入相似陷阱的同時。這種基於結構帶來的境遇差異,正是企圖改善現況時相當值得深思與改革之處,我是說如果願意去看去想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到頁首